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虎,喬洪梅,陳園,蘇剛,吳卿杰,趙宏偉,蔣偉浩,陸忠烈
顱內動脈瘤是指發(fā)生于顱內動脈血管壁上的局限性異常膨出,發(fā)病原因不明[1]。它是導致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最主要原因,顱內動脈瘤患者早期常無特異性表現(xiàn),約1/3的病例因緊急血管破裂出血而死亡,若早期及時確診并立即行手術夾閉治療或急診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介入栓塞治療,可有效降低患者再出血病死率,極大地改善患者預后。目前,DSA雖然仍為臨床公認的確診顱內動脈瘤的“金標準”,但是隨著計算機技術及圖像后處理技術的發(fā)展進步,CT血管成像(CTA)血管造影憑借其無創(chuàng)性、較高的時間和空間分辨率優(yōu)勢,結合三維重建圖像后處理,可清晰顯示顱內動脈瘤的形態(tài)特點,明確其與周圍血管的解剖關系,且檢查耗時短、層厚薄及掃描速度快,已廣泛應用于腦血管病的臨床篩查[2]。本文對53例收治的診斷疑似顱內動脈瘤病例的影像學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3D-DSA診斷結果為“金標準”,探討雙源CT急診CTA對顱內動脈瘤的診斷價值?,F(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收集 2014年 1月至2017年10月在浙江省嘉興市第二醫(yī)院行雙源CT急診CTA及3D-DSA血管造影檢查的疑似顱內動脈瘤患者53例,均符合《神經(jīng)外科學》中制定的關于顱內動脈瘤的診斷標準[3],表現(xiàn)為自發(fā)性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癥狀,常在咳嗽、重體力活動或劇烈運動、酒后、用力大便或情緒激動后出現(xiàn)。其中男24例,女29例;年齡29~ 74 歲,平均(55.85±10.64)歲。
1.2方法
1.2.1CTA檢查方法 采用西門子SOMATOM Definition Flash炫速雙源螺旋CT,使用雙筒高壓注射器經(jīng)肘正中靜脈注入60m l碘佛醇(350 mgI/m1),流速5.0ml/s,隨后注入0.9%氯化鈉注射液40ml,流速4.0 m l/s。側位定位后先掃描一期平掃圖像用作后期減影蒙片,然后進行增強掃描,感興趣區(qū)層面放在第4頸椎水平人體組織外的空氣中,密切觀察感興趣區(qū)層面頸總動脈亮度變化,待對比劑到達頸總動脈明顯變亮后,手動按下掃描鍵延時2 s啟動掃描。具體掃描參數(shù)如下:管電壓自動調制CARE kV技術,管電流自動調制CARE Dose4D技術,視野(FOV)202mm,掃描層厚3mm,自動減薄0.75mm重建,重建間隔0.5mm,準直器寬度0.6mm,螺距1.2,旋轉時間0.5 s,掃描時間 2.44 s,重建卷積核(Kernel)采用 H10f very smooth,窗位(Window)采用CT Angio血管窗。
1.2.2DSA檢查方法 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Artis ZeeⅢCeiling數(shù)字平板X射線機,自動調節(jié)曝光條件。方式如下:患者仰臥位平躺檢查床上,常規(guī)局部麻醉下采用Seldinger技術穿刺,以腹股溝韌帶下2 cm處作為穿刺點,在透視下定位,置入4F-5F導管鞘后,根據(jù)具體情況選用合適的導管導絲系統(tǒng),經(jīng)高壓注射器注射對比劑行常規(guī)2D及3D-DSA動脈造影。對比劑采用350mgI/ml碘海醇,流率3ml/s,注射總量8 ~18m l,壓力300PSI。
1.3CTA及 3D-DSA圖像后處理CTA檢查結束后將原始數(shù)據(jù)傳輸至西門子Syngo Via工作站,對所得的薄層斷層圖像進行最大密度投影(M IP)、多平面重組(MPR)及容積重組(VR)等后處理,獲得動脈血管各個方位的二維及三維影像。3D-DSA檢查結束后自動將原始數(shù)據(jù)傳輸至配套的西門子 Syngo MMWP工作站,運用工作站的Inspace軟件對腦血管進行三維VR重建。
1.4顱內動脈瘤個數(shù)統(tǒng)計和瘤體直徑測量 CTA圖像和3D-DSA圖像均由兩位副主任醫(yī)師以上職稱的資深醫(yī)師共同判讀,如有疑問處,二人協(xié)商后作出動脈瘤“有”或“無”的結論,分別記錄兩種檢查方法檢出的動脈瘤數(shù)量,并測量各動脈瘤瘤體的最大直徑,其中CTA圖像與3DDSA圖像結果不相互參考,均獨立分析。
1.5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2檢驗,<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計算雙源CT急診CTA對顱內動脈瘤檢出的的符合率、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指數(shù)、陽性似然比、陰性似然比。采用檢驗描述一致性值<0.4表示一致性差值>0.75表示一致性極好,值在0.4~0.75表示一致性較好。
2.1急診CTA與3D-DSA對顱內動脈瘤檢出例數(shù)比較 53例疑似病例中3DDSA共檢出顱內動脈瘤患者46例,病灶51個;CTA共檢出顱內動脈瘤患者45例,病灶45個。從顱內動脈瘤檢出病例數(shù)方面分析,CTA對顱內動脈瘤檢出的的符合率為 90.57%,靈敏度為93.48%,特異度為71.43%,陽性預測值為95.56,陰性預測值為62.50,Youden指數(shù)為0.65,陽性似然比為3.27,陰性似然比為0.09。急診CTA與“金標準”3DDSA在診斷顱內動脈瘤方面具有較好的一致性(值=0.612)。見表 1。
2.2急診CTA對不同直徑顱內動脈瘤檢出率比較 3D-DSA共檢出51個病灶中,直徑≥3mm顱內動脈瘤35個,直徑<3 mm 16個;以3D-DSA為“金標準”,急診CTA共檢出45個病灶,總檢出率為88.24%,直徑≥3 mm顱內動脈瘤34個,檢出率為97.14%,直徑<3mm 11個,檢出率為68.75%。對于直徑≥3mm顱內動脈瘤與直徑<3 mm 的檢出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6.011< 0.05)。
臨床上對顱內動脈瘤的診斷主要有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CTA、MRA和DSA 4種檢查方法。其中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具有簡單方便、可顯示血管管壁及作血流動力學分析和能提供血管解剖信息等優(yōu)勢,但是由于顱內頸動脈位置比較深,常導致檢測效果不好,并且超聲圖像分辨率較低,難于對血管整體顯示,成像質量受限制較多,無法達到早期及準確診斷[4]。MRA具有無需采用對比劑即可成像、無X射線輻射危害等優(yōu)點,但是容易受動脈瘤的大小、血流速度和方向、血栓及鈣化、磁場強度、掃描時間長短等影響,假陽性率高[5]。DSA是目前公認的診斷顱內動脈瘤的“金標準”,尤其3D-DSA技術具有高空間分辨率和低曝光劑量,能準確評估復雜的血管解剖等優(yōu)勢,但屬于一種有創(chuàng)性檢查方式,不能顯示與血管相鄰的非血管性結構等限制和不足,不為部分患者所接受[6]。CTA血管造影具有無創(chuàng)性、輻射劑量較小的優(yōu)點,配合其圖像后處理技術,可清晰顯示瘤頸部、穿支動脈空間結構,明確動脈瘤與載瘤動脈位置關系,同時可顯示動脈瘤壁鈣化情況,清晰顯示其與鄰近結構解剖關系(封三彩圖7~9),但是其空間分辨率較低,對直徑<3 mm的顱內動脈瘤診斷靈敏度有限。
據(jù)文獻報道,以DSA作為“金標準”,發(fā)現(xiàn)CTA檢出顱內動脈瘤數(shù)目與DSA符合率達93.59%,準確率較高,臨床應用價值大[7]。從顱內動脈瘤檢出病例數(shù)分析,雙源CT急診CTA對顱內動脈瘤檢出的符合率為90.57%;從顱內動脈瘤檢出數(shù)目分析,雙源CT急診CTA對顱內動脈瘤檢出的總檢出率為88.24%,略低于文獻[8]結果。分析原因是由于本研究與文獻中圖像分析過程不同所致,文獻中圖像分析醫(yī)師可以將CTA與DSA結果對照參考分析,而本研究中兩組圖像獨立分析,不可相互參考。另外,本研究結果表明,雙源CT急診CTA與“金標準”3D-DSA在診斷顱內動脈瘤患者例數(shù)方面具有較好的一致性,與上述文獻報道一致。本研究結果還表明,在直徑<3 mm的微小動脈瘤的檢出情況中,3D-CTA的檢出率較低,僅為68.75%;而3D-DSA多發(fā)現(xiàn)5個病灶,仍具有較大優(yōu)勢,這與CTA對<3 mm的動脈瘤瘤體空間分辨率較低、同時對于閱片人員的工作經(jīng)驗也有一定的要求等因素有關,這與齊星亮等[8]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雙源CT急診CTA與“金標準”3D-DSA在診斷顱內動脈瘤患者例數(shù)方面的診斷符合率較高,特別是對于直徑≥3 mm的動脈瘤,其更有優(yōu)勢,應作為急診疑似顱內動脈瘤患者的首選檢查方法。對于直徑<3mm的微小動脈瘤,仍需借助于3D-DSA檢查進一步提高檢出率,尤其是臨床高度懷疑顱內動脈瘤而CTA檢查為陰性的部分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