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有絲毫的猶豫,無條件地服從國家和人民的需要。
他曾遺憾錯失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機會,但他從未停下探索真理的腳步。
1934年,王淦昌從柏林大學學成歸來,回到災難深重的祖國。之后15年,他先后在山東大學、浙江大學任教,以高度的熱情和極大的興趣注視著國際上的科研動向,其中《關于探測中微子的一個建議》一文發(fā)表后,國外科學家按他的建議,證實了中微子的存在。
1950年,王淦昌被調(diào)到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今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的前身)任研究員。在這里,他與吳有訓、錢三強、趙忠堯、彭桓武、何澤慧等共同著手籌劃建設這所從事原子核研究的機構。
在近代物理研究所,王淦昌開始了他多年夢想的宇宙線的研究工作。1953~1956年,他帶領團隊在簡陋的實驗條件下,反復試驗,最終我國第一個高山宇宙線實驗站在云南落雪山建立,使我國宇宙線研究進入當時國際先進行列。1956年,王淦昌前往蘇聯(lián)杜布納,利用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加速器進行核物理實驗研究。他領導的研究小組從4萬張照片中發(fā)現(xiàn)了第一張反西格瑪負超子事例的圖像照片,對證實反粒子存在的普遍性提供了有力證據(jù)。
1961年,王淦昌接到通知,由他負責原子彈實驗研究工作,并要求絕對保密,長期隱姓埋名。對此,他沒有絲毫的猶豫,無條件地服從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就這樣,名揚中外的著名實驗核物理專家從科技界悄然“失蹤”了17年。1963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工作進入了總攻階段。年近花甲的王淦昌是青?;刈钅觊L的科學家,在艱苦的條件下,他仍與大家一起生活,一起工作,毫不特殊。
1978年,王淦昌回到闊別17年的原子能所。當時的原子能所經(jīng)歷了十年動亂后,科研技術落后,人才匱乏。王淦昌正是在這種情況下?lián)卧幽芩L的。為了發(fā)展國家的原子能事業(yè),這位古稀老人仍然不分晝夜地辛勤操勞。
王淦昌是世界激光慣性約束核聚變理論和研究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在他的倡導下,我國激光核聚變研究開始起步,并走在了世界各國的前列。強流粒子束與激光研究室是王淦昌晚年的鐘情之作,他為此付出了最后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