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洋洋
(華東師范大學 中文系,上海 200241;長春師范大學 文學院, 長春 130024)
“以花入饌”是宋代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中引人矚目的文化現(xiàn)象,它涵蓋了一系列歷史的和文化的學術空間,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開始進入當代學者的研究視野,其在中國農(nóng)史、經(jīng)濟史和飲食文化史研究中所蘊藏的價值和意義,已經(jīng)得到了較為細致的梳理和闡釋。*參見鄭輝、嚴耕、李飛于《宋代花饌文化探析》(《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蒲三霞《淺析宋代梅花饌》(《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5年第4期)、何小顏的《味香色艷說花饌》、王星光與高歌合撰的《中國古代花卉飲食考略》等。可以說,宋代的“花饌”在“花”和“饌”兩條歷史脈絡中均已呈現(xiàn)出清晰的形象。然而,花饌的意義,似乎又不止于此。正如有學者在討論宋人筆記雜著所描繪的都市景觀時所強調(diào)的那樣,“琳瑯滿目的物質(zhì)奇觀、豐富精致的日常生活和閑雅浮華的社會風氣”,在宋人眼中,是被作為“宏大的中華文明之自然生長的碩果來看待的”[1]。也就是說,物質(zhì)生活方式在技藝、社會經(jīng)濟等之外,還關聯(lián)著一系列審美、文化和精神的命題。具體到花饌而言,它作為盛行于宋代文人士大夫階層的一種生活風尚,在某種程度上不僅意味著一種飲食文化習俗的延續(xù)和拓展,更與宋人對生命的理解、宋人的人生觀念和審美趣味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換言之,花饌事實上為我們透析宋代文人的審美趣味打開了方便之門。
花饌集中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清淡飲食風尚,而清淡又折射出他們對于生命及其養(yǎng)護的理解。在討論宋代的花饌時,人們常常提到一本食譜,即林洪的《山家清供》。事實上,《山家清供》并不僅僅是一本食譜,更是一本直接傳達宋人飲食和審美觀念的著作,比如在該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有關“清”的描述,如“清湯”“清汁”“清甜”“清香”等。 “清”,首先是指口味的清淡,不人為加入過多的調(diào)味品以擾亂食物本色的味覺體驗,而將觀賞性花卉加入菜肴,則能起到去膩增鮮的作用。對于花饌的這一特點,《山家清供》里曾說道:
舊訪劉漫塘宰,留午酌,出此供,清芳,極可愛。詢之,乃梔子花也。采大者,以湯灼過,少干,用甘草水和稀面,拖油煎之,名“薝卜煎”。杜詩云:“于身色有用,與道氣相和。”今既制之,清和之風備矣。[2]69-70
“薝卜煎”以梔子花為原料,乃文人間待客的清供。“于身色有用,與道氣相和”是杜甫形容梔子花特點的詩句,說梔子與眾不同,人間未多見。將梔子花制成“清供”,“清和”的特點體現(xiàn)得更明顯了。以“清”來形容花饌的例子很多:
舊辱趙東巖子巖云瓚夫寄客詩,中款有一詩云:“好春虛度三之一,滿架荼蘼取次開。有客相看無可設,數(shù)枝帶雨剪將來?!笔贾^非可食者。一日適靈鷲,訪僧蘋洲德修,午留粥,甚香美。詢之,乃酴醾花也。其法:采花片,用甘草湯焯,后粥熟同煮。又,采木香嫩葉,就元焯,以鹽、油拌為菜茹。僧苦嗜吟,宜乎知此味之清切。知巖云詩不誣也。[2]120
作者起初以為荼蘼不能食用,直到有一天在靈鷲寺享用到此饌?!扒迩小敝甘澄锏奈兜狼逦兇?,不摻雜其他。花饌大多沒有復雜的加工,以突出自身原有的味道。這符合清淡飲食的觀念。在這種花饌中,林洪都格外突出了“清”在味覺體驗之外的觀念性特質(zhì),如他對“身色”之外的“道氣”的標舉以及對“知味”的強調(diào)等。寓于飲食之內(nèi)的“道”與“知”究竟是何物?
這就要從“清淡”談起。宋人倡導清淡的飲食是出于養(yǎng)生的觀念,養(yǎng)生是宋人生活中重要的活動。宋人重視養(yǎng)生是因為他們有強烈的貴生思想。宋朝結(jié)束了五代十國的動亂,經(jīng)濟生產(chǎn)恢復,百姓安居樂業(yè),宋人生命的幸福感大大提升,“自唐天寶失御,盜據(jù)戎猾,兵革殘困,民不知為生之樂者百有余年”。當時的小說《越娘記》就借經(jīng)歷動亂的女鬼之口表達了這種體會:
古詩云:“寧作治世犬,莫做亂離人?!睆土魈樵唬骸敖癫恢呛未??”舜俞曰:“今乃大宋也。數(shù)圣相承,治平日久,封疆萬里,天下一家。四民各有業(yè),百官各有職,聲教所同,莫知紀極。南逾交趾,北過黑水,西越洮川,東止海外,煙火萬里,太平百余年。外戶不閉,道不拾遺,游商坐賈,草行露宿,悉無所慮。百姓但饑而食,渴而飲,倦而寢,飲酒食肉,歌詠圣時耳?!眿D人曰:“今之窮民,勝當時之卿相也。子知幸乎?[4]
這段話或有夸張成分,但大體上反映了當時北宋社會政治穩(wěn)定、物阜民豐的盛世圖景?!敖裰F民,勝當時之卿相”,“寧作治世犬,莫作亂世人”是普通百姓生活的內(nèi)心感受。士人中間普遍流行著“樂活”思想。宋代實行廣泛的科舉制度,徹底蕩除了唐代業(yè)已衰落的氏族門閥制度。寒門子弟通過科舉考試參政議政,成為帝國權力的執(zhí)行者和享有者。科舉的成功者們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生命質(zhì)量,彌補自己寒窗苦讀的辛勞。在相當一部分士人看來,享受奮斗成果本無可非議,及時行樂的想法無須諱飾。但是,具體到“行樂”的方式,宋人又并未墮入奢靡與放蕩的深淵,而是主張貴生、遵生,從理解生命的真諦出發(fā)來尋求人生的真樂。
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宋人的貴生思想中還有“無為”的成分。莊子曾經(jīng)討論過什么是快樂的依據(jù),認為只有“無為”才可能獲得至高的快樂,如果以外在功名為快樂的準繩就永遠無法獲得內(nèi)心的平靜。所謂“至樂無樂,至譽無譽”[5]148,最大的快樂就是忘掉快樂,最高的榮譽就是忘掉榮譽,這種“快樂論”被宋人繼承。宋人認為生命本身就具有價值,與外在評價無關,不應該以取得的功利成就衡量。難能可貴的是宋代珍視生命的思想不僅能“由己及人”還能夠“由人及物”,生命本身就是有價值的,任何生靈都不應肆意踐踏,這是對生命的尊重。蘇軾曾談到過自己的轉(zhuǎn)變與心態(tài),“自去年得罪下獄,始意不免,既而得脫,遂自此不復殺一物。……非有所求覬,但以親經(jīng)患難,不異雞鴨之在鹿廚,不復以口腹之故,使有生之類,受無量怖苦爾,猶恨未能忘味,食自死物也”[6]。蘇軾身陷囹圄,險遭殺身之禍。他不殺生不是為了修來世,而是不想“有生之類”感受到自己切身體會過的對死亡的恐懼。
生命既然快樂又美好,那么就要盡可能延伸生命的長度,因此宋人很注重生命養(yǎng)護。宋人不認為壽命乃是天定,人后天的保養(yǎng)非常重要。較前代進步的是,宋人養(yǎng)生觀念比較科學,不像晉、唐那樣迷信丹藥,而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活動來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在宋人的思想中,規(guī)律作息、合理飲食、建立日常生活中的習慣要比煉丹以求長生實際得多。比如大詩人陸游,年少早衰就更注重后天的生命養(yǎng)護,掃地、散步、梳頭、洗腳、種花、按摩、練氣功……都是他的養(yǎng)生方式。
宋人食花即養(yǎng)生的具體方式之一。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花是植物的精華、最有生命力的一部分。上古先民們認為花與生命之間有神秘的聯(lián)系。屈原《九歌·云中君》反映了楚地祭神時沐浴蘭湯的宗教儀式,“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朝兮未央。謇將憺兮壽宮,與日月兮齊光”[7]。到了漢代,人們還認為某些花果有仙氣,可以助人得道成仙?!端焉裼洝防镉涊d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剡縣劉晨、阮肇兩個人結(jié)伴去天臺山采藥,忽逢一片桃林,吃了桃子之后二人身強體健,又遇到兩個女郎,在桃花林中做了神仙夫妻。二人思家心切,返家之后發(fā)現(xiàn)親人都已離世,經(jīng)詢問已經(jīng)是第七世了。因為這個故事,劉晨、阮肇還成了民間桃花花神。魏晉以后,對花的藥用價值比較明確?!赌戏讲菽緺睢防锩嫣岬竭^食豆蔻花有破氣消痰進酒增倍之效。到了唐代,醫(yī)書里對花的藥用價值已經(jīng)比較明確。到了宋代,人們食花不再為了追求長生,花的神秘色彩消退。與前人相比,宋人將花的藥用價值應用到日常飲食中,以達到養(yǎng)生的目的。范成大在《菊譜》后記里著意區(qū)分了甘菊、黃菊與白菊,三者都可以入藥,但甘菊具有可食性。南宋有一道菜叫“菊苗煎”,所用到的甘草、山藥、菊苗都有清熱之效。
花饌大都口味清淡,宋人認為飲食口味清淡于健康有益。從上面的例子中可知荼蘼粥和木香菜的做法寡淡,沒有什么特殊的佐料。“清”的飲食思想不僅包括食物味道的清淡、純正,還包括飲食要簡單、清儉。宋人認為過多的肉食對養(yǎng)生無益。陸游在詩里明確提到“羔豚昔所美,放斥如遠佞”[8]。 酷愛美食的蘇東坡也對自己提出了“限吃令”:“東坡居士自今日以往,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損不可增”[9],認為此舉可以“養(yǎng)?!薄梆B(yǎng)氣”“養(yǎng)財”。飲食儉樸不但有利于養(yǎng)生還被視為美德,是文人士大夫嚴于律己的修身方式。晏殊為相時,每有客至,招呼周到,自己的飲食卻十分儉省。司馬光講學時,進餐不過一杯、一飯、一面、一肉、一菜而已。《獨醒雜志》里有一則故事很有趣:
王荊公在相位,子婦之親蕭氏子至京師,因謁公,公約之飯。翌日,蕭氏子盛服而往,意謂公必盛撰。日過午,覺饑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餅兩枚,次供彘臠數(shù)四,頃即供飯,旁置菜羹而己。蕭氏子頗驕縱,不復下箸,惟啖胡餅中間少許,留其四旁。公顧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人言公在相位,自奉類不過如此。[10]
故事主要塑造了兩個人物,王安石與蕭氏子。通過對比,塑造了王安石不在意個人衣食享受的自律形象。我們似乎發(fā)現(xiàn)了一個矛盾現(xiàn)象,宋代有追求飲食精致的一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另一方面文人階層又有意識地超越口腹之欲。飲食的清淡思想一方面出于養(yǎng)生的需要,另一方面體現(xiàn)出超越生物本能的理性與克制。對欲望的克制不僅體現(xiàn)在飲食觀念里,更成為人格審美的價值標準。
在中國人的觀念里,養(yǎng)心是養(yǎng)生的關鍵。生命的養(yǎng)護不僅是指對身體的呵護,還包括精神方面的調(diào)適。怎么能做到養(yǎng)心呢?最主要的就是“清心寡欲”,以平常心看待生活,物我兩忘,自得安樂。嵇康說“養(yǎng)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虛精散,此五難也”[11]。宋代理學家陸九淵認為欲望過多會妨礙道德理性,他將道德理性稱為“本心”,“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多,則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則心之存者必多。故君子不患夫心之不存,而患夫欲之不寡,欲去則心自存矣。然則所以保吾心之良者,豈不在于去吾之心之害乎?”[12]過多的欲望,會妨礙“本心”,“清心”意味著對欲望的克制。宋太宗與大臣蘇易簡曾有一段談話:
太宗問蘇易簡曰:“食品稱珍,何者為最?”對曰:“食無定味,適口者珍。臣心知虀汁美?!碧谛柶涔?。曰:“臣,一夕酷寒,擁爐燒酒,痛飲大醉,擁以重衾。忽醒,渴甚。乘月中庭,見殘雪中覆有虀盎,不暇呼童盥手,滿飲數(shù)缶。臣此時自謂:上界仙廚,鸞脯鳳脂,殆恐不及。屢欲作《冰壺先生傳》記其事,未暇也?!碧谛Χ恢?。[2]15
太宗問了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什么東西最好吃呢:按照常規(guī)思路,大臣肯定要絞盡腦汁思考什么菜是最珍貴的。蘇易簡另辟蹊徑,回答說適合口味的東西最好吃。雪天中的虀汁能解口渴,就勝過山珍海味。這個答案非常出人意料,虀汁又酸又咸,正常條件下,人們肯定是不會以此為答案的。太宗的這個問題很像古代人的“幸福是什么”。蘇易簡給出的答案如同“幸福沒有固定的標準,適合的才是最好的”。在這個回答里,只有一個想法是明確的,那就是感性欲望的極度放縱肯定不是最好的。
“適”的觀念,體現(xiàn)了宋人合理對待欲望的智慧?!帮嬍衬信孕砸?,是烏可滅”[13],欲望無法消滅也不容被忽視,就必須在一個合理的尺度下釋放。這個尺度就是“適”,食物要適量,進食過多會生病?!斑m”作為衡量尺度幾乎可以應用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對待喝酒,宋代文人持“適度感性”的態(tài)度,我們很難見到“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的豪氣。邵雍說:“美酒飲教微醉后。此得飲酒之妙。所謂醉中趣、壺中天者也。若夫況湎無度,鮮以為常者,輕則致疾敗行,甚則喪邦亡家而殞軀命,其害可勝言哉?”[14]宋人不贊成飲酒任性怪誕、放縱不羈,對此他們總是自覺地和晉人比較:
晉人云:“酒猶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無備;酒可千日而不飲,不可一飲而不醉?!憋嬃鞫嘞泊搜?。予謂此未為善飲者。飲酒之樂,常在欲醉未醉時,酣暢美適,如在春風和氣中,乃為真趣;若一飲徑醉,酩酊無所知,則其樂安在邪?[15]
顯然宋人譏誚晉代“顛倒狂迷”的情感表達方式,人不應該任性放縱自己的感性。飲酒的妙處不在于醉,而在于似醉未醉之間,在“歡”與“適”之間找一個平衡,才是真正的安樂所在。
“清”不但可以指飲食的清淡、生命的本色,還可以用來指人格的超凡脫俗?!斑m”代表的物欲的節(jié)制是文人士大夫?qū)Υ松幕緫B(tài)度,它以人性健康發(fā)展為前提,與人的生命之美相溝通。它不僅體現(xiàn)在飲食、醫(yī)學、倫理道德中,還通向尚“清”的人格境界,“清”可以作為人生的終極理想?!扒濉笔恰斑m”的出發(fā)點與歸宿,“適”是實現(xiàn)“清”的方式。
“清美人格”主要指瀟灑飄逸、超凡脫俗、灑脫自然的人格之美。“清”可以形容人的才識品格、容貌舉止、氣質(zhì)風度。“清”作為人格理想,其源頭可以追溯到道家的清靜無為。學界普遍認為“清”成為士人階層的人格追求是從魏晉南北朝開始的。人格審美是“清”從哲學范疇轉(zhuǎn)變?yōu)閷徝婪懂牭年P鍵。魏晉時期,對清美人格的品評比比皆是?!妒勒f新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遍T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臂疲骸罢撕?!”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16]
太傅選婿,王家諸郎“咸自矜持”。只有王羲之不為所動東床袒腹,恰恰被太傅選中。魏晉時期,士人以特立獨行的方式,標榜坦蕩率真、具有反抗精神的人格理想。魏晉之后,“清”的人生態(tài)度主要表現(xiàn)在優(yōu)雅恬淡的生活方式中。生活的藝術化是清美人格的確認依據(jù),或者說在生活用具和日常行為中引入審美維度,成為了士人新的生活理想。《山家清供》中將“食清”與“人清”聯(lián)系起來:
采筍、蕨嫩者,各用湯焯。以醬、香料、油和勻,作餛飩供。向者,江西林谷梅少魯家,屢作此品。后,坐古香亭下,采芎、菊苗薦茶,對玉茗花,真佳適也。玉茗似茶少異,高約五尺許,今獨林氏有之。林乃金臺山房之子,清可想矣。[2]142
宋人不再用極端的方式來表現(xiàn)自己,他們轉(zhuǎn)向另外一種方式——日常行為具備審美底蘊,世俗人生就有了超越性。花饌是文人清雅生活的一部分,以花饌為代表的“食清”追求來自“清”的人生、“清”的心靈。
“清”作為審美范疇不僅可以指人格理想、生活態(tài)度,還通向文學藝術。人生與藝術的境界是合一的,“清”的人格必然導致“清”的審美趣味和“清”的藝術追求。徐復觀在《中國藝術精神》中明確指出“清”的藝術來自“清”的心靈,再經(jīng)由心靈之清把握到自然世界的清。[17]宇宙和自然界是在一定秩序內(nèi)運行的,也是“清”的,只有“清”的心靈才能把握。這對我們思考“清”與“真”的關系有啟發(fā)意義?!渡郊仪骞防飼谩扒迩小毙稳菔澄锏奈兜?,“清切”有清晰、準確、真切意。菜的原始味道才能稱得上清切,這里“清”有真實之意?!渡郊仪骞防镞€通過飲食探討什么是“真”:
翁瓜圃訪凝遠居士,話間,命仆:“作真湯餅來。”翁曰:“天下安有‘假湯餅’?”及見,乃沸湯泡油餅,一人一杯耳。翁曰:“如此,則湯泡飯,亦得名‘真泡飯’乎?”居士曰:“稼穡作,茍無勝食氣者,則真矣?!盵2]83
真湯餅其實是熱水泡油餅。湯泡飯是肉湯泡飯。翁老先生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是不是湯泡飯也要叫“真泡飯”?“勝食氣”典出《論語·鄉(xiāng)黨》:“肉雖多,不使勝食氣。”[18]意為吃飯時肉食不過多。凝遠居士的意思是與肉食相比,清淡的飲食更“真”。究竟什么是真呢?這里的“真”可以理解為“道”?!暗馈钡奶卣骷础扒濉焙汀暗保骸暗乐隹冢跗錈o味”(《老子·第三十五章》)[19]79,“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老子·第三十九章》)[19]90,“游心于淡,合氣于漠”(《莊子·應帝王》)[5]58,“淡而靜乎,漠而清乎”(《莊子·知北游》)[5]192?!暗馈睙o關乎形式,所以無味的熱水泡餅更接近“道”。《山家清供》還有則故事更有趣,離開了具體食物探討“真味”,“道”的意味就更加明顯:
張約齋镃,性喜延山林湖海之士。一日午酌,數(shù)杯后,命左右作銀絲供,且戒之曰:“調(diào)和教好,又要有真味?!北娍椭^:“必膾也?!绷季茫銮僖粡?,請琴師彈《離騷》一曲。眾始知銀絲乃琴弦也;調(diào)和教好,調(diào)弦也;又要有真味,蓋取陶潛“琴書中有真味”之意也。張,中興勛家也,而能知此真味,賢矣哉![2]66
老子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19]95。陶潛的琴只求琴意不求琴音,據(jù)說是無弦琴?!端螘ぬ諠搨鳌酚涊d說:“潛不解音聲,而蓄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20]張镃宴請山林隱士,要上一道有“真味”的菜,竟然是要彈琴。一方面借陶潛無弦琴的雅意;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飲食要和琴聲一樣,超越生理快感進入審美境界,如此才是真味。
在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里,“清”代表了“道”的和諧、有序?!暗馈笔怯申庩柖鈽嫵傻?,陰陽二氣的變化運動構成了萬千現(xiàn)象。天行有常,陰陽的運動變化遵循自身的秩序,不是雜亂無章的?!扒濉钡男撵`才能適應“道”、順應“道”、“自適其適”,達成生命的圓滿。人類本身就是宇宙生命的一部分,“天道”和諧有序,其法則應被仿效。與“天清”“人清”相順應的就是“藝清”,以“清”為審美趣味的藝術,一方面能夠體道,另一方面能直抵人的心靈。天道、人生、藝術在“清”的維度下是同一的。
宋代的藝術是尚清的藝術。詩詞以清空、平淡為美。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說:“李杜之后,詩人繼作,雖間有遠韻,而才不逮意。獨韋應物、柳宗元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盵21]9冊,286張炎《詞源》卷下論“清空”云:“詞要清空,不要質(zhì)實。清空則古雅峭拔,質(zhì)實則凝澀晦味。”[22]宋代的陶瓷摒棄了唐代絢麗的色彩,偏愛天青、月白等素雅潔凈的顏色。山水畫中墨取代丹青成為主要的表達手段。“清”不代表枯竭寡淡,宋人恰恰要用平淡來體現(xiàn)生命的豐腴。
是否擁有清雅的生活品位關系到文人的自我認同?!肚⑴f聞》中“宋子京修唐書大雪與諸姬擁爐”的故事為人熟知:
宋子京修唐書,嘗一日,逢大雪,添帟幕,燃椽燭一,秉燭二,左右熾炭兩巨爐,諸姬環(huán)侍。方磨墨濡毫,以澄心堂紙草某人傳,未成,顧諸姬曰:“汝輩俱曾在人家,曾見主人如此否?可謂清矣?!苯栽唬骸皩崯o有也?!逼溟g一人來自宗子家,子京曰:“汝太尉遇此天氣,亦復何如?”對曰:“只是擁爐命歌舞,間以雜劇,飲滿大醉而已,如何比得內(nèi)翰?”子京點頭,曰:“也自不惡?!蹦藬R筆掩卷起,索酒飲之,幾達晨。明日,對賓客自言其事。后每燕集,屢舉以為笑。[23]
宋祁雪夜修史,環(huán)境布置得頗有情調(diào),所用文具也極精良,“澄心堂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御用紙,品質(zhì)優(yōu)良,存世極少,徐熙作畫即用此紙。宋祁著意將自己的清趣與人對比一番,得到肯定的答復后似乎還不滿意,刻意“擱筆掩卷起,索酒飲之,幾達晨”。從第二天宋祁與賓客“自言此事”,之后每次聚會就要以此為談資來看,宋祁對此事是頗為得意的。其實宋祁的徹夜飲酒、隨后的宴飲賓客與“宗子家”“擁爐命歌舞,間以雜劇,飲滿大醉”并無區(qū)別。他感到自得的恰恰是,即使同樣的行為,自己做來也是文人雅趣。我們看到的是文人的精英意識,是文人士大夫?qū)ψ约簱碛械纳钇肺坏淖孕牛M一步的是對文化權力的炫耀。
“清”發(fā)展到成熟階段也會顯現(xiàn)出劣勢。文學藝術過于追求清寒的境界就會缺乏生活內(nèi)容,致使題材狹窄。這樣的作品宋代稱為“蔬筍氣”。當時的文論中有不少對“蔬筍氣”的評價。蘇軾《贈詩僧道通》云:“語帶煙霞從古少,氣含蔬筍到公無?!盵21]11冊,472“蔬筍氣”絕不是詩之上品,乃“刻意為之”的結(jié)果,所獲評價不高。劉克莊《晚覺閑稿》批評當時詩壇過分雕琢、輕浮俗艷的風氣,有“寒簡刻削之態(tài)”[24]。 生活中一味追求“清”,就會失去生活的熱情?!渡郊仪骞分械摹笆痈本陀斜灸┑怪弥樱?/p>
溪流清處取白小石子,或帶蘚衣者一二十枚,汲泉煮之,味甘于螺,隱然有泉石之氣。此法得之吳季高,且曰:“固非通宵煮食之石,然其意則甚清矣?!盵2]111
清淡的飲食及其生活情趣本來是為了給生命以身體上與心靈上的雙重滋養(yǎng)。如果為了追求所謂清雅而煮石子,生活就失去了審美情趣,落入了“意義”的圈套,成了做作與矯情?!扒濉辈⒉皇菍κ浪兹松?、日常生活的否定,而是超越?!八凇镔|(zhì)—欲望的生活’與‘社會—倫理的生活’的基礎上,為日常生活的意義裝置引入了‘審美—精神’的內(nèi)涵,并把這種“審美—精神的生活”[25],標舉為人生的至樂、生活的真諦。同時,“這種‘審美—精神的生活’的要義,并不在于毫無節(jié)制地釋放欲望、營求外在功利,而是主張在日常生活之內(nèi),對常行日用所具有的審美和精神品質(zhì)進行縱深的開掘和體驗”[25]。宋人食花的意義恰恰在于此?;倢徝佬缘捏w驗引入了人最基本的生命需要層次,完成了對生命的雙重養(yǎng)護?;偩邆洹扒濉钡膶徝榔焚|(zhì),與宋人的生活理想、人格追求、藝術標準是同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