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紅
(內江市威遠縣向義鎮(zhèn)中心學校 四川 內江 642452)
小學數學是小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好小學數學課程,能為日后的初高中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新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數學教材要貼近生活、教學內容要生活化,而教科書作為新課程改革的主要陣地,情境圖的使用則體現了數學生活化的要求。將情境圖作為數學知識的切入口,能夠將數學知識和學生生活有效聯(lián)系起來,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所需知識。作為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情境,深入理解情境圖的內涵和作用并靈活利用,以真正發(fā)揮情境圖的價值。
靈活合理地使用情境圖,要求教師要深刻領會教材中情境圖的編排特點和意圖,把握教材的脈絡,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好情境圖出現的時機及內容,并且教學中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自主探索,深入思考,把握情境圖的信息資源。然后教師提出有針對性、啟發(fā)性的問題,才能引導學生真正有效地進入到課堂學習中來,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有些教材中的情境圖留有空白,還有部分情境圖是半成品,直接呈現結論而忽略了數學知識過程的演化,這種非動態(tài)化的情境圖受教材篇幅的限制不可能將所有內容都呈現,而且每名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接受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別,情境圖教學并不一定適合所有的學生.例如,在講“多位數乘一位數”時,“口算乘法”的情境圖通過游樂場來展示有關信息,對于城市的學生來說,這幅圖并不陌生,但對于農村的學生來說,則完全看不明白情境圖的含義,提不出教師預想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綜合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讓學生深刻體驗到數學源于生活、貼近生活,先看清情境圖的含義,再合理調整情境圖資源,引領學生觀察情境圖、分析情境圖并提出問題,最后在討論中自主解決問題,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觀察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有些情境圖新穎、有趣、富有思考性,有些情境圖熱鬧、牽強、趣味性偏重,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實際,創(chuàng)新性地使用情境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材中許多以擬人化創(chuàng)設的“情境圖”情境,都可以編成童話故事。如教學“比多少”,可以編個“小兔蓋房子”的童話故事(課件出示圖片):在一個美麗的森林里,住著豬兄弟和兔兄弟,有一天兔兄弟要蓋房子,請豬兄弟來幫忙,它們很快就忙活起來。豬兄弟力氣大就搬運木頭,兔兄弟力氣小就運磚塊,它們可真能干,不一會兒,就搬了這么多(課件出示圖片:4只小兔對應4塊磚,3只小豬對應4根木頭)小朋友們,你們看小兔的數量和磚塊的數量相比是多還是少呢?小豬的數量和木頭的數量相比是多還是少呢?問題一出,學生興趣盎然地展開了討論,并且很快得出了答案,在討論的過程中理解了“同樣多,多,少”的含義。
在教學中,可依據情況用多媒體形式將主題圖提供的內容動態(tài)化,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增加實際體驗,切身感受數學的奇妙與無處不在,再進行富有啟發(fā)性的提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我先在屏幕上出示大小不同的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各一個,學生立刻被它們活潑可愛的表情吸引住了。這時播放它們的話語,直角三角形說:“我的三角形最大,所以我的內角和也最大?!扁g角三角形不服氣地說:“哼!我有一個大鈍角,我的內角和才最大。”銳角三角形沒信心地說:“我的三角形最小,我的內角和最小嘍?!本o接著提出問題,它們說的對嗎?學生很興奮,紛紛討論起來,有的還大聲地說出來,很快地進入探究學習狀態(tài)。
教材中的情境圖色彩斑斕,趣味性強,教師要善于引導,緊扣數學教學內容,提出有效的數學問題。比如,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教材呈現的是學生植樹的情境,有的在挖坑,有的在種樹,有的在抬水……如果泛泛地提問:“你從情境圖中能獲得哪些信息?”學生觀察后幾乎會把畫面上的事物都描述一遍,情境創(chuàng)設就會失去本來的意義。教師在教學時是這樣提問的:仔細觀察這幅圖,共有多少同學在抬水?怎樣列出乘法算式?這樣,學生就能在問題情境中有效地捕捉數學信息,初步感知“幾個幾”的生活現象,為學習乘法做好了準備。
教師在進行情境圖教學時,可以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結合教學任務有針對性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并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交流時間,既可以將情境圖作為情境引入,又可以為之后的數學學習做鋪墊。
數學情境圖中蘊涵著非常豐富的信息,運用得當,它就會為我們的數學課堂增光添彩;運用不當,就會變成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教師要聯(lián)系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深入挖掘情境圖,并進行合理、科學地二次開發(fā)和創(chuàng)新化構建,幫助學生收集有教學價值的數學信息,引導學生提出有教學價值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數學研究和討論,這樣才能發(fā)揮情境圖的教學功能,以達到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