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萬 霞(北京中關(guān)村三?。?/p>
隨著我國教育的發(fā)展,家長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越來越多,對教育問題都有自己的見解,甚至認為教師的知識水平都不如自己,如此就形成了家校對立的局面。
先分享一個故事:一年級的品社課上,7個孩子突然不見了。我趕緊在校園里四處尋找,發(fā)現(xiàn)孩子們在草地上圍成一圈。原來,一個小男孩的水彩筆丟了,教室里找遍了都沒有,他想一定是被螞蟻搬到洞里了,正帶著同學在這兒等呢!我問了水彩筆的樣子,請他們先回去上課,我替他們等。為了保護孩子的童心,我買了同樣的筆送給他,后來,類似的故事不斷地在這個孩子身上發(fā)生。
作為班主任我能區(qū)分孩子的好奇心該如何保護,更知道孩子的行為、交往習慣以及規(guī)則意識培養(yǎng)的必須性。在積累一些小案例之后開始約家長進行深入溝通。每當這時,家長拿一堆西方教育觀點來和我“論證”:“孩子應(yīng)該自由發(fā)展、快樂成長”“成人不要干預孩子的世界”等等,經(jīng)常引經(jīng)據(jù)典。
淘氣的孩子古已有之,家長的變化才是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新問題。
咱們的家長60%~70%都是高知,很多家長照著書本來教養(yǎng)孩子,從吃幾克奶粉到什么時候吃輔食、幾歲開始學習語言等,再去和他們辯駁誰的理念更正確沒有意義。那我如何重塑自己的班主任身份,如何去面對未來的班主任工作呢?我的策略是尋找共同的話語體系。
首先,先一步獲取家庭教育知識。我向家長借他們讀過的家庭教育的書,從根本上了解家長教養(yǎng)方式形成的根源。與家長一起閱讀,一起交流,讓我對家庭教育有了初步的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第二步,拓展彼此見識。遇到崇尚西方教育的家長,我推薦《優(yōu)秀是訓練出來的》《家庭與學校的聯(lián)系》等;喜歡從網(wǎng)上尋找教養(yǎng)方式的,我就推薦薛淑萍、陳錢林等人的博客;喜歡拷貝名人成長路徑的,我就請名人來講解成長故事。
家長由面對自己的孩子擴展到對更多的孩子的了解,我們擁有了共同的話語體系。
第三步,建立合作共識。我把與孩子、與家長之間發(fā)生的故事寫進班級博客,引發(fā)更多家長一起思考互動,我們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斷的探討中趨于一致。慢慢地,博客有了一定的影響,學校搭建平臺把我們的故事變成了《萬霞老師的班》這本書。
在經(jīng)歷了擁有知識、拓展見識、建立共識這樣三個階段,家長變得客觀了,眼里有了更多的孩子,我們就有了合作的可能性,信任就一點一點建立起來,從而打通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圍墻,與家長相互學習、共同發(fā)展,這也正是我們學校的校訓“家和成學”最真實的體現(xiàn),更是我們學?!凹倚9餐l(fā)展委員會”的精神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