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旸 韓瀟
摘要:隨著P2P網(wǎng)貨風險頻發(fā),過去的自擔保、第三方擔保等模式已不能滿足行業(yè)進一步發(fā)展的需求。同時,P2P“去擔?;钡暮袈曇灿萦摇;诖?,本文對將保險這一風險轉(zhuǎn)移機制引入到P2P網(wǎng)貨的增信合作進行了研完。通過結合行業(yè)狀況,對P2P平臺、投資者、借款者等各方引入履約保障保險前后的借貨行為進行博弈分析,并為未來我國P2P+保險模式的更好發(fā)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P2P網(wǎng)貨;履約保障保險;序列博弈
中圖分類號:F8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448(2018)03-0083-06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P2P網(wǎng)貸行業(yè)得到了飛速發(fā)展,截至2017年9月底,全國累積有5929家P2P平臺陸續(xù)上線。隨著行業(yè)的高速擴張,P2P網(wǎng)貸的風險問題也逐步暴露。根據(jù)網(wǎng)貸之家的統(tǒng)計,到2017年9月底,涉及到的停業(yè)及問題平臺數(shù)累積達到3925家,對整個行業(yè)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行業(yè)內(nèi)“去擔?;焙袈曈萦遥脚_自擔保、第三方擔保等模式逐漸退出。P2P網(wǎng)貸迫切需要建立新的風險控制模式,為整個行業(yè)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保障服務。
眾所周知,保險是金融的三駕馬車之尸,是風險轉(zhuǎn)移的重要手段。截至2017年3月底,已知全國有55家P2P平臺開始嘗試與保險公司進行增信合作,涉及的險種主要有履約保障保險、借款人意外險、個人賬戶資金安全險、交易資金損失險、抵押物財產(chǎn)險、風險準備金管理保險等六類。各保險的特點及簽約平臺數(shù)量如表1所示。其中履約保障保險主要針對借款人的惡意違約風險,是平臺關注的重點。該保險由平臺為投資者購買,當借款人違反了合同約定或法律規(guī)定不履行還款義務時,由保險公司按照約定承擔賠償責任。該保險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二、P2P網(wǎng)貸的風險管理問題
P2P網(wǎng)貸平臺具有顯著的成本優(yōu)勢。一是審查成本較低,可以有效減少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二是交易成本低,借款者可以依據(jù)自身信用,在無抵押無擔保的情況下,以低于銀行貸款利率的成本借得資金,同時投資者也可獲得比銀行存款利息高的回報率。但是,伴隨低成本優(yōu)勢的是P2P網(wǎng)貸行業(yè)普遍面臨的高風險問題。其中,無抵押無擔保導致的道德風險,使得借款人違約成為高概率事件。
在如何對借款人違約風險進行管理方面,Iyer等[1]對Prosper進行了研究,認為當P2P平臺對借款者的信用缺乏了解時,可以借助公司內(nèi)部的風險管理工具和技術,估算出借款人的信用風險。Emekter等[2]發(fā)現(xiàn)借款者的信用等級和債務收入比與其違約風險顯著相關,因此P2P網(wǎng)貸平臺在前期要做好審核工作。Lin、Probhala和Viswanathan[3]發(fā)現(xiàn)借助社交網(wǎng)絡對借款者的信息進行調(diào)查,能夠有效解決逆向選擇問題。Everett[4]則發(fā)現(xiàn)由于成員之間的私人關系,“團貸”能夠降低違約風險。
國內(nèi)針對.P2P網(wǎng)貸的研究大部分聚集于相關風險的來源及分類。吳曉光,曹一[5]討論了P2P網(wǎng)貸的全流程,認為在借款者信息與貸款用途的審核、單款資金的劃撥和轉(zhuǎn)移、資金用途的合法性以及還本付息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存在風險。王紫薇等[6]提出P2P網(wǎng)貸的風險主要來源于借款者的信用風險,和平臺自身的網(wǎng)絡安全風險。李鈞[7]則認為我國P2P網(wǎng)貸的風險包括小額信貸技術風險、產(chǎn)品異化風險、中間賬戶監(jiān)管缺位風險、擔保與關聯(lián)風險、非法集資的風險、流動性及政策化風險、則務披露風險等。楊姍媛[8]認為P2P的實質(zhì)是金融業(yè)務相關的信息系統(tǒng),因而應加大對信息系統(tǒng)安全的風險防范力度。劉繪和沈慶劫[9]認為我國P2P網(wǎng)貸的風險主要集中在非法集資風險、產(chǎn)品異化風險、資金混同風險、保障不足風險與網(wǎng)絡技術風險這五大類。
隨著原有擔保模式的退出,國內(nèi)學術界開始研究如何將保險作為一種新的手段來控制網(wǎng)貸風險。俞林等[10]提出可以通過建立不同參與主體之間的博弈分析模型來研究完善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監(jiān)管體系。余曉波、許哲遠[11]從博弈論的視角研究了P2P網(wǎng)貸市場參與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提出保險是一種控制網(wǎng)貸風險的有效手段。葉穎剛[12]進一步指出了當前P2P網(wǎng)貸平臺搭建保險過程中面臨的困難與制約。
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文獻缺乏針對保險參與P2P網(wǎng)貸具體模式的深入研究。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P2P網(wǎng)貸無保險參與下的原始借貸行為和有保險(履約保障保險)參與下的新型借貸行為進行博弈論分析和對比,進而說明引入保險機制會對P2P網(wǎng)貸各參與主體的行為產(chǎn)生何種影響,并最終影響平臺的運行效率。
三、P2P原始借貸行為的博弈論分析
在保險機制引入之前,P2P原始借貸行為中包含投資者、借款者、P2P平臺三個參與主體,其利益訴求存在差異。涉及到的主要假設如下:1) P2P平臺的各方參與主體的決策是理性的,都以各自利益最大化為目的;2)博弈的各參與方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串謀;3)博弈的各參與方存在信息不對稱,借款者的違約概率等特征由其自身掌握,而投資者和平臺只能通過歷史數(shù)據(jù)等形成對該特征的期望值;4)各參與方能夠?qū)ζ渌麉⑴c方的行為形成理性預期;5)不考慮監(jiān)管者;6)平臺借貸利率大于銀行利率。
在各參與主體的利益訴求及策略方面:
投資者即放款者,是P2P平臺上的資金借出方,其謀求的利益是通過在P2P平臺上選擇某個投資項目,獲得相應的投資收益率。其具有的策略是放款或不放款。
借款者,是P2P平臺上的資金需求方,其謀求的利益是通過在P2P平臺上依靠自身信用獲得貸款,從而進行資金融通。其具有的策略是違約或不違約。
P2P平臺,是交易的金融中介方,其謀求的利益是通過為借款者提供服務,獲得相應的中介費。其具有的策略是當借款者‘違約時,是否對投資者進行補償。
投資者、借款者和P2P平臺等參與主體的行為是有先后之分的,因此我們構造了一個序列博弈。假定借款者申請一筆貸款L,且每一輪貸款的信息成本不變,借貸期限為一年,借款者的借貸利率是r1,同期銀行利率為r2(r1>r2);借款者成功獲得貸款后的收益系數(shù)為b(b>0);平臺向借款者收取的中介費比例為(0<c<1);借款者出現(xiàn)違約的概率蜳P(P≥0)。
平臺將對借款者建立激勵與懲罰機制。若借款者‘按時償還貸款,則給予優(yōu)惠(即退還一部分中介費用)并上調(diào)信用等級,假設借款者按時還款可獲得的獎勵為aL,且a 同時,平臺還可以選擇是否對投資者由于借款人違約造成的損失進行補償。假設其賠款為S,可以對投資者的本息進行部分或全部賠償,即S≤(1+r1)L。而如果平臺不對投資人進行補償,其自身信譽也會受到損失,損失為D,且D>>S。該博弈的樹狀圖如圖1所示。 整個樹狀圖分為三層,每一層的左右分支代表著參與者的不同決策,分支下面的括號中分別對應投資者、借款者、平臺三方的收益。逐層分析如下: 第一層:如果投資者選擇不放款,其收益為同期機會成本,即銀行存款下的利息r2L;而借款者借不到錢,因而其收益為0;平臺無交易,收益為0。 第二層:如果投資者選擇放款,而借款者選擇不違約,投資者的收益為借貸利息,即r1L;而借款者不違約,其收益為投資利息扣除借款利息和打折后的平臺中介費用,即(a+b-c-r1)L;平臺有交易且對投資者進行了獎勵,收益為打折后的中介費(c-a)L。 第三層:當投資者選擇放款,而借款者選擇違約時,如果P2P平臺選擇對投資者進行補償,投資者失去了本金但可獲得補償金,其收益為S-L;借款者通過違約,獲得了借款本金及收益,但影響了信用等級,其收益為(1+b-c-m)L;平臺的收益為CL-S。而如果P2P平臺選擇了不追究,投資者失去了本金,收益為-L;借款者的收益與之前相同;平臺的信譽受到損失,其收益為CL-D。顯然,由于D>S,平臺為了維護自身信譽,一定會選擇對投資者進行補償。 當m≥(1+r1-a)時,借款者會選擇不違約;而當m<(1+r1-a)時,借款者會選擇違約。由于平臺和投資者不知道借款者對信譽損失感知的具體數(shù)值和分布,而只知其期望值,因此平臺和投資者的決策只能基于借款者的期望信譽損失。即當E(m)≥(1+r1-a)時,平臺和投資者預測借款者不會違約,投資者愿意放款,而平臺可以獲得中介費。當E(m)<(1+r1-a)時,平臺和投資者預測借款者會違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平臺的補償大于投資者的機會成本加本金,即(1+r2)≤S,投資者會選擇放款;如果補償較低,投資者會選擇不放款。那么平臺如何確定補償水平呢?一個前提是平臺的預期收益不能為負。由此可推算出S≤cL<(1+r2)L,補償不能達到投資者‘放款的最低要求,投資者會選擇不放款。 進一步分析可知,在E(m)≥(1+r1-a),投資者愿意放款的情況下,仍然存在m<(1+r1-a),即借款者違約的可能性。平臺可以通過降低利息ri,或提高對借款者的守信獎勵a來降低借款者出現(xiàn)違約的概率,從而吸引投資者放款。另一力面,人民銀行等監(jiān)管機構可以提高對借款者違約的懲罰力度,從而使的分布整體右移,以消除借款者違約的動機,但是這一舉措必然會大幅提高監(jiān)管成本。 四、引入履約保障保險的博弈論分析 大部分文獻均發(fā)現(xiàn)將保險機制引入到P2P借貸,可以起到使借貸雙方信息對稱和約束借款者行為的作用,從而避免道德風險和資源浪費。本文將對“P2P+保險”模式中的履約保障保險進行分析。之所以選擇這種保險,是因為其所涉及到的風險來自于借款者的惡意違約,這種風險是平臺關注的重點,因而研究起來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 引入保險后,參與主體變?yōu)榻杩钫摺⑼顿Y者、P2P平臺和保險公司四方。其中,P2P平臺具有的決策變?yōu)槭欠褓徺I相關險種。如果不購買,則一旦.發(fā)生違約,根據(jù)原始借貸模型的假設,平臺需要對投資者進行補償。如果購買,則發(fā)生違約時由保險公司對投資者進行賠償,不發(fā)生違約時對借款者的獎勵也可以通過獎懲系統(tǒng)轉(zhuǎn)嫁給保險公司,P2P平臺完全無風險。保險公司謀求的利益是通過對P2P平臺提供保險服務,承擔一定的風險并獲得相應的保費,其具有的決策是違約時賠償或不賠償。本文為了簡化模型,不考慮保險公司拒絕賠償?shù)奶厥馇闆r。 從保險責任上看,履約保障保險具有非常強的保障性。一般來說可以保本保息,即賠償金額為(1+r1)L。i為保險費率,且iL P2P平臺通過搭建履約保障保險,獲得的博弈如圖2所示。 圖2分為四層,各分支下的括號中分別對應投資者、借款者、平臺以及保險公司等四方的收益。逐層分析如下: 第一層:如果投資者選擇不放款,其收益為同期機會成本,即銀行存款利息r2L;而借款者、平臺、保險公司的收益均為0。 第二層:如果投資者選擇放款,平臺要選擇是否對該放款進行投保。如果選擇不購買保險,則一旦借款人發(fā)生違約,平臺需賠償投資者的損失,其收益為cL-S,無違約時平臺的收益則為(c-a)L。如果選擇購買保險,則無論借款者是否違約,平臺的收益均為(c-i)L。 第三層:當平臺選擇不購買保險,而借款者選擇違約時,投資者將損失本金,但會獲得平臺的部分賠償,其收益為S乙;借款者違了約,獲得了借款本金及收益,但影響了信用等級,收益為(1+b-c-m)L;保險公司的收益為0。如果平臺選擇不購買保險,而借款者不違約,投資者的收益為r1L;借款者的收益為(a+b-c-r1)L;保險公司的收益為。。如果平臺選擇購買保險,而借款者選擇不違約時,投資者的收益為r1L;借款者的收益為(a+b-c-r1)L;保險公司的收益為(i-a)L。可以發(fā)現(xiàn),平臺是否購買保險,對借款者的收益沒有.影響。 第四層:當平臺選擇購買保險,而借款者選擇違約時,投資者由于受到了保險保障,其收益仍為r1L;借款者的收益為(1+b-c-m)L;保險公司的收益則為(i-1-r1)L。 與原始借貸模型相似,由于信息不對稱,平臺和投資者的決策只能基于借款者信譽損失的期望值。當E(m)≥(1+r1-a)時,平臺和投資者預測借款者不會違約,因而平臺會選擇不購買保險,投資者會選擇放款。由于沒有.保險公司參與,該情況下的博弈結果與原始借貸模型相似,即存在投資者放款后借款者違約的概率Pno平臺的預期收益為cL-PDS-(1-PD)iL,投資者的預期收益為PD(S-L)+(1-PD)r1L。 當E(m)<(1+r1-a)時,平臺和投資者預測借款者會違約,因而平臺會選擇購買保險。投資者由于受到保險保障,收益均為r1L,因此會選擇放款。保險公司能夠根據(jù)歷史數(shù)據(jù)推算出借款者信譽損失的分布,進而計算出保單的期望收益為(1-PD)(i-a)L-PD(1+r1-i)L。當借款者的違約概率PD≤(i-a)/(1+r1-a)時,保單的期望收益不為負,保險公司愿意承保。 對比無保險情況下的原始借貸模型,可以發(fā)現(xiàn),當對違約借款的監(jiān)管成本較高,難以達成時,在無保險情況下原本不存在放款條件。履約保障保險的引入可以為投資者和平臺提供保障,提高投資者的放款率,從而使平臺運行更加高效。 五、結論及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P2P平臺搭建履約保障保險,可以一定程度的抵消來自借款者的違約風險,因而投資者在選擇放款上會更傾向于有保險兜底的平臺。另一方面,對于借款者來說,平臺引入履約保障保險會提高其獲得貸款的成功率,但是對其收益無影響,因而有可能會催生道德風險,這就需要P2P平臺和保險公司臺作,建立更加完善的監(jiān)督和獎懲機制。 本文對P2P平臺以及保險公司提出以下建議: 在現(xiàn)有的兩千余家P2P平臺中,引入履約保證保險的僅為1%。平臺應加強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借助保險的增信和風險轉(zhuǎn)移功能,提高其放款效率。平臺自身要注意管理細節(jié),提高抗風險能力。對可能出現(xiàn)的道德風險,完善懲罰機制。平臺在運營過程中,要注意積累自身歷史核心數(shù)據(jù)和行業(yè)經(jīng)驗數(shù)據(jù),以便在后期能夠更加精準的預測借款者的違約概率。 保險公司參與P2P網(wǎng)貸,在擴大自己生存空間的同時,需要承擔相應的風險責任。保險公司需要根據(jù)P2P網(wǎng)貸的特點,在傳統(tǒng)保險的基礎上,依靠經(jīng)驗數(shù)據(jù)和差異分析對原險種進行改進,設計出更多切合參與者利益的險種,完善保險業(yè)務配套。另一方面,由于經(jīng)驗數(shù)據(jù)的缺乏,保險公司必須借助精算技術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確保保險產(chǎn)品的合理定價。最后,保險公司對于核保和核賠工作,要建立規(guī)范的標準。對于前線的核保,要依照行業(yè)標準,加大檢查力度,剔除由于P2P平臺自身不規(guī)范帶來的風險。對于后線的核賠,要盡可能地與借款人交涉,以核對違約事故的發(fā)生是否在保險責任范圍之內(nèi)。 參考文獻: [1]lyer R,Khwaja A 1,Luttmer E F P,Shue K.Screening in new credit markets:can individual lenders inferborrower creditworthiness in peer-to-peer lending?[R].AFA 2011 Denver Meeting Paper,2011 Available atSSRN:https://ssrn.com/abstract=1570115. [2]Emekter R,Tu Y,Jirasakuldech B,LU M.Evaluating credit risk and loan performance in online peer-to-peerlending[J].Applied Economics,2015 47(1). [3]Lin M,Probhala N,Viswanathan S.Judging borrowers by the company they keep:friendship networks andinformation asymmetry in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J].Management Science,2013 59(1). [4]Everett C R.Group membership,relationship banking and loan default risk:the case of online social lending[J].Banking and Finance Review,2015 7(2). [5]吳曉光,曹一.論加強P2P網(wǎng)絡借貸平臺的監(jiān)管[J].南方金融,2011(4). [6]王紫薇,袁中華,鐘鑫.中國P2P網(wǎng)絡小額信貸運營模式研究——基于“拍拍貸”、“宜農(nóng)貸”的案例分析[J].新金融,2012(2). [7]李鈞.P2P借貸:性質(zhì)、風險與監(jiān)管[J].金融發(fā)展評論,2013(3). [g]楊姍媛.P2P借貸平臺的信息安全風險分析[J].現(xiàn)代經(jīng)濟信息,2014(1). [9]劉繪,沈慶劫.我國P2P網(wǎng)絡貸款的風險與監(jiān)管研究[J].財經(jīng)問題研究,2015(1). [10]俞林,康燦華,王龍.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監(jiān)管博弈研究:以P2P網(wǎng)貸模式為例[J].南開經(jīng)濟研究,2015(5). [11]余曉波,許哲遠.博弈論視角下P2P網(wǎng)絡信貸與保險的結合[J].現(xiàn)代經(jīng)濟信息,2015(3). [12]葉穎剛.P2P網(wǎng)貸平臺搭建保險凸顯的瓶頸及對策——基于動態(tài)博弈視角[J].福建金融,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