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鳳
南通市通州區(qū)人民醫(yī)院腎內科,江蘇南通 226300
膽紅素為血紅蛋白分解代謝的產物,一直被臨床作為診斷肝膽疾病的主要指標,在我們機體內膽紅素具有較強的抗氧化能力,能夠對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起到抑制作用,從而防止動脈硬化[1-2]。慢性腎臟病患者是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的高危人群,研究指出[3],膽紅素水平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獨立危險因素,而大動脈僵硬程度為其預測因素,因此,該疾病患者患心腦疾病的幾率高于普通人群,為進一步了解血清總膽紅素水平與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的關系,該文將2017年8月—2018年7月期間接收的50例慢性腎臟病患者,進行分析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接收的50例慢性腎臟病患者,將其設為觀察組,其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齡平均(51.5±4.7)歲,另選取同期50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男性 25名,女性 25名,年齡平均(52.5±4.8)歲,均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兩組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均進行血清膽紅素水平及生化檢測,囑患者禁食水12 h,空腹采集靜脈血,檢測生化指標及血清膽紅素水平,嚴格根據(jù)說明步驟進行操作,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進行檢測。然后,采取高分辨率的二維頸動脈超聲技術測定患者的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儀器為西門子s200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器,探頭頻率為7.5 Hz,檢查部位為患者的頸內動脈,頸總動脈,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的測量在頸總動脈分叉近端1 cm處后壁測量或者在其最厚處進行測量,兩側頸總動脈均測量三次,取其平均值。參照標準: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在1.0 mmm以上或(和)頸動脈斑塊。
應用SPSS 11.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n(%)]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s),t檢驗,單因素分析以Pearson與Spearman相關分析進行,獨立危險因素采取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在 TBIL (7.60±2.14)μmol/L、DBIL(2.67±1.09)μmol/L、IBIL(5.02±1.12)μmol/L 上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單因素分析
觀察組血清膽紅素水平(7.60±2.14)μmol/L顯著低于對照組;觀察組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 (0.829±0.182)mm 顯著厚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血清膽紅素水平(μmol/L)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mm)觀察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7.60±2.14 12.72±3.15 8.597<0.05 0.829±0.182 0.652±0.161 6.383<0.05
通過單因素分析顯示,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血清膽紅素與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尿素氮和肌酐之間呈現(xiàn)負相關,和血紅蛋白、腎小球濾過率呈現(xiàn)正相關。將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作為應變量,進行多因素回歸分析顯示,年齡和血清膽紅素是導致慢性腎臟病患者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增厚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
表3 慢性腎臟病患者血清膽紅素與生化指標的相關分析
慢性腎臟病患者主要的血管并發(fā)癥為動脈粥樣硬化,慢性腎臟病患者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的幾率要遠高于同齡人群,其患病人群的年齡也能夠提前至30~40歲[4-5]。而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心血管疾病是慢性腎臟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6]。相關研究顯示[7],在早期慢性腎臟病患者中,其發(fā)生心血管疾病的幾率也明顯在增加。目前,導致慢性腎臟病患者出現(xiàn)動脈粥樣性硬化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確,不過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尿毒癥等為其特有的危險因素。而近年來,找尋能夠反映慢性腎臟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生物學標志物不斷成為研究的熱點。
血清膽紅素作為我們機體最為豐富的內源性抗氧化劑,對于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具有很強抑制作用,從而減少脂質過氧化物對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膽紅素還具有清除氧自由基,保護脂類不受氧自由基損害的作用,同時對脂質過氧化物的形成也起到抑制作用,防止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修飾,因此,膽紅素水平降低,能夠造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升高,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發(fā)生升高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關系密切。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血清膽紅素水平(7.60±2.14)μmol/L 顯著低于對照組;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0.829±0.182)mm顯著厚于對照組;頸動脈粥樣斑塊檢出率28.0%顯著高于對照組;慢性腎臟病患者血清膽紅素與尿素氮、肌酐呈顯著負相關,與腎小球濾過率、血紅蛋白呈顯著正相關,這與張俊士等[8]的研究中,慢性腎臟病組患者血清膽紅素水平為(7.74±2.04)μmol/L 顯著低于對照組;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0.819±0.114)mm顯著厚于對照組;頸動脈粥樣斑塊檢出率29.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結果一致,均說明,低膽紅素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關系密切,證實低膽紅素水平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發(fā)展,是其獨立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慢性腎臟病患者伴有低膽紅素血癥,且低膽紅素血癥與患者頸動脈內膜中膜厚度之間關系密切,考慮可能參與了慢性腎臟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