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彥
晚飯后,漫步小樹林已成我的習慣?;貧w自然,放空自己,許多好的想法就在這里產生。樹林的一角,總會傳來悠揚的小提琴聲,一位留著齊耳短發(fā)的女孩,每天準時在這拉琴。好多年過去了,女孩從六七歲長到十來歲,陪伴她的媽媽不再指指點點,她卻更能入情入境地陶醉其中。女孩手指在琴弦上起舞,像一只翩飛的蝴蝶,右手隨音樂的節(jié)奏來回揮動,一招一式慢慢有了大家的風范。我散步,會有海頓的《C大調協(xié)奏曲》、布魯赫《g小調協(xié)奏曲》飄入耳中。我常想:是什么能讓小女孩如此熱愛音樂,并堅持至今?后來,長時間的觀察和與女孩媽媽的交談,知道仍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
教育如舒緩的慢板,用不同的方式緩緩地為學生打開一扇又一扇窗,引領學生觀察、聆聽、觸摸、思考、實踐……充分感知世界的豐富多彩,激發(fā)好奇心。學校的課程是學生認識世界的最好方式。聽女孩媽媽介紹,學校院團課設有書法、圍棋、朗誦、舞蹈、游泳、種植、航模、泥塑、繪畫、籃球、足球、群文閱讀、寫作等一百多門,采用走課方式,讓學生自主選擇,充分體驗,廣泛培養(yǎng)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女孩就是在這樣的走課中慢慢走進小提琴的世界。
教育像律動的行板,遵循生命拔節(jié)的規(guī)律,與學生的脈搏一起律動。學習任何知識技能,都會經歷機械枯燥的磨煉,如紀昌學射、達·芬奇畫雞蛋……女孩初學小提琴之時,枯燥的指法訓練也曾讓她感到困難。那些日子,教師的指導鼓勵和媽媽每天從不間斷的陪伴,給予她堅持的力量。學習更多的是自我琢磨、練習,春夏秋冬,花開花落,晴在樹林,雨在亭中,從沒間斷。我聽到過母女這樣一段對話:“媽媽,這首曲子我已經拉了好多遍,可以不拉了嗎?”“樹林里這么多小樹,它們都想聽你拉琴,給每棵小樹拉一遍嘛?!薄昂?,先給最粗的樹爺爺拉吧!”一陣斷斷續(xù)續(xù)很不好聽的樂聲傳來?!皹錉敔斈昙o大了,你剛才拉得不流暢,樹爺爺沒聽懂,再來一遍?!庇忠魂嚽俾曧懫稹弥腔鄣膵寢?,選擇到樹林拉琴,無數(shù)棵樹成了女孩忠實的聽眾。在為小樹林一遍又一遍拉琴的過程中,小女孩慢慢長大,學會了堅持,也真正愛上了小提琴。
教育似飛揚的快板,激越高亢的旋律,給人勇氣、信心,體驗臨門一腳的快樂,百米沖刺的速度,舉起獎杯的自豪,向上飛揚的振奮……教育就是要給予學生更多的成功體驗,獲得正向的肯定,體驗生命的意義,找到新的前行方向。一次女孩夏令營歸來,我們在樹林相遇。女孩媽媽掩藏不住喜悅主動講述:“我女兒隨學校樂團演出,結交了好多小提琴高手,回來拉琴又有了新的目標。他們走到哪里,小提琴就拉到哪里,還把義賣的收入捐給貧困山區(qū)孩子。”女孩滿面春風地對我說:“阿姨,我告訴您個好消息:我成了學校樂團的首席了!我想當小提琴家,每天會在小樹林拉更長時間的琴!”
聽,樹林里,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春天奏鳴曲》響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