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宏玉 吳 嵩
?
測謊者的無意識加工對謊言識別的影響*
梅宏玉 吳 嵩
(深圳大學(xué)心理與社會學(xué)院, 深圳 518000)
在謊言識別研究中, 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之一就是人們在意識層面上識別謊言的正確率僅僅略高于隨機水平。于是, 大量的研究轉(zhuǎn)而考察無意識加工對謊言識別的影響。本文從測謊者的角度出發(fā), 考察測謊者的無意識加工是否可以提高其謊言識別的正確率。本文梳理了關(guān)于無意識謊言識別的理論建構(gòu), 總結(jié)了無意識謊言識別的實證研究, 從無意識的信息接收、信息接收后的無意識思維以及無意識判斷決策三個方面詳細介紹了近年來的重要的成果和主要的爭議。針對目前研究的困境, 本文提出未來的研究應(yīng)該重點關(guān)注理論建構(gòu)、交互式謊言情境、線索加工匹配效應(yīng)、測試生理和腦激活指標以及無意識謊言識別的應(yīng)用等五個方面。
無意識加工; 謊言識別; 雙加工; 無意識思維理論; 線索加工匹配效應(yīng)
雖然說謊被認為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但日常生活中的說謊行為卻非常普遍(張亭玉, 張雨青, 2008; Reinhard, Greifeneder, & Scharmach, 2013)。有研究指出, 人們與親密朋友的所有社會互動中, 謊言的比例占到34%, 并且人們認為“說謊是日常生活的常態(tài)” (DePaulo & Kashy, 1998), 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 81%的被試承認自己在求職面試中至少說謊一次(Weiss & Feldman, 2006)。盡管有時候謊言是較為微弱或親社會的, 也許不會產(chǎn)生嚴重的負面結(jié)果(ten Brinke, Stimson, & Carney, 2014), 但是有時候謊言會破壞生活中建立的來之不易的信任(Ekman, 1992)。因此,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有效地識別謊言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避免潛在危險, 而且還能夠幫助我們察覺他人的真正需求, 從而更好地感同身受、幫助他人, 同時對人際交往和司法安防領(lǐng)域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梁靜等, 2014)。
盡管識別謊言對于人們至關(guān)重要, 但人們識別謊言的正確率卻并不理想(Bond & DePaulo, 2006; 吳嵩, 金盛華, 蔡頠, 李紹顓, 2012)。相關(guān)的研究和元分析發(fā)現(xiàn), 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執(zhí)法從業(yè)者, 其識別謊言的正確率都相當?shù)? 平均約為54%, 僅略微高于隨機水平50% (Bond & DePaulo, 2006; Hartwig & Bond, 2011; Vrij, Fisher, & Blank, 2015), 甚至有時等于或低于隨機水平(Wu, Cai, & Jin, 2015; Wu, Cai, Zhang, Liu, & Jin, in press)。相比于外行, 專家(例如, 警察和法官)在識別虛假信息上也并沒顯著優(yōu)于普通人群(Bond & DePaulo, 2006; Masip, Alonso, Herrero, & Garrido, 2016), 并且不同個體之間在識別謊言的正確率上差異也非常小(Bond & DePaulo, 2008)。類似地, 在對108份關(guān)于謊言識別文獻的元分析中, 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謊言識別的準確率與教育、性別、年齡和自信程度等變量之間都沒有顯著的相關(guān)關(guān)系(Aamondt & Custer, 2006)。
由于以往關(guān)于謊言識別的研究大部分是在意識層面進行的, 其糟糕的正確率可能表明意識加工并不適合用來識別謊言。研究者逐漸開始探討無意識加工在謊言識別中的作用, 并且形成了兩種研究方向。一方面是從說謊者的角度進行研究, 試圖探討人們在說謊時是否會無意識地表現(xiàn)出某些特定的行為或生理線索, 以作為謊言識別的依據(jù), 例如對于微表情(申尋兵, 隋華杰, 傅小蘭, 2017)和多導(dǎo)生理技術(shù)的使用(郭曉娟, 蘇彥捷, 2000)。而另一方面是從測謊者的角度出發(fā), 試圖探討測謊者通過自己的無意識加工是否能夠獲得更高的識別謊言的正確率。本文主要關(guān)注于第二方面的內(nèi)容, 即測謊者的無意識加工對謊言識別的影響。
研究者認為測謊者使用意識加工難以正確識別謊言主要是由四種原因?qū)е拢阂皇钦f謊者所表現(xiàn)出來的可供識別的線索太少了; 其次是人類意識加工能力非常有限, 難以短時間內(nèi)處理大量信息; 再次, 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了大量關(guān)于謊言線索的錯誤信念, 而這些信念會導(dǎo)致人們做出錯誤的判斷; 最后, 人們在意識層面進行謊言識別時, 很容易使用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 從而很容易受到先入為主的偏見和刻板印象的影響(Reinhard et al., 2013)。然而, 在謊言識別中, 測謊者意識加工的這些局限在無意識加工中很容易就能得到彌補, 而確實也有許多研究者對測謊者無意識加工在謊言識別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和探討。例如, 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 相比于以一種緩慢的和謹慎的方式來識別謊言, 以一種迅速的和自動化的方式來進行判斷, 識別謊言的效果會更好(Albrechtsen, Meissner, & Susa, 2009; DePaulo et al., 2003); ten Brinke等人(2014)也認為, 當意識思維受損或是被剝奪時, 謊言識別的準確率將會提高。
從測謊者的角度看來, 根據(jù)無意識發(fā)生作用的時間或方式的不同, 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研究:無意識信息接收、信息接收后的無意識思維以及無意識判斷決策。無意識的信息接收則是指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 使用閾下刺激或分心任務(wù)的方法, 使被試盡可能在無意識層面上接受信息內(nèi)容; 信息接收后的無意識思維是指在被試完全接收信息后, 進行數(shù)分鐘無關(guān)的分心任務(wù), 從而考察這數(shù)分鐘的無意識思維對謊言識別正確率的影響; 而無意識判斷決策是指使用間接測量或內(nèi)隱測量的方法來評價被試對信息的無意識判斷和決策。雖然關(guān)于無意識加工在謊言識別中的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也存在較大的爭議, 本文即是想通過總結(jié)相關(guān)研究, 明確主要的爭議內(nèi)容, 并提出未來研究的方向和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心理學(xué)研究者們提出過許多類似雙加工或雙模型的理論, 而其中以精加工似然模型(elaborationlikelihood model, ELM)和啟發(fā)式系統(tǒng)模型(heuristic- systematic model, HSM)兩種理論影響最為深遠, 也被應(yīng)用于謊言識別的研究之中(Reinhard, 2010; Reinhard & Sporer, 2008; 吳嵩, 蔡頠, 孫嘉卿, 章哲明, 金盛華, 2012)。這兩種理論都認為人類在信息加工中具有兩種不同的途徑, 只是對兩者的命名各不相同, ELM稱之為中心路徑(central route)和外周路徑(peripheral route), 而HSM稱之為系統(tǒng)加工(systematic processing)和啟發(fā)式加工(heuristic processing)。中心路徑或系統(tǒng)加工是需要動機和認知努力的控制化加工, 更多的與意識加工有關(guān), 其加工的對象不僅包括與當前事件直接相關(guān)的信息內(nèi)容, 還包括部分外周信息, 充分利用分析、綜合和推理等多種意識加工來進行決策判斷; 外周路徑或啟發(fā)式加工是無需認知努力的自動化加工, 更多的與無意識加工有關(guān), 其加工的對象僅僅是與當前事件無直接相關(guān)的外周信息, 通過以往證據(jù)和結(jié)果同時出現(xiàn)的頻率來進行決策判斷, 較少依賴意識層面的分析和思考。雙加工理論認為在進行謊言識別時, 如果被試具有較高的動機和認知資源時, 傾向于選擇控制化加工, 而反之則傾向于選擇自動化加工, 兩種加工在使用的行為線索和判斷的正確性上存在顯著差異, 但并沒有直接提出在謊言識別中, 哪種加工更具有優(yōu)勢(吳嵩等, 2012)。
無意識思維理論(Unconscious thought theory, UTT)認為大部分的決斷和決策都是在無意識加工層面形成的, 并且無意識思維在復(fù)雜的問題解決和信息處理判斷上具有優(yōu)勢(Dijksterhuis & Nordgren, 2006)。UTT區(qū)分了思維的兩種類型:意識思維和無意識思維。意識思維是指與目標或任務(wù)相關(guān)的認知或情感性思維加工過程, 它發(fā)生在當個體將注意力集中于目標或任務(wù)時; 而無意識思維則是指當注意指向其他無關(guān)對象時所發(fā)生的與目標或任務(wù)相關(guān)的認知性或情感性思維過程, 它發(fā)生在當個體的意識思維由其他任務(wù)或目標所支配時(Dijksterhuis & Nordgren, 2006)。研究發(fā)現(xiàn)在人們解決復(fù)雜問題時, 相比于通過有意識思維或馬上做出決策, 通過一定時間的無意識思維所做出的決策質(zhì)量和判斷的準確率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Dijksterhuis, Bos, Nordgren, & van Baaren, 2006)。我國已有學(xué)者對無意識思維的優(yōu)勢進行了很好的總結(jié)(李建升, 王丹, 沈模衛(wèi), 2016)。在信息的容量上, 無意識思維能夠整合遠遠大于意識思維容量的信息線索, 并且能夠處理一些容易被意識思維忽視的不明顯的線索。在信息的權(quán)衡上, 無意識思維能夠?qū)φ系降拇罅啃畔⑦M行篩選, 選出有用的信息并會對信息的屬性做出最佳的判斷, 但是意識思維則難以形成這種判斷。
UTT已經(jīng)被廣泛應(yīng)用于決策、印象形成、態(tài)度形成和改變、問題解決以及創(chuàng)造力等領(lǐng)域(Dijksterhuis & Nordgren, 2006)。比如, 無意識加工能夠促進對創(chuàng)造性問題的解決(Yang, Chattopadhyay, Zhang, & Dahl, 2012; Zhong, Dijksterhuis, & Galinsky, 2008), 能夠在人員選拔中做出更優(yōu)的選擇(Messner, W?enke, & Weibel, 2011), 能夠做出更公正、更令人信服的判斷(Ham, van den Bos, & van Doorn, 2009), 能夠依據(jù)各段落信息的整體特征來整合分段信息(Li et al., 2014), 能夠提高對足球比賽結(jié)果預(yù)測的準確性(Ham et al., 2009), 更易說服他人(Handley & Runnion, 2011)。隨著UTT被廣泛應(yīng)用于心理學(xué)的其他領(lǐng)域, 很多研究者也相繼將UTT應(yīng)用于謊言識別中, 以期待能顯著提高謊言識別的正確率。
進化心理學(xué)認為在人類的發(fā)展和自然選擇過程中, 已經(jīng)進化出了較為成熟的說謊和測謊的心理機制, 因為這些機制不僅能夠幫助個體更好地獲取食物、吸引配偶, 也能夠幫助個體避免在互惠中被騙, 從而幫助人類更好地生存和繁衍。例如, 有研究發(fā)現(xiàn)靈長目動物已經(jīng)能夠通過較為成熟的方式來進行欺騙和應(yīng)對欺騙(Byrne & Corp, 2004; Wheeler, 2010)。而進化心理認為, 人類進化出的心理機制都是應(yīng)對一定的適應(yīng)性問題的, 因此在收益與代價的結(jié)構(gòu)和本能反應(yīng)中會發(fā)揮更多的作用(Buss, 2008)。據(jù)此, 在進化心理學(xué)解釋的基礎(chǔ)之上, 臨界點模型(the tipping point framework)進一步認為, 當人們在面對疑似謊言信息時, 決策判斷是會考慮兩種代價, 一是錯誤地將事實判斷為謊言可能導(dǎo)致自己名譽或與他人的關(guān)系受損(社會代價, social cost), 一是錯誤地相信謊言有可能導(dǎo)致自己在人身財產(chǎn)方面受到侵害(被騙代價, failed detection cost), 社會代價實際上是虛報代價, 而被騙代價實際上是漏報代價(ten Brinke, Vohs, & Carney, 2016)。無論是后果嚴重還是無傷大雅的謊言都存在這兩種代價, 只是兩種代價的相對大小存在差異, 在這兩種代價力量的交織下, 人們會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判斷傾向, 從而做出最有利的判斷(ten Brinke et al., 2016)。臨界點模型認為, 總體上無意識加工比意識加工對謊言信息更為敏感, 因為無意識加工較少受上述反應(yīng)偏向的影響。而具體來說, 如果社會代價遠大于被騙代價, 人們在意識層面上不愿意進行正確的判斷, 更愿意相信他人, 因此以往許多研究都發(fā)現(xiàn)人們在意識層面更容易認為對方是誠實而非說謊(Street & Kingstone, 2017; Street & Masip, 2015)。而相反, 零界點模型認為在無意識層面, 人們會對疑似謊言進行加工, 并做出正確的識別。在這種情況下, 降低意識加工水平, 或使用無意識測量方法能夠提高識別謊言的正確率。相反, 當社會代價遠小于被騙代價時, 人們會傾向于做出更為正確的判斷而拋棄反應(yīng)偏向, 因此, 此時意識加工的謊言識別正確率會有一定的提高??傊? 臨界點模型認為人們在無意識層面能夠很好地識別謊言, 而只有當社會代價遠小于被騙代價時, 人們在意識層面才能夠較好地識別謊言, 在社會代價和被騙代價的權(quán)重此消彼長的變化中, 存在一個臨界點, 決定了意識加工究竟是會提高還是降低識別謊言的正確率。因此, 想要提高識別謊言的正確率, 一是可以通過阻礙人們的意識加工、迫使人們更多地使用無意識加工, 二是可以采用間接或內(nèi)隱的測量方法, 三是提高被騙代價并降低社會代價。
上述四種理論是無意識謊言識別領(lǐng)域最常被提及的理論, 盡管每個理論都對謊言識別中的無意識加工做出了解釋, 但每個理論各自的側(cè)重點卻存在差異。雙加工理論是一個較為宏觀上層的理論, 區(qū)分了兩種加工方式, 并從動機和認知資源來解釋人們何時會使用何種加工方式, 其更多地是為無意識謊言識別提供了本質(zhì)上的理論基礎(chǔ), 但其對于具體領(lǐng)域的研究和實踐指導(dǎo)意義有限。而無意識思維理論則更為詳細的闡述了分心任務(wù)或干擾任務(wù)之后的一段無意識思維過程對認知決策的影響, 相比于雙加工理論, 無意識思維理論更加聚焦, 但其依然關(guān)注的是廣泛的認知活動, 而非謊言識別這一特定領(lǐng)域, 因此也較難依據(jù)其提出一些更加精細的假設(shè)。相比于上述兩種理論, 進化心理解釋和臨界點模型則更為具體, 但也有一定的區(qū)別。進化心理學(xué)解釋更多的是解釋為什么人們應(yīng)該具有更高的識別正確率, 其在進化過程中的機制和生物學(xué)的基礎(chǔ)是怎樣, 更多的是解釋“為什么”的問題。而臨界點模型則是直接在謊言識別研究基礎(chǔ)上提出的領(lǐng)域性的具體理論, 主要是從社會代價和被騙代價兩者之間的權(quán)重來解釋意識和無意識加工對謊言識別的影響, 其主要優(yōu)勢是提出了何時無意識謊言識別比意識謊言識別更好, 何時意識層面的識別正確率能夠得到提高, 并且形成了非常具體的假設(shè)。盡管如此, 臨界點模型依然存在局限, 首先, 社會代價和被騙代價很難測量出具體的數(shù)值, 實驗中更多的是在程度上改變某種代價, 然后看是否對無意識加工產(chǎn)生了影響, 但并不能說明操縱后社會代價和被騙代價究竟誰更高, 也就很難真正直接驗證臨界點模型的假設(shè), 只能表明隨著某種代價的變化, 無意識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其次, 臨界點模型沒有對不同加工所處理的不同謊言線索進行解釋, 而所使用的材料會極大的影響識別謊言的正確率, 如果不對謊言線索進行分類、界定或假設(shè), 則容易導(dǎo)致難以解釋不同研究所得到的不一致的結(jié)果, 這也是目前謊言識別領(lǐng)域所面對的重要的難題。
由于上述理論側(cè)重點有所不同, 因此在進行具體研究時, 研究者也會選擇相對有利的理論來進行解釋。從無意識加工的時間順序上劃分, 相關(guān)研究可以分為:無意識的信息接收、信息接收后的無意識思維、以及無意識判斷決策三個方面。其中, 無意識的信息接收主要基于雙加工理論, 信息接收后的無意識思維主要基于無意識思維理論, 而無意識判斷決策主要基于進化心理和臨界點模型。本文將從上述三方方面分別總結(jié)相關(guān)研究結(jié)果并分析存在的問題。
無意識的信息接收是指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 使用閾下刺激或分心任務(wù), 或者降低被試的動機水平, 讓被試盡可能減少意識層面對信息接收加工, 從而考察無意識的信息接收加工是否會使得任務(wù)表現(xiàn)得到顯著的提高。
根據(jù)雙加工理論, 如果被試動機較低, 其所愿意付出的認知努力也較低, 從而其意識加工水平相比于高動機的被試也會較低, 反而更多地使用無意識加工來處理信息。在謊言識別領(lǐng)域中, 動機一般使用金錢刺激來操縱, 高動機是將被試的報酬與正確率掛鉤, 正確率越高則報酬越高, 而低動機則是使報酬與正確率無關(guān)。以往的研究發(fā)現(xiàn), 如果在觀看視頻后立即讓被試進行謊言識別, 高動機的被試識別謊言的正確率會顯著低于低動機被試, 這表明低動機所帶來的更多的無意識信息接收可能會提高謊言識別的正確率(Forrest & Feldman, 2000; Porter, McCabe, Woodworth, & Peace, 2007)。
對于250 MW的發(fā)電電動機,槽電流最好控制在4 000~6 000 A左右,因此,最優(yōu)的支路數(shù)為4,此時槽電流為5 091 A。
另外有研究者進行了更為直接的研究。Albrechtsen等人(2009)在他們的實驗1中, 發(fā)現(xiàn)僅僅觀看5 s視頻的被試, 其區(qū)分謊言和事實的正確率指標不僅顯著高于隨機水平, 還顯著高于觀看完整視頻的被試, 并且觀看完整視頻的被試的正確率與隨機水平?jīng)]有顯著差異。盡管其實驗1更多的是說明越多的意識加工可能會導(dǎo)致更差的正確率, 但也間接暗示無意識加工可能更具有優(yōu)勢。于是, 在他們的實驗2中, 引入了同時任務(wù)組, 即被試在觀看視頻材料的同時進行一項分心的記憶任務(wù), 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同時任務(wù)組被試區(qū)分謊言和事實的正確率指標顯著高于隨機水平和控制組被試, 清楚地表明, 無意識加工比意識加工在謊言識別上更具有優(yōu)勢。另一項類似的研究, 讓被試在觀看視頻材料的同時進行計算任務(wù), 結(jié)果也發(fā)現(xiàn)分心任務(wù)下被試區(qū)分謊言和事實的正確率(53%)顯著的高于控制條件下的被試(47%) (Feeley & Young, 2000)。
然而, 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了相反的結(jié)果。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 同樣是操縱被試的動機水平, 但如果將視頻謊言材料改成音頻謊言材料, 排除掉視覺信息后, 高動機被試反而比低動機被試具有更高的識別謊言正確率, 該結(jié)果同樣表明無意識加工在不同情境下很容易出現(xiàn)不一致的效應(yīng)(Wu et al., 2015)。
雙加工雖然能很好地解釋不同情境下人們更傾向于使用何種加工, 但卻無法解釋上述動機的不一致作用, 本文認為加工材料與加工類型一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雙加工理論僅僅從加工類型出發(fā), 沒有對材料進行界定和區(qū)分, 導(dǎo)致了理論解釋上的局限, 很有可能不同加工類型對應(yīng)不同的信息類型, 只有同時考慮加工類型與信息類型才能很好地解釋目前的矛盾結(jié)果。例如, 無意識加工可能對視覺形象信息更為敏感, 而意識加工可能對語言抽象信息更為敏感。
信息接受后的無意識思維是在無意識思維理論的基礎(chǔ)之上, 直接考察無意識加工對謊言識別的影響, 其核心思路是考察在信息接受后的一段時間內(nèi)的無意識思維是否會顯著地提高識別謊言的正確率。這一方面最直接的證據(jù)來自Reinhard等人(2013)的5個實驗研究, 他們將被試隨機分配到無意識思維組和控制組中。其中, 控制組被試采用常規(guī)謊言識別的范式, 被試需要看若干段視頻, 看完每段視頻后, 被試都要判斷視頻中的人物是在說謊還是說真話; 而無意識思維組被試只有在看完所有視頻后才被告知要進行謊言識別的任務(wù), 并且在正式判斷之前, 首先要進行3分鐘的詞語搜索任務(wù)(分心任務(wù)), 然后才對每段視頻材料中的人物是在說謊或是說真話做出判斷。在實驗1至實驗3中, 研究者分別使用3種不同類型謊言材料(對實習(xí)經(jīng)歷說謊、對電影的喜好說謊、以及對模擬的盜竊行為說謊), 其結(jié)果表現(xiàn)出驚人的一致性, 無意識思維組被試的謊言識別正確率顯著地高于控制組, 并且其正確率的提升比例分別為13.13%、13.94%和29.17%; 在所有的5個實驗中, 無意識思維組的最高正確率高達77.78%, 甚至無意識思維組的正確率比被試進行3分鐘對視頻材料地仔細思考后的正確率還要高??v觀實驗結(jié)果, 無論是無意識思維所提高的正確率比例, 還是其自身的正確率水平, 都比以往所發(fā)現(xiàn)的平均54%的正確率高出不少。此外, 研究者在實驗4中還進一步發(fā)現(xiàn), 如果在分心任務(wù)前不告訴被試要進行謊言識別的任務(wù), 那么分心任務(wù)對于最后的謊言識別就沒有顯著性的影響, 從而表明是無意識思維而非簡單的分心任務(wù)提高了識別謊言的正確率。最后, 在實驗5中, 研究者還進一步發(fā)現(xiàn)無意識思維對謊言識別正確率的提升作用主要是通過為對非言語行為線索(例如姿勢變換)和副語言線索(例如聲音的緊張度)的正確識別來實現(xiàn)的。
盡管上述5個實驗取得了非常一致的結(jié)果, 但也引起了研究者們的質(zhì)疑, 其中最為直接的反對來自于其他研究者對其研究的重復(fù)。Moi和Shanks (2015)在Reinhard等人的實驗結(jié)果的基礎(chǔ)上對其實驗1和實驗2進行了重復(fù)驗證, 僅僅改變謊言材料(對旅游經(jīng)歷說謊), 并將每組被試人數(shù)增加到30人以上, 其余實驗流程與Reinhard等人的實驗1、2一致。但是Moi等人的實驗卻未能復(fù)制前人的結(jié)果, 發(fā)現(xiàn)無意識思維組被試的謊言識別的正確率與其他組并沒有顯著性的差異。鑒于Reinhard等人在其實驗5中發(fā)現(xiàn)人們是借助一些具體的線索使得謊言識別的準確率得以顯著提高, Moi等人改變了謊言材料的細節(jié)部分(例如, 讓說謊者表現(xiàn)出更多的姿態(tài)變化和聲音的停頓, 同時避免表現(xiàn)出愉悅感, 而讓說真話者則表現(xiàn)出更多的愉悅感, 同時避免過多的姿態(tài)變化以及沉默狀態(tài))。盡管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所有處理條件下的被試在謊言識別的準確率上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但是并未發(fā)現(xiàn)無意識思維組被試的謊言識別正確率顯著地高于其他組。
Reinhard等(2013)、Moi和Shanks (2015)在實驗中使用非常類似的實驗材料和程序, 僅存在微小的差別, 這些差別可能是不一致結(jié)果的原因。首先, 兩篇研究所使用的材料內(nèi)容不同。材料是被試進行謊言識別的基礎(chǔ), 很大程度上會影響被試判斷的正確率, 如果不同的加工方式只有對特定信息敏感, 那么材料就可能是影響加工有效性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然而, 目前關(guān)于無意識謊言識別的研究并沒有給予材料更多的關(guān)注, 不僅理論建構(gòu)上沒有考量材料的影響, 在實踐中也較少披露材料的具體內(nèi)容, 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不同研究之間的比較。其次, 兩者在實驗中所使用視頻材料的時間長短有一定差異, Moi和Shanks (2015)使用的視頻材料的時間(平均99 s)短于Reinhard等人(2013)的實驗1材料的時間(平均228 s), 但長于實驗2和4材料的時間(= 30 s)。材料的時間長短對謊言識別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較長的視頻材料雖然會包含更多的信息, 可能會有更多有效的識別謊言的信息, 但較長的材料也會使個體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深入的意識思考, 從而影響最終的結(jié)果。而較短的材料雖然包含信息更少, 但呈現(xiàn)時間相對較短更有利于誘發(fā)無意識思維效應(yīng)(Strick et al., 2011)。鑒于目前并沒有研究對無意識謊言識別中材料呈現(xiàn)的時間進行系統(tǒng)的探討, 我們難以下更確切的結(jié)論, 但這一變量有必要在后續(xù)研究中進一步的控制。再次, Reinhard等人(2013)的實驗中被試數(shù)量過少(每個處理低于30人), 而Moi和Shanks (2015)是通過網(wǎng)絡(luò)進行的實驗, 這些都可能導(dǎo)致結(jié)果的不穩(wěn)定, 未來需要更多的嚴格控制的重復(fù)性實驗來進行區(qū)分。
除了上述可能的原因解釋外, 這兩項結(jié)果矛盾的研究再一次表明了無意識思維的復(fù)雜性和不穩(wěn)定性。實際上, 大量關(guān)于無意思思維的重復(fù)實驗都表明由無意識思維產(chǎn)生的結(jié)果是難以預(yù)測、重復(fù)和控制的(Nieuwenstein et al., 2015)。并且, 在信息接收后通過分心任務(wù)轉(zhuǎn)移被試的注意力, 使被試對之前呈現(xiàn)的信息進行無意識思考, 但是我們也并不能排除在這段分心任務(wù)中也有意識思維對之前呈現(xiàn)的信息進行加工的可能性, 即我們很難完全區(qū)分無意識和意識加工的作用, 也不能清楚地描述出無意識加工在其中所占的比重。
由于臨界點模型認為在一般情況下(包括實驗室情境), 被試所感知到的社會代價高于被騙代價, 在意識層面存在較大的選擇偏向, 因此使用無意識判斷決策可能會取得比意識判斷決策更高的正確率(ten Brinke et al., 2016)。無意識判斷決策是考察采用一種間接的判斷方式來評價被試對信息的無意識判斷和決策是否會使得任務(wù)表現(xiàn)得到顯著的提高。在謊言識別的研究領(lǐng)域, 此類研究可以分成兩種類別:間接測量和內(nèi)隱測量。
間接測量是指不直接詢問被試信息傳遞者是否在說謊, 而是讓被試評價信息傳遞者的其他信息(如內(nèi)容一致性程度、緊張程度、信任程度等), 通過分析這些間接問題的評分來確認被試對信息傳遞者是否說謊的判斷(DePaulo & Morris, 2004)。臨界點模型認為, 由于不直接讓被試進行謊言識別, 因此社會代價相對較小, 有利于做出更正確的判斷(ten Brinke et al., 2016)。例如, 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 被試所評價的相對間接的測量指標(如描述矛盾性、情緒)能夠比相對直接的測量指標(如欺騙性)更好地預(yù)測謊言(DePaulo, Rosenthal, Green, & Rosenkrantz, 1982)。此外, van't Veer, Gallucci, Stel和van Beest (2015)將間接測量中的問題換為對視頻中人物的喜好程度和信任程度的評價, 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被試對說謊者的喜好程度和信任程度的評價都顯著低于誠實者, 說明間接測量在區(qū)分謊言和真相上具有一定的意義。van't Veer等人(2015)還發(fā)現(xiàn)雖然直接判斷的正確率(57.42%)顯著高于隨機水平50%, 但是在控制間接測量的基礎(chǔ)上, 直接判斷的正確率與隨機水平之間就沒有了顯著性差異, 由于直接判斷是在間接測量之后, 據(jù)此結(jié)果可以推測直接判斷的正確率可能是受到了間接測量的影響。
雖然以上結(jié)果都發(fā)現(xiàn)間接測量可能比直接判斷更為可靠, 但也有研究者發(fā)現(xiàn)了較為矛盾的結(jié)果, 并不是所有的間接測量方式都會使得謊言識別的正確率得以提高(Street & Vadillo, 2016)。例如, 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 當實驗者讓被試評價的線索是有助于謊言識別(例如, 描述是否自相矛盾), 則采用間接的方式會使得謊言識別的準確率得以提高(DePaulo et al., 2003), 但是當實驗者讓被試評價的線索信息不能作為謊言識別的有效線索時(例如, 是否掩飾面部), 被試采用直接的判斷方式會使得謊言的準確率得以提高(Street & Vadillo, 2016)。這些結(jié)果表明, 間接測量是否有效, 主要取決于研究者選擇哪些間接線索來進行評估。這與臨界點模型的假設(shè)相符, 雖然人們在間接判斷上更為客觀, 但也需要這些間接指標對謊言有較高的預(yù)測作用才行, 否則間接測量也可能導(dǎo)致更差的正確率。
然而, 本文認為在無意識謊言識別研究領(lǐng)域中, 間接測量最重要的問題不是其能否有效地區(qū)分謊言和事實, 而是其是否屬于無意識判斷范疇。在謊言識別的間接測量中, 人們評估自己主觀認為可能是有效識別謊言的間接線索, 然后計算多個間接線索的總分來區(qū)分謊言和事實, 在整個過程中, 不論是線索的選擇、評估還是總分的計算, 都是借助意識加工進行的, 而并不是被試無意識判斷的結(jié)果, 這種間接測量的判斷決策使得謊言識別的正確率提高很難完全歸結(jié)于無意識加工。如果被試判斷謊言的正確率是由于專注于是否為識別謊言的有效線索而不是借助于無意識加工過程, 則不能認這種間接判斷是屬于無意識范疇。同時, 雖然間接測量的研究結(jié)果符合臨界點模型的推論, 即社會代價變小可以提高識別謊言的正確率, 但其中并沒有涉及無意識, 無意識加工也難以解釋為何這種間接的判斷決策會使得謊言識別的準確率更高或更低, 更不能解釋這種決策方式在何種條件下會使得謊言識別的準確率得以提高。因此, 間接測量更多是作為臨界點模型的部分支持性證據(jù)而存在, 但卻難以直接驗證臨界點模型中關(guān)于無意識的論述。
內(nèi)隱測量則是指利用一些內(nèi)隱測量的工具(如內(nèi)隱聯(lián)想測驗, IAT)來考察被試對信息傳遞者的內(nèi)隱態(tài)度或謊言識別。為了考察無意識判斷決策對謊言識別的影響, ten Brinke等人(2014)在實驗1中, 首先讓被試直接判斷當前呈現(xiàn)的視頻材料中是否有人說謊, 被試隨后進行IAT測驗, 即將每個信息傳遞者的照片與謊言或事實相關(guān)的詞進行歸類。其結(jié)果表明, 對于區(qū)分謊言和真話, 被試在IAT中的效應(yīng)值顯著地高于直接判斷中的效應(yīng)值, 這表明IAT的判斷方式具有更多的優(yōu)勢。而在其實驗2中, 研究者采用語義分辨任務(wù)(semantic-classification task), 也取得了和實驗1一致的結(jié)果。ten Brinke等人(2014)的研究結(jié)果支持了臨界點模型的假設(shè), 人們由于擔心社會代價的后果、在外顯報告中所隱藏的真實態(tài)度, 在意識難以控制的內(nèi)隱測量中顯露了出來, 從而帶來更高的識別謊言的正確率, 這一解釋與傳統(tǒng)的內(nèi)隱態(tài)度測量也是相一致的。
然而, ten Brinke等人的實驗結(jié)果同樣也引起了其他研究者的質(zhì)疑。其中有研究者將ten Brinke等人的結(jié)果與前人(Bond & DePaul, 2006)的元分析結(jié)果進行比較,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元分析中采用直接判斷的方式正確區(qū)分謊言和真話的效應(yīng)值為0.42, 而在ten Brinke等人的實驗結(jié)果中, 采用內(nèi)隱測量的方式正確區(qū)分謊言和真話的效應(yīng)值僅為0.32, 后者的值低于前者, 他們認為其結(jié)果表明在謊言識別中, 反而是更多意識加工參與的直接判斷比內(nèi)隱測量具有更多的優(yōu)勢(Levine & Bond, 2014)。同時, 也有研究者認為在ten Brinke等人的實驗中, 由于內(nèi)隱測量中反應(yīng)時是連續(xù)數(shù)據(jù), 直接測量中兩分判斷是計數(shù)數(shù)據(jù), 直接比較兩者的效應(yīng)值是不恰當?shù)? 而當將反應(yīng)時數(shù)據(jù)轉(zhuǎn)化為兩分判斷的正確率時, 內(nèi)隱測量的正確率并沒有高于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的直接判斷的平均正確率54% (Franz & von Luxburg, 2015)。總之, 在謊言識別領(lǐng)域中進行內(nèi)隱測量的研究時, 所采取的計算方法(兩分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或是連續(x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所進行比較的意識判斷的正確率(單個實驗結(jié)果或是元分析結(jié)果)都有可能影響最終的結(jié)果, 因此未來需要研究者共同設(shè)定較為統(tǒng)一的計算方法和比較標準。不過, 這種極不穩(wěn)定的結(jié)果也從側(cè)面間接反映出內(nèi)隱測量所帶來的正確率的提升非常有限, 因此才會極易受到統(tǒng)計方法因素的影響。
以往的研究在解釋無意識加工在謊言識別領(lǐng)域中的作用時, 主要是借助雙加工理論、無意識思維理論和進化心理學(xué)解釋, 然而這些理論是在更廣泛的認知和心理活動中提出, 而并非主要針對謊言識別, 因此導(dǎo)致其在解釋和指導(dǎo)相關(guān)研究中存在較大不足。雖然臨界點模型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上述理論的不足, 但依然同樣存在一些問題。首先, 當前理論無法解釋無意識究竟加工了哪種謊言線索, 是情緒還是認知, 是語言內(nèi)容還是非言語動作, 不對這一核心問題作出解釋, 就很難對實驗材料進行有效的控制和選擇, 也很難比較使用不同材料的結(jié)果。在謊言識別領(lǐng)域, 研究者普遍使用自己錄制的材料, 由于語言因素相互之間缺少材料共享和細節(jié)比較, 而本文所總結(jié)的大量關(guān)于無意識謊言識別的研究, 都是使用了不同實驗材料。如果能對無意識加工所處理具體線索進行有效的區(qū)分和界定, 那么不同材料的研究結(jié)果就能在同樣的條件下進行比較, 從而得出更有價值的結(jié)論。其次, 當前理論無法將處于不同階段的無意識加工作用整合在一起。本文從信息接收過程、接收后的思維過程、以及判斷決策過程三個階段對無意識謊言識別進行總結(jié), 雖然對不同階段的無意識的研究都認為無意識能夠促進謊言識別, 卻依賴于不同的理論解釋, 這無助于理解在謊言識別的完整過程中無意識所起到的作用, 畢竟人們識別謊言的過程是包括信息接收、信息接收后的思考、判斷決策、決策后評估和總結(jié)等一系列完整的步驟, 并且在實際判斷中這些階段都是較為連續(xù)的過程, 缺少相應(yīng)領(lǐng)域內(nèi)的特定理論, 會使未來的研究趨于碎片化而難以獲得實質(zhì)突破。再次, 當前理論沒有對謊言識別中的無意識加工進行有效的定義和區(qū)分, 究竟哪些屬于無意識加工, 例如沒有理論明確討論間接測量是否屬于無意識加工, 也沒有區(qū)分不同類型的無意識加工, 這會導(dǎo)致無意識加工的概念和外延不明確, 不利于未來的進一步研究。綜上所述, 未來急需解決的一個關(guān)鍵問題即是在以往經(jīng)典理論的基礎(chǔ)上, 提出謊言識別領(lǐng)域內(nèi)的有針對性的亞理論, 構(gòu)建完善且可靠的關(guān)于謊言識別中無意識加工的理論基礎(chǔ)和模型, 對無意識加工進行明確定義和區(qū)分, 對無意識加工的具體內(nèi)容進行明確的假設(shè)和預(yù)測, 這樣才能幫助相關(guān)研究更加深入(Street & Vadillo, 2016)。
本文中所總結(jié)的關(guān)于無意識謊言識別的研究基本都是采用傳統(tǒng)的謊言識別研究范式, 即讓被試觀看視頻或文本然后判斷, 不僅被試與說謊者之間沒有互動, 而且錄制視頻的實驗者也沒有采用任何有效的策略來提高識別的可能性。這一 傳統(tǒng)范式由于較低的生態(tài)效度和正確率, 已經(jīng)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質(zhì)疑, 研究者們轉(zhuǎn)而提出應(yīng)該從人際互動的角度來研究謊言與識別(Buller & Burgoon, 1996; 吳嵩等, 2012)。試想, 在一個互動式的謊言識別過程中, 無意識從一開始接收信息到最后決策判斷都會參與其中, 并且前一階段無意識的作用可能會對后一階段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 而這種完整的無意識作用恰好是現(xiàn)在的研究所缺少的。此外, 關(guān)于意識層面的謊言識別的研究, 也越來越重視訪談策略的開發(fā)和應(yīng)用, 提出認知取向的謊言識別方法, 包括了增加說謊者的認知負荷、策略性地使用證據(jù)等方法, 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方法能夠顯著提高識別謊言的正確率(Vrij et al., 2015; Vrij & Granhag, 2012)。換句話說, 這些方法能夠使說謊者表現(xiàn)出更多的有效的線索, 那么這些線索對于無意識謊言識別會帶來怎么樣的結(jié)果呢?如果無意識加工所使用的線索與意識加工一致, 那么其正確率應(yīng)該更高, 如果無意識加工使用了獨特的線索, 那么其正確率可能不變或者甚至降低。而當前關(guān)于無意識謊言識別研究, 核心點還是在正確率上, 對于無意識究竟使用怎樣的線索相對研究還較少, 因此, 如果無意識謊言識別的研究整合上述最新的技術(shù), 也許可以在一定程度更好的對意識加工和無意識加工進行區(qū)分。
以往對于無意識謊言識別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非常不一致的結(jié)果, 一種很可能的解釋是不同的研究所使用的材料不一致, 而不同的加工可能只是對于某種特定類型(而非全部)的信息具有優(yōu)勢。例如, 以往研究發(fā)現(xiàn), 使用視頻材料時, 高動機會降低正確率(Forrest & Feldman, 2000), 而使用音頻材料時, 高動機會提高正確率(Wu et al., 2015)。據(jù)此本文認為可能存在相應(yīng)的線索加工匹配效應(yīng), 即不同的加工方式可能會對應(yīng)不同類型線索, 當加工方式與線索匹配時, 人們識別謊言的正確率會高于不匹配時。更加具體而言, 視覺信息(非言語動作)與無意識加工更加匹配, 而聽覺信息(語言內(nèi)容)與意識加工更加匹配。其實Reinhard等人(2013)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無意識思維所使用的線索主要是非言語動作和副語言線索(如音調(diào)等), 而非語言內(nèi)容線索。在謊言識別領(lǐng)域之外, 其他關(guān)于無意識加工的研究也提供了類似的間接證據(jù)。有研究者探討了無意識加工對記憶的影響,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意識加工層面, 文字材料的記憶效果優(yōu)于非文字符號材料, 而在無意識加工層面, 非文字符號材料的記憶效果優(yōu)于文字材料(郭秀艷,2002)。此外, 在人員選撥方面, 研究者發(fā)現(xiàn)相比于意識加工, 無意識加工能夠更好地處理外貌信息, 避免受外貌影響而做出錯誤選擇(Messner et al., 2011)。還有元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 同時呈現(xiàn)圖片和語言材料時無意識思維的效應(yīng)顯著大于單獨呈現(xiàn)語言材料(Strick et al., 2011)。這些證據(jù)表明無意識加工不僅對形象的非語言信息更加敏感, 且能更加恰當?shù)靥幚磉@些信息, 最終做出更為正確判斷。綜上, 線索加工匹配效應(yīng)認為非言語動作或副語言信息更適合使用無意識加工, 而語言內(nèi)容更適合意識加工, 不過這一假設(shè)本身, 以及其是否可以推廣到更廣泛的無意識加工領(lǐng)域還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支持和理論上的深化。
除了本文中已經(jīng)討論過的無意識謊言識別研究外, 近年來出現(xiàn)一種新的趨勢, 試圖通過測量和分析測謊者的生理指標, 尤其是難以受意識控制的生理變化指標來探討識別謊言的可能性。這一過程可以被看作是謊言識別中的決策判斷階段, 其暗含的原理是, 雖然考慮到社會代價的因素, 人們口頭報告上由于的正確率較低, 但人們在面對說謊者或誠實者時, 自身會有自發(fā)的不同的生理反應(yīng)的變化, 因此可以根據(jù)這些生理變化作為測謊者真實判斷的依據(jù)。例如, van't Veer等人(2015)采用指尖體表溫度作為指標進行了實驗,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被試在觀看說謊視頻時, 其指尖體表溫度與觀看誠實視頻時存在顯著的差異。雖然這種測量方式是否屬于無意識范疇還值得商榷, 但其確實與意識的口頭直接報告不同, 也較難受意識的控制, 因此其可以作為一個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的方向。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就生理測量的本質(zhì)進行探討, 也可以嘗試引入更多的生理指標或腦激活指標。
無意識謊言識別的研究還面臨一個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即是其研究成果是否可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yīng)用, 不僅包括應(yīng)用的有效性問題, 也包括了應(yīng)用的倫理學(xué)問題。
假定我們認為無意識加工在謊言識別中存在顯著優(yōu)勢, 設(shè)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 法官和警察在識別謊言中僅僅憑借直覺, 阻止或減少意識加工, 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和程序公平等問題是不可估量的(Franz & von Luxburg, 2015)。或許我們能夠提高謊言識別的準確率, 但是提高的路徑可能不是通過無意識加工, 而是通過有效的推理過程和仔細地傾聽有效的信息, 這些過程都是對信息進行的意識加工, 而非主要進行無意識加工(Levine & Bond, 2014)。同時, 有研究者認為, 在實驗室之外, 大多數(shù)謊言的識別是通過比較所呈現(xiàn)的證據(jù)或辨別陳述詞的真實性, 并且這些過程絕大部分是通過意識加工得以實現(xiàn)的(Park, Levine, McCornack, Morrison, & Ferrara, 2002)。在現(xiàn)實生活中, 人們在識別謊言的時候大部分是集中精力, 仔細尋找關(guān)鍵、有效、客觀的線索, 獲得第三方提供的信息, 并且盡量減少額外信息的干擾, 最為重要的是這些過程必須由意識加工起主導(dǎo)和關(guān)鍵作用(ten Brinke et al., 2016)。
一個可能的方法是將無意識的研究成果整合到意識的識別程序中去, 讓無意識協(xié)助意識做出良好的判斷, 最終的判斷依賴于意識, 但恰當?shù)脑O(shè)置又可以使無意識發(fā)揮其重要的作用, 在提高識別正確率的同時, 又不違反法律、規(guī)范或公平等基本準則。因此, 未來關(guān)于無意識謊言識別應(yīng)用的研究應(yīng)該重點著眼于如何將意識和無意識的優(yōu)勢進行整合, 設(shè)置一整套標準有效的識別謊言的程序。
郭秀艷. (2002). 再認中意識和無意識的貢獻大小——兼論內(nèi)隱記憶的抗老化現(xiàn)象.(5), 535?537.
郭曉娟, 蘇彥捷. (2000). 心理生理測謊技術(shù)的研究與應(yīng)用.(6), 752?753.
李建升, 王丹, 沈模衛(wèi). (2016). 無意識思維:理論、質(zhì)疑與回應(yīng).(2), 318?323.
梁靜, 李開云, 曲方炳, 陳宥辛, 顏文靖, 傅小蘭. (2014). 說謊的非言語視覺線索.(6), 995? 1005.
申尋兵, 隋華杰, 傅小蘭. (2017). 微表情在欺騙檢測中的應(yīng)用.(2), 211?220.
吳嵩, 蔡頠, 孫嘉卿, 章哲明, 金盛華. (2012). 謊言判斷的雙加工理論.(6), 785?788.
吳嵩, 金盛華, 蔡頠, 李紹顓. (2012). 基于語言內(nèi)容的謊言識別.(3), 457?466
張亭玉, 張雨青. (2008). 說謊行為及其識別的心理學(xué)研究.(4), 651?660.
Aamondt, M. G., & Custer, H. (2006). Who can best catch a liar?: A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detecting deception.(1), 6?11.
Albrechtsen, J. S., Meissner, C. A., & Susa, K. J. (2009). Can intuition improve deception detection performance?(4), 1052? 1055.
Bond, C. F., Jr., & DePaulo, B. M. (2006). Accuracy of deception judgments.(3), 214?234.
Bond, C. F., Jr., & DePaulo, B. M. (2008).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judging deception: Accuracy and bias.(4), 477?492.
Buller, D. B., & Burgoon, J. K. (1996). Interpersonal deception theory.(3), 203?242.
Buss, D. M. (Ed) (2008).. Boston, MA: Omegatype Typography.
Byrne, R. W., & Corp, N. (2004). Neocortex size predicts deception rate in primates.(1549), 1693?1699.
DePaulo, B. M., & Kashy, D. A. (1998). Everyday lies in close and casual relationships.(1), 63?79.
DePaulo, B. M., Lindsay, J. J., Malone, B. E., Muhlenbruck, L., Charlton, K., & Cooper, H. (2003). Cues to deception.(1), 74?118.
DePaulo, B. M., & Morris, W. L. (2004). Discerning lies from truths: behavioural cues to deception and the indirect pathway of intuition. In P. Granhag & L. Str?mwall (Eds.),(pp. 15–40).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Paulo, B. M., Rosenthal, R., Green, C. R., & Rosenkrantz, J. (1982). Diagnosing deceptive and mixed messages from verbal and nonverbal cues.(5), 433?446.
Dijksterhuis, A., Bos, M. W., Nordgren, L. F., & van Baaren, R. B. (2006). On making the right choice: The deliberation-without-attention effect.(5763), 1005?1007.
Dijksterhuis, A., & Nordgren, L. F. (2006). A theory of unconscious thought.(2), 95?109.
Ekman, P. (1992).. New York, WW-NORTON & COMPANY.
Feeley, T. H., & Young, M. J. (2000). Self‐reported cues about deceptive and truthful communication: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capacity and communicator veracity.(2), 101?119.
Forrest, J. A., & Feldman, R. S. (2000). Detecting deception and judge's involvement: Lower task involvement leads to better lie detection.(1), 118?125.
Franz, V. H., & von Luxburg, U. (2015). No evidence for unconscious lie detection: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does not imply accurate classification.(10), 1646?1648.
Ham, J., van den Bos, K., & van Doorn, E. A. (2009). Lady justice thinks unconsciously: unconscious thought can lead to more accurate justice judgments.(4), 509?521.
Handley, I. M., & Runnion, B. M. (2011). Evidence that unconscious thinking influences persuasion based on argument quality.(6), 668?682.
Hartwig, M., & Bond, C. F., Jr. (2011). Why do lie?catchers fail? A lens model meta?analysis of human lie judgments.(4), 643?659.
Levine, T. R., & Bond, C. F., Jr. (2014). Direct and indirect measures of lie detection tell the same story: A reply to ten Brinke, Stimson, and Carney (2014).(10), 1960?1961.
Li, J., Gao, Q., Zhou, J., Li, X., Zhang, M., & Shen, M. (2014). Bias or equality? Unconscious thought equally integrates temporally scattered information., 77?87.
Masip, J., Alonso, H., Herrero, C., & Garrido, E. (2016). Experienced and novice officers’ generalized communication suspicion and veracity judgments.(2), 169?181.
Messner, C., W?enke, M., & Weibel, C. (2011). Unconscious personnel selection.(6), 699?710.
Moi, W. Y., & Shanks, D. R. (2015). Can lies be detected unconsciously?, 1221.
Nieuwenstein, M. R., Wierenga, T., Morey, R. D., Wicherts, J. M., Blom, T. N., Wagenmakers, E.-J., & van Rijn, H. (2015). On making the right choice: A meta-analysis and large-scale replication attempt of the unconscious thought advantage.(1), 1?17.
Park, H. S., Levine, T. R., McCornack, S. A., Morrison, K., & Ferrara, M. (2002). How people really detect lies.(2), 144?157.
Porter, S., McCabe, S., Woodworth, M., & Peace, K. A. (2007). Genius is 1% inspiration and 99% perspiration … or is it?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impact of motivation and feedback on deception detection.(2), 297?309.
Reinhard, M.-A. (2010). Need for Cognition and the process of lie detection.(6), 961?971.
Reinhard, M.-A., Greifeneder, R., & Scharmach, M. (2013). Unconscious processes improve lie detection.(5), 721?739.
Reinhard, M.-A., & Sporer, S. L. (2008). Verbal and nonverbal behaviour as a basis for credibility attribution: The impact of task involvement and cognitive capacity.(3), 477? 488.
Street, C. N. H., & Kingstone, A. (2017). Aligning spinoza with descartes: an informed cartesian account of the truth bias.(3), 453?466.
Street, C. N. H., & Masip, J. (2015). The source of the truth bias: Heuristic processing?(3), 254?263.
Street, C. N. H., & Vadillo, M. A. (2016). Can the unconscious boost lie-detection accuracy?(4), 246?250.
Strick, M., Dijksterhuis, A., Bos, M. W., Sjoerdsma, A., van Baaren, R. B., & Nordgren, L. F. (2011). A meta-analysis on unconscious thought effects.(6), 738?762.
ten Brinke, L., Stimson, D., & Carney, D. R. (2014). Some evidence for unconscious lie detection.(5), 1098?1105.
ten Brinke, L., Vohs, K. D., & Carney, D. R. (2016). Can ordinary people detect deception after all?(8), 579?588.
van't Veer, A. E., Gallucci, M., Stel, M., & van Beest, I. (2015). Unconscious deception detection measured by finger skin temperature and indirect veracity judgments- results of a registered report., 672.
Vrij, A., Fisher, R. P., & Blank, H. (2015).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ie detection: A meta-analysis.(1), 1?21.
Vrij, A., & Granhag, P. A. (2012). Eliciting cues to deception and truth: What matters are the questions asked.(2), 110?117.
Weiss, B., & Feldman, R. S. (2006). Looking good and lying to do it: Deception as an impression management strategy in job interviews.(4), 1070?1086.
Wheeler, B. C. (2010). Decrease in alarm call response among tufted capuchins in competitive feeding contexts: Possible evidence for counterdeception.(4), 665?675.
Wu, S., Cai, W., & Jin, S. (2015). Motivation enhances the ability to detect truth from deception in audio-only messages.(2), 119?126.
Wu, S., Cai, W., Zhang, Y., Liu, Y., & Jin, S. (in press). Impact of adult attachment anxiety on deception judgments: Examin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motivation.(2), 253?264.
Yang, H., Chattopadhyay, A., Zhang, K., & Dahl, D. W. (2012). Unconscious creativity: When can unconscious thought outperform conscious thought?(4), 573?581.
Zhong, C.-B., Dijksterhuis, A., & Galinsky, A. D. (2008). The merits of unconscious thought in creativity.(9), 912?918.
The influence of detectors’ unconscious process on deception detection
MEI Hongyu; WU Song
(College of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00, China)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indings on deception detection is that the accuracy rate is just slightly higher than the random level. Therefore, a number of researcher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unconscious processing on deception detection.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ories and empirical studies on unconscious deception detection. We presented three aspects of the empirical results: unconscious reception of information, unconscious thinking, and unconscious judgmen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findings, we proposed five approaches to studying unconscious processing in deception detection: proposing specific theories, exploring interactive deception situations, studying the cue-processing matching effect, examining effective physiological and brain activation indicators, and applying unconscious deception detection.
unconscious process; deception detection; dual process; unconscious thought theory; cue-processing matching effect
10.3724/SP.J.1042.2018.02035
2017-11-02
*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青年項目(31700979)資助。
吳嵩, E-mail: dr.song.wu@hotmail.com
B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