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霞
摘 要:名著閱讀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陶冶他們的情操,滋養(yǎng)他們純凈的心靈,豐富他們的精神境界。中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明確要求,要拓展中學生的閱讀視野,加強課外名著閱讀,增加中學生的閱讀興趣。為此還專門設置了“名著導讀”課程,作為引導中學生課外名著閱讀的重要窗口。旨在深入分析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現(xiàn)狀及其成因,探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實施策略
經(jīng)典名著是人類文明的產(chǎn)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蘊含著人類博大精深的文化世界,具有獨特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精神境界,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他們的文學審美能力。經(jīng)典名著中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感,蘊含著作家最深沉的內在情感以及他們對真善美的執(zhí)著追求。引導中學生閱讀經(jīng)典名著,有利于增強他們對社會人生的感受力,培養(yǎng)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有利于增強中學生的審美情感,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
一、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及其成因分析
將從教師和學生兩個層面來分析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的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
從教師層面來講,初中語文教師隊伍的人文素質整體偏低。初中語文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是提高名著閱讀教學實效性的關鍵。但是,初中語文教師普遍存在不閱讀、少閱讀或淺閱讀的突出問題,又怎能做好名著閱讀指導?怎能提高名著閱讀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呢?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多采用放羊式教學模式,由學生自由閱讀,再小組合作討論,探究課后問題,教師點評一下即可。
從學生層面來講,放羊式的教學模式單一、枯燥乏味,嚴重降低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加之學生根本不知道從哪里學起。這會使學生覺得名著閱讀不重要,學不學無所謂。而且初中學生年齡尚小,貪玩好動,根本沉不下心閱讀名著。還有應試教育體制下,初中生面臨升學的壓力,學習壓力大,根本沒有時間進行課外閱讀。
二、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
1.提升語文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提高專業(yè)教學能力
要想提高初中語文名著閱讀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就必須增強語文教師的責任意識,能夠履職盡責,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yè)教學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一方面,教師應閱讀大量中外經(jīng)典名著,深入研讀文學大家的優(yōu)秀文學批評專著,以不斷培養(yǎng)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和語文素養(yǎng),不斷提高自身對經(jīng)典名著的感悟能力。同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教師要養(yǎng)成摘抄優(yōu)美段落、批注點評的習慣,養(yǎng)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最后,多練筆也是提高自身語文素養(yǎng)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多寫文學作品,比如詩歌、散文、隨筆等,都有利于修身養(yǎng)性,陶冶思想情操,抒發(fā)文學藝術情懷。
2.創(chuàng)新發(fā)展新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閱讀經(jīng)典名著的興趣
新課標下,微課、翻轉課堂、智慧課堂等教學模式如雨后春筍般紛紛茁壯成長。因此,在語文名著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積極探索與實踐現(xiàn)代教學模式,比如文學作品朗誦、創(chuàng)設文學背景等,都可以以視頻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文學意趣。教師還要認真講解閱讀方法與技巧,以略讀為主,精讀為輔,提高學生的閱讀概括能力;建立名著閱讀檔案,堅持做讀書筆記,培養(yǎng)學生閱讀名著的習慣;積極開展讀書活動,名著閱讀漂流活動,促進學生之間文學情感的交流等等[2]。
3.營造經(jīng)典名著閱讀的氛圍
現(xiàn)代對話理論認為,閱讀不是讀者被動地接受,而是讀者與作者共同創(chuàng)造的過程。讀者與作者的關系就是一種雙向互動的對話交流的關系。因此,閱讀教學也存在對話關系,即學生、教師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學生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對話。但是,教師不能把自己的理解與分析作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學生才是閱讀活動的主體,應尊重學生的個性閱讀。
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主,營造經(jīng)典名著閱讀的氛圍。語文教師應突破應試教育的限制,有意識地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點和興趣愛好指導學生閱讀名著,如為喜歡哲學的學生推薦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簡史》,為喜歡美學的學生推薦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為喜歡文學的學生推薦中國四大名著、外國四大悲劇等。這就意味著教師應不斷拓寬自己的人文閱讀視野,廣泛涉獵各類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受語文教師的人文魅力影響,學生也會愛上名著閱讀。在名著閱讀過程中,教師應作為平等的閱讀主體介入學生的閱讀活動中,以自己深刻的體悟,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4.建立師生“學習共同體”,加強合作交流,深化閱讀
為了改善學生閱讀品質,教師應通過深入挖掘名著的人文內涵,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名著中的人物語言特點、作者的思想情感、藝術特色等,使學生在深刻的閱讀體驗中獲得體悟。以高爾基的《童年》為教學案例,引導學生深化閱讀,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
通過泛讀,引導學生明確《童年》寫了什么,主要寫了高爾基童年時的悲慘遭遇;作者如何寫他的悲慘經(jīng)歷呢?這就是引導學生了解《童年》寫作特色以及人物形象刻畫。比如高爾基的外祖父,通過分角色閱讀刻畫外祖父的片段,描繪外祖父的性格特點。這時,教師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那么,高爾基為什么這么寫呢?他是為了反映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小市民階級的庸俗自私、空虛無聊。這時候,學生基本讀懂《童年》,我們要像高爾基一樣,做一個堅強不屈的良善之人。
在教師引導學生深入閱讀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要由淺入深、層層深入的引導,使學生真正理解文本的基本內容;再指導學生學習閱讀、寫作技巧;最后引導學生了解文本的寫作背景。就這樣逐漸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作者,讀出自己。
語文名著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名著閱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專業(yè)素養(yǎng)和人文素質,以提高初中語文名著閱讀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陳佳.蘇教版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16.
[2]甘雯暉.初中名著閱讀有效教學初探[D].廣州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