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善成小學 施春花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引入故事內容,符合學生學習心理訴求,是現(xiàn)代教學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學生在聆聽故事的過程中,注意力更加集中,這對成功激活學生學習主動性有重要促進作用。教師要巧妙借助故事,發(fā)揮故事的導學功效,引導學生探索文本知識,習得文本主題,進而突破學習重難點。
心理學研究表明:普通小學的小學生愛聽故事的占90%以上。這一研究表明,課堂教學中運用故事開展教學活動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能夠營造愉快課堂氛圍,最大限度挖掘學生學習潛力。導入是課堂教學起點,成功的導入,能夠激活學生探索知識熱情,順利啟動學生思維,有效點亮學習之路。如何科學設計導入形式,考驗的是教師的教學智慧。小學階段,學生興趣點非常豐富,尤其對趣味故事情有獨鐘。教師要巧妙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發(fā)展特點,從故事入手,開展導入活動。
學習部編版一年級道德與法治《開開心心上學去》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熊大、熊二、光頭強小時候的照片,學生在觀看中,了解相關人物形象,接著教師導入:大家認識這些人物嗎,相信大家一定特別喜歡看《熊出沒》吧,其中有一集,熊二回憶自己小時候上學的經(jīng)歷,你看過這一集嗎?它是如何克服這一困難的呢?學生紛紛回憶。大部分學生都看過這個動畫片,學生積極講述。一年級學生,他們的故事講述能力相對較差,但小學生愛表現(xiàn),故事講述熱情高漲。在故事講述的過程中,學生潛在的特質被激發(fā)出來。教學伊始,教師沒有直接導入,而是借助動畫片中的故事情節(jié),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講述相關故事。借助故事講述、故事聆聽,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
對小學生而言,生動有趣的故事對他們有很強的吸引力。因此,教師選擇的故事必須符合小學生認知特點,必須生動有趣,能夠喚醒他們的聆聽熱情。這樣的故事才能引發(fā)學生關注,最終贏得教學主動權。教師講述時,也必須聲情并茂,甚至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輔助。在聲、光、影的刺激下,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更長,教學效果也才會更好。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課堂演繹再次被應用到教學實踐中。課堂演繹,這是教學中傳統(tǒng)保留形式。它不僅能夠給學生帶來新鮮感,提升學習熱情,培養(yǎng)他們表演能力、表達能力,還能活躍課堂學習氛圍,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為教學創(chuàng)造重要契機。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恰當運用課堂故事演繹,給教學帶來生機和活力,需要教師進行科學設計。課堂故事演繹,是按照故事內容進行的分角色表演。小學生好動,能夠根據(jù)自己的喜好選擇角色,學生興趣自然被調動起來,參與積極性極高。
在學習《上學路上》時,教師設置演繹任務:“上學路上,會發(fā)生哪些事情呢?遇到這些突發(fā)狀況,你會如何處理呢?請大家發(fā)揮想象,運用角色演繹的形式進行表演?!甭犝f要進行表演,學生都很興奮。如果一個人的表演單調,學生自覺組成小組,進行演繹。教師事前已經(jīng)告訴部分學生要進行角色演繹,因此,很多學生都已經(jīng)準備好了劇本、角色。這一節(jié)內容主要講述的是上學路上的安全,要求學生了解相關交通標志和交通規(guī)則,同時提高警惕,學習一些提防壞人的方法。學生在設計劇本時,根據(jù)文本學習主題設計相關內容、情節(jié)。學生積極主動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邊講解邊表演邊提示,學生自然進入到文本內容核心區(qū)域,教學效果顯著。
演繹的內容不固定,可以是文本中出現(xiàn)的故事,也可以是課外的故事,只要與文本主題一致就可以。文本中的故事學生相對比較熟悉,課堂演繹還沒有上演,學生已然知道故事結局。為增加課堂演繹的演出魅力,教師可以根據(jù)原文進行改編,這樣就會大大提升課堂演繹的戲劇性效果。
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包含內容異常豐富,既有理論知識內容,也有實踐應用的內容,既有重難點,也有非重點內容。多樣化的內容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學習重難點時,必須根據(jù)學生認知情況開展設計。道德與法治教學重點難點突破時,學生思維往往處于停滯狀態(tài),教學進程自然受到阻礙。如果教師能夠展示故事內容,并引導學生對故事內容進行分析,定能扭轉學生思維定式,激活學生認知思維,幫助他們突破學習重難點,順利度過學習難關。
學習《安全記心上》時,教師導入后,出示了兩則小故事:第一個故事講述了李華在上學途中和伙伴一起游泳溺亡的故事,另一個故事講述了楊梅在家亂扯電線,觸電身亡的故事。學生聽完這兩則故事后,有很多感慨。這時教師讓學生對這兩則故事進行分析。學生抓耳撓腮,不知道從哪里切入,這時教師引導道:“李華哪些地方做的不對,為什么不對,正確的做法是什么?和李華一起的小伙伴做的對嗎?他們又該怎么做呢?”經(jīng)過教師的點撥,學生思緒得到理順。有的學生說:“與李華一起的小伙伴應該制止李華的行為,如果他們能及時制止李華的行為,悲劇也不會發(fā)生?!痹诜治龅倪^程中,學生逐漸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
故事剖析時,教師可以與文本內容相結合,提升故事與教學的契合度。小學生思維邏輯能力較差,在對案例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有時候會出現(xiàn)偏頗。教師可以發(fā)動學生進行大討論。集體的智慧自然是無窮盡的。教師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糾正學生認知偏差,使學生思維變得順暢、清晰。
葉瀾教授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笨梢?,對課堂教學進行總結反思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對學生而言,總結反思也是必須的。學生對故事進行分析了解之后,必定會受到一些觸動,情感和認知達到頂峰,表達欲望強烈。教師順勢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反思,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學生情感認知得到及時有效宣泄。學生的總結概括容易出現(xiàn)紕漏,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及時補充,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完整的。
學習《生命最寶貴》,教師展示人們遇到困難挫折自殺的故事,讓學生解析故事。學生分析結束后,教師趁熱打鐵,讓學生進行總結反思。學生一時不知道該如何總結,教師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借助集體的力量開展總結反思活動。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有的小組說道:“雖然我們小組每個人得到的啟示不一樣,但我們都覺得,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必須好好活著,生命是無價的,如果遇到不珍惜生命的人,我們一定要勸告他?!惫适驴偨Y是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教師巧妙設計,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寶貴,在總結中,學生概括能力得到了提升,愛自己、愛別人的良好品格也形成。
傳統(tǒng)教學實踐中,反思總結被教師代替,學生沒有反思表達的機會,學生缺乏對故事內容的總結,思維認知不夠深刻。教師要轉變思想觀念,讓學生自主反思,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學生在總結反思的過程中,所學知識才會更深刻地呈現(xiàn)在腦海中,良好道德品質逐漸形成。
小學低年級學生對故事有特殊情結,教師充分把握學生這一認知特點,選擇故事投放時機,剖析故事內涵,給學生帶來全新學習感知機會。教學伊始,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利用故事講述,引發(fā)學生關注,激發(fā)他們的探索熱情。借助故事演繹,學生能夠迅速把握文本主題內涵。故事解析,則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挖掘故事中蘊含的深刻哲理。故事總結,是學生對故事的深入挖掘,反思過程中,學生的道德品質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