(沈陽建筑大學 遼寧沈陽 110168)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新興的媒介手段微信、網絡檢索、網絡論壇、微博、直播、交互網絡電視、網上交易、手機多媒體等在以新的方式傳播信息,并逐漸深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中,而大學生作為新興的一代,正處于對各類新鮮事物高度敏感和關注的重要時期,各類網絡信息對于他們的觀念、知識以及習慣等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給思想政治教育事業(yè)也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積極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堅持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與改進創(chuàng)新相結合的實踐內容。我校針對網絡思想教育陣地的建設,建立“團委”“學生處”以及各二級學院微信訂閱號等新媒體平臺,形成集“服務、交流、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的網絡思想教育陣地,豐富了大學生的網絡文化交流,吸引大學生對“身邊網絡平臺”的注意力,引領大學生形成主流網絡道德意識,為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奠定思想基礎。但是這些訂閱號以及網站建設,局限了大學生對外交流和學習的空間,于是從2017年開始,我校積極探索大學生網絡交流學習的新平臺,廣泛推行全國大學生網絡平臺“易班”的建設,通過“老師指導、學生主導、師生共建、全面學習、共同發(fā)展”,目前已使思想政治教育走上網絡第一線。[1]
隨著網絡環(huán)境的持續(xù)推進和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將面臨更加復雜的情形,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被大學生關注和重視的程度普遍偏低,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其教育作用的發(fā)揮,同時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造成了直接性的影響。就我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來看,因為沒有太多的綜合性信息,內容上相對比較單一,因此,網站便出現(xiàn)了點擊率相對偏低的現(xiàn)象。而對于綜合信息比較全面的“易班”網絡教育平臺點擊程度明顯提升。[2]
如今的網絡新媒體,傳播信息門檻較低,每個人都可以承擔信息發(fā)布者與信息接收者的雙重身份,這種網絡的交互性特征極易導致一些低俗、腐朽等信息的流入,這些信息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來說真?zhèn)坞y辨,進而給大學生的價值取向造成影響?;谠诰W絡新媒體背景下,信息傳播進入到無障礙狀態(tài),加之信息傳播門檻較低,此外,與此同時,當前網絡新媒體在信息控制與法律制約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加大了網絡信息傳播的控制難度,對于尚未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且對信息正誤尚缺乏甄別能力的大學生而言,無疑會動搖他們的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進而影響到大學生正確價值取向的塑造。
任何事物都有其利弊兩個方面,利用好了網絡新媒體,它將會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網絡學習平臺,而反之,也會使學生耗費了他們的青春。課堂上我們會看到一些低頭族抱著手機,連黑板都沒有時間看,還有一部分學生刷微博、聊微信等,更有甚者,他們沉迷網絡游戲,深深被虛擬逼真的環(huán)境、人物吸引,花樣多變的手游占據了大學生使用手機的大部分時間,一些“吃雞”“王者榮耀”“英雄聯(lián)盟”成為大學生茶余飯后交流的主題。
當前,中央到地方空前重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多次強調網絡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陣地、主戰(zhàn)場,誰贏得了互聯(lián)網,誰就贏得了青年。而目前國家建立的“易班”就是贏得互聯(lián)網、贏得青年的重要平臺。易班是高校整合微信、微博、論壇等功能,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開拓的新天地,目前我校在易班建設中已經效果顯著,易班的使用,使我校思政政治教育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老一代的教育者慢慢退出思想教育的主力隊伍,盡管老一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掌握著較為豐富的知識信息,在歷史文化知識方面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但由于對新媒體技術的接受意識并不強烈,對網絡信息的接收能力也相對較差,也促使其在信息技術方面普遍處于劣勢,學生對于新鮮媒介的好奇心與捕捉力,使這一部分老師與學生的思想慢慢拉大差距,同時也逐步失去思想教育的話語地位。在新的網絡環(huán)境的影響下,需要大力加強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隊伍建設,以便進一步適應在新環(huán)境下所產生的一些新形式,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隊伍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素質,要對網絡發(fā)展的一些實際情況進行及時的跟蹤,同時能夠對各種網絡技術進行合理的運用。
隨著網絡科技的發(fā)展,大學生關注的網絡媒體也不再同留在微信、微博、QQ等,更多學生開始關注抖音、直播等開放性軟件,這些開放性的軟件中摻雜著著很多低俗的思想,無形中侵蝕著學生的價值觀,給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很大阻力。為了讓網絡信息盡快得到凈化,政府相關部門應提高認識程度,嚴格把握各種網絡信息的入口關;學校與家庭應積極配合該項工作,最大限度的做好一個網絡信息的“把關人”,將網絡信息管理工作能真真切切的落到實處;作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我們需要深入學生中去,通過他們在開放性網絡空間的表現(xiàn)來深入了解學生個性特征,從而做到因材施教。
網絡新媒體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但也逼迫著思想政治工作者們轉變原有的教育觀念,不斷提升教學育人的方式方法,教育過程中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網絡思想教育的相互滲透,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適應網絡新媒體的要求,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達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