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簡明中國近代史讀本》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簡明中國”系列圖書的最新成果,秉承一貫的“史學研究為公眾服務”的原則,在科學性和專業(yè)性的基礎上,凸顯通俗性和普及性。該書在馬克思主義唯物歷史觀的指導下,綜合了學術界多年的學術研究成果,將中國近代百余年的歷程全景式呈現(xiàn),其中既有清晰的歷史脈絡,引導讀者探尋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軌跡,又有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細節(jié)還原,幫助普通讀者更真實地了解歷史的前因后果。同時,該書還用史實、資料說話,給予歷史虛無主義者有力的還擊。
【關? 鍵? 詞】中國近代史;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思想性;歷史細節(jié)
【作者單位】李偉,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中圖分類號】G2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24.026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簡明中國”系列圖書,本著“史學研究為公眾服務”的原則應運而生。2018年,《簡明中國近代史讀本》面世,為面向公眾的普及性史學讀物再添力作。該書由中國近代史研究方面的專家張海鵬擔綱,帶領學生翟金懿一起完成撰寫。張海鵬鉆研史學數(shù)十載,有著真實的史學功底,該書是他結合自身近代史的研究心得,綜合學術界20多年的學術成果,而形成的集科學性、專業(yè)性和通俗性、普及性于一體的史學讀物。該書用通俗易懂的行文,梳理了近代中國近百年的發(fā)展歷程——始于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終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馬克思主義唯物歷史觀為指導,對中國近代史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了重新審視和思考。
《簡明中國近代史讀本》的編撰原則為“求簡、求新、求全”,基本史實脫胎于中國近代通史,并收錄了各種前沿的學術研究成果。全書491頁,相較于其他史書的厚重,該書真正做到了簡明,可以說是迄今為止“第一本以簡明讀本名義出版的近代史”。雖然清晰是本書刪繁就簡寫作方式呈現(xiàn)的一大特色,但其對中國近代史的展現(xiàn)是“全景式”的。除去序言和尾語,全書分為十三章,從第一章“鴉片戰(zhàn)爭:中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到第十三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整體構架以近代中國從沉淪跌落到谷底再上升的發(fā)展規(guī)律貫穿,讓讀者對中國近代史的發(fā)展脈絡有清晰的把握?!巴ㄋ住币彩潜緯奶厣?,通常一些史書強調(diào)歷史的必然性,因而對歷史細節(jié)往往較多取舍,而本書對歷史事件發(fā)生環(huán)境、歷史人物行為原因等都有側重地進行了交代和補充,以便讀者能更清晰、完整地把握事件、人物行為的前因后果,語言也比較平實、親切,具有一定的故事性。本文從富有“鮮明的思想性和時代意義”“清晰、簡明的結構特色”“豐富、翔實的歷史細節(jié)”這三方面進行探討。
一、鮮明的思想性和時代意義
《簡明中國近代史讀本》的鮮明思想性,體現(xiàn)在其對中國近代史的梳理具有資政育人的特色。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資政育人的對象和重點都發(fā)生了變化。信息社會大量的電子產(chǎn)品讓人們接觸歷史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但網(wǎng)絡上泛濫的歷史知識是蕪雜的,影視劇、通俗讀物,甚至一些歷史論文和書籍中充滿了演繹色彩,不僅把歷史的真實變成單純的穿越、宮斗,還有不少歷史虛無主義的謬說,這些對青少年及社會大眾的世界觀、價值觀和理想信念等的培養(yǎng)都有不利影響,因此亟須歷史學界以正確的立場,向大眾宣傳科學的歷史觀?!逗喢髦袊纷x本》以馬克思主義唯物歷史觀為基礎,清晰、簡明地梳理了中國近代近百年的歷史,而且對各個歷史事件發(fā)生發(fā)展表達鮮明的態(tài)度,體現(xiàn)了通俗性。比如,對于晚清政府采取的“新政”“預備立憲”的改革,作者將其放在整個社會大革命主題的背景下來考量。由于社會革命主題已經(jīng)從改良轉向革命,因此,晚清政府的改革不但沒能阻止其滅亡,還使之加速。全書從始至終體現(xiàn)了這種態(tài)度,不僅告訴讀者歷史“發(fā)生了什么”,而且告訴讀者“為什么會這樣”“該怎么來看待”,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和歷史辯證法的力量。
本書的時代意義在于,滿足了大眾了解歷史、正確認識歷史的需要?!拔覀凕h有一個優(yōu)秀傳統(tǒng),那就是高度重視對歷史的學習與研究,重視從歷史的興衰成敗中總結經(jīng)驗、教訓,把握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1]而近代中國的歷史,“不僅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不斷奮起抗爭,終于掌握自己命運,開始建設自己國家,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而奮斗的歷史”,還是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中國人民從谷底走向復興的偉大歷程。正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銘記歷史方能深刻理解歷史,方能科學地總結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更好地建設國家?!逗喢髦袊纷x本》在這種時代背景下產(chǎn)生,能夠起到像大眾宣傳科學的歷史觀,傳播準確的歷史知識,推廣史學研究成果的作用。
二、清晰、簡明的結構特色
正如《簡明中國近代史讀本》的書題所示,簡明是本書的一大特色。本書的結構劃分以歷史時期的推移為線,勾勒出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的路線圖。這幅路線圖之所以清晰,在于其在敘述每個相應的歷史階段時,不僅呈現(xiàn)史實,而且對該歷史時段在整個中國近代史所處的階段也給出了清晰界定。比如,第三章將洋務運動、中法戰(zhàn)爭、甲午時期歸納為“失去發(fā)展機遇的三十年”,第七章將袁世凱登帝到五四運動爆發(fā)時期歸納為“北洋軍閥統(tǒng)治——中國社會‘沉淪到谷底的時期”,這讓對歷史不甚了解的青少年和社會大眾能夠很快地進入歷史背景當中。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在1840—1949年這一百多年間,中國經(jīng)歷了帝國主義侵略、封建王朝滅亡、民主革命、軍閥割據(jù)等一系列巨變,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作者將近代中國歷史描述成沉淪后上升的過程,中國近代的歷史是曲折的,但并非沒有希望,在沉淪到谷底之后,又迎來柳暗花明。這其中重要的轉折點就是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在此之后,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了。此后,歷史進程的上升趨勢是任何人、任何事都無法逆轉的,盡管這其中還有暫時的曲折,但中國的自強奮斗之路就此開啟,中國從此走向國家獨立、民主、現(xiàn)代化。這樣的思路是貫穿整本書的,作者又在尾語中著重強調(diào)了“學習中國近代史應理解的三條基本線索與四點啟示”,為讀者理順解讀中國近代史的正確思路,幫助讀者更科學、準確地把握中國近代史。
三、豐富、翔實的歷史細節(jié)
《簡明中國近代史讀本》雖以簡明為原則,但“在進行歷史敘述、做出歷史判斷的時候,不是隨意羅列和堆砌歷史資料,而是經(jīng)過精心選擇,以最確切、最典型的史實作為依據(jù)”[2]。受到簡明條件限制,史料不能援引過多,但作者選擇最確切、最典型的史實為依據(jù),幫助讀者了解真實的歷史,并注重吸收最新的學術觀點,避免審視歷史眼光的陳舊與呆板。同時,與以往注重強調(diào)歷史必然性史書不同,本書更注重對歷史細節(jié)的挖掘,“好讀有料”也是本書的鮮明特征。
以武昌起義爆發(fā)之后推舉黎元洪為都督一節(jié)為例?!逗喢髦袊纷x本》中用了將近600字的篇幅介紹了革命黨人推舉黎元洪的始末,說明了推舉他的原因——“從前線下來的革命軍領袖互相推讓”,“湯化龍等官員對于革命形勢尚不清晰借故推脫”,“黃興、宋教仁等有聲望的領導不能到鄂”,而黎元洪作為“清朝任命的一員新軍協(xié)統(tǒng)”素有“知兵”“愛兵”之名,又有“開明”之舉,便欲“用黎元洪的空名鎮(zhèn)定人心”,因此黎元洪在自身并不認可的情況下被“逼”成為領袖。作者還對這樣選擇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出現(xiàn)這局面,與湖北革命黨人長期從事基層實際斗爭,缺乏有威望的公認領袖有關,也與同盟會領袖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對武昌革命的準備工作缺乏認識和直接指導有關”。這樣,即便是零基礎的入門讀者,也能夠完全明白黎元洪究竟是怎樣成為革命軍“軍政府大都督”的。而同樣的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對這一歷史事件只用一句話就說完了。這當然與各類書編輯的重點不同有關,但基于讀者定位,《簡明中國近代史讀本》在幫助讀者理順中國現(xiàn)代史框架這一點上,更翔實的介紹是必需的。
此外,結合最新的學術研究和歷史觀點,《簡明中國近代史讀本》對歷史事件的認識也更加豐富多樣。比如,對于皖南事變,一般的史書往往強調(diào)是由于國民黨的獨裁反動,而很少提及當時的具體環(huán)境。本書卻說明了在中國共產(chǎn)黨實力壯大之后,國民黨內(nèi)部產(chǎn)生憂懼之聲,為了制衡進行了一系列“互動”,從而將皖南事變前后的因果以及事件的發(fā)展細致描述出來,讓讀者更了解當時的情勢。再如,關于三大戰(zhàn)役的勝利,往常會強調(diào)“得道多助”和“失道寡助”,本書卻詳細地展現(xiàn)了抗戰(zhàn)勝利之后雙方軍事部署及相應影響,指出中國共產(chǎn)黨勝利的必然性與偶然性,從而體現(xiàn)科學、嚴謹?shù)鸟R克思主義歷史觀。
四、結語
綜上所述,《簡明中國近代史讀本》是一本關于中國近代史的入門書籍。首先,本書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和時代意義,以馬克思主義唯物歷史觀為指導觀察歷史,指出中國近代歷史從沉淪跌落到谷底再到上升的發(fā)展規(guī)律,并對許多歷史事件進行更科學、準確的評價。其次,本書結構清晰、簡明,有助于讀者在短時間內(nèi)厘清中國近代歷史的框架,并形成正確的認識。最后,本書注重對歷史的細節(jié)把握,對歷史事件的描繪和歷史人物的還原更加細致、充分,這一方面體現(xiàn)了作者對史料的準確把握和深入細致的研究,另一方面也符合大眾化史學寫作的要求。
歷史學是需要為現(xiàn)實服務的,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歷史時期,《簡明中國近代史讀本》幫助我們重新審視了中國近代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明確了為何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chǎn)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能讓更多讀者增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信心,產(chǎn)生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動力,這也是歷史學社會功能的最大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高翔. 在對歷史的科學總結中把握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讀《簡明中國歷史讀本》[J]. 求是,2012(19):56-57.
[2]李文海. 發(fā)揮歷史學社會功能的有益嘗試[J]. 博覽群書,2012(12):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