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蕓芬
(廣州市花都區(qū)花山鎮(zhèn)中心幼兒園 廣東廣州 510000)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科學,它研究的是事物與事物之間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數和形的概念不是從其它任何地方,而是從現實世界中得來的(恩格斯在其著作《反杜林論》)”。數學具有抽象與現實兩重性的特點,那么在幼兒數學教育活動中,教學具就是抽象性與現實性的對結的橋梁。
幼兒園數學活動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它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對幼兒來說非常難理解。只有提供豐富、有效的操作材料,讓幼兒擺弄、探索,才能根本解決這一難點,幫助幼兒形成并掌握正確的數概念。
由于操作法是幼兒學習數學最基本的方法,同時也是幼兒園數學教學的主要方法。所以教學具的有效制作和科學投放就顯得至關重要。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制作和投放的數學教學具都不能有效地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服務,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的效果和質量。而教學具的使用,除了制作本身的原因,還應考慮材料投放的時機與層次性。為了提高幼兒園數學活動的質量,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數學能力,關于操作材料的使用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
那么,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怎樣做到教學具的有效應用,使其為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服務呢?
1.緊扣教學目標與內容,提供體現數學本質的教學具
目標是行動的宗旨,教學具的提供必須從活動目標出發(fā)來考慮,把教師的教育意圖和要求融進材料之中。如:教幼兒認識幾何圖形時,提供幾何圖形板、釘子板、小棍、畫剪工具材料等,這樣就把圖形概念的屬性轉化成具體事物,成為幼兒操作的材料。通過看看、摸摸、拼擺圖形,用皮筋在釘子板上套圖形,用小棍擺圖形及用畫筆畫,剪子剪圖形的操作過程,使幼兒在與材料相互作用中獲得圖形特征的感覺和體驗,進行概念屬性的抽象,形成幾何圖形的概念。這樣得到的知識是幼兒理解的,有意義的。
2.根據幼兒年齡特征,提供遵循期數學知識內部的邏輯順序的教學具
數學知識的抽象邏輯性和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決定了幼兒數學概念形成要經過操作層次→形象層次→ 符號層次的逐步抽象和內化的過程。為了適應每一個階段的幼兒的思維形式,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選擇和運用的教具應包括完全直觀教具(實物教具、貼絨或帶磁性的教具等)、半直觀教具(圖片、實物卡片、點子卡片等)及帶抽象成分的教具(數字卡片、試題卡片等)。如:大班幼兒學習7的分解,可以先通過給每個幼兒7塊積木或雪花片分成數量不同的兩組,體驗7的分解有6種不同的分法;然后可以通過看圖填分合式,根據物體的形狀、大小、位置、動態(tài)等變化,按標記進行7的分解;還可以通過“給點子分家”的材料,讓幼兒先數數有幾個點子,然后把點子分在兩個格子里,每次分的數量不同,但總數相同,然后學習記錄分合式及加減計算題。
3.了解幼兒最近發(fā)展區(qū),提供適應幼兒學習需要和學習興趣的教學具
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的探索活動常常發(fā)端于對探索對象的興趣上,這種興趣越濃,幼兒探索活動就越持久。同時,教師觀察了解幼兒在數學經驗方面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知道他們需要什么,能夠接受怎樣的挑戰(zhàn)度。結合幼兒的興趣與需要,將幼兒關注的話題與熱點融入到教具的設計當中,從而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增強教具本身的實效性。
4.尊重幼兒個體差異性,提供滿足不同水平幼兒的教學具。
每個幼兒都具有與生俱來的獨特性,在教學活動中,幼兒的個別差異變現的很明顯如:思維發(fā)展、發(fā)展速度、學習風格上的差異,例如:在進行某一內容的學習時,提供的教學具應盡量設計成不同的層次、不同難度的材料,以供幼兒自由選擇適合自己水平和能力的活動,同時,在實踐中留心觀察,分析幼兒活動中具體的情況,針對不同的困難,給予不同的指導,讓每個幼兒都能輕松自如地駕馭和使用材料,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自我發(fā)現、自由探索、自我發(fā)展的目的。
為保證幼兒在操作學習中的目的性、方向性,并能從操作活動中發(fā)現所有學習的數學規(guī)律及關系,教師在提供適宜的材料的同時,還要制定操作的規(guī)則,讓幼兒能在規(guī)則的指導下學習。
1.規(guī)則的建立途徑
根據幼兒的認知特點和能力,操作規(guī)則可以通過三個途徑讓幼兒領會:
(1)材料中蘊涵規(guī)則
例如:5以內序數的活動,只要給幼兒提供1—5張撲克牌,幼兒能連續(xù)使兩張牌吻合,就表示對了。幼兒在反復操作這些材料后便會領悟到:這個活動的規(guī)則就是把數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起來。
(2)范例暗示規(guī)則
例如長短排序的活動,給幼兒提供一份范例和等長的6根木棍,幼兒可以用重疊法將木棍放在范例下的對應位置上,通過幼兒自己的嘗試找出規(guī)律,領悟到:范例暗示的規(guī)則是從短到長的排列物體的順序。
(3)語言表述規(guī)則
由簡單的規(guī)則到復雜的規(guī)則,小班的孩子一、二條夠了,隨著幼兒理解能力的增強,中、大班逐步增加。
2.操作規(guī)則要體現數學概念的屬性、關系和規(guī)律
例如大班學習二次分類,給幼兒提供若干幾何圖形卡片,要求幼兒“把同樣顏色同樣大小的圖形放在一起”。這條規(guī)則反映了集合的屬性,這些顏色、形狀各不相同的集合圖形,有其共同特征:它們分別是同樣顏色同樣形狀集合中的元素。再如大班學習9的加減,要求幼兒“用三個數擺四道題”,這條規(guī)則包含了交換、互逆的含義,讓幼兒體驗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減的互逆性。
規(guī)則的制定不是一成不變的,當發(fā)現幼兒領會規(guī)則有困難時,教師應該即使的調整規(guī)則。此外,可以通過改變規(guī)則,充分利用材料,使一物多用。例如,給小班幼兒提供不同顏色的塑料飛機,提出“把同一顏色的飛機放在一起”的要求就是分類活動,提出“給每只小動物送一架飛機”的要求就是一一對應比多少的活動,等等。
由此可見,在幼兒數學操作活動中,規(guī)則的使用將直接影響教學具在活動中的成效。
數學教育目標的實施是一個連續(xù)的螺旋式上升和有序層次發(fā)展的過程。通過對幼兒數學活動的評價,對保證數學活動的質量至關重要
1.對幼兒數學認知水平的評價:
(1)師測:
即幼兒在自己操作材料的后面寫上學號(大班)或標記(中小班),便于教師課后檢測。我設計了《幼兒操作情況觀察表》和《教師匯總表》,上面清晰地反映出每一次操作材料投放的名稱、小樣、幼兒操作情況等。
(2)互測:
即幼兒間的相互檢測。操作活動時幼兒可兩兩或多人在一起,你出題我做,我出題你做,一方面讓幼兒做小老師,檢測別人是否正確,另一方面也使幼兒鞏固驗證所學知識。
(3)自測:
即幼兒將操作結果與教師提供的正確答案相比較來評價自己的活動情況。
2.對幼兒思維能力的評價:
(1)思維過程:
觀察幼兒解決問題的方法:分組操作時,注意觀察幼兒在操作過程中通過什么途徑,采用什么方法來解決問題,鼓勵幼兒大膽探索,獨立思考。
多觀察當天新授內容:由于操作材料中經常采用新舊內容相結合的形式,對于新授內容幼兒往往會有陌生感,因此要特別關注幼兒在操作新授內容時的情況,給予有效的幫助與指導。
(2)對幼兒分析、綜合、比較、推理和抽象概括能力的評價。
3.對幼兒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與學習習慣的評價。
綜上所述,在數學活動中,提供帶教學目標的、適合幼兒年齡特征與能力特點的幼兒數學操作材料,指導幼兒正確而靈活地操作教學具,以及根據目標的設定以不同的方式評價幼兒,這樣才能最大發(fā)揮教學具在活動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