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斌,盧 丹
(佳木斯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黑龍江 佳木斯 154007)
“一帶一路”戰(zhàn)略實施以來,來華留學生的規(guī)模和數(shù)量呈逐年遞增趨勢。這既為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機遇,為我國來華留學教育事業(yè)增添了活力,也為我們的漢語國際教育工作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和挑戰(zhàn)。其中之一便是母語為非漢語的來華留學生在目的語國家的文化適應問題。無論出于何種目的進入目的語國家學習,都要首先解決目的語帶來的交流障礙,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文化適應。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語言學習者在學習任何一門語言時,都需要了解目的語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目的語思維的影響,作為漢語學習者的來華留學生也不例外。因此在漢語國際推廣的過程中,向來華留學生傳播必要的漢語文化知識,幫助漢語學習者建立和接受漢語思維體系,無論對于初級漢語學習者,還是對于中高級漢語學習者,都是學好漢語、解決交流障礙的最直接、最關鍵的途徑。[1]
在交際中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即便是漢語說得非常流利和標準的外國人,在交際中因文化沖突產生交流障礙的現(xiàn)象也時有發(fā)生。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著不同的價值觀念、文化取向、生活形態(tài)和社會規(guī)范,因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在交往過程中自然會產生心理距離。[2]語言是思維的載體,語言與文化相互滲透,因此,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際過程中,運用的語言思維具有很大差異。沃爾夫森(Wolfson)曾經提道,“母語國家的人在與外國人交談時,對外國人的發(fā)音和語法錯誤往往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相反,對違反談話準則的行為一般則認為是態(tài)度無禮”。由此可見,對于外語學習和使用者而言,文化差異影響下的語言思維差異對交際效果的影響,遠遠大于語音和語法錯誤的影響。
漢民族有著傳承數(shù)千年的農耕文明,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也由此發(fā)展而來,這與世界很多起源于商業(yè)文明或游牧文明的民族有著很大區(qū)別。表現(xiàn)在言語交際方面,主要指表達方式的差異,比如受儒家中庸思想影響,中國人在交際中傾向于含蓄委婉的表達方式,而歐美人則更喜歡直接明確的表達方式。在非語言交際方面,主要表現(xiàn)在交際距離上,比如受東方家族文化的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際距離近,而西方文化影響下人與人之間的交際距離則遠。中外文化差異是造成漢語學習者產生交流障礙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約漢語學習者建立漢語思維的關鍵因素。
當然,隨著當代中國在政治、經濟、科教、文化等領域的發(fā)展,中國人的社會風俗、生活習慣、禮儀規(guī)則等均產生了巨大變化,這些改變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整體思維方式。與之相應,交際習慣及語言、詞匯也在發(fā)生著變化。正如有學者所說:“有些文化現(xiàn)象是有時間性的,因此對文化的介紹也應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相應的調整。一些西方人頭腦中當代的中國人還是清朝時人的形象,就是由于忽視文化現(xiàn)象的時間性得出的錯誤印象?!盵3]因而逐步縮小因中外文化差異造成的交流障礙,增進不同民族間的理解與友誼,是漢語傳播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之一。
在漢語國際推廣過程中,注意引入文化教學內容,有益于幫助學生建立漢語思維,更好地實現(xiàn)交際目的。周小兵先生給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議,他提出從四個角度切入內涵豐富的文化教學內容,并給出實踐對策:第一,歷時文化和共時文化中,偏重當代共時文化內容。第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中,要兩者并重,既注重漢民族文化的共性特征,又注重不同地區(qū)的地域文化特色。第三,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中,要以交際文化為主,知識文化為輔。第四,詞語文化和非詞語文化中,要兩者兼顧,側重詞語文化與語法系統(tǒng)的文化內涵。[4]在具體的漢語國際推廣實踐中,可以根據(jù)漢語學習者的實際情況,靈活而有所側重地選擇文化教學內容,以幫助學習者跨越文化交流障礙,逐步適應并建立漢語思維能力。
跨文化交際理論的根本即研究文化差異對人們思想、行為的影響,從中找到解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溝通的辦法,而研究文化差異的關鍵詞之一就是“語境”。語境是使用語言的環(huán)境,包括一切主客觀因素。應用語言學界對語境的普遍共識是“語境是人們生活的經驗,不是一般的、零碎的經驗,而是完整的生活經歷,或者說人們的生活模式;任何語言都不能與使用該語言的人群的完整生活經歷分割開來;要使人們在相互交往中做到相互理解,語境導向(contextual orientation)是至關重要的”[5]。相應的,由于說話人所在的文化背景決定了他們具有不同的語境文化(Context Culture)。語境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以最微妙的方式影響人們日常的種種行為以及用詞、造句等的意義。
20世紀70年代,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Edward T·Hall)在《超越文化》一書中,將語境分為高語境(High Context,即HC)和低語境(Low Context,即LC)兩種。[6]相應的語境文化也分為高語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語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兩種。根據(jù)霍爾(Hall)的觀點,在高語境文化中,事物具有預先編排信息的特色,編排的信息處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僅有小部分存于傳遞的信息中。而在低語境文化中,事物的信息則處于傳遞的信息中,以便補充語境中丟失的部分。因此,在高語境文化中,人們的語言和行為受語境影響很大,即“高語境系統(tǒng)不容易受操縱”,人們不需要把所有的意思都用語言表達出來,即我們常說的“言不盡意”。而在低語境文化中,人們的語言和行為基本不受語境的影響,即“低語境系統(tǒng)容易受操縱”,人們需要把一切用語言表達出來,即“言盡意止”?;魻?Hall)認為“在一定的意義上,語境僅僅是考察事物的一種方式”。但如果不考慮語境帶來的差異,就會給交際帶來問題甚至是不便。
根據(jù)霍爾(Hall)的觀點,中國文化等東方文化是典型的高語境文化,而美國文化等西方文化是典型的低語境文化。高語境文化“對圈內人和圈外人的區(qū)別勝過低語境文化”,相較于低語境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人,高語境文化中的人“對別人的期待多”,不喜歡把話挑明了說,喜歡拐彎抹角兜圈子,不喜歡觸及關鍵話題。“把最關鍵的一點擺到最恰當?shù)奈恢?,這是他的談話伙伴應該扮演的角色。代替談話伙伴去扮演這一角色,是侮辱其人格,是侵犯其個性?!痹诮浑H中我們常常會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來自高語境文化的留學生,比如日、韓、印、巴等國家留學生的交流,十分依賴語境,表達方式含蓄,而來自西方低語境文化的留學生,表達事情時很直率,信息傳遞溢于言表。
這啟發(fā)我們在跨文化交際理論的研究中,應該多注意發(fā)現(xiàn)留學生交際習慣中對于語境的依賴程度,有意識地幫助學習者了解目的語的語境習慣,充分利用語境文化促進來華留學生漢語思維的形成和發(fā)展,尤其要注意對于來自不同語境文化背景的來華留學生進行有側重性的引導。對于來自高語境文化的留學生而言,其語言思維與漢語語境匹配度較高,能夠比較順暢地接受和適應漢語思維體系,在初學階段往往表現(xiàn)出較高的語言習得效率,但隨著學習進程的深入,漢語語境與母語語境的細微差異逐步顯現(xiàn),在相近語境文化之間的語言結構混淆、母語負遷移等因素作用下,學習者產生的困惑、沮喪情緒會阻礙其漢語思維結構的完善進程,因此對于來自低語境文化的漢語學習者而言,在漢語學習的中、高級階段,持續(xù)引導其不斷加強漢語思維能力,準確判斷漢語語境與留學生母語語境的細微差異,并加以辨析,是培養(yǎng)其漢語思維能力的關鍵。反之,對于來自低語境文化的留學生而言,受其母語思維影響,接受和建立漢語思維的過程可能稍長,在初學階段漢語習得效率略低,但隨著學習進程的深入,學習者漢語思維逐步完善,習得效率會有所提升,因此對于來自地語境文化的漢語學習者而言,在漢語學習的初級階段,引導學生快速接受并適應漢語語境文化、建立漢語思維,是研究和探索的關鍵。
如果說中外文化差異是影響來華留學生漢語思維形成與發(fā)展的共性影響因素,那么跨文化適應能力就是個性影響因素。所謂跨文化適應能力是指學習者能否成功地達到融合階段,有效地溝通交際,適應他文化的能力。對于每一個剛進入他文化的學習者來說,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或輕或重的不適應現(xiàn)象,其差別在于跨文化適應能力的強弱。美國文化學者萊文(Lavine)將文化適應過程分成五個階段,即蜜月階段、文化沖擊階段、初步適應階段、孤獨階段和融合階段。
學界普遍認為跨文化適應能力的強弱取決于母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差異的大小、個體性格特征、家庭教育以及社會交往經歷。比如對于目的語與母語文化差異較小的學習者來說,適應目的語國家的生活會更快,而那些目的語與母語文化差異較大的學習者,適應目的語國家的學習和生活很慢,更容易出現(xiàn)交流障礙,甚至出現(xiàn)心理或精神上的問題。個體性格外向、受到良好家庭教育以及社會交往能力強的學習者,其跨文化適應能力也較強,更加容易融入他文化中,其學習目的語的愿望也更強烈。而個體性格內向、沒有受過良好家庭教育或社會交往能力弱的學習者不僅溝通交流、融入他文化的能力較弱,對目的語學習的愿望也較低,他們更偏向于與來自自己國家以及具備與自己相同或相似語境文化的學生交流,中國朋友很少,漢語學習水平也較低。通過長期觀察和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影響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因素主要包括社會距離、情感兩大因素。
社會距離因素。無論是來自高語境文化還是低語境文化的留學生,長期在目的語國家學習生活,有利于其跨文化適應及目的語思維的形成。但大部分留學生與目的語群體卻有比較大的社會距離,原因在于留學生群體的聚合度較高、封閉性較強。以來華留學生為例,我國各高校通常會為留學生提供專用教室、獨立的留學生公寓,宿舍內各種生活設施一應俱全,留學生可自己做飯,保持自己特有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部分高校開設專門的留學生食堂,有些高校的來華留學生還組織了各種社團,有專門的留學生總會、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留學生分會,留學生們在各自的學生會內部參與社團活動。上述種種作法一方面為留學生在華學習生活提供了便利,其目的在于使留學生融入中國高校生活的進程縮短,難度降低,但是另一方面,從跨文化適應中的社會距離因素考慮,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獨立的群體,對來華留學生的漢語思維的形成起到了抑制作用。因此,通過更新來華留學生的漢語課程體系,拉近留學生與漢語社會環(huán)境的距離,促進其漢語思維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更加緊迫的現(xiàn)實意義。
情感因素。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文化學者奧博格(Oberg)提出“文化休克”理論。簡單來說,“文化休克”是指人們在融入他文化的早期產生的被拒斥、憂郁、焦慮、恐懼等心理反應。“文化休克”期的長短與跨文化適應者的動機有很大關系。來華留學生在脫離母語語境文化,逐漸融入目的語語境文化的進程中,或多或少都會經歷“文化休克”現(xiàn)象。根據(jù)觀察和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來華留學生的“文化休克”在心理上通常表現(xiàn)為情緒失落、焦慮,甚至恐懼和厭惡,在行為上主要表現(xiàn)為對目的語群體的排斥,很少與目的語群體接觸等。而在漢語國際傳播的不同階段,嘗試通過不斷地融入跨文化交際理論,更新留學生漢語課程體系的進程,我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留學生對漢語接受的態(tài)度和對中國文化了解的熱情逐漸由消極轉變?yōu)榉e極,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動機也由早期的工具性逐漸轉變?yōu)楹笃诘娜诤闲?。因此,跨文化交際理論的研究對于改善留學生的情感因素,增強其跨文化的適應能力具有明顯的作用。
因此,盡管語言學習者在目的語文化環(huán)境中習慣于用其母語文化的眼光審視和判斷一切,我們仍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留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有目的地輸入中國文化背景知識,并結合當今中國實際,促進留學生跨文化適應能力的提高,以提高留學生跨文化適應能力為路徑提高其漢語思維水平。
跨文化交際研究運用在對外漢語教育的方法大致分為三種:“一曰文化對比分析法;二曰文化內涵揭示法;三曰交際/語用功能分析法?!盵7]在漢語國際傳播的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三種方法的適應群體不同,其效果也有所差異,但針對長期來華留學生的漢語課堂學習而言,筆者認為文化對比分析法在留學生漢語思維培養(yǎng)方面成效最為顯著。20世紀50年代,拉多(Lado)在《跨文化的語言學》(LinguisticsAcrossCulture)一書中首先提出文化對比分析的方法。文化對比分析法的主要觀點是:第二語言與母語體系越相似,第二語言學習難度越小,母語會產生正遷移;第二語言與母語體系差別越大,第二語言學習難度越大,母語會產生負遷移;通過語言體系的差別,可以預測學習中容易和困難的部分。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引入了文化對比分析法,并不斷在漢語國際傳播的實踐中推廣。20世紀90年代正值對外漢語教育的迅速發(fā)展期,學界更加注意運用該方法。當時,呂必松先生就提出“這種文化因素因為是隱含著的,所以本族人往往‘習而不察',只有通過語言和文化的對比研究才能發(fā)現(xiàn)其特征并揭示出‘文化差異’規(guī)律”[8]。在漢語國際推廣過程中應用文化對比分析法應注意以下幾點:
注意文化對比分析的規(guī)則。在運用文化對比分析法時,既要注意對比不同文化之間的交際規(guī)則,又要注意對比學習者的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之間的文化差異。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約定俗成的交際規(guī)則,而這種交際規(guī)則并無優(yōu)劣對錯之分,因此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不要用自己文化的交際規(guī)則去審視和判斷目的語文化的交際規(guī)則。對于來華留學生來說,其漢語思維的形成與發(fā)展主要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即課堂學習與日常生活,圍繞這兩方面,漢語課程體系主要包括日常漢語、專業(yè)漢語與中國文化課程。我們盡量讓學生從中國文化的背景知識著眼,學習日常漢語,結合當今中國人生活中的交際習慣和禮儀規(guī)則,了解并接受當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文化心理,從而跨越文化交流障礙,順暢地開展?jié)h語交際。
巧妙運用母語文化的正遷移作用。對于來自高語境文化的留學生,由于中外文化差異較小,便可以巧妙運用其母語文化的正遷移作用。比如,在進行中國文化知識的傳授過程中,運用文化對比分析法,對比儒家“和”文化思想和其他東方文化中的“非暴力”思想的相似性和差異性?!胺潜┝Α彼枷牒腿寮摇昂汀蔽幕南嗨菩灾饕w現(xiàn)在二者都具有“和諧價值觀”。二者具有互補性和契合點,具體而言,二者都有極強的包容性,都重精神輕物質、重集體輕個人、重和諧輕競爭,重視人、自然和社會的和諧?!胺潜┝Α彼枷牒腿寮摇昂汀蔽幕牟町愋灾饕w現(xiàn)在中國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并融合道家、佛家等文化,但宗教文化不是主體,儒家文化強調“以人為本”,強調“中庸”、過猶不及等。運用文化對比法,可以使來華留學生對于中國文化的核心思想儒家文化理解更深刻也更容易。
預判留學生漢語思維形成的重難點。語言對比是文化對比的重要方面。對于來自低語境文化的留學生,由于中外文化差異較大,可以通過語言對比,根據(jù)其差異預測來華留學生漢語思維形成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重點與難點。比如,對比英語和漢語的差異。從語系分類來看,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根據(jù)語法結構的特點區(qū)分,印歐語系是屈折語,漢藏語系是孤立語。屈折語的主要特點是有比較豐富的詞形變化,以詞形變化作為表示語法關系的主要手段。孤立語的主要特點是缺乏詞形變化,語序和虛詞是表達語法意義的重要手段。從而預判以英語為母語的留學生在學習漢語的虛詞及語序等語法問題時,可能會出現(xiàn)困難,可以在漢語國際推廣的實踐活動中,有針對性地增加相關內容講授與操練,從而加速留學生的漢語習得進程,幫助學生建立漢語思維。
分階段有側重地傳授中國文化。漢語思維是一個廣泛而復雜的定義,很難用幾句話囊括其全部范疇,但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摸索,我們發(fā)現(xiàn)在留學生的漢語教學體系中,與漢語思維關系最緊密的內容主要涵蓋漢語知識、中國文化知識及漢語交際技巧三個層面,這三方面內容既關系到學生漢語習得的效率,又關系到留學生能否跨越文化交流障礙,適應在華學習生活。隨著來華留學生漢語水平的提高、漢語思維的建立,其對漢語知識、中國文化知識及漢語交際技巧的理解與掌握也在逐步加深,因此在對漢語學習者的課程培養(yǎng)體系中,應分階段、有側重地加入上述三方面的課程與教學內容。對于初級階段的漢語學習者而言,漢語知識是其主要學習內容,包括漢語的語音、詞匯、語法、語序等,這是漢語思維建立的基礎階段。對于中級階段的漢語學習者而言,課程體系中應加入中國文化知識,包括在不同課型中加入中國文化知識內容、開設中國文化類專項課程、開展實踐環(huán)節(jié)使學生直觀地了解和接受中國文化知識等,這是漢語思維的深化階段。對于高級階段的漢語學習者而言,應將關注點更多地集中在學習中國人的交際技巧方面,使其能夠完全融入漢語交際圈,這是漢語思維完善的階段。當然,在實際的漢語習得過程中,漢語思維逐步建立,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與交際技巧也無法完全割裂為三部分,而是呈現(xiàn)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涵容的態(tài)勢,但在教育教學的不同階段,對三方面的內容進行有側重地教授,有助于漢語學習者提高習得效率、建立完善的漢語思維體系,并實現(xiàn)順暢的漢語交際目的。
在當代多元文化、多語言的社會,對漢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顯得越發(fā)重要并具有現(xiàn)實意義。尤其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背景下,我們越發(fā)認識到良好而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漢語思維,提高其漢語交際能力,對提升國家軟實力具有重要作用。來華留學生漢語思維的形成及其水平的提高,與跨文化交際研究的開展有著相輔相成的關系。在語言學界,研究者們除愈發(fā)重視語言能力培養(yǎng)之外,通過對不同文化群體間交際文化的差異性進行研究,進而認識到跨文化交際研究對我們了解自己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不斷思考和探索跨文化交際的研究策略。因此,針對來華留學生的漢語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專項研究十分重要和必要,這不僅方便來華留學生的生活與學習,更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