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凱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0)
老子所生活的時代是混亂動蕩的時代,統(tǒng)治者用權(quán)力攫取利益,百姓的基本生存難以保障,面對嚴峻的社會問題,老子使自己的思想在《老子》一書中得到表達,《老子》雖五千言卻蘊含著人類寶貴的思想財富,其中一個方面就是老子對社會危機的深思,對人類存在的探索,文中觀點立足于文本《老子》,并結(jié)合老子所處時代的歷史背景,試圖分析老子對社會危機根源的有關(guān)論述。老子深入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對社會問題進行深刻思考,當時時代社會政治制度急劇變動,百姓不管是肉體還是精神都經(jīng)歷著磨難。正是基于這樣的時代背景,老子開始思考人類社會危機的根源并提出了“自然無為”、“少私寡欲”、“棄智絕文”等思想。在老子看來,人是道自然產(chǎn)生的萬物之一,“道”賦予人的本性就是人性,也就是人本性自然,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人卻離自然越來越遠;社會危機的根源就是“人”的現(xiàn)實存在與世界萬物的自然本性的背離,具體來說就是人們的“有為”違背了事物的自然狀態(tài)。
老子有言“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钡兰词恰盁o”,“無”經(jīng)過道自身的矛盾運動而生出“有”,由“有”而生出萬物。實際上道是兼有“無”和“有”,二者同出而異名,因為“無”,道才是無形無限的存在,因為“有”,道就不是虛空的,有了實實在在的存在。道以“無”為本,無是萬物的本然存在,而“有”則介于道與道所生成的萬物之間的一種存在狀態(tài)。
老子透過“無”談“有”,由“有”談到人,他所關(guān)注的最終落腳點是人類社會。道生萬物,而人類作為萬物的一部分,是非常渺小的,是不能追逐萬物主宰的地位,相反,應該小心翼翼的“為”,應該順應自然規(guī)律去做事,而不是為所欲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便由此產(chǎn)生?!盁o為”在老子的整個思想體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到達老子所設(shè)想的理想中的社會狀態(tài)的根本方法和路徑。“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要告誡人們不能帶著私欲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要順應自然,在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chǔ)上去有所作為。在老子的思想中,他崇尚自然,提倡無為,主張摒棄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妄為,“無為”的準則在于,不人為的破壞自然運行的規(guī)律,如果違反了這樣的準則,那就變成了“有為”。
在老子看來,百姓的本性本應是淳樸自然的,這個時候,人的存在是本然存在,即“無為”狀態(tài)。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卻逐漸喪失了自自然然的本性,開始追逐感官欲望的極致滿足。《老子》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蔽迳?、五音、五味是指人的眼耳鼻舌等感覺器官的滿足;過分追逐馳騁田獵使人想要顯露自己的才智,并且沉迷于此而失去自制;過分追求難得之貨使人盲目的追逐身外之物,不安分守己甚至會為此鋌而走險。一味的追逐這些感官欲望只會使人走向反面極端,危及到身體的健康乃至個人生命安全,人也就完全背離了自然的本性,造成一種不良的社會風氣。
道生萬物,萬物循道而動,形成自然和諧的世界。人也是由道產(chǎn)生,萬物必須依靠其他事物才能生存,人也如此,人不僅利用了自然物,還要試圖用自己的意志去改變自然物,這就是“人為”了。人的現(xiàn)實生存是“有身”,為了現(xiàn)實生存的意志去改變自然事物獲得的物就是“貨”,而攫取社會上的地位就是“名”,因此,老子提出“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在老子看來,私欲的危害是無窮的,而人的私欲主要體現(xiàn)在對“身”的重視上,到底是名利的獲得和物質(zhì)的滿足重要還是人的本然存在重要?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因為好名利、好財貨的緣故,常常不知滿足,不安分、不守靜,私心和貪欲產(chǎn)生,人們也在追求這些物質(zhì)欲望的過程中漸漸迷失了自然本性。在老子看來,私心、貪欲都是違背萬物的生存規(guī)律和自然法則的,最終導致的結(jié)果就是人的自然本性的喪失和社會的危機。
人類自身的社會性特征決定了其必然受到社會主流文化的影響,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定存在的知識,它的產(chǎn)生和存在是人類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獨特存在的標志,不存在獨立于人類而存在的知識。在《老子》中,有不少有關(guān)“為學”的論述,在當時時代背景下,“為學”就是對社會的政治、倫理道德等學習和應用的過程,這是由社會倫理道德構(gòu)成的社會所決定的。但是在老子看來,這些所謂的“知識”是仁義禮智信等狹隘的知識,不是老子所提倡的,在老子看來,追求這些倫理道德、社會政治等知識會使人變得“智巧”?!独献印酚醒裕骸按蟮缽U,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混亂,有忠臣?!痹嫉娜祟惏凑兆匀坏牡雷鍪?,不需要人為的制定規(guī)范來管理,但隨著社會發(fā)展,自然的“道”卻被廢棄了,人為的造出仁義這些東西來規(guī)范人們;人們自然而然的生活時,并不需要什么特別的聰明才智,當人為的智慧被發(fā)展,伴隨這些智慧而來的就是極為嚴重的弄虛作假。弄虛作假導致社會的不和諧,甚至到了六親不認的地步,于是就出現(xiàn)了用孝慈這些獎勵手段來補救,國家處于混亂的狀態(tài),就有了所謂的忠臣出來挽救國家。《老子有言:“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老子認為,圣智、仁義、巧利這些人為的東西,是統(tǒng)治者擾民的“有為”,是統(tǒng)治者壓迫老百姓的枷鎖,是導致社會世風敗壞和產(chǎn)生盜賊等的原因,是最終導致社會混亂的根源。
在老子看來,人類的“智”不是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因為它會使人變得虛偽和奸詐,盲目跟風、投機取巧,這是社會退步的表現(xiàn)?!独献印酚醒裕骸盀閷W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崩献臃磳φ潭Y儀等這些外在的世俗之學,認為這樣的“為學”愈多,偽詐奸邪之事就愈多,他主張人應該內(nèi)心純凈,反樸歸真,這樣為道愈久私欲愈少,就能夠越來越接近“無為”的大道。老子深刻的認識到,刻意的追求這些外在的知識會導致欲望的膨脹,這是一個向外求的過程,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在老子看來,“為學”與人類維系自身的本然之性相違背,它會使人最終喪失自我的自然本性。老子主張的是一種萬物“自然”與和諧的存在狀態(tài),“各復歸其根”,然而,人類社會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卻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人類的“妄作”和“多欲”,都違背了萬物的生存規(guī)律與存在法則。老子反對“為學”可以看出他對當時社會上所流行的“知識”持一種批判的態(tài)度,對于知識的追求和獲得最終會讓人們陷入欲望的泥潭中、物欲的深淵中。
老子從未強調(diào)探討知識的重要性,相反,他認為當時社會的“知識”是有違“自然”的,這種知識會造成社會的失序和混亂。老子在他的哲學思想中,努力尋求人類存在的基礎(chǔ),闡釋人類存在的準則。老子基于世界變化無常的認識,告誡人們不要過分追求外在的東西,他把關(guān)注的對象從外在世界轉(zhuǎn)移到人自身的自然屬性,把一種不可能的認知轉(zhuǎn)為一種可能的行為準則,關(guān)注人類作為人自身的本然存在。
老子哲學的思想核心是“道”,而“道”的本性即自然,這種自然對于人類而言就是“無為”,也就是依道而行,自然而然。但是作為社會中的人會產(chǎn)生欲求和貪念,很難做到“自然”,所以老子提出“無為”。從人自身來看,老子認為人的感官欲望和“為學”的求知欲望最終導致了社會混亂。老子從人們欲望的產(chǎn)生入手論述了“有為”的危害性,人類越來越追求欲望的滿足,使得社會矛盾產(chǎn)生并加劇。作為統(tǒng)治者的君王,他們把自己的權(quán)力加之于私欲,擴大自己的疆域,造成戰(zhàn)爭不斷,干預百姓的生活,導致社會崇尚“智巧”,社會風氣的變壞,百姓的生活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人們?yōu)榱俗陨淼纳?,追求一些外在的物質(zhì)。
社會危機的根源是“人”的存在與萬物的自然本性的背離,而人類自然本性的喪失主要表現(xiàn)就是人的“有為”,人對于知識的獲得和私欲的膨脹。深入比較分析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存在狀態(tài),人類與自然界的的主要區(qū)別在于人有“我”的意識,才使得私心欲望的產(chǎn)生,從而導致人類的“有為”,不斷的去追求欲望的滿足,以至于遠離了自然本性,并且開始為所欲為,從而使社會混亂。在《老子》的思想中,人應該是作為自然的存在而存在的,然而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卻是處處“有為”,老子認為一切的根源都是因為人類自身開始作為“人”的存在,人類社會性的存在對各種“非自然”的追求,使得人類社會的自然狀態(tài)被打破,人類作為“人”的存在與萬物自然本性的背離,也就導致了社會危機的產(chǎn)生。
[1]老子[M].中華書局,2006.
[2]王英杰.自然之道——老子生存哲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白永軍.老子“無為”思想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2013,(5).
[4]楊治剛.老子“無為”思想及其倫理價值[J].西南大學學報,2007,(5).
[5]王敏光.略論 〈 老子 〉 的“有”“無”觀[J].淮海工業(yè)學院學報,2006,(3).
[6]張小平.老子關(guān)于人類存在的思考[J].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學報,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