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周斌,陳 林
(1.大亞灣核電運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廣東 深圳 518124;2.蘇州熱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蘇 蘇州 215004)
由于起重機械工作特點及存在的危險因素,我國每年起重傷害事故的因工死亡人數(shù)占全部工業(yè)企業(yè)因工死亡總?cè)藬?shù)約15 %。行車作為較為常見的起重機械設備類型,廣泛應用于各類工礦企業(yè)的大件吊裝工作。作為起重機械重要安全設施之一的限位系統(tǒng),常因設計不當、司機操作失誤等原因引發(fā)安全事故。
以某電站的行車起重作業(yè)時,因司機操作失誤、減速限位程序缺失導致行車發(fā)生碰撞事件為例,對行車限位系統(tǒng)設計的合理性以及防人因功能進行分析,為起重作業(yè)的安全提供借鑒。
某電站汽輪機正在進行大修,行車司機操作汽輪機廠房內(nèi)北側(cè)的行車吊運工具,以4檔速度向南行駛時,與停在南側(cè)的行車發(fā)生碰撞。碰撞前,行駛中的北側(cè)行車并未有明顯減速,造成北側(cè)行車水平尺變形嚴重(見圖1);南側(cè)行車減速限位開關、停車限位開關均被撞壞,失去自動復位功能,限位開關失效(見圖2);南、北側(cè)行車4個緩沖器均被撞壞(見圖3)。
在行車設計時,考慮到實際應用中可能出現(xiàn)碰撞事件,采取了以下3級防碰撞保護措施。
圖1 行車水平尺變形
圖2 減速限位開關及停車限位開關被撞壞
圖3 緩沖器被撞壞
當2臺行車運行到達設定距離時(車距約6 m),司機駕駛室發(fā)出報警提示:司機操作室左手邊操作臺的1個紅色提示燈會閃爍紅光(見圖4),并發(fā)出蜂鳴報警;同時,在行車司機正上方操作面板大車運行機構“防撞報警”信號燈會變紅,提示司機行車有碰撞風險,需減速運行并觀察行車位置。
圖4 紅外線感應信號燈
當2臺行車突破第1級報警提示后,行車繼續(xù)靠近,此時位于2臺行車西側(cè)各有1個電氣減速限位開關,當減速限位開關碰到另一臺行車的水平尺(10號槽鋼)時動作。無論觸發(fā)前行車運行速度處于何種檔位,行車均會變?yōu)?檔慢速運行。
當行車突破第2級保護后,行車繼續(xù)靠近,當停止限位開關碰觸到另一臺行車的水平尺時動作(停止限位開關距減速限位開關約400 mm),行車停止運行。
3.1.1 行車未設置減速限位功能
涉事行車未按設計原理設置減速限位功能,因為沒有強制性標準規(guī)定必須設置減速限位功能。
GB 6067.1—2010《起重機械安全規(guī)程》對運行行程限位器作出如下要求:起重機和起重小車(懸掛型電動葫蘆運行小車除外),應在每個運行方向裝設運行行程限位器,在達到設計規(guī)定的極限位置時,自動切斷行車前進方向的動力源。在運行速度大于100 m/min或停車定位要求較嚴的情況下,宜根據(jù)需要裝設2級運行行程限位器,第1級發(fā)出減速信號并按規(guī)定要求減速,第2級應能自動斷電并停車。
GB 14405—2011《通用橋式起重機》對運行機構作出如下要求:起重機和小車的運行機構應設行程開關、止擋、掃軌板和緩沖器;同一軌道上有2臺起重機或小車時,相互間應設防碰撞裝置。如需嚴格控制相互間距離時,宜設定距裝置。
涉事行車的最高運行速度為0.5 m/s,已設置停止限位功能,滿足起重機安全防護要求;同時,該車還配置防撞安全防護功能:
(1) 聲光報警信號有效,聲音和燈光報警信號可提醒司機車距過近;
(2) 停止限位有效,行車在運行極限位置時,可自動切斷動力源;
(3) 緩沖器有效,可減輕因行車速度過快或停止限位失效時產(chǎn)生的碰撞后果,滿足GB 14405—2011中在需嚴格控制相互間距離時宜設定距裝置的要求。
因此,該涉事行車的安全防護措施是合格的。
3.1.2 減速功能無法完全避免行車相撞
3.1.2.1 行車基本參數(shù)
(1) 4 檔速度:0.5 m/s;3 檔速度:0.35 m/s;2 檔速度:0.125 m/s;1 檔速度:0.05 m/s。
(2) 減速時間:5 s(從4檔速度降至0)。(3) 減速限位開關到停止限位開關距離:400 mm。(4) 停止限位動作時,2車緩沖器之間的距離:200 mm。
(5) 聲光報警紅外發(fā)生器調(diào)節(jié)范圍:3—5 m(極端情況為3 m)。
行車限位裝置參數(shù)如圖5所示。
圖5 行車限位裝置參數(shù)示意
3.1.2.2 行車制動過程計算
(1) 制動距離計算。
注:vt——最終速度,m/s;v0——初始速度,m/s;a——行車加速度,m/s2;t——加速時間,s;S——制動距離,m。
(2) 加速運動計算。
(3) 行車碰撞速度計算。根據(jù)監(jiān)控記錄,在碰撞當日 14:29:14—14:29:20,北行車向南移動3 m,按勻速計算,可知碰撞速度vo為0.5 m/s,即4檔速度。
(4) 行車加速度。由行車基本參數(shù)可知,行車減速時間t為5 s,行車由4擋速度降為0,由公式(3)計算可知,行車加速度a=-0.1 m/s2。此外咨詢廠家技術人員得知,行車出廠時加速度為固定參數(shù)(可調(diào)節(jié)),故可得知此涉事行車減速限位和停止限位加速度大小是一致的。
(5) 碰撞后的行車制動距離計算。
① 4檔速度:減速時間t為5 s,由公式(1)計算得知,S=0.5×5-0.5×0.1×52=1.25 m>200 mm。
② 3檔速度:減速時間t為3.5 s,則S=0.35×3.5-0.5×0.1×3.52≈ 0.61 m>200 mm。
③ 2 檔速度:同理,S=0.125×1.25-0.5×0.1×1.252≈0.08 m<200 mm。
④ 1 檔速度:同理,S=0.05×0.5-0.5×0.1×0.52≈0.01 m<200 mm。
(6) 以4檔速度觸發(fā)聲光報警后的制動距離。此時,v0=0.5 m/s,vt=0.05 m/s,a=-0.1 m/s2, 由公式(2)可知,聲光報警啟動后,2行車緩沖器之間的距離,如圖6所示。
圖6 聲光報警后的行車距離
(7) 減速限位動作后的制動距離。
① 4檔速度時,行車減速限位開關到停止限位開關距離,S=400 mm,vo=0.5 m/s,a=-0.1 m/s2,由公式(2)計算可知,行車停止限位動作時的速度vt≈0.41 m/s。
② 行車停止限位動作后,由公式(2)可得,制動距離S=(0-0.412)/2×(-0.1)≈0.85 m>200 mm。
經(jīng)過上述計算可得到以下結論:
(1) 北行車以4檔速度與南行車相撞;
(2) 在聲光報警后,司機操作行車減速至1檔或2檔速度,可以避免相撞;
(3) 涉事行車即便設置減速限位功能,也無法避免相撞。
3.1.3 慣性思維干擾
由于同類電站行車在制造時未設置減速限位功能,且同類電站未出過任何碰撞問題,受慣性共模對比思維影響,未考慮該電站會出現(xiàn)行車碰撞事件。涉事行車在改造中未考慮減速功能,且GB 6067.1—2010對此無強制要求;同類電站D的汽輪機廠房主行車在原設計中沒有減速限位功能。3.1.4 驗收時未實際驗收減速效果
使用部門在驗收時,未發(fā)現(xiàn)減速限位功能缺失。驗證時,當行車靠近停止檔時,按規(guī)范要求使用慢檔運行,同時司機室顯示屏上“減速動作”信號燈變紅,就認定減速限位功能正常、控制面板的信號燈信號與原邏輯一樣,但實際上,行車運行速度并未減慢,這對驗收減速功能造成了誤導。
3.2.1 司機違規(guī)操作
行車司機違規(guī)操作,具體如下:行車司機沒有按照橋式起重機安全操作規(guī)程的要求,即“當行車接近卷揚限位器、大小車臨近終端或與鄰近行車相遇時,速度要緩慢”進行操作;也沒有按照該電站汽輪機廠房行車操作培訓材料的要求,即“當運行機構行至止檔塊4 m左右距離時使用慢速,防止速度過快沖限位進行操作?!?/p>
3.2.2 司機未參加相關操作培訓
每次發(fā)電機組大修前,汽輪機廠房行車司機必須接受現(xiàn)場操作專項培訓。但此次事件中的當事司機臨時代替原司機操作行車,并未參加大修前的上車培訓。
行車操作多方監(jiān)管,存在“真空”區(qū)。在電站管理方面,行車司機由監(jiān)督部門、業(yè)務部門、協(xié)調(diào)部門三方管理,但又是各管一部分,缺失對中間環(huán)節(jié)的管理。
根據(jù)國家法律,持有《特種設備作業(yè)人員證》的司機方可駕駛行車并從事起重作業(yè),電站要求必須持有培訓合格才能上崗。但監(jiān)督部門只負責審查證件的合法性與有效性,業(yè)務部門只負責培訓行車司機了解設備的特性及工作狀態(tài)。由于行車司機屬于臨時抽調(diào),就會造成行車司機持證卻沒有參加電廠培訓的情況。
3.4.1 直接原因
行車司機違規(guī)操作。行車吊運時以4檔速度向南行駛,在靠近南行車的情況下未減速,造成行車在觸碰停車限位后無法立即停車,導致在慣性作用下發(fā)生行車相撞事件,違反國家和電站操作規(guī)定。
3.4.2 根本原因
電站在行車司機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對行車司機的三方監(jiān)管導致監(jiān)管存在“真空區(qū)”。
3.4.3 促成因素
(1) 涉事行車僅設計了停車限位而未設置減速功能,雖滿足國標要求,但從本質(zhì)安全角度考慮,該設計無法確保行車安全。
(2) 根據(jù)行車制動距離計算結果,涉事行車即便設置了減速限位功能,仍然無法避免行車碰撞。這說明廠家在設計制造行車時,并未考慮極限情況。
根據(jù)ERICPD風險控制措施原則,結合行車碰撞風險分析結果,總結了行車碰撞風險的主要控制措施,如表1所示。
作為較為常見的大型起重設備,行車具有起重量大、效率高等作業(yè)特點,同時也存在較大的作業(yè)安全風險,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群死群傷的重、特大安全生產(chǎn)事故。針對一起電站行車碰撞事件,研究了同一軌道上行車相撞的失效模式,指出碰撞的根本原因,為行車起重安全工作提供了管理思路和技術措施。值得指出的是,通過調(diào)查、分析,發(fā)現(xiàn)了2類共性問題:
(1) 部分國家強制標準要求偏低,甚至無法保障最基本的安全需求,需要重新審視,提高基準;
(2) 部分起重設備在安全功能設計上,沒有從極限工況及從本質(zhì)安全的角度考慮,僅僅依賴人為操作來保障作業(yè)安全是不可靠的。
表1 行車碰撞風險的主要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