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 要】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強,在指導學生閱讀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鏈接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方法幫助學生解讀文本。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的閱讀行為化難為易,能夠讓學生對文本內容獲得準確的認識,同時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的技巧,實現(xiàn)閱讀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 小學語文;鏈接生活;高效課堂
楊再隋教授在解讀《語文課程標準》時,這樣寫道:“要建構一種新型的教學生活,把教學過程還原為生活過程,把教學情景還原為生活情景,把教學活動還原為兒童的生命活動?!背浞终f明語文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新課程標準中也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掌握閱讀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但是對于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在理解能力方面還有所欠缺,那么,聯(lián)系他們的生活經(jīng)驗輔助閱讀是幫學生正確解讀文本,獲得深刻體驗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歷,幫助文本解讀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中,尤其是低年級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準確解讀文本內容,但是低年級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強,在解讀文本的時候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偏差,這就要求教師將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引入到文本解讀中去,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更加正確的認識,最終實現(xiàn)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蠶姑娘》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采用了這樣的教學方法。這篇課文屬于低年級教學的范圍,對于這個階段的小學生來說,基本上沒有什么閱讀方法,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結合小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進行閱讀教學。具體的教學過程是這樣的:在教學中,教師沒有直接走進文本進行解讀,而是提出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巴瑢W們,你們養(yǎng)過什么樣的小動物?你們養(yǎng)過蠶嗎?養(yǎng)蠶的過程是怎樣的?”這樣的問題對于有養(yǎng)蠶經(jīng)歷的小學生來說有話可說,于是他們紛紛談論起自己養(yǎng)蠶時的經(jīng)歷。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也是關于蠶的知識,能夠讓我們對蠶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去認識蠶寶寶吧?!边@樣的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對蠶產(chǎn)生了強烈的興趣,而學生們就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文本解讀,幫助學生獲得正確的解讀。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教師抓住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解讀,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的解讀變得更為簡單。在解讀文本的時候,教師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還要鏈接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進行解讀,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解讀文本,而且能夠讓學生獲得深刻的體驗,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抓住相似之處,準確理解內涵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鏈接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進行教學,還可以讓學生關注文本和生活中的相似點進行準確解讀。在解讀文本的時候,教師會發(fā)現(xiàn)小學生還會出現(xiàn)一些認識錯誤的現(xiàn)象,對于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鏈接生活中的相似現(xiàn)象引導學生對比解讀,通過這樣的過程讓學生獲得深刻的體驗,實現(xiàn)挖掘文本內涵的目標。
例如:在教學《狐貍和烏鴉》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引導學生進行文本解讀,讓學生在解讀的過程中明確文本中蘊含的道理。這篇課文的故事性很強,小學生非常喜歡,在具體的過程中,教師重點引導學生關注烏鴉和狐貍的形象特點,然后和大家說一說自己的收獲和感受。在具體的過程中,小學生們的積極性很高,大家紛紛展示自己的見解,大家的意見不一,但是有的學生這樣表述:“我喜歡狐貍,你看它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想盡一切方法去努力爭取,這不是一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嗎?”這樣的認識顯然是錯誤的,于是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進行解讀:“那么,狐貍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是不是采用了欺騙的手段?你如果有想要的東西,會通過欺騙的手段得到嗎?這樣的行為好嗎?”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們結合自己類似的經(jīng)歷,對于文本的主要內涵有了自己的認識。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認識出現(xiàn)偏差的時候,就要結合小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進行解讀,教師抓住生活經(jīng)歷和文本中的相似之處引導學生進行解讀,這樣就能激活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準確的認識,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涵,讓學生獲得正確的認識,明辨是非,構建正確的價值觀。
三、體驗真實生活,提升實踐能力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這也要求和學生的生活相連接,讓學生走進真實的生活,體驗真實的生活,并且和文本內容進行鏈接。通過這樣的過程讓學生收獲到文本中收獲不到的體驗和感受,這樣的過程不僅能幫助學生獲得深刻的體驗,而且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實現(xiàn)了對知識的深化。
例如:在教學《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時,教師就引導學生走進真實的生活,體驗文本中的情感,最終實現(xiàn)深化學生認識的目標。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孟郊和母親的互動進行解讀,讓學生對文本中的情感有深入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礎上為學生布置了這樣的實踐作業(yè):“同學們,請你們利用課下的時間觀察自己的母親,選擇生活中母親對我們關心的點滴細節(jié)進行體會,然后將這些細節(jié)拍成照片,我們選擇其中最讓我們感動的瞬間展示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边@樣的設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大家積極展示自己的收獲。例如有的學生展示了母親冬天為了操勞自己而凍傷的手,還有的學生展示的是母親送自己出門的時候充滿熱切期望的眼睛。
通過這樣的實踐作業(yè),教師引導學生真正走進真實的生活,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而且完成實踐作業(yè)的過程也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能力,有助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
總之,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將生活經(jīng)歷引入課堂教學,構建生活化的語文課堂是高效課堂的基礎。課堂知識是有限的,生活化的課堂卻是無限的,讓語文教學邂逅生活,語文課堂必將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李玉明.生活化情景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亞太教育,2015(32).
[2]馬君誠.扎根生活,享受語文——小學語文教學的生活化[J].語文建設,2014(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