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薇圩
(連云港市廣播電視臺,江蘇 連云港 222000)
廣播電視新聞就是對新聞事實的報道。報道可以是最新發(fā)生的事件,也可以是正在發(fā)生的事件。畫面結合聲音傳播是廣播電視新聞的主要特點,以聲音描述內容,用畫面證實信息,因此要注重聲音和畫面的結合。一篇好的廣播電視新聞稿,會把拍攝的真實畫面呈現(xiàn)給觀眾,滿足觀眾的好奇心與知情明理的需求。這樣的新聞報道,客觀真實,讓受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而豐富的電視語言也會讓新聞報道更具影響力,這是傳統(tǒng)紙媒無法比擬的。如何將文字、畫面、現(xiàn)場聲運用得恰好好處,如何獲取豐富的采訪內容,如何更好地創(chuàng)作新聞作品,是需要關注的重點。
電視新聞稿首先要保證客觀真實地還原事件。畫面、現(xiàn)場聲、采訪對象的口述等就是很好的新聞素材,可以豐富新聞內容。記者在收集整理素材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播報內容、字幕內容、畫面三者的準確配合。比如新聞報道中說的是閱兵的盛況,卻在播放升旗儀式或者跟報道毫無關系的畫面,這顯然是不行的。同時,還要注意對文字的推敲,在保證準確無誤的基礎上適當運用一些藝術的語言。比如借用一些經(jīng)典的詩詞名句、電影臺詞,這樣的表達方式和常見的新聞報道有所不同,但有新意,更能吸引受眾。但在社會專題事件的新聞報道中若需要介紹某個人,只要簡單說出這個人和播出新聞中最貼近的身份即可,過多的渲染不僅讓內容俗套、無趣,也很難貼近受眾,引起受眾的觀看興趣。
一篇好的導語是整篇稿件的靈魂,是新聞的中心思想。事實上,在快速閱讀盛行的今天,最能吸引受眾的正是導語。這也就要求,記者要對收集到的新聞素材細心的篩選、提煉,之后圍繞中心思想進行文字加工,以最真實、準確的文字來概括新聞事件。雖然時間、地點、人物、事情起因是電視新聞導語必要的信息,但在寫作的時候,也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對信息進行弱化和細化處理。比如播報人物,如果不是重要特殊的人物,某些時候可以不提。無論何時,對于導語的敘述都要明確真實,避免出現(xiàn)空話、大話。總而言之,廣播電視新聞導語必須精煉、簡潔、語句通順且易懂。
視覺邏輯可以是新聞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也可以是稿件的邏輯順序。但無論哪一種,報道的畫面和文字內容必須相符。比如新聞事件發(fā)生在晚上,可畫面卻是白天。顯然,這樣錯亂的畫面是不符合時間順序的,也不符合邏輯順序。不僅會讓人有一種錯亂的感覺,也會讓人懷疑這條新聞的真實性。所以,電視新聞中的時間和地點是不可隨意切換的。電視新聞必須按照一定的邏輯播報。廣播電視新聞記者不僅需要有扎實的寫作功底,還應有豐富的想象力和極強的觀察力,把畫面在腦海里一一過濾,寫出相關的內容,做到準確、真實、快速。當畫面的出現(xiàn)需要文字解釋時,在跳轉這一畫面時就要盡快以字幕或者播報的形式來解釋,不要讓畫面留下大多的空白讓觀眾去猜測,更不要出現(xiàn)畫面和文稿不契合的情況,造成視覺邏輯錯誤。
新聞的第一要求是準確無誤,快速真實地反映社會現(xiàn)象、社會事件以及社會生活,電視新聞更是如此。如果在采訪的過程中急于求成,采訪不夠詳細,組稿時就會因為采訪內容有限影響稿件質量。特別是在描述某一畫面時,很容易機械化、模式化、程序化。例如,一則常見的會展報道,常見的采訪內容是,某某公司在某個位置、這次展出的產品有什么、會有哪些優(yōu)惠活動、還有哪些參展公司等,后期也會圍繞這幾方面寫稿。但這一采訪缺乏新意,價值不大。若是探究會展的深層意義,會展中的產品和老百姓有什么關系,能夠在會展中收獲什么?就會讓枯燥的報道變得有活力,貼近百姓,讓老百姓覺得有看頭。中央電視臺的《新聞周刊》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每周一期的《新聞周刊》保持高水準、高質量稿件編輯,通過深挖新聞事件背后的故事,剖析新聞事件發(fā)生的原因和社會深層次的矛盾,讓觀眾看完以后能夠對事件產生新的認知。
從事新聞工作除了尊重事實,實事求是地播報外,還要注意撰寫新聞稿件要簡潔明了、準確真實,讓觀眾更直觀地了解新聞。從導語實用原則、廣播電視語言、視聽順序的邏輯等幾方面入手,完成容易理解、真實可靠、完整有序、有思想深度的廣播電視新聞采訪稿。
[1]陳紀紅.淺析廣播電視新聞寫作技巧及語旨意識[J].北極光,2016(4):195.
[2]賈淑娟,李新宇.廣播電視新聞的寫作技巧及其語旨意識芻議[J].新媒體研究,2016,2(6):91-92.
[3]丁述志.廣播電視新聞導語寫作的特點[J].黑龍江科學,2015(16):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