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文洪 馮繡宇
【摘要】 通過開展“同課異構”的教研活動,使教師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講授,探究“同課異構”在各層面的關系,青年教師對于“同課異構”有著不同的理解與收獲,從而實現優(yōu)勢互補,促進各自的專業(yè)成長.通過這一探究過程,我們的數學課堂會變得越來越活躍,青年教師更加深刻地理解“同課異構”這種的教研形式.
【關鍵詞】 同課異構;小學數學;教學
數學教研活動有多種不同的形式,目前最流行且最有效的教研活動就是“同課異構”.“同課異構”,顧名思義,就是對于同一個教學內容,由不同的教師上課,看每一位教師對教材的編寫意圖理解是否到位;對教學重、難點的確立是否恰當;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是否科學;對教學內容的設計是否合理.最后,用各自的教學風格完成一節(jié)課,從而達到相互學習的目的.
在這種形式的教研活動中,許多教師都會以各自的理論視角為依據,以“同”與“異”的基礎,展現不同的教學方式,所以我們認為“同課異構”的教學模式具有以下特色:
一、“同課異構”的教研方式,展現了它的靈活操作性與知識層面的不同性
這種小學數學研究中常用的方式,從活動效益來看,能體現教研的不同水平,能激發(fā)教師互補、互學、互促,對年輕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以教學活動這一環(huán)節(jié)為例,它是傳遞知識的主要途徑,能夠表現教師上課中的教學行為與教學方式.例如,同樣講“百分數的認識”這一知識點,各教齡階層教師的操作方式各有不同.剛走上講臺的青年教師,在知識點的呈現方式是以網絡虛擬的文化為主,課件所展示的內容,所舉的相關例子都是經青少年喜聞樂見的素材為主(例如,動畫片、時尚元素);教齡在十年左右的教師,知識點的呈現方式以依附性的文化產品為主,他們所教的內容會以身邊常有、常出現的例子為素材(例如,各種比賽,生活物件);教齡在二十年左右的教師,他們的知識點呈現方式主要以學生的心理因素、行為因素捆綁在一起的文化制度為主(例如,圍繞學生自身情況,生活中出現的各種素材),它們不同的呈現方式,都在“同課異構”教學中表達了各種不同知識層面與教學經驗之間關聯性與不同點.
二、各種教材的深度剖析,對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技術水平的促進作用
首先,在“同課異構”中就要先通讀教材,促進教師在理解教材編排、分布,安排情況等,再加以各種不同版本教材的對比,讓年輕教師進行深刻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實效性.其次,在開展“同課異構”研討課的活動,對每一位執(zhí)教的教師都有促進作用,因為同一個內容,每位教師都為了呈現最好的教學設計都傾盡自己的所想,力圖表現得更好.
例如,在“小數的意義”這節(jié)課中,有三位教師進行“同課異構”的教學,每一位教師各盡其能,有從“人教版”主題圖中引入的,有從“北師大版”的內容進行啟發(fā)的,都是想通過對小數的意義的認識出發(fā),使學生能更好、更深入地認識、掌握本節(jié)課的一些基本概念,每一位進行“同課異構”的教師同時也滲透了小數進率與整數進率的內在聯系,對后面即將學習的分數等知識的學習起到一定的奠基作用.
教師一般都會認為教材的分析就是弄清楚教學目標與重難點,這是遠遠不夠的,有時聽了一節(jié)課下來,發(fā)現好像沒有講透,原因在哪里呢?
在教學中,我們要有一種深追的意識,深追其精華所在.例如,“小數的意義”,年輕教師會認為,講授中講解小數的意義的比重為50 % ,小數的進率和小數的計數單位講解各占25 % .其實不然,聽完各位教師的評議及反思后,對于“小數的意義”內容中,都會了解“認識小數的相鄰單位”和“計數單位”要作為難點部分進行講解.
三、在研究、分析不同學生的過程中,能夠提高教師的引導水平
教學能手和一般教師之間的差別就在于對學生的把握.除了我們通常說的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以外,更重要的是研究學生的心理.所以在“同課異構”活動中,不僅要求各執(zhí)教教師在備好一節(jié)課的同時,還要通過備課中體現“備學生”這一環(huán)節(jié).例如,在課堂交流過程中語言表達的多變性,也是使學生樂于參與其中的重要因素,特別是練習部分拓展訓練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經過短時間的啟發(fā)交流,就能感知數學內容中更進一步的知識點,這與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密不可分.
例如,在“認識周長”一課中,因為周長這一概念相對抽象,三年級的學生還處于具體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思維能力不強,所以同課異構的教師都不是將周長這一概念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感知圖形“周邊線”的特點,然后讓學生嘗試用語言描述什么是周長,再通過理解和分析封閉圖形,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概念,并通過小組操作,發(fā)現直邊圖形可以用尺子量每條邊的長度,再相加后就可以知道圖形的周長.對于不規(guī)則的圖形,可以通過化曲為直,用繩子繞或在紙上拓印等方法隨后測量繩子的長度,也就是圖形的周長就量出來了,從而體現了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以多種方式方法解決了問題.
四、青年教師在同課異構活動中,通過不同的問題生成以達到提高專業(yè)能力的目的
小學數學課堂上就要有核心問題的提出,解決好不同的核心問題,一節(jié)課的重難點就好處理了,面對動態(tài)生成、變化發(fā)展的課堂資源,“同課異構”的教師都能巧妙應對,靈活調控,從而引導學生在“生成問題”中建構屬于自己的認知結構.例如,在觀摩了三地教師展示的同一個課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青年教師龔老師上的一節(jié)課,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生成問題就十分有特點,她把學生喜歡的動畫片“西游記”搬進這節(jié)課上,“八戒想干的最少,就選擇平行四邊形的菜地.”老師問:“八戒選的真的就比別人少嗎?”將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后,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又與后面的智慧闖關有一定的關聯.第二個小組合作交流部分,解決問題讓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安排每個小組都用拼一拼、擺一擺、比一比的方式,將手中的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大小進行對比.這個環(huán)節(jié)十分巧妙,匯報時引出計算平行四邊形概念,然后讓學生整理條件,分析其中的聯系,最后共同得出計算方法.
課堂總是處于一種“流變”的狀態(tài),教師與學生的心態(tài)都在不斷地變化,學生知識經驗狀況也在隨著教師的講解與發(fā)展發(fā)生變化,課堂上充滿不確定性,學生提出的一些發(fā)人深思的問題,都是富有個性的理解,他們所有的表達和理解都有可能不期而至,超出教師的意料.所以在上好每一節(jié)課的同時,教師都應根據情形不斷地發(fā)展,應學生發(fā)展而動,應情境而變,不同問題不期而至,果斷捕獲.這樣就可以在教學中提高自己的專業(yè)能力.
五、通過同種課,不同的反思,引領青年教師在專業(yè)上的進步
在“同課異構”的教學中,教師上完同一種課以后,通過各種不同的評議,反思教學的效果,從中找出教學設計的優(yōu)、缺點.這種對比效果,一方面是與自己以前的課的教學設計相對比,看看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整節(jié)課的構思是否完成了數學課的四維課程目標.第二是從現場效果來看,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新性是否被激發(fā)出來,學生是否當場掌握了所學的內容.再與其他上課的教師對比,看看各自在教學效果方面都會有什么差距,對教學效果的反思主要是結合學生的反饋,同行和專家的評議,反思出一節(jié)課的“得”與“失”,最后再提出今后改進和要進行完善的設想與做法.
與一般的課進行對比,因為“同課異構”講的是同一個知識點,所以更具有可比性,在課后大家有共同話題進行深入探討,對探討某一類教材的教學方法,相互學習不同的教學理念和教學風格,也會有一定的收獲.例如,在研討小學四年級上冊“小數的意義”這一節(jié)課時,專家從人教版教材分析出發(fā),把從三年級下冊“小數的產生”開始,到四年級的再認識小數的意義的縱向剖析,和對比不同的北師大版本是先從認識分數開始,再到認識小數的橫向對比,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解析一節(jié)課的知識的探討,使教學反思成為課例分析的主要載體.這樣對于成長中的青年教師來說,可謂是一筆不小的收獲.
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總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根據自身特點,逐步形成獨特的個性化教學風格,但面對個性化學生群體時,總有千差萬別的教學模式.所以“同課異構”的形成可以讓教師學習優(yōu)點、克服缺點,促進教師自我反思,通過進一步地完善和發(fā)展讓教師在同仁的帶領下,更好、更自然地促進其教學的方法進行優(yōu)化,從而形成自身特有的教學風格.
【參考文獻】
[1]陳勝英.“同課異構”教研活動的現實誤區(qū)與應對策略[J].江蘇教育研究,2013(3):38-40.
[2]吳智昌.同課異構活動后的思考[J].文學教育(中),2013(2):159.
[3]陳善立.同課異構——不一樣的精彩[J].學周刊,2011(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