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西海岸新區(qū)泊里中心小學 宋桂梅
音樂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小學生的心理發(fā)育特點決定了他們對周遭的一切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學,可以啟發(fā)學生將自身生活經驗與音樂知識相結合,因此,教師要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法、聯系生活實際,從而實現音樂課堂生活化的教學目標。
音樂的旋律能夠觸動學生的心靈,使學生的情感產生波動,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陶行知在《生活教育論》中曾提到“生活就是教育,社會就是學校,教學要將兩者結合,生活與教育之間息息相關。”音樂教育要以學生對日常生活的認識為基礎,讓學生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下,充分感受音樂的內涵。所以,教師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對于生活化的教學方法要不斷創(chuàng)新與改革,將音樂的元素與實際生活巧妙地相結合[1]。
教師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做游戲的方式將知識的重難點傳授給學生,例如講解“小溪流水叮咚響”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比較喜歡的游戲來引導學生,例如通過吹氣球的游戲讓學生體會旋律的不同:教師發(fā)出“慢”與“快”的口令,讓學生根據口令進行操作,慢慢感受氣流的流動。這種游戲的方法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還能使學生體會到強弱快慢的節(jié)奏感,使音樂的教學課堂更有生命力[2]。
藝術教育以音樂教育為基礎,因為與其他理論學科相比,音樂教育更真實地體現著生活。這要求教師在音樂課堂上利用互動的教學手段,來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以學生興趣為主要教學方向,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比如學生在學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時,教師可以先通過多媒體播放電影讓學生觀賞,以此來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再通過小組的形式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王二小的個人材料,然后每組選出一位代表上臺對王二小作相關介紹,最后再對課程進行講解。
每個學生的生活習慣不同,教師要結合這一點對教學方法與手段進行優(yōu)化,根據教材的內容增加課堂上師生互動的環(huán)節(jié),從而加深學生對音樂內涵的理解。小學生年齡小的特點導致他們好動且好奇心強,教師可以利用這個特點在課堂上多創(chuàng)建一些情境,讓學生有機會去探索、去實踐,并從中體會到音樂的樂趣。
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使學生體會到音樂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所在。例如,教師可以在“三八國際婦女節(jié)”教學生唱一首“小烏鴉愛媽媽”,然后讓學生們“說一說自己媽媽的優(yōu)點”“談一談要為媽媽送上什么禮物或祝?!?,最后還可以給學生布置一項題目為“讓媽媽感動”的家庭作業(yè)。這種活動既可以讓媽媽體會到孩子的感恩之心,同時也能讓學生感受到媽媽的愛與辛勞,充分體現了活動的意義,在學習歌曲的同時也達到了育人的目的,讓學生把音樂與生活結合在一起,并感受音樂所帶來的魅力,從而增加學生對音樂的喜愛[3]。
小學生并不是只有課堂教學這一條獲取音樂知識的途徑,他們有自己的主見與想法,因此社會中的音樂元素也會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教育心理學家通過研究得出結論:“當知識學習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時,學生就會產生興趣”。所以,將音樂知識與生活相結合,是音樂教學的重點內容。有的學生比較喜歡流行音樂,而對音樂教材中的內容不感興趣,這主要是由教師的課堂教學手段不當所導致的。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只關注對旋律的教學,缺乏對歌唱方法與歌曲情感處理技巧的涉及。
例如“憶江南”這首詩,學生雖然曾經學過,但由于對詩歌內涵理解不到位,導致學生無法準確把握歌曲情感,從而失去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前,應先給學生介紹音樂相關背景知識,讓學生在對詩歌和作者有了一定程度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學習,這樣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生活是音樂的情感來源,生活化的教學手段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還能夠激發(fā)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節(jié)奏帶來的情感體驗。教師要幫助學生在課堂上通過音樂感受生活的樂趣,并在生活中體會到音樂的價值。因此,要使小學的音樂課堂充滿生活氣息,就要讓知識與生活相結合,實現音樂教學的生活化。
參考文獻
[1]石萍.小學音樂主題教學中的生活意蘊[J].教育藝術,2017(10).
[2]姚芳.小學音樂教學中實施創(chuàng)新教育的意義[J].中外交流,2017(49).
[3]季丹紅.引向生活 愛上音樂——試論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生活教育[J].名師在線,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