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霞
(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商學院,江蘇 無錫 214153)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各國企業(yè)之間的商務活動越發(fā)頻繁,商務禮儀成了商務活動的潤滑劑和能否成功的關鍵。日本與中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中日之間的商務交往日益密切,深入了解和把握日本人在商務活動中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西方傳教士在與日本人交往之后,深感日語難學,稱其為“惡魔的語言”,其中最讓人頭疼的當屬日語中高度發(fā)達的委婉語了。委婉語在日本人的交際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日本人在商務活動中頻繁使用這種含蓄、婉轉的表達,以營造愉快的商務環(huán)境與和諧的人際關系。委婉語可以減少和避免商務場合中不必要的誤會和摩擦,有利于商務活動的順利進行。在商務活動中準確領會交流對象的意圖并把握其深層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特質,對于我國商務人士與日本企業(yè)開展商務活動大有裨益。
(一)“以心傳心”的省略
省略是日語委婉語的常用手段。日本著名語言學家金田一春彥說過:“古典文法學者松尾捨治郎は省略の多いことを日本語の三大特色の一つとした?!?古代語法學家松尾捨治郎認為,省略是日語的三大特色之一。)[1]日本人在處于不便啟齒的為難境地時,奉行“以和為貴”的思想,或出于禮貌,會有意識地將話語省略一部分,營造一種言未盡而意已到的和諧氛圍。他們深信對方具有“以心傳心”的能力,能理解自己的真實想法。例如,在請求幫助時,日本人經常會用以下表達法:
(1)ちょっとお願いしたいことがあるんですが……(我想求你點事兒……)
(2)お忙しいですが……(在您忙的時候……)
例(1)、例(2)把要求的事情先省略,給對方考慮的余地,也可以讓自己根據(jù)對方的反應及時調整或延遲請求,這是一種以對方為中心的委婉表達。
另外,表示遺憾、抱怨和不滿時有這樣的表達:
(3)もう少し早く起きれば,電車に間に合ったのに……(如果早點起來的話,就能趕上電車了,卻……)
(4)あのう,申し訳ありませんが,あの,ステレオですが,音が……(對不起,那個音響的聲音……)
例(3)通過表示轉折的助詞“のに”(卻)表達遺憾和不滿情緒,后面的省略更加強調了遺憾和不滿;例(4)表達的是音響聲音太大,吵到了自己,但又不便明說,便以省略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意圖,避免了尷尬,也取得了“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這種省略的方式既避免了有可能給對方帶來為難、不快或傷害的結果,又巧妙地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日本學者中根千枝對這一現(xiàn)象有過切中肯綮的總結:“日本人在相互交際中言談舉止、表情姿勢非常機敏。模棱兩可,捉摸不定,這種智巧是為了隱藏敵意,避免對立,保護自己。逢迎奉承,笑容可掬,同時又不露真心本意,是為了撈到好處?!盵2]用這種不言便明的省略方式,而不直接表達,讓對方去琢磨、體會,維護了交際雙方的面子,避免了彼此的尷尬。
日本人在商務交往中也經常使用委婉語,他們一般不習慣說“不”,是為了避免直接拒絕可能會給對方帶來傷害,但是不等于不拒絕,而是要巧妙地、不讓人感覺難堪地拒絕,這可以說是日本人特有的交際手段和處世技巧。例如,甲邀請乙去喝咖啡,甲說:“明日,一緒にコーヒーを飲みに行きませんか?”(明天一起去喝咖啡好嗎?)如果乙因為有事不能去或者不愿去,只要簡單的說一句“明日はちょっと,今度また”(明天有點兒事,下次再約吧)即可,一般無需直接說明原因,日本人不會再刨根問底地問明天到底有何事,下次什么時候再約等,這點我國商務人員必須了解,以免遭到拒絕還要再約。日本人在交往中,一般不像西方人那樣明確說出yes或no。上例中,省略了相當于no的“だめ”(不行)或“いいえ”(不),不僅回避了直接的拒絕,還通過后一句“下次再約”緩和了因拒絕可能帶來的尷尬和不安。類似的例子在日本人的交際中俯拾即是。日本語言學家金田一春彥認為,日本是一個講究“以和為貴”的民族,日本人珍視“和”,在人際交往中也貫穿“和”的精神,避免說“不”的拒絕方式,就是“和”精神在交際中的體現(xiàn)。
(二)似是而非的隨聲附和
日本人在交際的過程中有隨聲附和的習慣。如在聽完對方的話后,不管同意與否,對于問題還沒有發(fā)表實質性的意見之前,日本人總習慣性地先說一句“そうですね(是啊)”,然后才能進入正題。假使你邀請日本人去打棒球,對方有事不能去,他也不會直接用“いいえ”(不)或“だめ”(不行)來拒絕,一般會先說“そうですね,野球をやるのは面白いし,體にいいですね,一緒に行きたいんですが……”(是啊,打棒球既有趣又對身體好,我也很想去,但是……),諸如此類的話,然后才說出不能去的理由。在這里,“そうですね”是看似完全多余的廢話,但對于日本人來說卻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不了解日本人的這個交際習慣,勢必容易被前面贊賞、感興趣的樣子和表面的話語迷惑,認為對方答應了而自顧走開或不再關注他后面的話了。中國人講究“聽話聽聲,鑼鼓聽音”,語音、語調和表情是傳情達意的重要手段,但這并不完全適用于和日本人的交往。學過日語的人都知道,要想知道日本人的真實意圖,只關注語音、語調是遠遠不夠的,甚至不聽到一句話的最后一個音節(jié),都不敢確定他究竟要表達什么。也就是說,日語中句子的末尾才是語意的關鍵。日語的這種特點用我國的“出水才見兩腿泥”的俗語來比喻是最貼切的。也有人把日語譏諷為機巧的語言。比如下屬向上司匯報工作時,下屬可以根據(jù)上司的臉色隨機應變地調整陳述的內容,把“是”改為“不是”,或者反之;如若想要表功,看到上司臉色不好,馬上改為自我檢討,以此來贏得上司的歡心或者扭轉對自己不利的局面。日語交際中這種似是而非、拐彎抹角的表達,也是日本人謹慎、內斂性格的表現(xiàn),我國商務人士要充分利用這一點,在談判中根據(jù)對方的反應及時調整自己的策略和底價,以贏得談判成功,取得最佳效益。
日語中的隨聲附和表達除了“そうですね”之外,還常用“はい”“なるほど”“そうですか”等表達方式,而這些附和的實際意義要根據(jù)具體的語境來理解和判斷。比如“はい”,詞典的解釋中第一條詞義是“是”,具有肯定判斷意義,日語學得不深的人很容易就把意義局限于此。也就是說,這個日本人常掛在嘴邊的“はい”和英語中的“yes”并不等同,因此常被外國人誤用。它很多時候并不表示肯定或贊同,僅僅表示“我在聽你說”“我了解了”“你的看法正確”等意義,而真正的“是”或“否”的判斷,是通過最后的助詞“です”“である”及其變化形式來實現(xiàn)的。其實,在日語交際中,即便是拒絕,人們首先也有可能會先說“はい”,然后再委婉道出拒絕的意思。假設你去日本公司拜訪,對方問你喝不喝咖啡,如果你因為咖啡影響睡眠不喝,也不能按中國人的說話方式直接這樣表述:“いいえ,私は飲んだら眠れなくなりますから,飲みません。”(不,我喝了咖啡會睡不著,我不喝。)這樣直白的表達容易留下沖撞對方的感覺,地道的日本式謝絕方式應該先說“はい,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嗯,謝謝)”,然后再婉言謝絕。很明顯,這里的“はい”并不是“好的”意思。
隨聲附和就像潤滑劑,它使交際得以順利進行,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會話中,如果沒有這些附和語,容易讓說話者誤會對方沒有認真聽,或者擔心自己說的話對方沒聽懂或是不感興趣而感到不安。聽話人不失時機地隨聲附和,一是表明自己參與會話的積極態(tài)度,在洗耳恭聽對方的話語,二是促使交流能流暢地進行下去。從這些附和語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在交際中力求營造一種共同參與并積極配合的和諧氛圍,這是日本人追求人際關系和諧所特有的交際心理的體現(xiàn),也是一種委婉的話語表達。
(三)回避斷定的推量語氣
日語中大量使用的推量詞和句式是最具日式特色的委婉語。日本人重禮儀,喜含蓄,尤其在商務交往中多采用不斷試探、附和、協(xié)商的口吻委婉地提出自己的疑問或者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不愿直抒胸臆地表達。他們喜歡用“でしょう”(大概)、“かもしれません”(也許)、“ようです”(好像)等推量詞來營造一種對雙方都留有余地的情境,以避免對方感覺被強加意愿的壓力和不快,起到委婉、掩飾的效果,使強硬、斷定的語氣變得溫和,日本人認為這樣的表述能給對方留下謙恭有禮的好印象。這種推量語氣的運用有時會讓別國人感到不合章法。最讓人不解的是,連天氣預報這樣強調嚴肅性和準確性的節(jié)目,日本也都是用“興許……吧”這樣的語氣來播報的。天氣預報雖屬于預測的范疇,但其本身是建立在精密的科學監(jiān)控和科學分析基礎上的,大多數(shù)情況下準確度還是很高的。為了顯示其嚴肅性和準確度,用確切的數(shù)字來表達天氣的概率也是世界各國普遍的做法,用推量的語氣去播報天氣預報恐怕日本是獨一無二的了。如果說用推量的語氣播報天氣預報折射的是一種害怕承擔責任的心理,那么日本人在講究精確嚴密的學科論文里也使用大量的推量語氣就更讓人費解了。如最簡單的判斷句“A是B”,在日語論文中有可能翻譯成“AはBであろ”(A是B吧)這樣曖昧、含糊的句式。若采用直譯的方式翻譯成別國的語言,必然讓別國同行深感困惑,可能遭到不少別國學者的批評。
能制造出世界一流精密儀器的日本人,卻在語言的使用上看似如此粗枝大葉,究其原因,主要是日語強大的約定俗成慣性使然。日本人力求避免“AはBである”(A是B)這種精確的表述,就是覺得這種語氣顯得過于武斷和生硬,有失禮之嫌。對于日本人在交際中如何盡可能不給人武斷、強加于人的印象,中國學者李兆忠在《曖昧的日本人》中有這樣的生動描述:“聽日本人說話,我有一種很奇特的感覺:仿佛是在古董店里,許多人合抱著一件碩大易損的名貴瓷器,小心翼翼地搬運,誰也不敢造次,唯恐毀了這件稀世珍寶;彼此之間不斷試探、商量、附和、調節(jié),避開一切容易引起誤會的話語和忌諱的內容,想方設法取悅對方——這就是日本人之間談話的基本特點?!盵3]216日本人在嚴肅的商務活動中雖然說話委婉有禮,但并不表示他們會為了和諧的關系可以隨意放棄自己的主張,相反,他們會鍥而不舍地尋找機會,試著用迂回婉轉的方式說服對方。日本人與喜歡明確表達yes或no的西方人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容易造成交流上的一些偏差與障礙。中國商務人員在與日本企業(yè)進行商務交流時,應該把握日本人的這一心理特質,避免引起誤會和摩擦。
綜上所述,商務日語中的委婉語表達可謂多種多樣,主要表現(xiàn)在意猶未盡的省略、似是而非的附和、回避斷定的推量語氣的運用這幾個方面。
(一)“以和為貴”的民族心理
日本是一個國土面積狹小的島國,可耕地面積小,又受地震、海嘯頻發(fā)等惡劣的生活條件的影響,依靠集體的力量對抗惡劣環(huán)境成了他們的日常狀態(tài)。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誰離開了他人或社會都無法生存。因此,自古以來,日本人就養(yǎng)成了根深蒂固的集團意識。而且,日本以種植水稻為主,需要人與人之間通力協(xié)作的耕作方式,這也是集團意識產生的一個原因。另外,日本也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浸潤,儒家“和為貴”的思想潤物無聲地滲透于日本人的思想意識中,他們把“和”奉為人際交往的信條,在意雙方關系的和諧,善于體恤別人的心情,害怕傷害對方的感情,力求給雙方留有余地。這種思想對商務交際中的言語構建影響巨大,呈現(xiàn)出一種迂回曲折、含蓄婉轉的特點,在人際交往中起著潤滑劑的作用,這是日語的一大特征,也是中日交流的難點之一。在商務場合,如果自己的意見和對方相左,日本人也總是考慮對方的面子,把話說得委婉動聽,巧妙地表達反對的意見,在表達自己立場之前,先說“あなたの立場からすれば,私もそう思いますが……”(如果站在你的立場來看,我也是這么想的,但是……),然后再迂回曲折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和立場。這種迂回曲折的表達確實體現(xiàn)了對交際對方的尊重,讓別人覺得舒服,給雙方留有余地。但如果外國商務人士不了解、不熟悉日本人交際的特點,他們就可能常常會一頭霧水,不能確定對方要表達的意思,甚至誤解對方的意思。只有深入了解日本人委婉曖昧的話語表達方式和“以和為貴”的思想根源,我國商務人士才能在與日本企業(yè)的商務交往中從容應對,進退自如。
(二)高雅的審美追求
日本人不喜歡明確、直白的表達習慣,他們認為這樣的表達太低俗,降低了自己的人格,也是對聽者的低估,因為說話太直白會讓聽者覺得自己沒有能力聽懂。日本人認為委婉曖昧的表達是典雅和有品位的體現(xiàn)。在交際中,說話越含蓄婉轉越能顯示說話人的修養(yǎng)和身份。了解了日本人的這種說話追求高雅的心理特質,對于日本人交際中俯拾即是的委婉語表達也就不足為奇了。我國商務人員在商務活動中應針對日本人的這一特點,在商務活動中注意自己的措辭,留意對方的反應,隨機應變,用最恰當?shù)纳虅斩Y儀應對各種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取得最滿意的效果。
(三)“察文化”的表現(xiàn)
日語中繁雜多樣的委婉表達與日本文化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日本有一種文化叫做“察文化”。所謂“察”,包括直觀觀察和深入考察兩層意義,即在交際的過程中,細心觀察對方的表情姿態(tài)、話語方式,從而推測出對方的思維方式、價值偏好和心理狀態(tài)?!安臁奔热恍纬闪艘环N文化,那它就不單是個人的偏好,而成了一種從個人到集體的習慣性交際方式。日本人是一個單一的民族,生活在一個封閉的島國,使用著單一的語言,促使日本人在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和語言習慣上有很多相似之處,很多情況下無需明確地表達也能相互理解。日本人會在根據(jù)對方的表情、自己的處境等各種因素做出判斷后才說話,盡量用推量、含蓄的語言使語氣緩和,避免直接的表達給對方造成傷害,讓對方“察知”弦外之音,這就是日本特色的“察文化”。美國的日本通馬克·齊默爾曼對日本的“察文化”有一番精辟的點評:“日語中,說什么固然重要,但怎么說更為重要,而沒有說出來的則可能是最最重要的。在日本,理解對方未說出的話是一種至關重要的技巧?!盵3]224
德國心理學家威廉·馮特認為,一個民族的詞匯和語法能很好地詮釋這個民族的心理特質。在我國與日本商務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正確地認知日本商務交際中的委婉語表達及日本民族的心理特質,有助于彼此間順暢的交流和商務活動的成功,這一課題的研究將給我國商務人士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啟示。
[1]金田一春彥.日本語(下)[G]//巖波新書.東京:巖波書店,1999:268.
[2]中根千枝.日本社會[M].許真,守峻嶺,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113.
[3]李兆忠.曖昧的日本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