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偉
故事開頭一位老人拿著一把雞毛撣子在打掃屋子,在看到墻上掛著的老照片時,老人眼神凝望片刻才輕輕拂拭相框表面的灰塵,這張老照片是一家三口的合照。筆者認為,這一情節(jié)揭示了以下幾點:首先,這張老照片在老人心中的分量極重,老人非常懷念過去一家三口團圓的時光;其次,往日的一家團聚與今日的自己孤獨一人形成對比,產(chǎn)生巨大的反差;最后,為后面的劇情發(fā)展鋪墊。
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推進,老人提著手袋走出樓道與鄰居打招呼,借此交代了故事的時間背景:接近農(nóng)歷新年的某一天。老人由于雪天路滑不小心摔跤扭傷了腳,幸得好心鄰居攙扶,但回家后卻無人照顧。筆者認為,這段情節(jié)是全國無數(shù)“空巢老人”生活具體細節(jié)的縮影,無數(shù)游子或許為了追求夢想,或許為了賺錢養(yǎng)家,或許其他種種原因常年遠離家鄉(xiāng)與親人,在大城市努力拼搏的他們只能被動地把父母變成“空巢老人”。
故事最后老人勉強拖著傷腳拿到手機給兒子打電話,這段情節(jié)中有個細節(jié)值得注意:老人手機的通訊錄中只有兒子一個人的號碼,這一細節(jié)更突出了老人形單影只的形象特征,強調(diào)了老人對兒子回家的渴望。本篇故事以當前社會“空巢老人”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劇中獨居老人新年盼望兒子回家團圓為基本劇情,反映出傳統(tǒng)“團圓”文化影響下的社會家庭倫理變化。
《山間之望》講述的是一位“留守兒童”渴望去北京與父母團聚的故事。近年來,“留守兒童”問題逐漸成為當今社會不忍觸碰的“疤痕”。迫于生計,無數(shù)鄉(xiāng)村青壯年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中由爺爺奶奶照顧,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非??释c父母團聚,但現(xiàn)實中卻很難達成所愿。本篇故事從一個渴望與父母新年團聚的小孩子的角度展開,揭示了“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社會大背景下,普通鄉(xiāng)村“留守兒童”樸素的中國傳統(tǒng)新年“團圓”文化意識的自覺。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或許覺得小男孩的行為既幼稚又可愛,但在這個孩子單純行為的背后折射的卻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千百年來都永恒不變的傳承,這種對于新年全家“團圓”的渴望,無關城鄉(xiāng),不論年齡,都深深根植于每個中國人心中。
筆者認為,本篇故事的亮點或者說成功之處,在于制作團隊在選題時把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人倫觀念放置于當今社會的熱點問題中。具體到故事內(nèi)容的設計,可以說非常巧妙地扣動了廣大觀眾群體的心弦,多數(shù)在大城市打拼的鄉(xiāng)村年輕人可能都會感同身受,面對城市的繁華與喧囂,故鄉(xiāng)的小村莊或許顯得格外落后與寧靜,但他們的父母孩子在那里,童年記憶在那里,文化之“根”也在那里。
隨著社會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們的工作生活壓力日益沉重,重壓之下傳統(tǒng)的婚后一家三口的基本家庭結構模式受到?jīng)_擊,許多家庭為了工作的長遠發(fā)展不惜夫妻之間分居兩地。毫無疑問,孩子的成長必然缺少父母其中一方的關愛,造成永遠無法彌補的創(chuàng)傷。本篇故事正是著眼于這類家庭。
一般商業(yè)廣告內(nèi)容策劃的難點在于如何巧妙地將甲方的產(chǎn)品或服務融入情境之中,本篇廣告的亮點在于將京東的快遞包裹賦予一定的“象征意義”,悄無聲息地成為故事情節(jié)的一部分并推動劇情不斷發(fā)展。當廣告中的小女孩對著其稱之為“爸爸的百寶箱”的京東快遞包裹說她想要爸爸時,故事情節(jié)逐漸邁向高潮,文化主題也得到了彰顯。這種品牌文化的推廣技巧使京東快遞包裹成為一種溫暖人心的象征符號,并且此語境下象征符號的作用已經(jīng)超出了知覺層次,具有表象和概念的功能。
廣告中,媽媽角色的定位起輔助作用,但是故事卻是以她的許愿為結尾,在筆者看來這是畫龍點睛之筆,“許下的愿,等你實現(xiàn),別讓愛你的人,等太久!”這段最后的文案更是揭示出了劇中所塑造的母親形象的偉大與埋藏心底的苦澀。不過,沒有人是永遠堅強的個體,新年將至,她肯定希望丈夫能夠早日歸來,她許的愿望必定是一家團圓,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廣告創(chuàng)作者留下的“隱喻”。
參考文獻:
[1]張岱年.文化與價值[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2]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3]詹姆斯·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媒介與社會論文集[M].丁未,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4]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