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敏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要求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鼓勵學生在學習時進行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逐步養(yǎng)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由此,我認為:第一,教師教學的著力點不僅要教“識”(傳授知識),還要訓“能”(學習能力);第二,引導學生學懂、學會,直到會學,達到“無師自通”的境界。教會學生思考無疑是教師必須要做的一項重要工作,但遺憾的是,有些教師沒有有意識地引導與培養(yǎng)的思維習慣,而是越俎代庖,擠占原本屬于學生的思考訓練時間。
一、案例與問題
我們先看一個區(qū)級公開課的案例。執(zhí)教者是一位年輕的歷史教師,執(zhí)教課是川教版九年級下冊《經濟全球化的趨向》一課。我們先簡要梳理一下她的課堂。
教師導入新課后,讓學生根據導學案自主學習。
學生大概用了七八分鐘時間在書中標出答案。之后進入教學的第二板塊。教師出示了江澤民在聯合國的一段講話,并用紅色標出答案。并提問:作為發(fā)展中國家,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對待經濟全球化?
二、分析與反思
作為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唯有如此,學生才能“懂”“會”,以不變應萬變。而本節(jié)課,教師剝奪了學生的思考時間。具體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1.教師將碎片化的知識以填空題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而且每個知識點所在的具體位置都告知了學生,學生只需將字詞填入即可。教師把知識“嚼爛”了,學生只需張嘴“咽下”。2.教師將課文分析得全面、透徹,學生已沒有太多思考的空間了。
三、歸還與拓展
那么,作為歷史教師應該從哪些方面努力,引導與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呢?我認為應該從三方面著手。
1.教師要把自己培養(yǎng)成思考者。
九年級學生的思維已經發(fā)展到一定高度,對問題有自己的看法,他們佩服那些有思想、有獨到見解的老師。其實,也只有這樣的老師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思考的欲望;也只有這樣的老師才能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所以,教師必須讓自己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把自己培養(yǎng)成一個思考者。
2.歸還學生思考的空間。
歷史學科考試也注重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注重引導與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但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向》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將教材“嚼”得太爛、太細,學生已沒有“發(fā)現、感知”的空間了。其實,這節(jié)課,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的空間還是很多的。例如,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原因。對于經濟全球化的原因,教師可以直接以問題的形式出現:經濟全球化的原因是什么?根據我多年的教學經驗,九年級學生經過低層次的思考是完全能夠在課本中找出答案的。教師繼續(xù)追問:根本原因是什么?學生簡單思考之后也可以得出結論。為了能讓學生深刻理解這一問題,教師還要繼續(xù)追問:為什么這樣說呢?此種設計既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又給學生搭建思考的平臺,一步步引導學生運用已知發(fā)現、甄別、分析、比較、歸納、綜合。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提煉內化,這樣,不僅有助于知識目標的生成,思考能力的提升,更為重要的是學生積極參與,并獲得了勞動成果,學生會很有成就感,思考的欲望會愈加強烈。久而久之,學生會愛上思考,善于思考,變得越來越有智慧。
3.歸還學生思考的時間。
著名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成長的標準是學生心理活動的質量。”心理活動的質量,主要是指有效思維的時間長度。所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還要有時間作保證。教師直接將知識塞給學生是得不償失的。學生學習的目的是什么?掌握繼而應用。直接塞給學生知識,學生只是記憶的容器。真正的學習過程是不斷反思的過程。反思是需要時間的,沒有時間做保障,學生怎能思考、掌握、應用?所以,作為教師,我們要給學生留出獨立思考、梳理知識的時間,而不是留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死記硬背,做知識的儲備器。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為師者,重在訓練學生之思。教師需從改變自身開始,習慣思考,善于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如此,學生會變得越來越有智慧,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發(fā)展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