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茜
(寶雞文理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3)
在教育信息化時代下,教師擁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必要性達到了歷史性的高度。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是教師在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下必須掌握的一種新型知識結構框架和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有效教學必備的一種教學技能。教師知識結構是教師開展學科教學應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包括學科知識、教學知識、學科教學知識、學生知識、教育信息技術等。教師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和各個知識形態(tài)的耦合性程度事關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以及教學質量的高低。那么,高中英語教師如何運用自身的學科知識結構,并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將TPACK中的每一個形態(tài)高度耦合,有必要深度探究。
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是美國著名專家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于2005年在時任美國教育協會主席的斯坦福大學教授舒爾曼(Shulman)提出的學科教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基礎上提出的。它是信息技術時代對教師知識結構的一次全新界定,對教師教育領域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TPACK包含學科內容知識(CK)、教學法知識(PK)和技術知識(TK);學科教學知識(PCK)、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TCK)、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PK)、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
自TPACK框架概念提出以后,國外研究主要包括:(1)TPACK框架的拓展延伸。Charoula、Nicos以及Rogers等人(2009)提出的ICT-TPACK模型,將TPACK看作一個整體并對其外延進行拓展,提出了包括認知(Cognition)、接受(Acceptence)、適應(Adaptation)、探索(Exploration)、提升(Promotion)在內的TPACK發(fā)展的五個層次結構,體現了教師在教與學中整合技術的發(fā)展過程。(2)關于教師TPACK水平的測量和評定。Schmidt等人面向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專業(yè)的職前教師研發(fā)了 Survey of Preservice Teachers’Knowledge of Teaching and Technology,這份問卷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和可靠性,在后期的研究中被廣泛使用。(3)關于教師TPACK水平發(fā)展的方法。科勒和米什拉(2006)認為以中小學職前教師或者在職教師為研究對象,通過設計解決真實的教學問題的技術整合方案來提高TPACK水平。
就國內研究情況來看,TPACK在我國是一個較新的研究點,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李美鳳和李藝(2008)在《TPCK:整合技術的教師專業(yè)知識新框架》文章中主要將TPACK引進中國并梳理國外研究現狀和建構TPACK理論的本土化模型;(2)詹藝(2011)主要介紹關于師范生、職前教師TPACK培養(yǎng)等相關研究;(3)關于信息時代下對TPACK的影響,何克抗等人(2012)的《TPACK——美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途徑與方法研究的新發(fā)展》對其做了深度探討;而袁智強(2012)開展了TPACK框架下特定學科師范生的培訓研究,這也是國內首次將TPACK引入特定學科進行探討;(4)池水蓮和石娟(2012),劉立云,葛福鴻,段楠等文章主要圍繞不同學科的職后教師TPACK應用于實踐教學設計和有效提高職后教師TPACK水平的策略等方面進行研究。
綜上可見,我國學者在借鑒國外TPACK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國內的TPACK研究趨勢集中在TPACK內涵及框架研究、師范生和教師TPACK專業(yè)發(fā)展研究、以及中小學各學科的具體應用等方面,其中關于數學、語文、物理、信息技術等學科的TPACK研究較多,就英語學科尤其是高中英語教學如何基于TPACK理論框架進行優(yōu)化設計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將基于TPACK框架結構,并結合高中英語學科特點和相關國家文件,對高中英語人教版必修4中的《Unit 4 Body Language》進行教學設計。
根據教育部頒布的《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提出的關于學生應在高中階段掌握英語學科的語言技能、語言知識和文化意識等五個方面的具體內容和標準,教師是否能合理優(yōu)化自身學科知識結構,運用適當有效的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達到新課標的具體要求,這值得深思。同時,《中學教師專業(yè)標準》和《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提出教師關于學科知識必須的掌握內容以及教育信息技術能力的相關要求。因此,如何有針對性的改進完善高中英語教師TPACK結構,并將高中英語教師TPACK與高中英語新課標改革進行適應性銜接呢?筆者將通過對《Unit 4 Body Language》中的學科內容、學習者、教學環(huán)境等要素的分析,進行相關闡述。
本單元以“身勢語/肢體語言”為中心話題,具體涉及什么是“身勢語”,如何理解“身勢語”,以及“身勢語”的跨文化交際意義等。從英語學科知識(CK)層面上看,教師需了解本單元課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語言技能發(fā)展目標和語言知識教學內涵。本單元包括了詞匯短語(greet、represent、be likely to等)、句式結構(禁止和警告句式:Do not do sth;Be quiet等)、以及動詞的-ing形式作定語和狀語等學科知識內容。從教學法知識(PK)層面,教師要能依據英語課程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習現狀把握教學重難點,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根據本單元主題“跨文化交際”,教師可采用問題導入法、任務驅動法等,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設計課堂活動。從教育技術(TK)上說,教師要具有主動運用信息技術優(yōu)化課堂教學環(huán)境的意識,并能通過多種途徑獲取網絡英語教育資源,根據教學需要,合理地選擇與使用網絡技術。圍繞本單元主題“身勢語”,教師可提前在電腦上準備不同國家的見面禮儀和社交方式,用圖片、視頻、動畫等方式導入,調動學生思考和聯想,了解當堂主題。
學習者正處于高一年級的第二學期,對于高中英語的難度基本有了了解和體會。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性,教師要了解每個學生在學習新課程前的認知結構,和每個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習風格,學習態(tài)度,性格等,這些相關因素對教學目標的確立有很大的影響。教師在對一個單元的課時進行劃分和制定教學目標時,可以參照課程標準和單元目標及絕大多數學生都有可能達到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上限來確定基本教學目標,設置關聯性緊密且難度適中的教學任務。
以筆者所在地區(qū)為例,幾乎所有經教育部審核的普通高中均已配備最基本的教學硬件如:多媒體投影儀,電子白板和推拉式黑板,液晶嵌入式電腦等;教師教學軟件也大多以Powerpoint辦公軟件為主,這些都基本符合完整合理的TPACK框架建構條件。
基于以上的分析,筆者將CK、PK、TK三個核心要素整合后,形成PCK、TCK、TPK三個復合要素交互影響的TPACK結構,本單元閱讀部分的文章題目為:Communication:No Problem?
情境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先通過電腦播放一首大家熟悉的英文歌曲《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將學生一起帶入主題情境。歌詞中的心情快樂與拍手這個肢體表達的結合正好符合“身勢語”的導入。隨后,PPT上展示一些關于不同手勢和表情的圖片,如“勝利”、“OK”、“驚喜”、“憤怒”等,邀請幾名學生起來演示,大家來猜意思并呈現思考問題:大家面對不同的情景會用不同的肢體語言來表達交流,但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理解和接受這樣的表達交流方式嗎?
閱讀深入環(huán)節(jié)。(1)讀前理解預測。集中引導學生思考:交流的途徑除了語言還有什么?如果語言不通,你會如何交流?學生之間相互啟發(fā),教師積極鼓勵,匯集大家的智慧,完成解答。(2)讀中任務驅動。PPT上呈現任務表格,把文章中出現的國家和見面問候的方式進行填空匹配設置,由學生閱讀全文后進行填寫,并以同桌兩人一組進行演示。教師通過動畫和情景再現,將閱讀文本的內容用視覺呈現來刺激學生的主動理解領悟能力,引導學生文本語言的輸出和肢體語言的表達。(3)讀后深度反饋。在學生基本理解了文本大意后,教師此時可通過白板引導學生建構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如利用思維導圖將文章關鍵字詞串聯成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并在此基礎上處理重難點詞匯、短語、句式等,達到拓展學生學習內容和邏輯記憶吸收的效果。
總結與反思。基于一個合理完整的TPACK框架可以實現能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拓展英語知識、開展多元教學活動、營造師生多元交互的課堂教學氛圍的“多能目標”。當下英語基礎教育中缺乏對學生學習過程及結果的關鍵信息地持續(xù)收集,如果教師能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學生學習電子檔案,科學有效的監(jiān)測分析學生學習過程,將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反饋提供巨大支持。
本文通過對TPACK的內涵介紹和研究綜述,并參考教育部出臺的相關文件,將高中英語課程設計與TPACK理論知識框架進行了結合,這種新的教學 知識與教育技術的融合對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了新的方向?;赥PACK框架的教學設計從理論層面上分析,能在促進教師自身學科知識發(fā)展的前提下,有效增強學生的知識內化程度和提高教學質量。筆者期望在后期實證研究中科學地檢驗其有效性,以邁向信息技術化教學模式的新里程。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 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Mishra,P.&Koehler,M.J.(2006).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A framework for teacher knowledge.Teachers College Record,108(6):1017-1054.
[3]Charoula Angeli,Nicos Valanides.The conceptualization,development,and assessment of ICT-TPCK:Advances in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J].Computers&Education,2009,52(l):137-142.
[4]Schmidt,D.A.,Baran,P.Koehler(2009).Examining preservice teachers’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an introductory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course.Society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book,2009(pp.4145–4151).
[5]李美鳳,李藝.TPCK:整合技術的教師專業(yè)知識新框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31(4):15-18.
[6]詹藝.基于TPACK框架的話語分析:師范生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關注什么?[J].遠程教育雜志,2011,(6):74-77.
[7]何克抗.TPACK——美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途徑與方法研究的新發(fā)展[J].電化教育研究,2012,(6):53-56.
[8]袁智強.數學師范生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 CK)發(fā)展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9]劉立云,葛福鴻,段楠.TPACK框架下小學語文的教學設計實踐——以一年級語文《ai ei ui》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10):82-83.
[10]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語新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11]教育部.《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準(試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