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煜
(西安石油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65)
多媒體技術(shù)運用下的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探析
——以趨向動詞“來”和“去”為例
趙 煜
(西安石油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65)
隨著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的迅猛發(fā)展,多媒體技術(shù)作為一種綜合性的、多元化的教育技術(shù),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趨向動詞一直是詞匯教學的一個難點,而趨向動詞“來”和“去”在使用范圍上交叉性較大,學生在使用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偏誤,本文結(jié)合多媒體技術(shù)的運用,在分析了趨向動詞“來”和“去”的用法差異后,得出對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點啟發(fā)。
多媒體技術(shù);“來”和“去”;對外漢語教學
說到動詞“來”、“去”的關(guān)系,人們首先往往會想到“反義詞”。的確,漢語中有許多例子可以證明這點,如在《西游記》中:
(1)“敢問高僧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孫悟空)
(2)“拿著這一條不短不長的金箍棒,來無影,去無蹤[1]?!?/p>
在上例中可見,從實詞角度看,“來”、“去”的方向截然相反,從而構(gòu)成了反義關(guān)系。但在現(xiàn)代漢語中,趨向動詞是一類較為特殊的動詞,除基本語義是表示空間位移的實義動詞外,在實際語言運用中,很多情況下語義有了引申,呈現(xiàn)出從實詞到虛詞演化的狀態(tài),不僅可以單獨作謂語動詞使用,還可以和其他動詞連用,構(gòu)成動補短語、連動短語和兼語短語[2]。本文主要通過探析“來”和“去”在趨向相似的虛用意義時的不同之處,以此來更好地指導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對趨向動詞“來”和“去”的教學方法。
作為基本趨向動詞的“來”、“去”,其趨向性包括兩方面的意義:方向和趨勢?!胺较颉笔菍嵱茫幢硎具\動或動作的實際方向;“趨勢”是虛用,即表示某種活動的發(fā)展趨勢或者抽象的運動趨勢,這是它們的根本特點之一[3]。在演變過程,“來”和“去”語義逐漸虛化,功能也因此逐步趨近,到語氣助詞表達情態(tài)時,兩者大多數(shù)時候可以互換。
“來”和“去”所具的方向性,不僅包括實際空間的方向性,而且包括心理空間的方向性。例如:
A:明天咱們見個面吧。
B:在你家還是我家?
A:(3)我來/去吧,你在家待著就是了。
不論是“我來”還是“我去”,都是指從A家向B家之間的運行軌跡。
“來”和“去”作為基本趨向動詞,具有趨向動詞所特有的移動的目的性特征。例如:
(4)渴死了,趕緊幫我倒點水來/去。
上句中不管是“來”或者“去”,都帶有一定的目的性,那就是——幫忙倒水。
“來”和“去”動作的參照點是“說話人心理空間所在的位置”,這包括三種情況:實際所在位置、觀察視點位置、心理想象位置[2]。而在人們?nèi)粘=邮艿男畔⒅校?0%以上來自于視覺器官,因此,在語言事實中,參照點是“觀察視點位置”的情況居多,例如:
(5)“謝謝你們的熱情款待!歡迎你們來/去上海玩!到時我給你們做免費導游?!?/p>
不論選用“來”還是選用“去”都表示以聽話人所在地為參照點,離開他所在的位置而朝向上海。
“來”和“去”雖然在虛化用法上具有可互換的相似性,但為更好的在實際上正確運用,我們應(yīng)該選擇更適當?shù)挠梅?,因此,探究“來”和“去”之間用法上的差別就顯得尤為重要。
趨向動詞“來”、“去”反映了從起點到終點的同一位移,“來”主要表示由遠及近,以終點為參照點,“去”表示由近及遠,以起點為參照點。例如:
(6a)“你怎么不在美國好好待著,來中國了?”
(6b)“你怎么不在美國好好待著,去中國了?”
在上例中,“來”和“去”的起點位置都是美國,終點的位置都是中國,但由于說話人的位置不同,即參照點不同,(6a)是以以終點為參照點,趨向中國;(6b)是以起點為參照點,背離美國。
3.2.1 與動詞搭配 趨向動詞“來”“去”在和其他動詞連用,構(gòu)成動補短語、連動短語和兼語短語時,其適用范圍要根據(jù)與動詞的搭配情況而定。
3.2.1.1 動詞指向的結(jié)果的可知性 行動一般會造成一定的結(jié)果,動詞的結(jié)果分為兩類:可知性與不可知性。當結(jié)果是說話人可以感覺到的或抽象地看這種動詞所表示的動作造成的結(jié)果從不可見變?yōu)榭梢姇r,一般情況下會選用“來”。例如:
(7)“這種花香聞起來讓人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
(8)“媽媽一眼就看出來她不對勁?!?/p>
(9)“幾年不見,我都快認不出你來了?!?/p>
不管是明確感知還是微弱感知,這里的“來”無疑都是表示對于結(jié)果的可感知,感受主體的視覺、嗅覺、觸覺或聽覺都可以被調(diào)動起來,給感受主體留下一種印象,得出一種結(jié)論。這種印象和結(jié)論無疑都是從不可見變?yōu)榭梢?,慢慢顯現(xiàn)。
相反,當結(jié)果是說話人不可以預料到的或抽象地看這種動詞所表示的動作造成的結(jié)果從可見變?yōu)椴豢梢姇r,一般情況下會選用“去”。例如:
(10)“當心點,從這里摔下去可就不好了。”
(11)“他們家有個嫁不出去的老姑娘?!?/p>
摔下去的結(jié)果,生或死,是不可預測的,是由摔之前的“生”的確定到摔之后的生死未卜,同樣“嫁出去”的未來也不可知,因此“去”更適用。
(12a)“雖然這三個月條件很艱苦,但值得高興的是,我們都堅持下來了。”
(12b)“不管接下來的日子有多艱難,我們也要堅持下去?!?/p>
(13a)“九死一生,他終于活下來了?!?/p>
(13b)“他發(fā)誓一定要活下去!”
在上述幾例中,“堅持下來”和“活下來”的結(jié)果對于現(xiàn)在無疑是可見的、可知的。而“堅持下去”和“活下去”的結(jié)果是指向未來,而未來是不可知的。由此可見,“來”“去”分別與可見不可見、可感知不可感知有關(guān)。
3.2.1.2 動詞性質(zhì) 與趨向動詞“來”“去”搭配的動詞可分為發(fā)現(xiàn)義和消耗義。發(fā)現(xiàn)義與主體的感知相關(guān),在一定程度上,指向結(jié)果的可知性,因此,一般用“來”表示。例如:
(14)“你的任務(wù)就是把這篇文章的所有錯別字都找出來。”
(15)“這道題的解題方法我想不出來?!?/p>
“找/想”都帶有發(fā)現(xiàn)的意義,同樣的還有認、猜、查、追究、追問等一類表示對結(jié)果的探求,是對結(jié)果的確定,這種情況下,只能用“來”而不能用“去”。
相對的,消耗義是由不可見義和不可感知義引申出來的。例如:
(16)“解這道題用/花/耗(去)了我兩個小時。”
(17)“這單生意他又搭/賠/貼進去十萬塊錢。”
(18)“我實在是咽/吞/喝/吃不下去這些東西了。”
在上例中,時間、金錢、食物都在這些動作之后相較于之前無疑是耗損了,因此,只能用“去”來表示而不能用“來”。
與趨向動詞“來”“去”搭配的動詞還可分為內(nèi)向動詞和外向動詞。馬慶株先生認為,“內(nèi)向動詞可以分為表示受事客體進入施事主體的‘吃’類、‘看’類;表示受事客體進入施事主體可以控制的范圍的‘抱’類;表示工具或材料進入某一個客體的如‘插’類。外向動詞可以分為表示由主體內(nèi)到主體外的‘呼’類、‘表達’類、‘踹’類[4]?!?/p>
在討論這類動詞與“來”“去”搭配時,應(yīng)結(jié)合動詞的結(jié)果是否可感知和動詞的性質(zhì)是消耗義或是發(fā)現(xiàn)義來考察。例如:
“吃”在結(jié)合其消耗義中,只能與“去”搭配,如:吃下去、吃進去。但將“吃”與結(jié)果的可感知性聯(lián)系考慮,則也可以與“來”連用,例如:
(19)“一頓飯吃下來,大家彼此之間都有了一些了解?!?/p>
吃飯的過程,讓彼此之間不熟悉的情況大致有了一個相對清楚的認識,是對由不可知到可知的過程,因此選用“來”。
3.2.2 與人稱搭配 表示主體空間位移時,動作對人稱有要求。
(1)當以第一人稱敘述時,參照點不同,“來”“去”的用法也不同,如果人或事物朝說話人方向移動,就用“來”,否則就用“去”,例如:
(20a)“你到我這兒來?!?/p>
(20b)“你到他那兒去?!?/p>
在(20a)中,說話人“我”以自己為參考點,才會用“來”;在(20b)中,說話人是遠離“我”的,更接近第三者“他”,選用“去”。
(2)以第三人稱進行敘述時,則以正在敘述的人物所在的位置為參照物,例如:
(21a)“他剛下飛機,朋友就過來為他接風洗塵?!?/p>
(21b)“他剛下飛機,就趕去朋友的婚禮了。”
在(21a)句中,以“他”為參照點,朋友趨向他,因此用“來”不用“去”。
在(21b)句中,以“他”為參照點,他趨向朋友,因此用“去”不用“來”。
根據(jù)前人對趨向動詞“來”和“去”在實際語料中出現(xiàn)頻率的統(tǒng)計報告表明“來”和“去”的用法是非對稱、不平行的:“來”在實際預料的出現(xiàn)頻率要高于“去”[2]。這不僅是一方面因為“來”比“去”意義更豐富,另一方面則是除“來”和“去”所表示的空間基本語義外,我們還應(yīng)關(guān)注受眾的心理要素。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類都有趨利避害的心理,并體現(xiàn)在具體細節(jié)中?!皝怼焙汀叭ァ钡倪\動方向不同,一個趨向目標,一個遠離目標。只有靠近參照點的“來”,人們才有可能緊緊把握,成為自己的所有物。在漢語中,人們總是把喜歡的看重的方面放在前面,例如:“一來二去”、“思來想去”“來龍去脈”等等,而“去”字在前面時表達的卻是不容樂觀的情況,如“死去活來”。由此可見,在心理上,人們更偏愛“來”。
以“說出去”和“說出來”為例,“說出來”、“說出去”雖然都能說,但意思不一樣:“說出來”表示在說話人所處的環(huán)境范圍中,主體在心理上是可控的;而“說出去”是把信息傳播到主體不可控的范圍,常有把信息擴散到不該擴散的地方的意思。
在心理上,一般較理想的情況用“來”,表達人們內(nèi)心的期盼;較不理想的情況用“去”,表達一種不快之感。
(22a)“還好,他已經(jīng)蘇醒過來了?!?/p>
(22b)“不好,他又昏迷過去了?!?/p>
(23a)“四處奔勞,他終于把業(yè)績提了上來?!?/p>
(23b)“你什么時候才能把業(yè)績提上去?。俊?/p>
(24a)“經(jīng)過三個月的鍛煉,我終于瘦下來了?!?/p>
(24b)“茶飯不思,他眼見著瘦了下去?!?/p>
在上述例子中,a句中用的是“來”,表示的情況都朝著人們期望的方向的發(fā)展,b句中用的是“去”,表示的情況都是人們不樂意見到的情況。從受眾心理角度,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和“去使用范圍的差異。
趨向動詞作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值得我們對其深入地研究。而“來”和“去”作為趨向動詞中使用最為頻繁且容易混淆的一組,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更應(yīng)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通過上述對“來”和“去”在使用范圍的相似和差異之處的分析基礎(chǔ)上,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如何提高教學效果,對多媒體技術(shù)的靈活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多媒體技術(shù)以計算機和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為基礎(chǔ),可以將音頻、視頻、圖形等多媒體信息進行綜合處理,圖文、聲、像融為一體。多媒體技術(shù)在對外漢語教學課堂中的靈活運用,有利于創(chuàng)設(shè)真實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就筆者在對外漢語教學的一點經(jīng)驗積累來看,對外漢語教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如何把復雜問題簡單化,如何能用最簡單的辦法、最直觀的形式把一個詞、一個語法點解釋清楚。就趨向動詞“來”和“去”的意義和用法,上述我們進行了細致地分析,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把這一問題簡單化,使學生能快速地消化吸收,教師教學方法及教學技術(shù)的恰當使用,即能事半功倍。
對趨向動詞“來”、“去”意義和用法的講解,教師要根據(jù)自己學生的實際漢語水平,認真?zhèn)湔n,分層次、分階段地進行講解,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shù),展示合適的情境,讓學生充分感受與理解兩者在使用上的異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本文以服務(wù)對外漢語教學為出發(fā)點,對趨向動詞“來”和“去”在使用范圍上的差異之處分別從參照點、搭配情況、受眾心理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最后,就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如何能讓學生充分理解并靈活運用趨向動詞“來”和“去”,我們從多媒體技術(shù)的運用找到了突破口,具體怎么更好地結(jié)合、更好地利用,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1]郭萍.多媒體技術(shù)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yīng)用探析[J].中國新技術(shù)新產(chǎn)品,2011(23).
[2]沈琳.論趨向動詞“來”、“去”的應(yīng)用規(guī)律[J].語文知識,2010(2):35-38.
[3]姜南秀.現(xiàn)代漢語趨向動詞“來”“去”的語義分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1):66.
[4]沈光浩.淺析現(xiàn)代漢語中的“來”類趨向動詞[J].科教文匯,2008(4):190.
[5]馬慶株.“V來/去”與現(xiàn)代漢語動詞的主觀范疇[C].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1997.
[6]張發(fā)明.趨向動詞“來”“去”新議[J].四平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3):94.
H195;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624(2018)01-0136-03
趙煜(1993-),女,漢,山西省晉中市,碩士,西安石油大學,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