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積極心理干預是“新瓶裝舊酒”嗎?*

    2018-02-22 06:44:35段文杰
    心理科學進展 2018年10期
    關鍵詞:優(yōu)勢心理

    段文杰 卜 禾

    ?

    積極心理干預是“新瓶裝舊酒”嗎?*

    段文杰1卜 禾2

    (1武漢大學社會學系, 武漢 430000) (2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 香港)

    積極心理干預是一系列基于積極心理學基本原理而開發(fā)的干預技術和干預活動的總稱?!皟?nèi)容取向”和“機制取向”是其定義的主要觀點, 目前主要有認識和運用積極特質(zhì)、感知和欣賞積極體驗、訓練和養(yǎng)成積極思維、建立和維持積極關系四大基本策略。干預通過認知、情緒、行為、需求、腦神經(jīng)等機制產(chǎn)生效果。活動、參與者、文化背景等因素也影響干預效果。未來研究需將內(nèi)容取向與機制取向、獨立運用與整合運用、效度原則和經(jīng)濟成本相結(jié)合。

    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干預; 干預策略; 作用機制

    基于對一個多世紀以來心理學研究和治療的問題視角的反思, 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博士于1998年提出了“積極心理學” (Positive Psychology)這一概念, 對近20年心理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Seligman, 2002)。積極心理學旨在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尋找能夠幫助個人、群體和組織理解并獲得幸福的有效機制, 從而促進個人、群體和組織達到一種豐盈(Flourishing)的狀態(tài)(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14)。豐盈是幫助研究者衡量積極情緒、參與、人際關系、意義、成就的重要概念, 是指個人有能力通過自身的能動性, 使其自身生活在一種積極、幸福的環(huán)境中, 即便面對威脅和挑戰(zhàn)也能適應并獲得積極的成長(Fairman, Knapp, & Martin, 2005; Fredrickson & Losada, 2005)。

    隨著積極心理學理論的發(fā)展, 基于其基本原理而開發(fā)的干預技術也隨之出現(xiàn)。積極心理干預(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PPI)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產(chǎn)生的一系列干預活動的總稱, 是積極心理學理論轉(zhuǎn)換為心理干預或治療操作技術的載體。Wellenzohn, Proyer和Ruch (2016b)研究發(fā)現(xiàn), 基于性格優(yōu)勢的干預可以幫助個體提升幸福感, 干預效果在6個月后的跟蹤測試中仍然顯著; 而Meyers和van Woerkom (2017)卻發(fā)現(xiàn), 這種類型的干預效果至多持續(xù)一個月。以往的研究發(fā)現(xiàn)積極心理干預在提升個體幸福感方面比認知行為療法更有效(Asgharipoor, Asgharnejad Farid, Arshadi, & Sahebi, 2012); 而最近一項研究卻表明, 在積極功能的提升上, 二者并沒有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Chaves, Lopez-Gomez, Hervas, & Vazquez, 2017)。此外, 學者們還發(fā)現(xiàn)積極心理干預并非無所不能, 例如一些干預措施在學校(Ba?os et al., 2017)和企業(yè)(Meyers & van Woerkom, 2017)中并不能產(chǎn)生顯著效果。

    這些不一致的結(jié)果使得我們有必要在“積極心理學”提出20周年之際, 對積極心理干預的主要內(nèi)容、干預技術及其成效、作用機制、影響因素等進行系統(tǒng)歸納和分析, 探討并回答積極心理干預“如何” (How)、“為何” (Why)以及“何時” (When)能起作用這一系列關鍵性問題。以期能為豐富積極心理學理論研究和進一步發(fā)展積極心理干預的實踐應用提供新思路。

    1 積極心理干預的定義

    目前, 主要有“內(nèi)容取向”和“機制取向”兩種方式來理解積極心理干預。

    “內(nèi)容取向”的觀點強調(diào)積極心理干預的內(nèi)容和主題。一些學者認為, 積極心理干預就是幫助個體發(fā)掘、強化和維持人本身及其生命中的“積極資源” (例如積極情緒、性格優(yōu)勢、生命的意義等), 這種干預方法不是直接針對個體的消極情緒或心理問題而開展的干預或治療, 而是通過發(fā)現(xiàn)并強化個體本身所具有的“積極資源”, 從而幫助個體改善消極情緒和心理問題(Seligman, Rashid, & Parks, 2006)。例如, Seligman等人(2006)開發(fā)的積極心理治療(Positive Psychotherapy)包含了14個幫助患者提升“積極資源”的策略, 并通過積極資源的提升來降低抑郁。然而, “內(nèi)容取向”過分強調(diào)干預的內(nèi)容, 而忽略了對干預結(jié)果的要求。好奇心是一種性格優(yōu)勢, 但過度好奇會讓人覺得聒噪(Niemiec, 2013); “感恩”也是一種個體的積極資源, 但受虐者常常因為“感恩”而忍受暴行(Wood et al., 2016)。顯然, 增強個體及其生命中“積極資源”的結(jié)果并不一定是積極的?!胺e極”與“消極”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 不應將其割裂成對立的兩方面, 并以此來定義積極心理干預。此外, “內(nèi)容取向”這一定義過于寬泛, 它包含了其他任何不直接針對心理問題開展的活動(如逃避行為)和任何能夠使個體感到愉快的活動(如放縱行為), 這些活動使個體通過麻痹自己來消解負面情緒、獲得快感, 但顯然不能包含在積極心理干預的范疇之中(Parks & Biswas-Diener, 2013)。

    “機制取向”則側(cè)重于積極心理干預的機制和干預結(jié)果。這一觀點認為, 通過改變積極變量或者獲得積極結(jié)果的干預活動就是積極心理干預。例如, 基于積極情緒的拓展和建構(gòu)理論(Broad- and-Build Theory) (Fredrickson, 2004), 積極心理干預可以通過提升積極情緒來幫助個體面對問題和困境; Sin和Lyubomirsky (2009)也提出積極心理干預是通過改變積極情緒、積極行為、積極認知等來提升幸福感的干預活動。這一定義比前一種定義更準確, 但我們?nèi)匀粺o法確定干預活動最終達成的積極結(jié)果是通過可操作的干預手段獲得的, 還是個體通過其他手段獲得的(Lomas, Hefferon, & Ivtzan, 2015; Parks & Biswas-Diener, 2013)。

    在對過往研究回顧和分析的基礎上, Parks和Biswas-Diener (2013)認為積極心理干預應該同時滿足:(1)以強化個體“積極資源”、促進個體自我提升為主要目標, 但不包含以放縱或是回避的行為來達成目標的活動; (2)可以被證明是通過積極的干預機制, 改變積極變量而達成上述目標的活動, 不包括個人自我調(diào)適、自助發(fā)展而實現(xiàn)自我提升的活動; (3)所設定的目標是具有實證基礎的, 在設計時應該參考已有研究, 明確改變目標變量達成積極效果的路徑是可行的。

    此外, Lomas等人(2015)認為, 積極心理干預很難被定義成某種“純粹”的干預, 它不取決于干預活動本身, 而取決于干預的對象。那些經(jīng)過實證檢驗的, 能夠幫助非臨床人群提升幸福感的干預活動就是積極心理干預, 它所針對的對象是那些受到負面情緒困擾但不愿意進行傳統(tǒng)治療的人群。這一取向為我們理解積極心理干預提供了另一種視角, 它不再突出干預活動本身, 而強調(diào)其運用的對象和環(huán)境。Lomas等人(2015)強調(diào), 這一定義并不是要否認積極心理干預在臨床領域的運用, 積極心理干預可以與傳統(tǒng)的心理治療相結(jié)合運用到臨床治療當中。

    可以看出, 積極心理干預的定義不是在理論驅(qū)動下進行的分類嘗試, 而是研究者們對既往研究和實務經(jīng)驗合理化后提出的定義(Parks & Biswas-Diener, 2013)。無論“內(nèi)容取向”還是“機制取向”, 運用單一的視角來理解積極心理干預, 失之粗疏。Parks和Biswas-Diener所提出的三個標準兼具包容性和排他性, 能夠幫助研究者們更加清晰的理解積極心理干預, 但需要強調(diào)的是, 積極心理干預的對象不僅包括健康人群, 也包括臨床患者; 積極心理干預不僅能夠幫助個體達到豐盈的狀態(tài), 還能降低負面情緒, 改善心理問題。綜上所述, 我們認為, 積極心理干預是一種以明確干預路徑可行性為前提, 以強化個體“積極資源”為目標, 以改變積極變量為手段, 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的心理干預方法。

    2 積極心理干預的基本策略

    通過過去20年的研究和實踐, 積極心理干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干預策略, 即認識和運用積極特質(zhì)、感知和欣賞積極體驗、訓練和養(yǎng)成積極思維、建立和維持積極關系。這些策略不僅能夠促進積極情緒、積極認知和積極行為的提升和發(fā)展, 還能幫助參與者降低了負面情緒, 改善心理問題。

    2.1 認識和運用積極特質(zhì)

    積極的人格特質(zhì)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三大主題之一, 是指個人性格中的優(yōu)勢、個人的興趣、天賦、價值觀等(Peterson, 2006)。Peterson和Seligman等人所提出的24種積極特質(zhì), 即性格優(yōu)勢(Character Strengths)是積極特質(zhì)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Peterson & Seligman, 2004)。

    基于性格優(yōu)勢的干預(Character Strengths- based Intervention)是一種個性化的干預策略, 也是目前為止積極心理干預領域運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方式。參與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突出優(yōu)勢開展相對應的活動。Martínez-Martí, Avia和Hernández- Lloreda (2014)針對“欣賞美的能力”這一優(yōu)勢設計了為期3周的在線課程, 包括美麗日記(Beautiful Journal)、美麗意識(Beauty Awareness)、美麗作品(Beauty Portfolio)、分享論壇(Forum)等等, 旨在幫助參與者提升對“美”的感知、了解“美”的作用、提升美學態(tài)度、接觸美的事物, 從而提升幸福感。Wellenzohn等人(2016b)設計了基于“幽默”的干預方案, 包括三件有趣的事、收集有趣的事、運用幽默、以幽默應對壓力等。

    在這一系列干預中, 普遍采用了“認識?探索?運用”模型(Aware-Explore-Apply Model, Niemiec, 2013), 這是最常被采用的模型之一(Walsh, Cassidy, & Priebe, 2017)。參與者首先通過問卷測量(Duan & Bu, 2017b; Duan, Ho, Bai, & Tang, 2013; Duan et al., 2012; Ho et al., 2016; Peterson & Seligman, 2004)、優(yōu)勢評價(Strengths 360°, Shankland & Rosset, 2017)、識別突出優(yōu)勢(Signature Strengths, Peterson & Seligman, 2004)等方式了解自身優(yōu)勢, 再通過觀察他人的優(yōu)勢(Strengths Spotting, Niemiec, 2013)、想象自己最好的狀態(tài)(Best Possible Self, Niemiec, 2013)等方式來強化認識優(yōu)勢的技巧, 最后學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自己的優(yōu)勢(Use Your Strengths In A New Way), 并通過不斷地練習提升幸福感(Peterson & Seligman, 2004; Seligman, Steen, Park, & Peterson, 2005)。

    此外, 新近研究將基于性格優(yōu)勢的干預與傳統(tǒng)干預模型相結(jié)合。例如, Niemiec將性格優(yōu)勢與正念干預相結(jié)合, 通過正念的方式提高個體對自身性格優(yōu)勢的意識, 同時通過性格優(yōu)勢提升個體的正念水平(Niemiec, 2013); Duan和Bu將性格優(yōu)勢、認知行為療法、單一干預模型(Single Session Model)相結(jié)合, 用于快速提升大學新生的入學適應性(Duan & Bu, 2017a)。

    2.2 感知和欣賞積極體驗

    有價值的主觀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另一支柱, 包括了愉悅感、主觀幸福感、最優(yōu)的體驗、樂觀、自我決定、積極情緒和身體健康的關系等(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14)。積極的情緒體驗不僅包括了能使個體內(nèi)在達到平衡的基本愉悅感(Pleasures, 如生存需求、健康需求、性需求的滿足), 還包括了個體突破自我極限和內(nèi)在平衡而取得發(fā)展時的愉悅感(Enjoyment, 如體育、藝術活動中的自我超越、利他行為和激勵人心的談話), 后者能夠使個體獲得積極的成長和長久的幸福感(Seligman & Csikszentmihalyi, 2014)。積極心理干預策略通過感恩、品味等方式能夠幫助個體感知和體驗積極情緒(Davis et al., 2016; Wellenzohn, Proyer, & Ruch, 2016a); 通過幫助個體開展相關活動, 獲得心流體驗, 從而提升積極情緒和幸福感(Drozd, Mork, Nielsen, Raeder, & Bj?rkli, 2014; Layous, Katherine Nelson, & Lyubomirsky, 2013)。

    感恩是積極體驗的重要元素, 個體通過感知和欣賞世界、主動地回饋世界來獲得感恩的體驗。感恩的策略通常包括幫助個體覺察到自己是受饋者并記錄下值得感恩的事情(感恩清單、感恩日記)、向他人表達感恩(感謝信、感恩拜訪)、以及心理教育領域的感恩活動(感恩圖、感恩樹) (Davis et al., 2016; Shankland & Rosset, 2017)。感恩的練習能夠幫助個體獲得積極情緒, 提升幸福感, 并降低負面情緒(Davis et al., 2016)。“三件好事” (Three Good Things, 每天記錄下生活中的三件好事及其發(fā)生的原因)也是一種與感恩相關的練習(Parks & Biswas-Diener, 2013)。感恩和“三件好事”練習是最常被采用的積極心理干預策略(Walsh et al., 2017)。

    心流(Flow)是一種人在全身心投入一項活動時達到的最愉快的巔峰體驗。當個體在進行一項有明確目標的挑戰(zhàn)性活動, 并且個人技能和挑戰(zhàn)之間匹配適當時, 個體就會產(chǎn)生“心流”的體驗(Csikszentmihalyi, 1990; Mao, Roberts, Pagliaro, Csikszentmihalyi, & Bonaiuto, 2016)。個體不僅享受這個時刻, 而且還可以通過學習新技能、增強自我效能來提升個人能力, 發(fā)掘潛力(Mao et al., 2016)。心流的特點包括行動與意識的融合、時間的擴展、忘我的狀態(tài)、內(nèi)在的驅(qū)動、完全集中的注意力等(Csikszentmihalyi, 1990; Mao et al., 2016)。積極心理干預通過幫助個體尋找、計劃并實施與心流相關的活動, 例如想象并寫下“最好的自己”以及實現(xiàn)它的詳細計劃和步驟, 從而促進個體獲得心流的體驗、提升幸福感(Drozd et al., 2014; Layous et al., 2013)。

    品味(Savoring)是一種操作自身的注意力, 關注、產(chǎn)生、欣賞積極情緒的能力, 個體通過品味積極的回憶來喚起積極情緒, 從而提升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 降低焦慮和抑郁(何敏賢, 袁雅儀, 段文杰, 2014)?!捌肺丁迸c正念干預不同之處在于, 正念強調(diào)對當下的覺察, 無論當下的體驗是愉悅或者不愉悅的; 而品味在于把注意力放在積極體驗上, 通過有意識的認知加工來提升愉悅感和幸福感, 并使其得以持續(xù)(Niemiec, 2013)。品味包含三個基本過程:品味體驗(意識到有關的刺激、事件、情緒、情感等)、品味過程(對意識到的刺激進行加工處理的生理和心理過程)、品味策略(個體采取行動和策略來維持和強化積極體驗) (何敏賢等, 2014; Bryant, Chadwick, & Kluwe, 2011)。積極心理干預通常幫助參與者制定品味計劃, 來獲得積極體驗。例如鼓勵參與者每天花點時間回顧和記錄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例如吃飯、洗澡、上課等), 思考認真記錄和匆匆度過相比有什么不一樣的感受等(Rashid, 2015; Seligman et al., 2006; Walsh et al., 2017)。

    除了直接的感知和欣賞之外, 自然環(huán)境也會對個體的積極體驗產(chǎn)生影響, 例如宜人的氣候能夠提升情緒、拓展認知(Keller et al., 2016), 因此個體與自然的聯(lián)結(jié)能幫助個體在身心靈各個方面獲得積極體驗, 促進個體達到豐盈的狀態(tài)。人類對自然的依賴使自然成為人類幸福感的必要成分; 自然環(huán)境還能幫助個體恢復注意力、減輕壓力(Capaldi, Passmore, Nisbet, Zelenski, & Dopko, 2015), 因此增強個體與自然的聯(lián)結(jié)也是積極心理干預的一種手段?;谧匀坏姆e極心理干預鼓勵參與者開展和參與自然相關的活動, 例如在30天內(nèi)每天至少花30分鐘在戶外或自然環(huán)境中, 聆聽自然的聲音、進行冥想、觀察野生動物等(Hamann & Ivtzan, 2016); 參與者也被鼓勵拍攝自然美景, 上傳到公共空間并相互交流(Hamann & Ivtzan, 2016; Passmore & Holder, 2017)。

    2.3 訓練和養(yǎng)成積極思維

    積極思維是指一個人對未來抱著積極的期望, 并且他所采取的行動會受到他對這些行為可能后果的預期的影響, 那些看到預期結(jié)果的人通過自身的努力去爭取期望中的結(jié)果, 盡管他們在這一過程中會遇到困難(Scheier & Carver, 1993), 典型的積極思維有希望和樂觀。積極心理干預策略幫助個體養(yǎng)成積極的思維方式, 以積極的視角探索并實現(xiàn)目標(如希望療法), 用積極的信念促進最優(yōu)的功能(如幸福療法)。

    希望療法(Hope Therapy)是由積極心理學家施耐德(Snyder)等人提出的“希望理論”發(fā)展而來的一系列干預方法, 該理論認為“希望”是一種目標導向的積極思維策略, 包括目標思維(Goal thinking)、動力思維(Agency thinking)與路徑思維(Pathway thinking)三個部分(何敏賢等, 2014; Snyder, 2002)。希望療法的過程通常包括兩個階段——灌輸希望和提升希望。在灌注希望的階段, 首先是幫助個體理解“希望”的內(nèi)涵, 以積極的視角回顧自己的經(jīng)歷, 關注自己所獲得的成就, 使其明白希望感是貫穿生命始終的, 并在回顧的過程中幫助個體形成“目標”的概念, 探索和明晰自己所追求的目標; 在提升希望的階段, 幫助個體尋找能夠通向目標的方法和路徑, 尤其當個體面臨挑戰(zhàn)時克服困難的方法, 并增強個體的動力思維來增加其實現(xiàn)目標的動機(何敏賢等, 2014; Goodall & Berman, 1999; Keyes & Lopez, 2002; Snyder, 2000, 2002)。目前, 希望理論和希望療法已經(jīng)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運用。劉孟超和黃希庭(2013)概括總結(jié)了希望與學業(yè)成績、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人力資源管理、物質(zhì)濫用治療之間的聯(lián)系和作用。謝丹、趙竹青、段文杰和胡衛(wèi)平(2016)詳述了希望思維在改善身心癥狀、幫助行為矯正、維護心理健康、促進個體適應、激發(fā)個人成長等臨床與實踐領域的應用。希望療法是一種適用范圍廣泛、干預方法簡單、可作為獨立干預系統(tǒng)也能與傳統(tǒng)心理治療相融合的積極心理干預策略。

    幸福療法(Wellbeing Therapy, WBT)是以Ryff (1989)提出的心理幸福感的多維度模型(包括個體對環(huán)境的掌握、個人的成長、生活的目的、自決、自我接納、以及與他人的積極關系)為干預內(nèi)容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短期的積極心理干預策略(Fava, 2016)。Fava (2016)將幸福療法概括成三個階段:(1)初期:幫助參與者選擇體驗到最佳幸福感的情境; (2)中期:鼓勵參與者識別導致幸福感中斷的想法和信念; 這一階段是干預的核心階段, 其目的在于改變個體對幸福的信念和態(tài)度, 促進個人成長, 強化積極行為。(3)末期:討論和修正參與者影響幸福感維度的想法和信念。幸福療法所采用的技術與認知行為療法相近, 主要包括認知重組、安排愉快的活動、分級分配任務、自信訓練、解決問題以提高參與者的自決能力和環(huán)境掌控能力以及增加樂觀和積極思維, 其與認知行為療法主要區(qū)別在于幸福療法的重點是增強幸福感并促進最優(yōu)的功能, 而不僅僅是減輕痛苦。幸福療法可以被獨立運用, 也可以與傳統(tǒng)的認知行為療法相結(jié)合; 在嚴重精神障礙的治療中, 幸福療法作為中后期的一種治療技術更為有效; 此外, 幸福療法不僅可以用于個體的治療, 也可以用于團體輔導(Fava, 2016)。

    2.4 建立和維持積極關系

    積極的關系是幸福感的一大支柱, 積極的關系包括社會融合感、支持他人以及被他人支持, 積極的關系能夠帶來更高的生活滿意度、希望、感恩和靈性(Kern, Waters, Adler, & White, 2015)。積極心理干預策略通過鼓勵參與者與他人積極地互動(如利他行為)、積極地溝通(如積極回應)來幫助參與者建立和維持積極的關系。

    “善良行為” (Acts of Kindness / Counting Kindness)是一種鼓勵和引導參與者發(fā)現(xiàn)和識別需要幫助的人, 并采取利他行為的積極干預策略。作為社會性動物, 人類擁有一系列的心理機制激勵我們?nèi)椭鷦e人。善良行為能夠促進個體采取更多親社會行為, 進而促進幸福感的提升(Layous, Nelson, Kurtz, & Lyubomirsky, 2017)。善良行為形式多樣, 幫助他人開門、幫忙照看小孩、慈善捐助、志愿服務等等都可以作為一種積極活動, 幫助個體提升幸福感(Parks & Biswas-Diener, 2013)。

    “積極回應” (Active Constructive Responding)是指積極地、有建設性地回應他人。我們?nèi)绾位貞藢θ穗H關系的質(zhì)量和個人的幸福感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積極的回應能夠促進人際溝通, 改善人際關系。例如, 一項在學校中開展的積極干預項目——“沒有‘但是’的一天” (But Free day), 要求老師和學生以積極的、主動的方式對他人做出回應, 不能在言語之間表達或者暗含否定的意味(Peterson, 2013; Shankland & Rosset, 2017)。積極心理干預鼓勵參與者每天至少練習一次積極回應, 對他人有意義或者重要的信息表示熱情和支持(Rashid, 2015; Seligman et al., 2006; Walsh et al., 2017)。

    3 積極心理干預的作用機制

    歸納總結(jié)現(xiàn)有實證研究, 發(fā)現(xiàn)目前積極心理干預的作用機制主要包括認知行為理論、拓展建構(gòu)理論、自我決定理論和神經(jīng)生理機制。

    3.1 認知行為理論

    認知行為理論的基本信念是:思想扭曲和不適應行為在心理障礙的發(fā)展和維護中起著重要作用, 幫助服務對象改變不良的認知(例如思想、信念和態(tài)度), 發(fā)展持久的技能, 促進行為改變, 可以減少癥狀和相關的痛苦(Beck, 1993)。認知行為理論為積極心理干預的作用機制提供了一種解釋。例如, 基于性格優(yōu)勢的積極心理干預模型, 即“認知?探索?運用”模型反映了認知重構(gòu)、學習技巧、運用訓練等認知行為療法的核心過程, 認知重組、設定目標和安排愉快活動等認知行為療法的技巧也被用在積極心理干預的過程中。

    例如, Duan和Bu (2017a)針對大學新生適應問題設計了一次90分鐘的單一小組干預, 輔之以一周的自主活動。這一干預更加清晰地將認知階段和行為階段進行了劃分:認知階段主要是一節(jié)90分鐘的干預課程, 側(cè)重于幫助學生認識自身性格優(yōu)勢, 運用的策略包括認識優(yōu)勢(Identifying Character Strengths)、請他人評價自己的優(yōu)勢(Character Strengths 360°)、突出優(yōu)勢(Signature Character Strengths)、制定目標(Nominate Goals); 一周的自主活動是行為階段, 側(cè)重于運用優(yōu)勢達成目標。這一干預過程將認知行為療法的技巧(如認知重組、學習技巧、設定目標、安排愉快活動等)和積極心理干預策略相結(jié)合, 通過提升優(yōu)勢意識和優(yōu)勢使用來達到降低負面情緒, 提升幸福感的作用。

    3.2 拓展和建構(gòu)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Fredrickson通過拓展和建構(gòu)理論(The broaden and Build Theory)來解釋積極情緒在積極心理干預中的重要性及其運作機制。她認為, 積極情緒體驗(快樂、滿足、驕傲、愛等)具有瞬時的拓展功能, 能幫助個體拓展其注意、認知、行動的范圍, 從而建構(gòu)起可持續(xù)到未來的特質(zhì)(高正亮, 童輝杰, 2010; Fredrickson, 2004)。因此, 積極心理干預的作用機制在于通過提升個體的積極情緒幫助個體拓展認知和行動, 建構(gòu)資源, 從而良好地應對困境, 而對困境的良好應對又能進一步產(chǎn)生積極情緒, 這是一種“螺旋式”的上升(高正亮, 童輝杰, 2010), 最終幫助個體達到豐盈的狀態(tài)。Fredrickson提出, 通過積極情緒拓展注意、認知、行動能夠幫助個體緩解負面情緒、增強心理韌性, 從而促進組織良好地運轉(zhuǎn)(Fredrickson, 2016); 此外, 研究表明個體的心理韌性通過積極情緒影響豐盈和壓力水平(Denovan & Macaskill, 2017); 性格優(yōu)勢通過積極情緒影響員工的生活滿意度、工作參與度和倦怠感(Meyers & van Woerkom, 2017)。可以看出, 積極情緒在積極心理干預發(fā)揮作用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這一理論也是“機制取向”的積極心理干預的重要理論基礎。

    Fredrickson, Cohn, Coffey, Pek和Finkel (2008)設計了一組愛與善良冥想訓練(Loving-and- Kindness Meditation, LKM)。LKM要求參與者在一個相對安靜的環(huán)境中, 閉上雙眼, 席地而坐, 首先將注意力放置到呼吸上, 接下來依次進行關于自己、所愛之人、他人與陌生人的愛與善良的冥想。不同于非評判的正念冥想, LKM直接指向積極的情緒, 參與者在將積極情緒從自身延伸到一個不斷擴大的圈子(他人、陌生人)的過程中, 其認知也得到了拓展。隨機對照試驗的結(jié)果顯示, 愛與善良冥想練習使參與者在日常生活中獲得了更持久的積極情緒體驗, 進而使個人的積極資源(例如正念、生活的目的、社會支持等)得到了提升。這些個人資源的增加也預示著生活滿意度的提高和抑郁癥狀的減輕。

    3.3 自我決定理論

    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為積極心理干預的有效性提供了另一種解釋。自我決定理論提出了三個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即勝任(Competence)需求、自主(Autonomy)需求和歸屬(Relatedness)需求。自主是個體把自己看作是行為源頭的需求; 勝任是個體有能力達成目標的需求; 歸屬是個體對頻繁和持久的關心的需求, 自我決定理論假設人在充滿安全感和歸屬感的環(huán)境中, 內(nèi)在動機更有可能被激發(fā), 并產(chǎn)生探索性的行為(Britton, Williams, & Conner, 2008; Ryan & Deci, 2000)。如果這三者能夠得到滿足, 則會促進個體的幸福和健康(Chirkov, Ryan, Kim, & Kaplan, 2003)。這些需求是與生俱來的, 不需要經(jīng)過后天的學習。積極心理干預通過一系列干預活動幫助個體滿足心理需求, 激發(fā)內(nèi)在的自我動機(Self- motivation), 從而促進個性整合(Personality- integration), 提升幸福感。因此, 內(nèi)在需求的滿足, 是積極心理干預發(fā)生作用的重要機制?;谧晕覜Q定理論的干預技巧包括自主的支持(如促進自我認同、尊重興趣和選擇、避免控制等)、結(jié)構(gòu)化(如制定目標、將目標與個人能力結(jié)合、即時反饋獲得的進步等)、參與(如同理心、情感披露等) (Silva, Marques, & Teixeira, 2014)。

    Farmer, Allsopp和Ferron (2015)針對患有學習障礙和多動癥的大學生的需要設計了“個人優(yōu)勢訓練” (Personal Strengths Program, PSP)項目。這一項目將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干預技巧和積極心理干預相結(jié)合, 為干預對象提供了8次干預課程。干預主題為:自我意識、性格優(yōu)勢(2次)、學習優(yōu)勢(2次)、自信地交流與溝通技巧、合理處理反饋、一般化與維持。PSP項目一對一面談來幫助學生識別他們自身的性格優(yōu)勢, 并在學習過程中使用他們的突出優(yōu)勢來達到與學業(yè)表現(xiàn)相關的目標。每次干預遵循相同的流程:設定目標、制定計劃、監(jiān)測進展、反思進步。在面談過程中, 指導者主要采用開放式地詢問技巧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合適的策略并反思自己的想法。學生會被詢問“你達成上周的目標了嗎?你本周的目標是什么?你將使用什么優(yōu)勢來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你如何得知自己已經(jīng)達成了目標?”等問題。學生在識別自身的突出優(yōu)勢并選擇個性化的活動過程中滿足了自主需求; 在運用突出優(yōu)勢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滿足了勝任需求; 在指導者和學生問答的互動過程中, 開放式地詢問技巧、對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的支持、良好的治療關系滿足了學生的歸屬需求。

    3.4 神經(jīng)生理機制

    生物心理學、認知神經(jīng)科學等領域的理論和研究結(jié)果為積極心理干預產(chǎn)生作用的生理機制提供了多種解釋。腦成像研究表明, 大腦皮層(如眼窩前額皮質(zhì)、扣帶皮層、前額葉皮層)是與愉悅感、幸福感相關的關鍵區(qū)域(Funahashi, 2011; Machado & Cantilino, 2016), 而個體的性格和氣質(zhì)與大腦皮層的激活有關(Cloninger, Svrakic, & Przybeck, 1993; Machado & Cantilino, 2016), 因此, 積極心理干預的策略能夠激活大腦相關區(qū)域, 從而提升幸福感。

    皮質(zhì)醇是一種和壓力相關的激素, 創(chuàng)傷和壓力事件會提升皮質(zhì)醇分泌的水平和持續(xù)時長(Gropper, Smith, & Groff, 2009); 同時, 皮質(zhì)醇分泌水平也被認為是一項預測幸福感的指標, 與心理健康、生活滿意度、積極情緒、知覺到的社會支持等積極功能呈顯著負相關, 皮質(zhì)醇水平越低, 個體積極功能越高(Rickard, Chin, & Vella-Brodrick, 2016)。性格優(yōu)勢是一種壓力防御因素, 能夠幫助個體在生理和心理上適應壓力(Li, Duan, & Guo, 2017), 從而減少皮質(zhì)醇分泌, 以提升幸福感。

    Kini, Wong, McInnis, Gabana和Brown (2016)招募了一批尋求心理咨詢的案主作為被試, 一組被試在每次咨詢之后, 進行感謝信寫作, 每次寫作20分鐘, 連續(xù)3周; 另有一組進行普通的心理治療, 并在每次咨詢后書寫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壓力事件和時期。3個月之后, 兩組被試參與一項“金錢傳遞”的游戲并接受核磁共振掃描。在游戲中, 被試作為受益人可以獲得1~20美元的捐助, 同時被試會被告知捐助者是一個真實的人而不是電腦, 而實際上捐贈是由電腦決定的。之后, 被試會得到另一名受益人的信息, 被試可以自行決定與另一受益人分享其獲得的捐助的比例。被試會被告知捐助人并不想要回錢, 但是如果被試想要表示感謝, 可以將金額與他人分享。分享的金額的比例和自我報告式的感恩量表被用作量化感恩的程度。游戲反復進行5次, 游戲過程中會通過核磁共振對被試的大腦進行掃描。結(jié)果顯示, 感恩表達通常與大腦頂葉和外側(cè)前額皮質(zhì)的活動有關, 感恩信寫作也與這些區(qū)域中更高水平、更持久的神經(jīng)敏感度顯著相關, 這就意味著參加感謝信書寫組的被試的感恩行為增加, 感恩的激發(fā)下, 被試內(nèi)側(cè)前額葉皮質(zhì)中表現(xiàn)出更高水平的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 從而使得被試的臨床結(jié)果(如焦慮、抑郁)有極大地改善。

    4 積極心理干預起作用的基本條件

    Lyubomirsky和Layous (2013)基于以往的理論和實證研究, 提出了積極活動模型(The Positive- Activity Model), 旨在解釋“如何”使積極的活動幫助人們獲得幸福感。積極心理干預的一系列活動通過積極情緒、積極思維、積極行為和需求滿足促進和提升幸福感?;顒拥奶卣鳌€體的特征和文化背景因素都影響了干預的效果。

    活動的特征包括干預的頻率和時間點、干預內(nèi)容的多樣性和連續(xù)性, 參與者獲得的社會支持等等(Lyubomirsky & Layous, 2013)。過往研究表明, 過度地進行“感恩日記”練習, 會讓參與者感到冗余而失去興趣, 每周進行一次效果最佳(Lyubomirsky, Sheldon, & Schkade, 2005); 而每天堅持“三件好事”能夠有效、持久地提升幸福感, 降低抑郁情緒(Seligman et al., 2005)?!叭檬隆迸c“感恩日記”的區(qū)別在于, “三件好事”關注的是當天發(fā)生的事情, 每天都會經(jīng)歷各種各樣的事件, 而“感恩日記”主要是回顧過往發(fā)生的值得感恩的事件, 如果太頻繁地記錄, 容易出現(xiàn)重復, 導致參與者失去興趣。此外, 社會支持調(diào)節(jié)了個體積極心理優(yōu)勢對其主觀幸福感的影響(Khan & Husain, 2010)。

    個體的特征包括了個人參與活動的需求及其配合程度、參與者的個性及其情緒特質(zhì)等。具有較強參與意愿的參與者、希望變得更幸福的參與者往往對干預活動的投入更多, 從而獲得更多的積極體驗。例如, 前文提到, Ba?os等人(2017)發(fā)現(xiàn)并非所有的積極心理干預在學校情境中都能產(chǎn)生顯著的效果, 未能產(chǎn)生顯著效果的原因, 可能是由于學生被動參與到積極心理干預中, 將其視為不得不完成的任務, 參與動機不強, 活動的執(zhí)行也可能是敷衍, 從而影響了干預的效果。Meyers, van Woerkom和Bakker (2013)也總結(jié)道積極心理干預的有效性受到員工心理資本、個體負面情緒特質(zhì)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最優(yōu)的個體與活動的匹配狀態(tài)(person- activity fit)也影響著幸福感的提升(Lyubomirsky & Layous, 2013)。例如, Ba?os等人(2017)提出, 對于青少年進行在線干預時, 比起電腦操作, 通過手機進行干預更加適合青少年, 因為他們對手機的使用頻率遠遠高于電腦; 當個人在運用某項技能進行挑戰(zhàn)活動時, 只有挑戰(zhàn)和技能都很高并且相互平衡, 個人才會產(chǎn)生“心流”的體驗(Csikszentmihalyi, 1990; Mao et al., 2016)。

    文化背景是不能忽視的一個因素。東方文化強調(diào)集體主義, 這使得東方文化中, 例如中國人, 他們的幸福感不僅僅取決于他們自身, 還來存在著“他人取向” (other-oriented) (Ho, Duan, & Tang, 2014)。因此, 強調(diào)參與者與他人關系的策略, 例如(感恩、善良行為等)更能夠幫助中國人提升幸福感(D'raven & Pasha-Zaidi, 2014)。盡管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和干預已經(jīng)在不同國家(例如中國、英國、印度、拉丁美洲) (何敏賢等, 2014; Eades & Gray, 2017; Marujo & Neto, 2016; Singh, Junnarkar, & Kaur, 2016)和不同領域(例如學校、臨床、組織) (Macaskill, 2016; Meyers et al., 2013; Shankland & Rosset, 2017)中開展, 但西方國家的研究和運用遠比在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多, 因此, 積極心理干預的跨文化和跨群體的有效性仍然是值得研究的問題。此外, 人口統(tǒng)計學因素(性別、年齡等)也影響著積極心理干預的效果(Layous & Lyubomirsky, 2014)。

    5 積極心理干預的總體評價與未來發(fā)展方向

    10年之前, 積極心理學家們提出了疑問, “積極心理學會有未來嗎?” 10年之后, 我們可以看到, 積極心理學不僅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學科派別, 其研究成果還廣泛地被其他心理學流派吸收和采納(Proctor, 2017)。積極心理學和傳統(tǒng)心理學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積極心理學并非要替代傳統(tǒng)心理學, 它與傳統(tǒng)心理學共同構(gòu)成了一塊硬幣的兩面。而相比傳統(tǒng)的心理干預, 基于積極心理學基本原理而開發(fā)的積極心理干預, 面向?qū)ο?、目標結(jié)果、接受性更廣泛; 同時, 有學者認為積極心理干預還具有見效快、成本低、能夠避免污名化(D'raven & Pasha-Zaidi, 2014; Lambert D'raven, Moliver, & Thompson, 2015)等優(yōu)勢。因此, 積極心理干預不是新瓶裝舊酒, 而是建構(gòu)在對問題視角的反思上、基于被實證檢驗過的知識而形成的一系列新的心理干預策略, 是心理學在辯證地發(fā)展中所開出的新花。

    未來在開展積極心理干預的研究和實踐中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首先, 未來研究需要開展嚴格的隨機對照組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目前, 許多積極心理干預僅僅是初步的研究, 缺乏對照組、安慰劑效應組等來檢驗其有效性。例如, Flink, Smeets, Bergbom和Peters (2015)對慢性病患者開展了為期7周的積極心理干預。干預策略包括三件好事、品味、想象自己最好的狀態(tài)等練習。干預僅僅對參與者進行了前測、后測和3個月后的跟蹤測試, 并沒有設置對照組和安慰劑效應組。

    其次, 上文中提到的Duan和Bu (2017a)開展的干預以及Farmer等人(2015)開展的干預, 都采用了認識和使用性格優(yōu)勢這一策略, 但二者分別與認知行為療法、自我決定理論兩種不同的模型相結(jié)合。未來的研究還需將干預策略與理論模型結(jié)合起來檢驗, 探索同一策略與不同模型相結(jié)合時, 其效果是否存在差別, 何種模型更有效。

    再次, Sin和Lyubomirsky (2009)對49個通過積極心理干預提升幸福感研究和25個通過積極心理干預降低抑郁情緒的研究進行了元分析,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積極心理干預能夠有效提升幸福感、降低抑郁情緒, 干預具有中等效應。然而, Bolier等人(2013)對19個通過積極心理干預提升主觀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降低抑郁情緒的研究進行了元分析, 結(jié)果表明盡管干預效應顯著, 但效應量很小。因此, 未來研究還需要對已有研究進行更多的元分析, 檢驗效應值大小, 以確定不同的積極心理干預結(jié)果在強度和方向上的差異。此外, 未來研究還應當尋找“人?環(huán)境?方法”的最佳匹配性。針對不同的干預對象(例如臨床患者與健康人群)、不同的文化背景(例如東西方文化背景)、不同的環(huán)境(例如學校、企業(yè)), 尋找最為適切的干預手段。

    發(fā)展方向上, 未來的研究應當注意將內(nèi)容取向與機制取向相結(jié)合, 將獨立運用與整合運用相結(jié)合, 將效度原則和經(jīng)濟成本相結(jié)合。首先, 將內(nèi)容取向和機制取向相結(jié)合要求研究者和實務工作者在設計積極心理干預的過程中, 以明確干預路徑可行性為前提, 以強化個體“積極資源”為目標, 以改變積極變量為手段, 選擇和設計具有“人?環(huán)境?方法”最佳匹配性的干預策略, 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積極心理干預, 幫助個體達到豐盈的狀態(tài)。值得注意的是, 盲目地強調(diào)“積極”, 一味地促進個體的積極資源并不是最有效的途徑, 相反地, 還會帶來負面影響。Hervás (2017)指出, 積極情緒對于幸福感的促進作用是呈倒U型的, 高強度和低強度的積極情緒都無益于幸福感。未來在研究和實踐中應當注意把握適度原則, 避免出現(xiàn)“日中則昃, 月滿則虧”的問題。

    其次, 將獨立運用與整合運用相結(jié)合, 能夠充分發(fā)揮積極心理干預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如前文所述, 積極心理干預既可以獨立地運用(如希望療法、幸福療法等), 也可以和其他心理治療方法相結(jié)合(例如認知行為療法、正念等); 可以將積極心理干預的策略整合, 根據(jù)對象的不同特點開展干預, 例如, 包含14種策略的積極心理治療和包含6種策略的簡短積極心理治療; 還可以通過網(wǎng)絡平臺實施干預(Rashid, 2015; Seligman et al., 2006; Walsh et al., 2017; Woodworth, O'Brien-Malone, Diamond, & Schüz, 2017)。盡管這些都體現(xiàn)了積極心理干預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 研究者和實務工作者還需要重視干預可及性的問題。Hone, Jarden和Schofield (2015)通過回顧和總結(jié), 發(fā)現(xiàn)積極心理干預的平均流失率達到27%, 意味著有相當一部分的參與者在干預過程中退出。這部分流失的參與者為何流失, 他們具有怎樣的特征, 是因為參與意愿低還是因為干預活動設計不合理, 未來的研究應當考慮這方面的問題。

    最后, 將效度原則和經(jīng)濟成本相結(jié)合, 需要干預設計者考慮積極心理干預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實施時, 其效果的持續(xù)性以及積極干預的成本。積極心理干預作為一種簡短的干預策略, 這些干預策略能夠快速而有效地幫助參與者提升幸福感, 降低負面情緒。Seligman等人提出, 積極心理干預的干預周期越長, 干預的效果越好(Seligman et al., 2005)。而近來的研究表明, 無論是單一的、短期的, 還是較長周期的干預都具有顯著的即時和短期效果(Duan & Bu, 2017a; Meyers & van Woerkom, 2017; Proyer, Gander, Wellenzohn, & Ruch, 2016)。然而, 蜜月式的干預之后, 這一效果是否能夠維持, 能維持多久, 當前的研究尚難以解答。因為多數(shù)的研究并未進行長期的跟蹤測試, 僅有少部分研究進行了6個月以上的跟蹤測試(Hone et al., 2015), 再加上較高流失率的影響, 干預的長期效果難以保證。前文中提到, 有學者認為積極心理干預具有成本低的優(yōu)勢, 然而這些所謂的低成本操作, 往往是在實驗條件下進行的小規(guī)模操作。目前極少有研究者報告干預的成本和詳細的開支(Hone et al., 2015)。當積極心理干預運用到大規(guī)模的人群(例如公司、學校、社區(qū))中, 成為積極干預項目時, 活動設計者和政策制定者就不得不將實施成本納入考量標準。

    本文通過對積極心理干預的定義及其主要策略(即干預的核心要素)、干預的成效及其機制(即干預的中介因素)、干預起作用的基本條件(即影響干預效果的因素)等方面進行了梳理, 探討并回答了積極心理干預如何起作用、為何起作用以及何時起作用這一系列關鍵問題, 明晰了積極心理干預的獨特性、有效性、科學性, 并為未來的研究和應用提供新的思路和參考。積極心理學發(fā)展至今, 盡管成果豐碩, 但可以看出, 積極心理干預仍缺乏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基本假設, 目前積極心理學也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論體系以整合所有形式的積極心理干預。未來積極心理學應當與更多相關學科進行充分有效的對話和合作(彭凱平, 竇東徽, 劉肖岑, 2011; Deci & Vansteenkiste, 2004; Linley, Joseph, Maltby, Harrington, & Wood, 2012), 以豐富和深化其理論, 從而展開更加科學有效的應用。

    高正亮, 童輝杰. (2010). 積極情緒的作用: 拓展?建構(gòu)理論.(2), 246?249.

    何敏賢, 袁雅儀, 段文杰. (2014)..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孟超, 黃希庭. (2013). 希望: 心理學的研究述評.(3), 548?560.

    彭凱平, 竇東徽, 劉肖岑. (2011). 幸??茖W: 問題、探索、意義及展望.(6), 116?124.

    謝丹, 趙竹青, 段文杰, 胡衛(wèi)平. (2016). 希望思維在臨床與實踐領域的應用、特點與啟示.(3), 741?747.

    Asgharipoor, N., Asgharnejad Farid, A., Arshadi, H., & Sahebi, A. (2012).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positive psychotherapy and group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the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2), 33?41.

    Ba?os, R. M., Etchemendy, E., Mira, A., Riva, G., Gaggioli, A., & Botella, C. (2017). Online positive interventions to promote well-being and resilience in the adolescent population: A narrative review., 10.

    Beck, A. T. (1993). Cognitive therap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2), 194?198.

    Bolier, L., Haverman, M., Westerhof, G. J., Riper, H., Smit, F., & Bohlmeijer, E. (2013).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ies., 119.

    Britton, P. C., Williams, G. C., & Conner, K. R. (2008).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and the treatment of clients with acute suicidal ideation.(1), 52?66.

    Bryant, F. B., Chadwick, E. D., & Kluwe, K. (2011).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es that regulate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Unsolved problem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theory and research on savoring.(1), 107?126.

    Capaldi, C. A., Passmore, H. A., Nisbet, E., Zelenski, J., & Dopko, R. (2015). Flourishing in nature: A review of the benefits of connecting with nature and its application as a wellbeing intervention.(4), 1?16.

    Chaves, C., Lopez-Gomez, I., Hervas, G., & Vazquez, C. (2017).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fficacy of a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and a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clinical depression.(3), 417?433.

    Chirkov, V., Ryan, R. M., Kim, Y., & Kaplan, U. (2003). Differentiating autonomy from individualism and independence: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on internalization of cultural orientations and well-being.(1), 97?110.

    Cloninger, C. R., Svrakic, D. M., & Przybeck, T. R. (1993). A psychobiological model of 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12), 975?990.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vis, D. E., Choe, E., Meyers, J., Wade, N., Varjas, K., Gifford, A., ... Worthington, E. L. (2016). Thankful for the little things: A meta-analysis of gratitude interventions.(1), 20?31.

    Deci, E. L., & Vansteenkiste, M. (2004).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basic need satisfaction: Understanding human development in positive psychology., 23?40.

    Denovan, A., & Macaskill, A. (2017). Stress, resilience and leisure coping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pplying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6), 852? 865.

    D'raven, L. L., & Pasha-Zaidi, N. (2014).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A review for counselling practitioners.(4), 383?408.

    Drozd, F., Mork, L., Nielsen, B., Raeder, S., & Bj?rkli, C. A. (2014). Better Days –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n internet-based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5), 377?388.

    Duan, W. J., & Bu, H. (2017a). Randomized trial investigating of a single-session character-strength-based cognitive intervention on freshman’s adaptability., doi: 10.1177/1049731517699525.

    Duan, W. J., & Bu, H. (2017b).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a short three-dimensional inventory of character strengths.(9), 2519?2531.

    Duan, W. J., Ho, S. M. Y., Bai, Y., & Tang, X. Q. (2013).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hinese virtues questionnaire.(3), 336?345.

    Duan, W. J., Ho, S. M. Y., Bai, Y., Tang, X. Q., Zhang, Y. H., Li, T. T., & Yuen, T. (2012). Factor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virtues questionnaire.(6), 680?688.

    Eades, J. F., & Gray, J. (2017). Applying positive psychology in the primary school: Celebrating strengths, a UK well-being project. In C. Proctor (Ed.),(pp. 107?121). Cham, Switzerland: Springer.

    Fairman, N., Knapp, P., & Martin, A. (2005). Flourishing: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the life well-lived.(8), 834?835.

    Farmer, J. L., Allsopp, D. H., & Ferron, J. M. (2015). Impact of the personal strengths program on self-determination level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LD and/or ADHD.(3), 145?159.

    Fava, G. A. (2016). Well-being therapy: Current indications and emerging perspectives.(3), 136?145.

    Flink, I. K., Smeets, E., Bergbom, S., & Peters, M. L. (2015). Happy despite pain: Pilot study of a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 71?79.

    Fredrickson, B. L. (2004).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1449), 1367? 1377.

    Fredrickson, B. L. (2016). Leading with positive emo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positiveorgs.bus.umich.edu/wp- content/uploads/CPOSweb-TryingTimes-Fredrickson-PositiveEmotions.pdf

    Fredrickson, B. L., Cohn, M. A., Coffey, K. A., Pek, J., & Finkel, S. M. (2008). Open hearts build lives: Positive emotions, induced through 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 build consequential personal resources.(5), 1045?1062.

    Fredrickson, B. L., & Losada, M. F. (2005). Positive affect and the complex dynamics of human flourishing., 678?686.

    Funahashi, S. (2011). Brain mechanisms of happiness.(4), 222?233.

    Goodall, J., & Berman, P. (1999).. New York: Soko Publications Ltd.

    Gropper, S. A. S., Smith, J. L., & Groff, J. (2009).(5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

    Hamann, G. A., & Ivtzan, I. (2016). 30 minutes in nature a day can increase mood, well-being, meaning in life and mindfulness: Effects of a pilot programme.(2), 34?46.

    Hervás, G. (2017). The limits of positive interventions.(1), 42?49.

    Ho, S. M. Y., Duan, W. J., & Tang, S. C. M. (2014). The psychology of virtue and happiness in Western and Asian thought. In N. E. Snow & F. V. Trivigno (Eds.),(pp. 215?238). New York: Routledge.

    Ho, S. M. Y., Li, W. L., Duan, W. J., Siu, B. P. Y., Yau, S., Yeung, G., & Wong, K. (2016). A Brief Strengths Scale for individuals with mental health issues.(2), 147?157.

    Hone, L. C., Jarden, A., & Schofield, G. M. (2015). An evalu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effectiveness trials using the re-aim framework: A practice-friendly review.(4), 303?322.

    Keller, M. C., Fredrickson, B. L., Ybarra, O., C?té, S., Johnson, K., Mikels, J., ... Wager, T. D. (2016). A warm heart and a clear head: The effects of weather on human mood and cognition., 724. Retrieved from https://ssrn.com/abstract=2858564

    Kern, M. L., Waters, L. E., Adler, A., & White, M. A. (2015).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measuring well-being in students: Application of the PERMA framework.(3), 262?271.

    Keyes, C. L. M., & Lopez, S. J. (2002). Toward a science of mental health: Positive directions in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s.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s.),(pp. 45?59).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han, A., & Husain, A. (2010).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strengths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2), 534?538.

    Kini, P., Wong, J., McInnis, S., Gabana, N., & Brown, J. W. (2016). The effects of gratitude expression on neural activity., 1?10.

    Lambert D'raven, L. T., Moliver, N., & Thompson, D. (2015). Happiness intervention decreases pain and depression, boosts happiness among primary care patients.(2), 114?126.

    Layous, K., Katherine Nelson, S., & Lyubomirsky, S. (2013). What is the optimal way to deliver a positive activity intervention? The case of writing about one’s best possible selves.(2), 635?654.

    Layous, K., & Lyubomirsky, S. (2014). The how, why, what, when, and who of happiness: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success of positive activity interventions. In J. Gruber & J. T. Moskowitz (Eds.),(pp. 472?49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yous, K., Nelson, S. K., Kurtz, J. L., & Lyubomirsky, S. (2017). What triggers prosocial effort? A positive feedback loop between positive activities, kindness, and well-being.(4), 385?398.

    Li, T. T., Duan, W. J., & Guo, P. F. (2017). Character strengths, social anxiety, and physiological stress reactivity., e3396.

    Linley, P. A., Joseph, S., Maltby, J., Harrington, S., & Wood, A. M. (2012). Positive psychology applications. In S. J. Lopez & C. R. Snyder (Eds.),(2nd ed., pp. 35?48).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mas, T., Hefferon, K., & Ivtzan, I. (2015). The LIFE Model: A meta-theoretical conceptual map for applied positive psychology.(5), 1347?1364.

    Lyubomirsky, S., & Layous, K. (2013). How do simple positive activities increase well-being?(1), 57?62.

    Lyubomirsky, S., Sheldon, K. M., & Schkade, D. (2005). Pursuing happiness: The architecture of sustainable change. Retrieved 2018-03-01, from 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 https://cloudfront.escholarship.org/dist/prd/content/ qt4v03h9gv/qt4v03h9gv.pdf

    Macaskill, A. (2016). Review of positive psychology applications in clinical medical populations.(3), 66.

    Machado, L., & Cantilino, A. (2016).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positive emotions.(2), 172?179.

    Mao, Y., Roberts, S., Pagliaro, S., Csikszentmihalyi, M., & Bonaiuto, M. (2016). Optimal experience and optimal identity: A multinational study of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flow and social identity., 67.

    Martínez-Martí, M. L., Avia, M. D., & Hernández-Lloreda, M. J. (2014). Appreciation of beauty training: A web- based intervention.(6), 477?481.

    Marujo, H. á., & Neto, L. M. (2016). A review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Latin America”: From emblematic paradoxes to knowledge enrichment.(1), 321?324.

    Meyers, M. C., & van Woerkom, M. (2017). Effects of a strengths intervention on general and work-related well-be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positive affect.(3), 671?689.

    Meyers, M. C., van Woerkom, M., & Bakker, A. B. (2013). The added value of the positive: A literature review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in organizations.(5), 618?632.

    Niemiec, R. M. (2013).. Cambridge, MA: Hogrefe Publishing.

    Parks, A. C., & Biswas-Diener, R. (2013). Positive intervention: Past, present, future … . In T. B. Kashdan & J. V. Ciarrochi (Eds.),(pp. 140?165). Oakland,CA: New Harbinger Publications.

    Passmore, H.-A., & Holder, M. D. (2017). Noticing nature: Individu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a two-week intervention.(6), 537?546.

    Peterson, C. (2006)..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terson, C. (2013)..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terson, C., & Seligman, M. E. P. (2004)..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roctor, C. (2017).. Cham: Springer.

    Proyer, R. T., Gander, F., Wellenzohn, S., & Ruch, W. (2016). Nine beautiful things: A self-administered online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on the beauty in nature, arts, and behaviors increases happiness and ameliorates depressive symptoms., 189?193.

    Rashid, T. (2015). Positive psychotherapy: A strength-based approach.(1), 25?40.

    Rickard, N. S., Chin, T. C., & Vella-Brodrick, D. A. (2016). Cortisol awakening response as an index of mental health and well-being in adolescents.(6), 2555?2568.

    Ryan, R. M., & Deci, E. L. (2000).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1), 68?78.

    Ryff, C. D. (1989). Happiness is everything, or is it? Explorations on the meaning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6), 1069?1081.

    Scheier, M. F., & Carver, C. S. (1993). On 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 The benefits of being optimistic.(1), 26?30.

    Seligman, M. E. P. (2002).. New York: Free Press.

    Seligman, M. E. P., & Csikszentmihalyi, M. (2014).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In(pp. 279?298). Dordrecht: Springer.

    Seligman, M. E. P., Rashid, T., & Parks, A. C. (2006). Positive psychotherapy.(8), 774?788.

    Seligman, M. E. P., Steen, T. A., Park, N., & Peterson, C. (2005). 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interventions.(5), 410?421.

    Shankland, R., & Rosset, E. (2017). Review of brief school-based positive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A taster for teachers and educators.(2), 363?392.

    Silva, M. N., Marques, M. M., & Teixeira, P. J. (2014). Testing theory in practice: The example of 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based interventions.(5), 171?180.

    Sin, N. L., & Lyubomirsky, S. (2009). Enhancing well-being and alleviating depressive symptoms with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A practice-friendly meta- analysis.(5), 467?487.

    Singh, K., Junnarkar, M., & Kaur, J. (2016). Positive psychology in India: A review. In(pp. 1?15). New Delhi: Springer.

    Snyder, C. R. (2000).. San Diego, CA, US: Academic Press.

    Snyder, C. R. (2002). Hope theory: Rainbows in the mind.(4), 249?275.

    Walsh, S., Cassidy, M., & Priebe, S. (2017). The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psychotherapy in mental health care: A systematic review.(6), 638?651.

    Wellenzohn, S., Proyer, R. T., & Ruch, W. (2016a). How do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work? A short-term placebo-controlled humor-based study on the role of the time focus., 1?6.

    Wellenzohn, S., Proyer, R. T., & Ruch, W. (2016b). Humor-based online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long-term trial.(6), 584?594.

    Wood, A. M., Emmons, R. A., Algoe, S. B., Froh, J. J., Lambert, N. M., & Watkins, P. (2016). A dark side of gratitude? Distinguishing between beneficial gratitude and its harmful impostors for the positive clinical psychology of gratitude and well-being. In A. M. Wood & J. Johnson (Eds.),(pp. 137?151). UK: John Wiley & Sons, Ltd.

    Woodworth, R. J., O'Brien-Malone, A., Diamond, M. R., & Schüz, B. (2017). Web-based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A reexamination of effectiveness.(3), 218?232.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Are they selling old wine in a new bottle?

    DUAN Wenjie1; BU He2

    (1Department of Sociology,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Applied Social Studies, City University of Hongkong, Hongkong, China)

    Researches on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is fruitful. Content-level and Mechanism-level are two main perspectives to define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s (PPIs). Strategies adopted in PPIs mainly focus on identifying and using positive strengths, noticing and appreciating positive feelings, training and acquiring positive thoughts, and establishing and maintaining positive relationships. Positive thoughts, positive feelings, positive behaviors, need satisfaction and neural evidences function as the possible active ingredients of PPIs. Features of activity, features of person and features of cultural background play the role as modera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efficacy and effectiveness of PPIs. Future study should integrate both Content- and Mechanism-level to define PPIs, apply both independent and packed PPIs, and follow effective and cost-effective principles.

    positive psychology; positive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strategy; mechanism

    2017-12-25

    *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學者學術發(fā)展計劃學術團隊建設項目(WHU2016019)和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7CSH073)資助。

    段文杰, E-mail: duan.w@outlook.com duan. w@whu.edu.cn

    R395

    10.3724/SP.J.1042.2018.01831

    猜你喜歡
    優(yōu)勢心理
    優(yōu)勢 等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矮的優(yōu)勢
    趣味(語文)(2020年3期)2020-07-27 01:42:46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畫與話
    發(fā)揚優(yōu)勢 有所作為
    談“五老”的五大特殊優(yōu)勢
    中國火炬(2014年11期)2014-07-25 10:31:58
    心理Q&A
    健康之家(2006年1期)2006-01-01 00:00:00
    久久热在线av| 国产主播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琪琪午夜伦伦电影理论片6080| 天堂中文最新版在线下载| 精品熟女少妇八av免费久了| 成人影院久久| 亚洲色图av天堂| 国产男靠女视频免费网站| 日韩 欧美 亚洲 中文字幕| 黄色视频不卡|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图片| 麻豆av在线久日| 国产精华一区二区三区| 操出白浆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电影免费在线| 精品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窝窝影院91人妻| 亚洲成人免费电影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第35|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二区二区91| 免费不卡黄色视频|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2020|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不卡| 国产99白浆流出| 亚洲精品一二三| 51午夜福利影视在线观看| 欧美丝袜亚洲另类 | av网站在线播放免费|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 好男人电影高清在线观看| 一二三四社区在线视频社区8| 国产精品 国内视频| 亚洲成国产人片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高清a一片| 国产无遮挡羞羞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免费观看网址| 69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 麻豆一二三区av精品| 国产无遮挡羞羞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免费观看网址| 国产精华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 成人 亚洲| 麻豆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 | 日日夜夜操网爽| 久久香蕉精品热| 一进一出好大好爽视频| 一区在线观看完整版| xxxhd国产人妻xxx| 神马国产精品三级电影在线观看 | 韩国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7碰自拍视频|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男人|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国语对白av| 婷婷精品国产亚洲av在线|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叶爱在线成人免费视频播放| 色综合欧美亚洲国产小说| 色婷婷久久久亚洲欧美|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免费看十八禁软件| xxxhd国产人妻xxx| 午夜影院日韩av| 香蕉丝袜av| 性欧美人与动物交配| 国产亚洲精品一区二区www| 亚洲伊人色综图| 亚洲av电影在线进入| 极品人妻少妇av视频| 亚洲午夜理论影院| 99re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男女下面插进去视频免费观看| 色综合欧美亚洲国产小说| a级毛片黄视频| 日韩精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母亲3免费完整高清在线观看| 午夜成年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无遮挡羞羞视频在线观看| 一二三四社区在线视频社区8| 亚洲色图 男人天堂 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久久午夜乱码| 一进一出抽搐gif免费好疼 | 亚洲三区欧美一区|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av教育| 黑人操中国人逼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不卡| 久久人妻福利社区极品人妻图片| 日韩欧美在线二视频| 侵犯人妻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男人的好看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 国产有黄有色有爽视频| 少妇的丰满在线观看| 免费在线观看视频国产中文字幕亚洲| 久久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成人手机av| 99精品在免费线老司机午夜| 国产野战对白在线观看| 亚洲精华国产精华精| 午夜成年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丝袜在线中文字幕| 日韩欧美免费精品| 国产精品 欧美亚洲| 精品福利观看| 18禁国产床啪视频网站| 午夜老司机福利片| 曰老女人黄片| 美女高潮喷水抽搐中文字幕| 麻豆国产av国片精品|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小说| 精品人妻1区二区| 久久人妻福利社区极品人妻图片| 国产高清国产精品国产三级| 亚洲av成人不卡在线观看播放网| av网站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欧美久久久| 午夜两性在线视频| 91成年电影在线观看| 夜夜夜夜夜久久久久| 成人永久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1024香蕉在线观看| 日本vs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女性被躁到高潮视频| 婷婷六月久久综合丁香| 在线观看日韩欧美| 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三区的特点 | 久久天躁狠狠躁夜夜2o2o| 精品第一国产精品| 国产av在哪里看| 51午夜福利影视在线观看| 高清在线国产一区| 老熟妇仑乱视频hdxx| 琪琪午夜伦伦电影理论片6080|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97超级碰碰碰精品色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青草综合色|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 叶爱在线成人免费视频播放| 精品第一国产精品| 91成人精品电影| 久久亚洲真实| 可以在线观看毛片的网站| 亚洲精品在线美女| 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av|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 欧美亚洲| 91精品国产国语对白视频| 久久欧美精品欧美久久欧美| a级毛片在线看网站| 黑人欧美特级aaaaaa片| 亚洲欧美日韩无卡精品| tocl精华| 色婷婷久久久亚洲欧美| 在线天堂中文资源库|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99久久99久久久不卡| 日韩欧美三级三区| 极品人妻少妇av视频| 岛国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亚洲免费av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精品视频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电影 | 久久精品国产清高在天天线| 99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 欧美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五月开心婷婷网|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牌| 又紧又爽又黄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77777在线视频| 美女扒开内裤让男人捅视频| 久久人人97超碰香蕉20202| 免费女性裸体啪啪无遮挡网站| 黄色丝袜av网址大全| 亚洲专区中文字幕在线| av超薄肉色丝袜交足视频| 一级毛片女人18水好多| 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中文字幕| x7x7x7水蜜桃| 夜夜看夜夜爽夜夜摸 | 91老司机精品| 日本欧美视频一区| 99精品久久久久人妻精品| 亚洲专区字幕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综合在线观看| 成熟少妇高潮喷水视频| 乱人伦中国视频| 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亚洲午夜理论影院| 国产精品二区激情视频| 精品午夜福利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大型黄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99riav亚洲国产免费| 久久国产亚洲av麻豆专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第35| x7x7x7水蜜桃| 丝袜在线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网站|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天堂√8在线中文| 国产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悠悠久久av| 免费观看人在逋| 天堂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jvid| 一进一出抽搐动态| 夜夜看夜夜爽夜夜摸 | 日日爽夜夜爽网站| 亚洲成人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人妻久久中文字幕网| 999精品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人妻丝袜制服| 一级毛片精品|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99久播| 婷婷丁香在线五月| 日韩精品青青久久久久久| 电影成人av|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乱码| 亚洲精品一二三| 欧美丝袜亚洲另类 | 十八禁网站免费在线| 大码成人一级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毛片大全| 一级,二级,三级黄色视频|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男女做爰动态图高潮gif福利片 | av天堂久久9| 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av| 如日韩欧美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伦一二天堂av在线观看| 久久香蕉国产精品| 精品第一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看品久久| av片东京热男人的天堂| 日本黄色视频三级网站网址| 久久天躁狠狠躁夜夜2o2o|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蜜桃|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国产97色在线日韩免费| 成人国产一区最新在线观看| 成年人黄色毛片网站| 香蕉久久夜色| 国产精品日韩av在线免费观看 | 夜夜看夜夜爽夜夜摸 | 亚洲av片天天在线观看| 19禁男女啪啪无遮挡网站| 多毛熟女@视频| av中文乱码字幕在线| 黄片大片在线免费观看| av免费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臀色熟女 | 亚洲性夜色夜夜综合| xxx96com| 国产蜜桃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操美女的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日本最大视频资源| 电影成人av| 精品久久久精品久久久| 视频区欧美日本亚洲| 丰满迷人的少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系列免费观看| av片东京热男人的天堂| 波多野结衣高清无吗| a在线观看视频网站| 久久精品亚洲精品国产色婷小说| 在线天堂中文资源库|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欧美久久久| 日韩成人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秋霞免费鲁丝片| 亚洲精品在线美女| 亚洲五月婷婷丁香| 欧美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757午夜福利合集在线观看| 视频区欧美日本亚洲|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欧美| 一进一出好大好爽视频| 国产单亲对白刺激| 国产精品99久久99久久久不卡| 欧美大码av| 丁香六月欧美| 男女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av超薄肉色丝袜交足视频| 亚洲情色 制服丝袜| 老汉色∧v一级毛片| 成年人免费黄色播放视频| 成人手机av| 天堂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午夜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电影| 国产免费现黄频在线看| 欧美日韩一级在线毛片| 一级毛片高清免费大全| 好男人电影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久久久不卡|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99| 18美女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 亚洲情色 制服丝袜| 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一级片免费观看大全| 免费在线观看视频国产中文字幕亚洲| 欧美激情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专区| videosex国产| 久久国产亚洲av麻豆专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 黄片大片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熟女毛片儿| 69av精品久久久久久| av电影中文网址|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密| 人人澡人人妻人| 欧美午夜高清在线| av天堂久久9| 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中文字幕| 日韩欧美在线二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亚洲| 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涩涩av久久男人的天堂| 女人被狂操c到高潮|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秒播| 麻豆国产av国片精品| 日本黄色视频三级网站网址| 久久九九热精品免费| 亚洲五月色婷婷综合| 久久久久久久精品吃奶| 老熟妇乱子伦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欧美性长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人妻福利社区极品人妻图片| 国产伦一二天堂av在线观看| 久久人妻熟女aⅴ| 久久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密|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观看| 成年人免费黄色播放视频| 午夜免费鲁丝| 19禁男女啪啪无遮挡网站| 人妻丰满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色尼玛亚洲综合影院| 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精品一品国产午夜福利视频| 国内久久婷婷六月综合欲色啪| 日本 av在线| 高清av免费在线| 国产又爽黄色视频| 欧美中文综合在线视频| 精品人妻在线不人妻| 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网站| 国产精品香港三级国产av潘金莲| 亚洲精品国产一区二区精华液| 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 99久久综合精品五月天人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第35| 欧美一级毛片孕妇| 久久精品aⅴ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avbb在线观看| 丰满的人妻完整版| 欧美久久黑人一区二区| 免费高清视频大片| 在线观看免费高清a一片| 成人免费观看视频高清| 精品久久久精品久久久| 在线看a的网站| 岛国在线观看网站| 一级,二级,三级黄色视频| 一级a爱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吧| 一级a爱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吧|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mp4| a级毛片在线看网站| 变态另类成人亚洲欧美熟女 | 成人18禁高潮啪啪吃奶动态图| 亚洲激情在线av| 天堂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天堂动漫精品| 男男h啪啪无遮挡| 午夜福利免费观看在线| 咕卡用的链子| 18禁美女被吸乳视频| 两性午夜刺激爽爽歪歪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激情欧美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大精品| 欧美人与性动交α欧美软件| 欧美在线一区亚洲| 又紧又爽又黄一区二区| 亚洲色图 男人天堂 中文字幕| 每晚都被弄得嗷嗷叫到高潮| 免费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巨乳人妻的诱惑在线观看| 亚洲avbb在线观看| 黄片小视频在线播放| 50天的宝宝边吃奶边哭怎么回事| 琪琪午夜伦伦电影理论片6080| 色播在线永久视频| 日本a在线网址| 老熟妇乱子伦视频在线观看| 十八禁人妻一区二区| 超碰97精品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日韩欧美| 久久人人精品亚洲av| 中出人妻视频一区二区| av视频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黄色丝袜av网址大全| 午夜福利,免费看| 脱女人内裤的视频|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网站 | 首页视频小说图片口味搜索| 国产精品香港三级国产av潘金莲| 最新美女视频免费是黄的| 亚洲熟妇中文字幕五十中出 | 满18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看| 久久午夜亚洲精品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av毛片大全| 女人被狂操c到高潮| 国产又色又爽无遮挡免费看| 成人18禁高潮啪啪吃奶动态图| 一二三四社区在线视频社区8| 看片在线看免费视频| 日韩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免费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一边摸一边抽搐一进一小说| 一进一出抽搐gif免费好疼 | 欧美老熟妇乱子伦牲交| 中文字幕av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55亚洲|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看吧| 国产黄色免费在线视频| 日韩免费av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欧美98| 免费少妇av软件| 欧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亚洲第一青青草原| 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欧美日韩| 久9热在线精品视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 欧美中文日本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狼人影院| 女人被狂操c到高潮|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网站a站| 久久午夜综合久久蜜桃| 久久久久久大精品|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真实| 免费在线观看影片大全网站| 国产97色在线日韩免费| 少妇被粗大的猛进出69影院| 丁香六月欧美| 免费女性裸体啪啪无遮挡网站| 国产精品98久久久久久宅男小说| 久久午夜亚洲精品久久| 男女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内久久婷婷六月综合欲色啪| 91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欧美网| 大型av网站在线播放| 精品福利观看| 亚洲aⅴ乱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入口| 成人黄色视频免费在线看| 午夜两性在线视频| 电影成人av|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 欧美中文日本在线观看视频| av天堂在线播放| 极品教师在线免费播放| 中文字幕av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久久久国产精品| 欧美大码av| 他把我摸到了高潮在线观看| 老司机福利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卡| 国产区一区二久久| av天堂在线播放| 免费不卡黄色视频| 涩涩av久久男人的天堂|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乱码| 婷婷精品国产亚洲av在线| 美女扒开内裤让男人捅视频| 亚洲熟妇中文字幕五十中出 |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全国av大片| 自拍欧美九色日韩亚洲蝌蚪91| 亚洲,欧美精品.|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性av电影在线观看| 激情视频va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综合|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小视频在线| 老司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激情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欧美网| 电影成人av| 一进一出抽搐gif免费好疼 | 免费高清视频大片| 久久精品亚洲熟妇少妇任你|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观看了| 波多野结衣高清无吗|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表现在哪些方面| 久久精品影院6| 亚洲专区字幕在线| 成人手机av| 亚洲美女黄片视频| 欧美久久黑人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男人| 亚洲欧美激情在线| 免费不卡黄色视频| 黄片小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国语对白av|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吧| 成人国产一区最新在线观看| 久久伊人香网站| 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电影 | 欧美日韩一级在线毛片| 国产精品香港三级国产av潘金莲| 啦啦啦在线免费观看视频4| 男女下面插进去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欧美| 成人三级做爰电影| 久久香蕉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99久久99久久久不卡| 国产极品粉嫩免费观看在线| 男人舔女人下体高潮全视频| 可以在线观看毛片的网站| 男女下面插进去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亚洲高清精品| 高清av免费在线| 女生性感内裤真人,穿戴方法视频| a级毛片黄视频| 操出白浆在线播放| 两个人免费观看高清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 日韩人妻精品一区2区三区| 丝袜在线中文字幕| 美女扒开内裤让男人捅视频| 成人免费观看视频高清| 亚洲五月色婷婷综合|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一区二区| 欧美激情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久久九九热精品免费| 成人三级黄色视频| 夜夜躁狠狠躁天天躁|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黄色 视频免费看| 校园春色视频在线观看| 五月开心婷婷网| 亚洲专区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一区二区| 欧美黄色片欧美黄色片| 在线十欧美十亚洲十日本专区| 99香蕉大伊视频| 亚洲片人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 在线观看免费日韩欧美大片| 免费少妇av软件| 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18禁观看日本| 级片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在线播放| 欧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图片| 亚洲精品在线美女| 校园春色视频在线观看| 91成年电影在线观看| 中文亚洲av片在线观看爽| 狂野欧美激情性xxxx| 19禁男女啪啪无遮挡网站|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免费中文在| 老司机午夜十八禁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欧美乱色亚洲激情| 69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 午夜福利一区二区在线看| 色播在线永久视频| 两性夫妻黄色片| 日韩 欧美 亚洲 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日韩欧美视频| 高清毛片免费观看视频网站 | 黄色片一级片一级黄色片| 久久精品国产清高在天天线| 不卡av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美女特级片免费视频播放器 | 天堂√8在线中文|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精品视频观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久久久国产精品| 777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网站| 操美女的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高清视频大片|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国产蜜桃av| 老汉色av国产亚洲站长工具| 亚洲专区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99精品国产亚洲性色 | 国产高清激情床上av| 欧美日韩国产mv在线观看视频| 男人操女人黄网站| 婷婷六月久久综合丁香| 中文字幕精品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免费在线观看黄色视频的| 另类亚洲欧美激情| 欧美性长视频在线观看| 美女 人体艺术 gogo| 99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