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園 張繼河
[摘 要] 高等教育目的是確保高等教育能夠順利進行的指向標,對高等教育具有根本引導和價值判斷的意義。探求目前高等教育目的制定存在的問題,并對此問題進行反思并提出相應的看法與建議。
[關鍵詞] 高等教育目的;目的制定依據;目的反思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8) 12-0036-03
我國自古就有“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理念,而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指出“治理城邦的首要任務是改善公民的靈魂,給他們知識和教養(yǎng)使他們過理性的生活”??梢钥闯觯瑖液徒逃龔墓糯浆F(xiàn)在都是密切相關的,國家制定教育目的也已在高等教育領域獲得主導的地位。但是,由國家制定教育目的內容是否還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以及該如何制定教育目的,都是需要思考與探究的。
一 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據
高等教育的目的制定要以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為依據,體現(xiàn)時代特點。理論上高等教育的需要從社會需要的角度與個人需要的角度進行制定。
(一)從社會需要角度制定高等教育目的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高等教育與社會的聯(lián)系日益緊密,高等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需要根據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來制定相應的目的。社會精神生活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形成的思想基礎,其主要反映了社會的道德價值觀、思想情感、價值判斷。為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與進步提供思想動力是高等教育的價值體現(xiàn),如今,高等教育能夠為整個社會實現(xiàn)更多的目標與價值,使得它的目的變得更加復雜。普林斯頓校長威爾遜在任期間曾表示:讓高等教育直接為社會政治、經濟的發(fā)展服務。在社會需求方面,精神需求屬于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高層次需求,個人與群體的關系不斷交織發(fā)展,密不可分,人類越來越呈現(xiàn)多樣性以及相似性,且人類的社會性在新的世紀不斷得到發(fā)展與體現(xiàn)。 [1]
美國學者布魯貝克在其著作中認為,人們探討深奧的知識不僅僅是出于閑逸的好奇,還因為它對國家有深遠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目的制定受國家發(fā)展的需求的影響。同時布魯貝克還表示“高等教育在政治上的合法地位不用大驚小怪,所有偉大的教育哲學家都把教育作為政治的分支來看待”。這也體現(xiàn)了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離不開政治的影響。因而,將高等教育目的的制定概括來說,體現(xiàn)出一定社會的生產關系及其總和,是由經濟基礎所決定的,是經濟的集中體現(xiàn),同時,受到政治方向的影響。
(二)從個人需要角度制定高等教育目的
高等教育原料與產品是學生,應當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分析其發(fā)展狀況和因素,是制定高等教育目標的先決條件。因此,個人發(fā)展的需要是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基礎。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著作中將人的需求劃分為五大層次,分別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自尊需求以及自我實現(xiàn)需求,最終可將這五層次的需求劃分為身體和心理需求。生理需求是高等教育目的的生理先決條件,鍛煉健康的身體,提高身體素質,培養(yǎng)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目標。因此,高等教育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身體素質。同時,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學生需要健康的精神狀態(tài),并且個體的心理需求是多層次的,隨著生理學的發(fā)展,學者發(fā)現(xiàn)個體的心理發(fā)展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就大學生而言,其身心發(fā)展在理論上雖然已經達到成熟的水平,他們已經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世界觀和信仰,但對社會的理解還不足,在社會價值選擇多元化的時代,面對各樣的價值觀,仍需要由教育來引導學生個體心理需要,如教育家赫欽斯認為高等教育應主要致力于受教育者心智的開發(fā)。在知識經濟時代,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yǎng)既是社會的需要,也是個體的需要,創(chuàng)新型學習替代持續(xù)性學習是大勢所趨,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要求,必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課題。
因此,將受教育者的生理發(fā)展需要和心理發(fā)展需要完善地結合在一起,應是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基本思想。
二 我國高等教育目的制定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等教育立足于社會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發(fā)展水平,并依此確立高等教育目的,這也是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和過渡時期表現(xiàn)出來的復雜形式的原因所在。高等教育的目的在高等教育發(fā)展中發(fā)揮了作用,但由于目前對其內容規(guī)定的局限性,使得高等教育發(fā)展能力薄弱,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據此,為使我國高等教育目的朝著符合其規(guī)律的方向發(fā)展,需要正確認識高等教育目的制定中存在的問題,以此作為改進目的制定的依據。
(一)高等教育目的未能全面反映高等教育性質和功能
《高等教育法》中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以此來實現(xiàn)科學與文化的發(fā)展,關于高等教育目的的規(guī)定僅僅是教育目的的重復,并未充分體現(xiàn)高等教育的性質和功能。雖然這規(guī)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高等教育的性質和功能,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高等教育的任務之一是培養(yǎng)高層次的專業(yè)人才這僅僅是對其知識與能力結構的界定,缺乏對人的素質結構和核心理解的綜合性。我國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內容都是指向國家與社會的需求,外部的需求為教育的目的,并非是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為教育目的,這是在制定高等教育目的時,對教育目的的解讀的偏差所導致的,而因高等教育目的解讀的偏差產生的制定高等教育目時所制定的內容的偏頗,其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所產生的負面的影響值得深思。
(二)高等教育目的內容的片面性導致教育功利化
高等教育為國家政治服務的方向十分明朗,這也就保障了我國社會主義性質的地位不動搖,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尚未建立清晰的指導內容與方向,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也逐漸影響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其市場化的行為越來越多,這些行為的增加也直接導致了高校辦學的功利主義的產生。[2]高等教育的教育價值逐漸轉變成為市場價值,過于強調個人表現(xiàn)而非整體需要,強調選擇自由而不是社會公正,重視服務質量卻不關注人本身的發(fā)展。高等教育的目的只是明確規(guī)定高等教育學生的學術水平,而不是充分規(guī)范學生的其他方面,顯示了高等教育內容的片面性。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高校逐步肩負著肩負著 “強國”的宏愿,不斷提升著中國生產力與技術。于是在“博學窮理”與“學以致用”之間,高等教育的主力方向轉變?yōu)槭菍I(yè)教育和應用開發(fā)研究,于是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實用主義進而轉變成功利主義,從政府資助研究項目的政策、大學整體排名評估指標、大學教育質量評估標準、大學生素質評估、學科發(fā)展規(guī)劃的考量、學生的專業(yè)選擇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其功利主性的內容。正如金耀基先生所說:“大學最受歡迎的形象不是‘象牙塔,而是‘服務站。社會要什么,大學就給什么;政府要什么,大學就給什么;市場要什么,大學就給什么。不知不覺,大學已經變得社會化,政治化和市場化”。[3]
(三)由國家制定高等教育目的存在先天缺陷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高等教育目的內容也不斷進行改革,越來越強調培養(yǎng)高級專門人才和發(fā)展科學技術文化,全國各級高校的教育目的已逐漸成為努力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與“接班人”。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落實不足,對學生來講,教育行政化氣息非常濃厚。在我國,不論是民國時期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階段,都可以看出教育的目的政治性,人成為推動社會、政治的工具,具有明顯的工具性傾向,忽視了學生自身的成長與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和科技教育發(fā)展產生負面影響。這樣的教育目的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討論與爭議,有學者認為:“教育的目的是發(fā)展為一個整體的人,黨的宗旨是由信徒引起的。教育是以人為本位的,黨是以組織為本位的。因此,有了‘黨化,必定是沒了‘教育; 另一方面,要進行‘教育,我們必須消除“黨派化”?!盵4]高等教育目的的制定者不夠客觀與全面地面對與看待此類問題時,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會失去正確的方向,因此,由國家制定高等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經決定了高等教育目的內涵存在著先天的缺陷。
三 對于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啟發(fā)
在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過程中,適當?shù)墓笫呛侠淼模苯訉⒔逃c政治或經濟目標結合起來肯定是錯誤的。洪堡認為,實踐性和服務現(xiàn)實只是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的成果或副產品之一,齊勒在關于教育目的的論述中指出,教育必須考慮人這一因素而不是外部因素[5],高等教育目的制定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需要做出一下的思考為高等教育目的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借鑒研究國外有利的高等教育目的制定內容與思路
美國高等教育專家克拉克·科爾在其研究中指出,從不同文化角度看,高等教育的目的經歷多世紀的積累,應當定期地對其進行重新評價。因此,本文通過對西方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變遷以及科爾關于高等教育目的的研究進行概括,借鑒其思想為我國高等教育目的的制定產生一定的啟發(fā)。
從西方高等教育目的的內容傾向于價值取向來看,中世紀是經濟繁榮與文化昌盛的時期,高等教關注重點是職業(yè)準備,其體現(xiàn)出的是一種社會價值的取向;在20世紀,美國教育出現(xiàn)了重學術輕職業(yè)的問題導致工業(yè)社會的發(fā)展與教育關系的失衡,高等教育目的地內容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逐步走向融合。高等教育目的的制定根據教育時代背景下,社會的經濟、文化、政治狀況以及人們的意識而不斷地變化, 從社會本位取向轉向個人本位,并逐步走向融合的制定價值取向。
美國高等教育專家克拉克·科爾對高等教育目的有比較全面的理解與研究,通過對其思想的總述,為我國高等教育目的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死恕た茽柗謨煞N角度對高等教育目的進行了研究與分析,從社會學的角度對高等教育目的進行分析,科爾認為歷史傳統(tǒng)、社會發(fā)展是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本質的影響因素,而高等目的制定中存在功利性與個任性的因素在不同利益群體中的無法達成共識,從這種多因素分析可以得知,高等教育目的無法脫離其自身社會而加以制定??茽栐凇睹绹叩冉逃哪康暮捅憩F(xiàn)》一文中提出三種出于不斷競爭關系的哲學觀點,即“探尋價值”“追求知識““支持一個特有的社會結構”,分別闡述了高等教育目的制定中存在著這三種哲學觀點,這樣的總結與分析對高等教育目的的制定者有著一定的警示與啟示作用?;诙嘣獢U張主義的立場,科爾在經過反復修正形成關于美國的高等教育六大目的:為學生提供個人教育并為增長和發(fā)展提供建設性環(huán)境;在整個社會促進人的能力;對中學后年齡組的教育公平;高等教育有義務團結和幫助其他社會機構為尋求中學以上教育機會的人提供教育機會;純學習——支持智力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評估自我更新的社會-個人的思考和說服;幫助社會從比較實利主義的消費轉到比較文化的消費形式。[6](P228-247)科爾對美國高等高等教育目的進行歸納分析,為我國高等教育目的的制定提供一定視野與思路。
(二)高等教育目的的制定重心由國家制定逐漸高校制定轉向
2005年錢學森老先生曾提出過一個世紀之問:我們國家的學校為何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 [7]從高等教育的角度討論這個問題時,需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二是應該由誰來制定?
政治勢力所規(guī)定的大學應共同遵循的具體的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的原則,因此,由高校自身制定高等教育目的,顯得尤其重要。雅斯貝爾斯認為大學雖然依靠國家的稅收,但大學的任務是超國家,西方絕大多數(shù)大學校長都認同大學應當是超政治、超國家,強調大學對社會的引領作用。因此,從高等教育目的的性質上決定了,國家制定高等教育目的局限性,而高等教育目的由高校自己制定,必然具有重要意義。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外高等教育并沒有完全脫離政治,政府或政黨在自身利益驅動下,一直掌控高校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據此目的培養(yǎng)政黨所需的人才。此情形帶來的弊端是對學生自身個性的忽視,學生無法按照其自身成長規(guī)律成長。因此,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自主權應當歸還至高校,高校依法行事并依據學生成長與學習需要制定合理的教育目的。我國高校具有為社會服務的職能,在制定高等教育目的之時應適當考慮社會與國家的需要,但不可本末倒置,應當正確認識到高等教育目的的制定的受益者以及服務對象是學生。當高校有更多制定教育目的的自主權時,可以根據自身特色更好地建立目的,就能為教師的自由教學和研究以及學生的自由學習提供更加寬松與自由的學術環(huán)境與氛圍。同時,國家是統(tǒng)籌全局的權力機構,將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權力下放至高校,國家將工作重心轉向宏觀調控,可以減輕國家負擔,并有利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實施與實現(xiàn)。對高校而言,高等教育目的制定的自主權回歸高校是一項艱巨且重要的任務,這些任務不能完全依靠教育部自上而下的進行改革,而需要高校教師,學生和學者的共同努力為高校教育目的制定的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
(三)以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依據,制定具有層次性的高等教育目的
杜威曾指出一個真正的目的與外面強加的目的,沒有一點不是相反的,這體現(xiàn)了教育目的必須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制定。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揭示了人類教育與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同時也引申出了高等教育目的的制定應依據受教育者的心理發(fā)展與生理需求,為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制定高等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最高層次是教育理想,這是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追求“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人”“和諧發(fā)展的人”,這就是教育一直期待的是所有目的的終點。 “全面發(fā)展的人”是不受各種物質和精神束縛,全面充分發(fā)展,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獨立自由的個體,這是人們(質量)發(fā)展的最高概括。同時,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層次性,最高層次的高等教育目的表明了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方向,并指導其他層次的高等教育目的與實踐。[8]最高層次高等教育目的與其他層次高等教育目的,是處于整體與部分,抽象與具體的關系位置,是結構與功能等級的辯證統(tǒng)一。最高測你的高等教育目的是普遍的、共同的具有統(tǒng)領性的功能,決定著整個教育的方向,并推導出其他層次的高等教育目的。也就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最高級高等教育目標決定著其他層次的高等教育目標的制定。最高層次高等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常常意味著實現(xiàn)了許多具體的教育目的的完成,因此可將其他層次的高等教育目的劃分為:工具體質層次,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與就業(yè)技能同時注重學生身體的鍛煉與健康的養(yǎng)成;道德理性層次,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推理能力以及公民的意識;思辨理性層次,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邏輯思維。也就是在最高層次的高等教育目的的指導下,逐步實現(xiàn)此三層次的高等教育目標。按層次分高等教育目的能夠使其在實踐中實行時不產生異化,并容易被大眾所理解接受。(責任編輯:張宏玉)
參考文獻
[1]薛天祥.高等教育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03):147-153.
[2]陳國軍,馮景波.我國高等教育目的的異化與歸向[J].理工高教研究,2008(04):20-22.
[3]陳國軍,馮景波.我國高等教育目的的異化與歸向[J].理工高教,2008(4).
[4]智效民.國民時期的公民教育與黨化教育[J].炎黃春秋,2010(03).
[5]孫意遠.對中國高等教育工具化目標取向的倫理反思[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6]克拉克·克爾.高等教育不能回避歷史———21世紀的問題[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李曉波,夏霄天.高等教育的目的應由高校確定[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137-140.
[8]張等菊,扈中平.對層次教育目的的思考[J].教育科學,200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