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糯
摘 要:發(fā)展學生思維是落實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應有之義。而課堂教學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主陣地,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尤其是問題情境,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愿望,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從而使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利用角色扮演、孵化問題,循序漸進、生成問題,情感交流、突破問題等手段,激發(fā)學生思維,從而實現高效的課堂。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問題情境;思維活力
注重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是古今中外教育人的共識。無論是孔子的觀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還是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杜威的“好的教學,必須能喚起兒童的思維”,都強調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重要性。當下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是我國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總目標。因此發(fā)展學生思維、學會學習、具備探究精神是實現這一總目標的必要條件。
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fā)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解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知識。所以說,問題是思想方法、知識積累和發(fā)展的邏輯力量,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可見,問題是思維發(fā)展的載體,同時也是思維發(fā)展的動力。但抽象的問題在教學時,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就需要借助問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從而形成問題情境。而有價值的教學情境一定是內含問題的情境,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問題情境,有助于學生產生認知和意識的沖突,引向新的學習,進而有了探究的沖動和解決問題的動力,從而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正因如此,《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并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和感悟,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想認識。”
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主要是通過恰當的情境,提出一個或與此相關的幾個問題,而問題的設計和表述要具有新穎性、奇特性和生動性,以使問題有真正吸引學生的力量。這樣的問題才會成為學生感知思維的對象,從而在他們心理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tài),實際上也就是使學生產生問題意識,而問題意識恰恰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發(fā)現,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問題情境,這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思維的活躍性是十分有益的。本文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如何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力進而實現高效課堂進行闡述。
一、角色扮演 孵化問題 激活思維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事件,常常涉及很多不同人群,而每個人群都往往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和立場觀點。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社會事件,讓學生嘗試去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讓他們站在各自的立場,代表不同的利益方,在互相質疑的過程中產生問題、激化矛盾,繼而不斷嘗試去緩解或解決矛盾,最終求得共識。
例如,在教學九年級“環(huán)境保護的基本國策”一課時,筆者結合當地的生活實際(杭州冬天空氣質量出現重度污染的天數較多),開設了一節(jié)《大家說霧霾》的教學內容。課堂上師生一起積極探討了霧霾產生的原因及其危害,而本課的最后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是“我們的治霾行動”,教師是這樣設問的:每個人既是霧霾的受害者,也是霧霾的制造者,所以面對十面“霾伏”,該由誰來承擔責任?又該如何來承擔?要求全班學生自愿并迅速組成政府、企業(yè)、老百姓三方,分組展開討論然后派代表陳述各方觀點。
情境一:如果你是政府官員,你將采取什么措施來治理霧霾?你又將打算怎樣來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情境二:如果你是企業(yè),面對政府施加的壓力和老百姓的諸多抱怨,你將打算怎么做?
情境三:如果你是普通老百姓,那么你的治霾行動又將會有哪些?
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讓學生嘗試去扮演其中的角色,像是拍電影一樣,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和感悟,吸引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中。事實上,課堂上學生代表政府、企業(yè)、老百姓三方進行角色扮演非常逼真,代表們分別在闡述自己的觀點時矛盾滋生,針鋒相對,辯論激烈,課堂氣氛異?;钴S。
霧霾要治理,如果在課堂上教師采用一般的講授法,讓學生去記憶怎么做的知識,學生很難真正理解治霾的意義和做法,也不會去真正地轉化為日常行為。通過創(chuàng)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制造矛盾,產生質疑,甚至誘發(fā)思維沖突和價值沖突,讓學生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維活力,從而實現了既定的教學目標。
二、循序漸進 生成問題 深化思維
學思結合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手段和方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教師經常會列舉一些生活事實或案例,引發(fā)學生思考,然后運用延伸、證實、比較、綜合等探究技巧,不斷地將學習內容引向深入,讓學生在思考、討論中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四課“深深淺淺話友誼”一課時,筆者呈現了這樣的案例:小冬和小寧是一對好朋友。小冬學習成績很好,而小寧的成績總令人不滿意。小冬在小寧的請求下經常幫助小寧復習功課、解答疑問,有時很晚才能回家,常常沒有時間完成自己的功課。為此,小冬的媽媽很著急,小冬也覺得很為難。教師拋出的第一個問題是:小冬該怎么辦?學生紛紛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當然也出現了一些比較偏激的言論。教師趁機展示當下流行的網絡語: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然后要求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在交往的過程中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一些經歷。同學們開始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不評論對與錯,教師緊接著又拋出這樣兩個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思考:(1)什么是朋友?小冬對“朋友”的理解正確嗎?(2)怎樣與朋友相處?小冬的做法,你們怎么看?通過師生間的積極探詢,將內容逐步引向深入,讓教學變得越發(fā)有深度和充滿趣味。本課筆者還配以排序練習,以幫助學生深化認識。筆者編排了下列一組練習(按你認為重要性的進行排序)
1.朋友
2.學業(yè)成績
3.健康
4.智慧
5.好的外表
排序并讓學生說明理由,旨在幫助學生直面自我成長遇到的問題,以達到深化認識之目的。深化認識,還可以采用“句子完成法”。比如本課,筆者又設計了以下兩個句子:
朋友是……
與友同行,需要……
句子完成法,沒有標準答案,但就是給了學生這樣一個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想象和思考,不斷超越個人狹隘的經驗范圍和時間、空間的限制,也就是說讓學生用自己的腦力勞動完成課堂學習。這樣既保證了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都處于思維的狀態(tài),又能促進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化。因此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去積極思維,繼而使他們的學習興趣轉化為持久深入探究的動力。
三、情感交流 突破問題 發(fā)展思維
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手段的核心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以此推動學生認知活動的進行。一堂高效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應該是生動活潑的、富有生命力的,應該將學生的生活和他們豐富的情感聯系在一起。只有這樣的課才會得到學生的喜愛。一堂深受學生喜愛的課才能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和熱情,才能使學生集中注意力,高效完成一堂課的學習。因此教師在上課過程中創(chuàng)設一些與課堂相匹配的富有活力的問題情境對學生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課《青春萌動》這一課時,筆者是這樣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
師:中學生不能戀愛的理由有哪些?
生:戀愛需要消費。比如女朋友生日要送禮物,要陪女朋友看電影、逛街,都需要花錢。
師:那么是不是我們以后就因為戀愛需要消費而不談戀愛了?
生:那倒不是。等我長大了,賺錢了,再談戀愛。
師:青春期產生對異性的好感,這種情況屬于正常嗎?
生:我認為正常。
師:那你對異性同學有好感嗎?
生:有。順便問一句,老師在青春期對異性有過好感嗎?
師:也有過一點好感。但這種好感不等同于愛情!愛情是屬于成年人的專有名詞。
師:關于異性交往,是否收到過異性寫的秘密小紙條?
生:沒有。
師:假如今天有位異性同學遞紙條約你,說放學后去公園有事商談,你去不?
生:我會考慮去的。
師:為什么?
生:自己班的同學,不去不太禮貌吧!
師:如果你去了,碰巧被別的同學或老師看到你們倆單獨在一起,別人當時會怎么想呢?
生:那我要再考慮一下了。
情境不僅包含場景,而且內含一定的情感。教育家贊可夫說:“課本知識如果沒有經過教師情感的加溫,那么這種知識傳授越多,你的學生將變得越冷漠。”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基于學生鮮活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一些問題,發(fā)現、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從而實現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和互動。只有在生活化的學習情境中,學生才能切實弄明白知識的價值。當然,創(chuàng)設的情境要準確抓住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的情感點。這好比在兩者之間架設了一座橋梁,讓學生在情感激蕩中受到感染,產生感悟,既解決了實際生活問題,又拓展和延伸了學生的思維。
事實上,高效的學習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實現的,脫離具體情境的學習往往會導致機械記憶和被動接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而情境所提供的線索起到一種喚醒或啟迪智慧的作用。比如正處于某種問題情境中的人,會因為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啟發(fā),從而順利地解決問題。
總之,新課程學習方式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性。強調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來學習,把問題看作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即學習過程是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說,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的有力方法和手段之一。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創(chuàng)設課堂的問題情境還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具體教學內容,聯系社會生活,從實際出發(fā)。只有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身心特點而富有活力的問題情境,才能較好地激發(fā)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高度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吸引他們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85-117.
[2]史文娟.淺析初中思品課教學中存在的誤區(qū)[J].中學課程輔導,2014(1).
[3]趙國忠.讓教師愛上教學[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