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昭正
19世紀末,在華基督教聯(lián)合大學聯(lián)合董事會在中國大陸陸續(xù)成立了13所基督教形式的大學,1949年因政策原因被迫停辦,有些則組織重新改革從而不再具有基督教大學本質。
1951年,基督教聯(lián)合大學董事會準備在臺灣地區(qū)拓展基督教高等教育,于是秘書長威廉博士向董事會提出意見,建議在臺灣地區(qū)建立一所新的基督教大學。
1953年,東海大學成立,經過多方調查勘探,董事會接受臺中市的好意,在臺中市西屯區(qū)的大肚山建校。
1954年,董事會邀請貝聿銘先生進行校園規(guī)劃,起初的設計工作在紐約執(zhí)行,后因貝聿銘公事繁忙,于是邀請陳其寬,張啟康兩位年輕建筑師參與設計。
1954年,在陳其寬先生的水墨報告中,用中國唐代四合院的建筑形式來表達中式大學,而在校園中有一座三角形的教堂,旁邊有鐘塔,用教堂的元素來表示東海大學的基督教大學性質。
為了體現(xiàn)中式與基督教大學的特色,教堂必然是全校生活的中心,他的設計必然展現(xiàn)出統(tǒng)領整個校園空間的特殊性。陳先生非基督徒,他并不見得理解圣經中所描繪的神。在中國文化中,神的存在是一個未知的理解,但你又不否認他的存在。中國人從皇帝到平民都住和院式建筑,四合院中中空部分是重點,四周由建筑環(huán)繞象征人的領域。當人面都天時,態(tài)度就大不相同,天使人所不能明白的,所以天壇的設計展現(xiàn)出這個特點,將祭壇建造在空曠之地,讓人進入后面對空曠的填空。面對是天,皇帝也要以謙卑的心承認自己的卑微。
路思藝教堂也是展現(xiàn)類似的思想,教堂位于東海校園生活中心,教堂的四周一片空曠,在正面的時間軸上市一個鐘塔,和四合院不同的是,四周沒有建筑,遠遠的就看見一片天,整個山坡都在視線之下。只是和祭壇不同,教堂是人進去的地方,而祭壇只有主祭才能進入。
教堂早期的設計都在紐約,于是后來則將責任托付于陳其寬先生。本來的設計是要表達一本翻開的圣經或者是一雙禱告的手,但陳先生非基督徒,同時擔當工學院院長,他對此的理解是一個神圣的空間。
如何構成一個神圣的空間,12世紀哥特式建筑以尖頂,飛扶壁來體現(xiàn)神圣性,后來巴洛克以曲線裝飾表現(xiàn)神圣性,陳先生收到20世紀現(xiàn)代建筑運動的影響,古典的元素及復雜的裝飾不再是建筑表現(xiàn)的特典,整個思想主要以簡單的線條以及建筑本身的空間特性來表示。
按照貝聿銘先生最開始的想法,建筑的外形以哥特的高聳空間為主,后來由陳先生負責后,認為此種建筑外形經不起臺灣的地震,隨后后來大家接受了這個建議。
考慮到光線,在整個建筑中,用中國的一線天來表達空間的壯闊和神圣,從而把建筑分開兩半,把這兩版做成兩個反轉的曲線,從正面看又像是三角形。
經過后續(xù)繁復推敲,教堂的完成設計被確定成兩個翻轉傾斜的具有拋物線特質曲線的組合,讓人一進去就產生對神的敬畏感。
當時的東海大學教堂不只是一所高水準大學,同時是具備高水準的宣教機制。噓聲中也有部分基督教徒,在教學之外還附加基督教活動,并且有固定的時間做主日崇拜。
當建筑建工完成后,可容納500人,每周崇拜前15min敲鐘,終生優(yōu)美傳遍校園,至今已不再使用。
教堂同時承擔各種儀式如婚禮,洗禮,喪禮等義務活動。除此之外,每年圣誕節(jié),如火姐等都會舉行慶祝活動。
路思藝教堂是少數(shù)登上世界級雜志的代表性建筑,它在現(xiàn)代建筑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時也展現(xiàn)了中華文化和基督文化的融合構想。
[1]黃頁強.東海校史人物記錄.東海大學出版版社,1995.
[2]陳其寬.東海大學校園規(guī)劃.東海大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