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久洲,高曉娟,白艷艷 ,韓俊文,扎西次仁 ,瓊 達,劉新宇
(1.陜西省榆林市動物衛(wèi)生監(jiān)督所,陜西 榆林 719000;2.榆林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3.陜西省榆林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陜西 榆林 719000;4.西藏噶爾縣林業(yè)局,西藏 噶爾 859400;5.西藏阿里地區(qū)科技局,西藏 阿里859000;6.陜西省榆林市草原工作站,陜西 榆林 719000)
檸條錦雞兒 (Caragana korshinskii),又叫檸條、毛條、白檸條,為豆科(Leguminosae)錦雞兒屬(Caragana)落葉灌木,其根系發(fā)達,主根入土較深,株高40.0~70.0 cm,最高可達2.0 m左右,適合生長在海拔900.0~1 300.0 m的陽坡、半陽坡;耐旱、耐寒、耐高溫,是干旱草原、荒漠草原地帶的旱生灌叢。目前,檸條錦雞兒是我國西北、華北、東北西部地區(qū)水土保持和固沙造林的重要樹種之一,不僅屬于優(yōu)良固沙和綠化荒山植物,還是良好的飼草,且其根、花及種子均可入藥。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又叫梭梭柴、鹽木、瑣瑣樹,為藜科(Chenopodiaceae)梭梭屬(Haloxylon)超旱生小喬木,植株高度一般在1.0~4.0 m,個別植株可高達8.0~10.0 m。 梭梭是肉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的寄主,也是利用率較高的飼用植物。肉蓯蓉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寄生于梭梭的根端,具有保肝、通便、抗腫瘤、補腎、抗老年癡呆等獨特功能。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肉蓯蓉被列為上品,為國家瀕危三級保護植物,有“沙漠人參”之稱[1]。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 為豆科槐屬 (Sophora)旱生、喜暖小灌木,是廣泛分布于西藏雅魯藏布江干旱河谷地區(qū)的一種特有沙生藥用植物[2-3],又名西藏狼牙刺,其根系特別發(fā)達,具有極強的抗風沙、抗旱、耐貧瘠等抗逆性和生態(tài)適應性,是西藏地區(qū)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的優(yōu)良樹種之一[4-6]。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隊在青藏高原就曾發(fā)現(xiàn)砂生槐是西藏一種極具開發(fā)利用價值的植物資源,并譽其為西藏高原的“金子”[7]。藏醫(yī)藥中常用其種子入藥[8],因其還含有大量苦參堿成分,也可作為工業(yè)原料使用,此外還具有極高的飼用價值。
由此可見,檸條錦雞兒、梭梭和砂生槐這3種植物不僅具有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的生態(tài)效益以及一定的藥用價值,還具有可充當優(yōu)良飼草的飼用價值,對于生態(tài)環(huán)境較為脆弱的西藏阿里地區(qū)來說是難得的理想植被。但是,目前并未見在該地區(qū)種植這3種植物的報道,因此,筆者對檸條錦雞兒、梭梭和砂生槐的生物學特性、生態(tài)學特征進行了介紹,并對這3種植物飼用價值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以期為下一步在該地區(qū)開展試種試驗提供一定的參考。
灌木,耐寒、喜光、耐地表高溫,在-32~55℃范圍內(nèi)能正常生長。種子呈紅色,花期5月,果期7月[9]。檸條錦雞兒表皮呈黃綠、黃灰或黃白色,小枝被絲質(zhì)柔毛,多分枝,較長枝條的托葉上有硬化針刺,復葉為偶數(shù)羽狀,葉的軸長為3.0~5.0 cm,上面分布有白色短軟毛,有5對長為3.0~8.0 mm、寬為2.0~7.0 mm的橢圓形小葉,小葉片有刺尖,基部呈楔形。單生花序,長15~25 mm,花梗上密被絹狀軟毛,萼筒密被短軟毛,長約1.0 cm,寬5.0~7.0 m,呈管狀鐘形。黃色蝶形花冠,長約2.0 cm,寬約1.5 cm,10個二體雄蕊,子房無毛。果實為扁莢狀,長 3.0~4.0 cm,寬 4.0~6.0 mm,黑褐色或暗褐色,宿存花柱呈革質(zhì)。
小喬木,高1.0~9.0 m,樹干地徑約50.0 cm,灰白色樹皮,木材質(zhì)地堅而脆;老枝呈淡黃褐色或灰褐色,通常具有環(huán)狀裂隙;當年新枝細長,彎垂或斜升,節(jié)間長4.0~12.0 mm,直徑約1.5 mm?;ㄆ?—7月,果期9—10月。葉寬三角形,呈鱗片狀,稍開展后,尖端鈍,腋間生有棉毛。花著生于二年生枝條的側(cè)生短枝上;小苞片寬卵形,舟狀,邊緣膜質(zhì),與花被近等長;花被片先端鈍,矩圓形,背面先端之下三分之一處生翅狀附屬物;翅狀附屬物呈腎形或近圓形,寬5.0~8.0 mm,平展或斜伸,基部心形至楔形,邊緣嚙蝕狀或波狀;花被片在翅以上部分圍抱果實并稍內(nèi)曲,花盤不明顯。胞果呈黃褐色,果皮不與種子貼生。種子呈黑色,直徑約2.5 mm;胚呈暗綠色,盤旋成上面平下面凸的陀螺狀。
小灌木,高約1.0 m,分枝多而密集,小枝密被灰白色茸毛或絨毛,不育枝末端常變成健壯的刺,有時分叉?;ㄆ?5—7 月,果期 7—10 月[10]。復葉羽狀;托葉鉆狀,長4.0~7.0 mm,起初稍硬,后變成刺,宿存;小葉 5~7對,倒卵形,長約 10.0 mm,寬約6.0 mm,先端微缺或鈍,常具刺尖;基部鈍圓形或楔形,兩面生有絨毛或絲質(zhì)柔毛,下面較密。小枝頂端生有總狀花序,長3.0~5.0 cm;花較大,花萼呈藍色,淺鐘狀,具不等大萼齒5個,上方2齒近連合,其余3齒呈銳角三角形,長約7.0 mm,寬3.0~5.0 mm,被毛柔軟;花冠呈藍紫色,旗瓣呈長圓形卵狀,基部驟狹成柄,先端微微凹陷;子房較雄蕊短,被毛黃褐色,胚珠較多。莢果呈串珠狀,長約6.0 cm,寬約7.0 mm,沿縫線裂開,在果瓣兩面另出現(xiàn)2條不規(guī)則撕裂縫,最終開裂成2瓣,有種子1~5粒,呈淡黃褐色,橢球狀,長約4.5 mm,直徑約3.5 mm。
檸條錦雞兒具有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功能,可以固土、截留雨水、減少地面徑流、減少地表沖刷;其對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在pH值6.5~10.5土壤環(huán)境下均能正常生長。檸條錦雞兒林可以削弱風力、降低風速,減輕土壤的風蝕作用,增多土粒,將風蝕變?yōu)槌练e,再加上林內(nèi)有枯落物的堆積,最終使沙土容重變小,并可增加氮、鉀與腐殖質(zhì)的含量,特別是加快了鉀含量的積累。由于檸條錦雞兒適應性強、成活率極高,在西北地區(qū)作為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的優(yōu)良樹種,具有巨大的防護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因此越來越受到地方政府和山區(qū)百姓的重視[9]。
梭梭多數(shù)分布于中亞地區(qū),我國常見的有內(nèi)蒙古阿拉善盟的梭梭和新疆的白梭梭2個品種,在內(nèi)蒙古西部、甘肅、青海及新疆的荒漠地區(qū)均有分布,生長于沙漠、礫漠與土漠中。梭梭一般4月初萌芽,4月下旬長出肉質(zhì)狀葉片,5月下旬后開花,6—8月花休眠,9月初結(jié)實,9月末—10月初種子成熟,11月初植株全部枯黃。根系特別發(fā)達,主根一般深2.0 m多,最深可達4.0~6.5 m,距離地下水80.0 cm處水平延伸。當年生枝條生長速度較快,一般年平均生長30~40 cm,降水多的年份可達50.0 cm以上。梭梭的生長區(qū)域廣泛,耐風沙,喜生長于輕度鹽漬化土壤及地下水位較高的固定和半固定沙地,可以適應較高的土壤礦化度,在山前沖積扇、礫質(zhì)戈壁低地和干河床等處也有生長[11]。
在落葉灌木叢中,常形成砂生槐群系,覆蓋度為10%~35%,平均植株高度不超過50.0 cm。其多生于西藏自治區(qū)海拔2 800.0~4 400.0 m的山坡灌木叢中以及河漫灘砂質(zhì)、石質(zhì)山坡上,在雅魯藏布江河谷常呈大片群集出現(xiàn)。砂生槐既可以種子繁殖,又可以進行無性繁殖,無性繁殖以根蘗型繁殖為主。進入雨季之后,砂生槐會在半固定沙丘上及河流沙灘,呈水平狀生長的根蘗形成不定芽,最后發(fā)育成植株,但在礫石質(zhì)山坡和山地上無性繁殖的情況則相對較少。砂生槐在4月中、下旬便開始返青,6月開始開花,7月結(jié)莢,8月種子成熟。砂生槐所生長的土壤常為固定的風沙土、半固定或流動的風沙土。砂生槐能耐29℃的高溫和-17.6℃的低溫,并具有良好的抗病蟲和抗旱性狀。
檸條錦雞兒品種繁多,營養(yǎng)豐富,特別是其蛋白質(zhì)和粗纖維含量高,氨基酸含量較為豐富,因此,國內(nèi)對于檸條錦雞兒飼用價值的研究較多且深入[12]。此外,檸條錦雞兒還含有香豆素、類黃酮類和生物堿等功能性物質(zhì),對于動物的生長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檸條錦雞兒在動物生產(chǎn)中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反芻動物上。
研究表明,檸條錦雞兒的營養(yǎng)價值高于干玉米秸稈,且檸條錦雞兒中粗纖維和粗蛋白的消化率也高于干玉米秸稈,特別是檸條錦雞兒與干玉米秸稈搭配飼喂綿羊時,其粗纖維和粗脂肪消化率均比干玉米秸稈或檸條錦雞兒單一飼喂效果好。氨化后的檸條錦雞兒能夠降低纖維素和木質(zhì)素含量、提高粗蛋白的含量,尤其是在檸條錦雞兒氨化過程中添加5%的玉米效果則更為明顯。通過提高綿羊瘤胃降解率,進而可以提高檸條錦雞兒營養(yǎng)物質(zhì)的消化率。
此外,還有研究顯示,隨著檸條錦雞兒飼料替代比例的增加,奶牛的干物質(zhì)采食量和產(chǎn)奶量均有所降低。用檸條錦雞兒青貯飼料替代60%的全株玉米青貯飼料具有延緩奶牛產(chǎn)奶量降低和提高飼料效率的趨勢;檸條錦雞兒飼料的適宜替代比例對奶牛機體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檸條錦雞兒青貯飼料的替代效果要顯著優(yōu)于檸條錦雞兒干草。通過奶牛激素和血清生化指標分析顯示,各項生理指標的變化均在正常范圍內(nèi),同時還對奶牛的營養(yǎng)物質(zhì)代謝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對腎臟、肝臟和胃腸道等主要器官的功能則無明顯的損傷。
梭梭的嫩枝鮮嫩多汁,具有一定的飼用價值,駱駝和羊特別喜歡采食。通常情況下,在荒漠地區(qū)梭梭草場放牧的駱駝個體高大,無論是產(chǎn)毛量還是產(chǎn)肉量均比在其他草場放牧的要高,這和梭梭含有的豐富營養(yǎng)成分是分不開的。據(jù)測算,開花期的梭梭營養(yǎng)成分含量大約為粗蛋白13.42%、粗脂肪2.20%、粗纖維28.73%、水分3.45%、粗灰分14.54%、無氮浸出物37.66%、鈣1.63%、磷0.13%。研究表明,每100.0 g梭梭的干物質(zhì)中含全量鈣13.0 g、全量磷1.5 g、粗蛋白16.0 g、中性洗滌纖維42.1 g、酸性洗滌纖維25.7 g。從家畜營養(yǎng)學的角度來講,纖維是結(jié)構(gòu)性碳水化合物,是草食動物的主要能源物質(zhì),而粗蛋白則是飼料中含氮物質(zhì)的總稱,含有各種動物必需的氨基酸,是決定飼料營養(yǎng)價值的重要基礎(chǔ)[13]。據(jù)此,梭梭是潛在的、非常優(yōu)質(zhì)的飼料資源。
砂生槐的嫩枝和嫩葉是馬、牛和羊等食草動物喜愛的飼草之一。據(jù)研究,砂生槐種子中蛋白質(zhì)含量高達30.6%,要比其嫩枝中蛋白質(zhì)平均含量高8.72%,而比藏小麥和藏青稞高近3倍;粗脂肪比其嫩枝葉中的含量高6.69%,要比禾谷類種子高2~3倍。砂生槐枝葉砍伐后,當年生的嫩枝、嫩葉中粗蛋白含量最高,其次粗蛋白含量分別為花期老枝上當年生嫩枝葉、花后期老枝當年生槐葉以及秋后砂生槐葉。據(jù)測算,以上砂生槐各粗蛋白成分要高于紫花苜蓿和紅豆草中的含量,而砂生槐種子中17種氨基酸總量高達24.53%,高于藏箭筈豌豆(15.46%)的8.87%,分別是藏小麥和藏青稞的1.57和2.55倍;8種必需氨基酸中除色氮酸外,其余7種均高于藏箭筈豌豆,且顯著高于藏小麥和藏青稞。以上數(shù)據(jù)表明,砂生槐的枝、葉和種子均有較高的飼用價值,具有很好的開發(fā)和應用潛力[14],這對于植物蛋白資源和能源極度缺乏的西藏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15]。
通過對檸條錦雞兒、梭梭和砂生槐生物學特性和生態(tài)學特征的介紹,以及3種植物飼用價值研究進展的綜述,為今后在西藏阿里地區(qū)開展檸條錦雞兒、梭梭和砂生槐種植試驗提供了一定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