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市少年宮副主任、中國青少年宮協(xié)會兒童媒介素養(yǎng)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在我國,網絡新媒介已逐漸深入當下少年兒童生活。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7.31億人,其中29歲以下的青少年占53.7%。2015年,中小學生每周上網的平均時長達到了18.45小時。由于從小接觸數(shù)字媒介,他們被研究者稱為“數(shù)字時代的原住民”。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的互聯(lián)網使用行為十分多元,他們上網做作業(yè)、玩游戲、看視頻和交流。通過對兒童在不同媒介活動中使用時間的因子分析,常識機構區(qū)分出了六種兒童媒介使用者,包括視頻游戲者、社交媒體者、重度手機游戲者、重度閱讀者、重度電視和視頻觀看者和輕度使用者。
同時,媒介研究者發(fā)現(xiàn)傳播技術的發(fā)展改變了傳播的方式和內容,賦予了媒介以新的特點。萊文森在《新新媒介》一書中,對這類出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時代的媒介特點進行了界定:①消費者即生產者;②其生產者多半是非專業(yè)人士;③個人能選擇適合自己才能和興趣的新新媒介去表達和出版;④新新媒介一般免費,付錢不是必需的;⑤新新媒介之間的關系既互相競爭又互相促進;⑥新新媒介的服務功能勝過搜索引擎和電子郵件;⑦新新媒介沒有自上而下的控制;⑧新新媒介使人人成為出版人、制作人和促銷人。萊文森突出了新媒介參與性和去中心化的特點,受眾不再是消極的信息接收者和媒介消費者,更是積極的信息傳播者、媒介使用者和創(chuàng)造者。在這種背景下,一種新的媒介文化形態(tài)——參與式文化得以形成,這種文化通過身份認同(正式或非正式的會員身份)、信息表達(創(chuàng)作富有創(chuàng)意的媒介文本)、集體解決問題(通過團隊來共同解決問題)、信息傳播(通過博客、微博等形式)等手段和方式來共同創(chuàng)造。
參與式文化下,兒童也有了更多參與的機會。在這里,參與實際上貫穿于教育實踐、創(chuàng)造性過程、社區(qū)活動、民主公民之中,而不僅僅局限于政治參與中,它本質上是促進個人“全面自由發(fā)展”。從教育的視角看,兒童的網絡參與可相當于兒童的整個網絡生活,包括娛樂、學習、交往、表達的方方面面。
兒童是青少年網民的新生力量,但國內鮮有針對兒童網絡參與的大規(guī)模實證研究。正因為此,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中國青少年宮協(xié)會兒童媒介素養(yǎng)教育研究中心開展了一次覆蓋全國18個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深圳、成都、南京、沈陽、西安、武漢、寧波、廈門、蘭州、杭州、太原、溫州和南寧)的8281位3~14歲兒童的大規(guī)模實證研究。本次調研的目的,是了解兒童的網絡參與狀況,從而提出相關建議。
調查顯示,出生于21世紀初的兒童一代,真正是這個數(shù)字時代的“原住民”。他們從小生活在以蘋果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為代表的移動信息終端和以QQ、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這樣的新媒介環(huán)境中。課題組曾在之前的研究中,將這一代兒童形象地稱為“蘋果時代”。
1.娛樂行為
娛樂是兒童使用數(shù)字化媒介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我們看到,在娛樂行為中,普遍受到兒童歡迎的是用數(shù)字媒介看視頻,五個年齡階段都在50%左右的比例。而用數(shù)字媒介聽音樂和玩大型網絡游戲的比例則隨著年齡的上升有十分顯著的提高。其中,玩大型游戲的比例由幼兒園的1%左右上升至初中的約1/4。玩大型網絡游戲考驗兒童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反應能力、思考能力,初中階段已有25.8%的兒童曾玩過大型游戲,這體現(xiàn)出他們使用數(shù)字媒介進行娛樂的程度較高。
2.交往行為
在線“交往”積極地拓寬了兒童的交往渠道。對于兒童而言,通過各種數(shù)字工具進行交流協(xié)作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通信工具的使用上,除幼兒園外,各學段用QQ的人數(shù)都要高過用微信的人數(shù)。而線上交流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迅速增加,到初中已有90%的人加入了QQ群,這說明基本上所有擁有QQ的人都加入了QQ群。同時,超過半數(shù)(57.2%)的初中兒童擁有網友。在網絡游戲中,通過網游結社來進行溝通協(xié)作也是兒童交往的重要行為,到了初中,已有接近半數(shù)(49.2%)的兒童加入了線上聯(lián)盟。
3.學習行為
娛樂是兒童使用數(shù)字化媒介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游戲本身也是兒童成長非常重要的方面, 兒童通過游戲建構自我,而且電子游戲對兒童的人格、能力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此外,在網上聽音樂、看視頻等娛樂行為是兒童了解世界的窗口,影響他們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塑造,也對青少年亞文化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4.表達行為
新媒介讓兒童從以前被動的信息接收者,成為主動的傳播者、創(chuàng)制通過新媒介創(chuàng)建自媒體進行表達和參與,是兒童不同于前輩們的一個技術賦權的重要能力。因此,我們特別考察了兒童的表達領域的情況。從考察情況中可以看出,兒童從小就會在網絡上發(fā)表內容,幼兒園階段這一比例就達到了18.6%,還有2.4%的幼兒園兒童開始嘗試開設自媒體,擁有自己的粉絲,到了初中更達到28.6%。微博作為一個公共的表達平臺,也逐漸出現(xiàn)在兒童生活中,到了初中,已有12.4%的兒童會用手機上微博。
在調研的五個年齡段里,從數(shù)據(jù)的顯著性和差異性來看,幼兒園、小學中年級和初中三個年齡段具有鮮明的特點。而小學低年級和小學高年級,則視為平臺之間的過渡期。從數(shù)字化成長臺階圖和數(shù)字化成長空間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三個平臺期的顯著特點和其中關鍵指標數(shù)據(jù)的明顯躍升。為了形象直觀地進行描述,我們用“小玩家”“小用戶”“小創(chuàng)客”三個詞來描述這三個平臺期的兒童。
幼兒園(3~6歲)時期,兒童在線娛樂的行為十分突出,用媒介看視頻和聽音樂的比例甚至超過了初中時期的兒童,但其他行為基本沒有超過10%。此階段兒童的娛樂行為在各種媒介使用行為中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和比重,因此我們用小玩家來描述他們。
小學中年級(9~10歲)時期,兒童的媒介行為領域從之前以娛樂為主,向各領域迅速拓展。從相關數(shù)據(jù)看,其娛樂、交往、學習、表達上的部分行為都已經超過了30%。也就是說,大人所接觸到的媒介的各種功能,此時的兒童都有所接觸并使用,因此他們已經成為新媒介的小用戶。
初中(13~14歲)時期,兒童在各領域的在線行為都已十分活躍,一些指標超過了80%,在主動交往、創(chuàng)制自媒體、發(fā)布信息、表達自我方面的增長尤為顯著。他們已經由媒介的信息接收者、使用者,轉變?yōu)榛钴S的傳播者、創(chuàng)制者。因此我們用小創(chuàng)客來描述他們。
1.小玩家:幼兒園(3~6歲)
根據(jù)兒童的心理發(fā)展,3~6歲的兒童為學齡前期(學前期)。身為“小玩家”的他們有以下的特點。
(1)媒介活動以娛樂為主
正如上文所說,幼兒期的主導活動是游戲。在數(shù)字世界中,這一時期兒童的主導媒介活動也是娛樂。相比其他的線上行為,幼兒的娛樂活動十分突出。在幼兒園時期,就有58.3%的兒童用電腦看過視頻,54.4%的兒童用平板電腦玩過游戲,用手機聽過音樂的兒童也達到30.6%,而交往、學習和表達行為的比例都低于10%。
(2)家長起主導作用
這一時期,兒童的活動受家長的影響最大。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學習中遇到問題時,向家長求助的比例超過80%,而在使用電子產品遇到問題時,向家長求助的比例也高達85.8%。在玩電子游戲時,有50%左右的孩子需要父母來安裝。喜歡的手機和平板電腦游戲也與家長較為一致,如《天天酷跑》和《植物大戰(zhàn)僵尸》。
2.小用戶:小學中年級
研究表明,小學中年級(9~10歲)是兒童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折期,同時也是兒童思維發(fā)展和感覺發(fā)展的關鍵年齡,自我意識崛起。他們的社會活動開始活躍起來,開始重視與同伴建立友誼關系,也開始形成同伴團體。我們發(fā)現(xiàn),在這一時期,兒童的數(shù)字行為開始發(fā)生明顯變化,可以稱之為網絡參與的關鍵期。身為“小用戶”的他們有以下的特點。
(1)掌握網絡主動權
在小學中年級時,已經有接近四成(38.6%)的兒童擁有手機。擁有自己的手機意味著兒童掌握了網絡的主動權,可以自己安裝喜歡的應用,使用時間和頻率也更加自由。這種網絡上的自主權給了兒童探索的機會,娛樂已不再是他們上網的主要目的,交往行為、學習行為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中年級,已有接近半數(shù)(44.7%)的兒童選擇自己安裝手機或平板電腦游戲,家長的影響力逐步減弱。
(2)線上交往更活躍
小學中年級是兒童線上交往行為迅速拓展的時期。這一階段,兒童的QQ擁有率接近一半(49.5%),而其他通信工具的接觸時間也都在小學中年級達到峰值。我們的數(shù)據(jù)顯示,相比其他年齡段,小學中年級的兒童最愿意通過社交媒體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心情,這一比例為17.9%。同時,他們加入QQ群的比例較小學低年級階段有明顯增加,為44.6%。擁有網友的比例也有所增加,為23.1%,他們選擇自己主動加別人的比例繼續(xù)上升4.8%)。
(3)電子游戲成最愛
小學中年級的兒童十分喜愛電子游戲,他們尤其喜歡在電腦上玩游戲。他們對電腦游戲的偏愛度也很強,尤其喜歡在7K7K、4949等網站上玩網頁小游戲。而從小學中年級開始,“我的世界”在手機和平板電腦上受到熱捧,幾乎眾人皆知。另外,他們在網絡游戲中拓展了自己的社交關系,在小學中年級時,有26.0%的兒童在網絡游戲中加入了線上聯(lián)盟。
3.小創(chuàng)客:初中階段
從初中開始,兒童便進入了青春期。處于這一時期的青少年,生理和心理都在快速發(fā)展,同時又呈現(xiàn)過渡性、閉鎖性、社會性和動蕩性的特點。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時期兒童的在線行為也發(fā)生了新的變化,呈現(xiàn)如下特點。
(1)網上生活成主流
對于初中階段的兒童來說,媒介已是娛樂、學習、交友的重要工具,使用電腦查信息和用手機微信、QQ等早已習以為常。擁有手機的人數(shù)已達77.8%,擁有QQ的數(shù)量甚至超過九成(91.8%)。這一階段,他們脫離傳統(tǒng)媒介,看電視、閱讀書籍的時間減少,而上網的時間大幅增加。在初中,周末使用電子媒介超過1小時的學生比例已超過60%。他們的媒介偏好也發(fā)生了急劇的反轉。在小學階段,課外書一直是最受歡迎的媒介,然而到了初中便讓位于手機,有57.4%的初中生將手機作為自己最愛的媒介。偏愛的交流方式也發(fā)生了逆轉,在小學及幼兒園階段,兒童都將面對面看成是最喜愛的交流方式,而初中階段,QQ則超越面對面,成為兒童最喜愛的交流方式了。他們尤其喜歡用手機上QQ,這一比例比小學中年級時上升了3倍以上。
交往行為也在這一時期進一步拓展,90.0%的兒童加入了1個以上的QQ群,在網絡游戲中加入線上聯(lián)盟的人數(shù)也接近半數(shù)(49.2%),擁有網友的數(shù)量超過了半數(shù)(57.2%)。
(2)我的媒體我發(fā)聲
比起小學階段,初中階段的兒童有著強烈的表達欲,有81.8%的兒童擁有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兒童開始創(chuàng)建自己的各種自媒體陣地。在網上發(fā)表過內容的兒童也達到64.1%。他們喜歡用手機拍照(45.8%),喜歡上傳圖片(50.6%),表達方式也更加多樣,除文章外,初中階段的兒童也嘗試用聲音(13.7%)和視頻(14.2%)表達自我。隨著他們在網絡世界上日益活躍,他們的網絡影響力也逐漸擴大,已有28.6%的兒童在社交媒體上擁有粉絲。
(3)上網學習成習慣
初中階段,兒童上網的主要目的是瀏覽和查找信息(49.4%),同時各類線上學習行為也逐漸突出,用手機看電子書的比例達到了21.9%,也有33.5%的人會訂閱微信公眾號。社交媒體也成了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如了解同學、朋友情況(34.2%),了解自己喜歡的動漫、明星和游戲情況(26.5%)。
在遇到困難時,兒童求助于網絡的比例也越來越高。 如果在使用電子產品時遇到問題,有30.1%的兒童會自己看說明書或上網解決問題,而這一比例在小學低年級僅為4.6%。
(4)在線活動反超家長
在此階段,一個引人注意的現(xiàn)象是兒童在數(shù)字化技能方面已經開始全面反超他們的家長。在調查中,我們從四大領域選取了10個關鍵指標,除“用數(shù)字媒介玩游戲”指標外,其余各指標與數(shù)字化成長的關鍵指標一致,將初中生與其家長的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在這10個方面,孩子大多超越他們的家長,在表達、交往行為上尤為明顯。
擴大的網絡參與也帶來了問題。結合我們的觀察、訪談以及近年來社會上出現(xiàn)的青少年在網絡參與中遇到的突出問題,我們對兒童網絡參與中面臨的問題進行了定位,即不健康、不安全和不文明。
這一類風險將兒童看作互聯(lián)網的受眾和使用者,指的是兒童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由于使用媒介不當,接收網絡上的不良信息等,對身體發(fā)育和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我們發(fā)現(xiàn),家長對孩子使用互聯(lián)網的擔憂主要集中在這一類風險上,如看太久電子媒介會影響視力和休息,接觸到不良信息教壞孩子,沉迷網絡變得社交自閉。在這里,不良信息侵害和網絡成癮的問題尤為突出。不良信息指的是違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求,違背中華民族優(yōu)良文化傳統(tǒng)與習慣,以及其他違背社會公德的各類信息,如包含色情、暴力、恐怖、邪教等信息的文字、圖片、音視頻。據(jù)12321網絡不良信息與垃圾信息舉報受理中心統(tǒng)計,2015年10月,網站不良信息被舉報30927次,其中淫穢信息占60%。而如此泛濫的網絡信息,對于缺乏辨識能力的兒童來說,危害尤為顯著。2013年4月,在江蘇連云港,兩個小孩在玩耍中模仿動畫片里灰太狼烤羊肉的情節(jié),把同村另一名9歲男孩綁在樹上點火燒傷。在我們的調查中,家長也頻頻表現(xiàn)出對孩子接觸不良信息的擔憂。
三年級男孩母親:我的擔憂就是現(xiàn)在網絡很多不良信息,很怕小孩子去點,尤其是一些色情網站。我就跟他說,不要去點那些網站。
五年級男孩母親:一方面,怕孩子下載過多的游戲來玩,沉迷于游戲娛樂之中。另一方面,也怕不良信息突然彈出窗口后孩子去點擊,讓孩子變得叛逆,父母一管教嚴格就把父母看成仇敵。
五年級男孩母親:也是怕不良信息對孩子的影響。有次彈出了個窗口,孩子問我們是什么,我們就教他以后看到這些都關掉。
三年級女孩母親:擔心網絡的不良信息。但是我們家長沒有辦法完全阻止這些信息出現(xiàn)在孩子面前,所以我們就讓孩子看電視,不讓他用電腦上網看。
年青的學子是校園網使用的主要的群體,他們既對網絡充滿好奇又缺乏安全意識。如南京藝術學院的藝術生,他會隨意去點網上的廣告、在線看電影、下載視頻造成電腦中毒進而造成網絡堵塞、癱瘓。理工類的學生,計算機水平較高,他們會在網上去學習黑客技術,攻擊學校網絡系統(tǒng),竊取學生的信息,給學校的內部網絡安全造成比較大的隱患。
另外,過度使用網絡也會對兒童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傷害,不僅影響了學習,而且對健康、視力以及身體發(fā)育也會造成不良影響,嚴重者還可能形成社交障礙。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我們的調查中有這樣一個案例:羅章(化名)是一名初三的學生,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家里只有祖父母照顧他和妹妹的生活。剛上初中時,羅章的學習在班級里還處于中等偏上??勺詮乃陨暇W絡后,常常放學直奔網吧。由于沒有父母管束,他的行為越來越肆無忌憚,最后常常夜宿網吧。沉溺網絡的同時,他的學習成績也一落千丈,而且與周圍同學的交流也越來越少,對班主任老師則是避而遠之。過度使用網絡這個問題受到了醫(yī)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的關注。研究者指出,如果兒童對網絡使用渴望強烈,在減少或停止上網時出現(xiàn)周身不適、煩躁、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等反應,兒童無法控制上網的投入時間,過度使用就發(fā)展成了網絡成癮,從而對兒童日常生活和社會功能(如社交、學習或工作能力)造成嚴重損害,甚至對周邊的環(huán)境造成危害?!?013年我國未成年犯抽樣調查分析報告》的調查顯示,上網成癮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從數(shù)據(jù)上看,未成年犯玩游戲、聊天以及看色情網頁的比例都明顯高于普通學生,上網時間也比普通學生長很多。
在我們的調查中,家長們也提道:
二年級男孩母親:我擔心孩子小的時候老看電腦手機,長大了之后,就變得很叛逆,脾氣暴躁,不愛跟你溝通。就像他說查作業(yè),查到一半就上到QQ游戲上去玩了。我有一些朋友很擔心孩子因為玩電腦太多,變得有一些社交自閉,不愛跟別人溝通,只會對著電腦。
六年級女孩母親:主要怕手機會影響到孩子的休息。有次看孩子的微博發(fā)現(xiàn)他在早上6點的時候發(fā)布微博,可平時在家里和我們話很少。
四年級女孩母親:我的孩子就是喜歡上網聊天,她們幾個好朋友建了一個群,偷空就聊天。平時上網查資料的時候就把QQ掛上,邊做作業(yè)邊聊天,時間就會花得很長。一方面,亂七八糟聊一些東西,我又看不到;另一方面,做作業(yè)的時間太長,晚上從來沒有在11點之前睡覺。感覺已經有一個強迫癥,一定要玩得那么久。所以,很擔心她個子長不高,眼睛也不好。
這一類風險將兒童看作成人(尤其是不法分子)主導的網絡活動的參與者和受害者,特別是在網絡交往的過程中,由于防范意識較弱受到他人故意陷害,從而導致個人隱私泄露、個人財產被騙、生命受到威脅等問題。
這一類風險主要體現(xiàn)在網絡交友不慎、個人信息被盜、網絡詐騙等方面,這些都是網絡犯罪最常見的形式,而兒童則經常成為犯罪分子的下手對象。他們利用網絡交流的便利性,像是狡猾的狼群,通過各種偽裝,在各個QQ群、論壇、空間中游蕩,等待兒童的上鉤。2006年,四川省公安機關破獲了一起專門針對網上未成年少女的人身侵害特大案件。許某團伙采取上網聊天的方式騙得受害少女的信任后,再以見面交朋友、會網友、過生日為由,先后從重慶、遂寧、資陽、成都、眉山等地十多個區(qū)縣誘騙25名少女至崇州、彭山等地的卡拉OK廳,然后通過打罵、欺騙、用刀威脅等手段強迫受害人賣淫。
我們的調查發(fā)現(xiàn),一些兒童很熱衷于加網友,對網友的戒備心也較弱。有一位接受訪談的五年級男生,有3個QQ并加了200多個好友,還在游戲中加了50多個好友。他跟我們說,其中大部分網友都見過面,有些是真人見面,有些是視頻見面。事實上,這種行為潛伏著巨大的風險。據(jù)新聞報道:13歲的興仔(化名)就是一個受害者。他喜歡通過QQ漂流瓶結交朋友,通過這種方式,認識了比他大30歲的李軍。2012年,李軍約興仔到廣州的西門口廣場游玩,隨后引誘興仔到其家中,以玩游戲為借口在房間對興仔實施性侵行為。據(jù)報道,43歲的李軍是一個性變態(tài)者,通過QQ漂流瓶認識了160名13歲以下的男孩,企圖對他們進行誘惑。2012年8月,廣州警方將李軍控制,并查明被侵犯的未成年人至少4人。
個人信息泄露也成為危害兒童的潛在風險。根據(jù)警方披露的拐賣兒童案件作案手段,犯罪嫌疑人與兒童套近乎的手段,除了糖果、玩具外,還有“我是你媽媽的同事”“你媽媽讓我來接你”這類的話。為取得孩子信任,此類犯罪嫌疑人都會通過與孩子聊天、與家長或鄰居套近乎的方式套取孩子的名字、家庭住址、學校、相貌等信息。
調研中,家長們說:四年級女孩母親:擔心孩子上網加的QQ好友不是善類,怕對孩子說一些低俗的話。
六年級男孩父親:我怕他加進了不良的群組或聯(lián)盟,像“世界末日”這些。
這一類風險將兒童看作風險問題的主導者和實施者,即兒童在網絡表達和交往的過程中,由于缺乏法律、道德意識,而造成的失禮、失德甚至是違法行為,也包括兒童利用網絡進行的犯罪行為。它主要包括網絡對罵、網絡施暴、網絡傳謠等行為。
當兒童使用網絡的程度逐漸加深后,就很有可能從“受害者”轉為“加害者”。兒童在網絡交往的過程中,由于缺乏正確的引導,在一些矛盾出現(xiàn)后,很難用理性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而是轉變成網絡對罵甚至是網絡暴力。我們調研數(shù)據(jù)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當孩子在網上遭遇網絡辱罵時,選擇“以罵制罵”的人數(shù)顯著上升,到了初中已有超過兩成的兒童會選擇“罵回去”。2015年7月29日,一場EXO的粉絲跟TFBOYS的粉絲在網上上演的“小學生世紀罵戰(zhàn)”更是令人瞠目結舌。起因是由于一則TFBOYS的小學生粉絲所錄制的視頻指責EXO,引發(fā)了EXO和TFBOYS雙方粉絲在網上互相掐架。這個僅僅幾分鐘的視頻,在24小時內微博瀏覽量飆升3300萬,瞬間登上了“微博熱門話題榜”。視頻中的他們追星狂熱自不必說,而且對罵言語尖酸刻薄,“去死吧”“低賤下流”之類的網絡暴力話語悉數(shù)出現(xiàn),不少成年人看后表示“三觀”盡毀,令人震驚。
網絡游戲中暴力內容很多,又深受兒童,尤其是男孩的喜愛。這很容易導致由于沉迷網絡游戲而引發(fā)的暴力傾向和行為。在調查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由于網絡游戲而引發(fā)的兒童暴力問題十分顯著。如一位五年級的男孩就說:
有一種游戲很吸引我,我在外面受了委屈,被別人罵的時候,我就會在4399里面查個游戲,叫大便超人,然后把那個靶子取成那個人的名字,狂發(fā)大便。殺人也很爽,殺人的名字是自定的,就把名字定成我討厭的那個人的名字,然后我就殺殺殺,那個人就掛了。
由此可見,兒童網絡參與的程度超乎我們的想象,但兒童作為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閱歷有限,最容易成為網絡的受害者?!?014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顯示,相比其他年齡段的網民,他們對互聯(lián)網的依賴程度高,信任度高,網絡安全意識薄弱。近些年來,兒童遭遇的網絡安全事件猛增,主體也越來越低齡化。中央網信辦主任魯煒指出,國家的未來在青少年,網絡的未來也在青少年。在今天新媒介已經成為兒童成長環(huán)境一部分的“互聯(lián)網+”時代,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攜手,需要政府、企業(yè)和全社會共同努力,創(chuàng)造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網絡環(huán)境。
保障兒童網絡參與權利,法律先行。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明確規(guī)定:“締約國應確保有主見能力的兒童有權對影響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項自由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睘榱吮U蟽和W絡參與權利,維護兒童上網安全十分關鍵。從世界范圍,特別是網絡發(fā)展較早的國家來看, 它們以“防止未成年人信息污染、維護未成年人網上安全”為原則,制定了一系列有關信息發(fā)布、審查、監(jiān)管和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美國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制定了《兒童在線保護法》《兒童色情內容防治法》《兒童網上隱私保護法》,對兒童為目標客戶的網站和有兒童參與的普通網站進行規(guī)范,包括對網絡內容的規(guī)范、對兒童個人信息的保護。澳大利亞在去年通過的《加強兒童網絡安全法案2014》,強制要求網絡巨頭和社交網絡運營商刪除網絡欺凌內容。歐盟也在近日醞釀出臺的新的數(shù)據(jù)保護法中,專門對青少年上網年齡做出了規(guī)定,只有年滿16歲的青少年才可以自由上網,低于這個年齡的青少年需要在獲得父母同意后才能上網。與我們相鄰的日本在2008年也通過了《青少年網絡規(guī)范法》,明確將3種信息劃歸“有害信息”范疇,并要求通信商和網絡服務商就這些信息設置未成年瀏覽限制。針對兒童色情犯罪, 也通過了《杜絕兒童色情綜合對策》《兒童賣春、兒童色情行為處罰條例及兒童保護關聯(lián)法》等條例。
目前在我國,關于網絡信息活動的一般性立法有《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還有一些與網絡有關的專門規(guī)定,主要是有關規(guī)范網絡信息活動、互聯(lián)網上網服務營業(yè)場所管理以及法律責任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包括《關于維護互聯(lián)網安全的決定》(2000)、《互聯(lián)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2000)、《互聯(lián)網上網服務經營場所管理條例》(2020)、《關于網絡游戲發(fā)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見》(2005)、《關于推動我國動漫產業(yè)發(fā)展的若干意見》(2005)、《網絡游戲管理暫行辦法》(2010)、《關于進一步加強網吧及網絡游戲管理工作的通知》(2007)等。此外,2013年開始實施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針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規(guī)定了若干項專門條款。2015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世界互聯(lián)網大會開幕式上明確表示,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要堅持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讓互聯(lián)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2016年3月10日,由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工信部聯(lián)合制定的新版《網絡出版服務管理規(guī)定》付諸實施,取代2002年頒布的《互聯(lián)網出版管理暫行規(guī)定》,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新規(guī)中特別強調了對未成年人的保護,規(guī)定網絡出版物不得含有誘發(fā)未成年人模仿違反社會公德和違法犯罪行為的內容,不得含有恐怖、殘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內容,不得含有披露未成年人個人隱私的內容。同時,規(guī)定還支持和鼓勵專門以未成年人為對象、內容健康的網絡出版物。
然而,正如吳用(2015)所指出的,目前我國關于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立法散見于不同法律、法規(guī)和部門性規(guī)章中,缺乏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同時,現(xiàn)有法律中的法律責任規(guī)定得比較抽象,在實踐中難以得到有效執(zhí)行。兒童網絡保護立法,一方面是針對兒童這一重點人群;另一方面又涉及網絡立法這一重點領域,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應處理好各類法律主體權利、義務的關系和引導、預防、懲罰的關系,關注和回應實踐中出現(xiàn)的重要現(xiàn)實問題。2014年,我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的立法工作取得重大進展,《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納入國務院“2014立法計劃”,征求意見稿已在2015年發(fā)布,其主要針對保護未成年人免受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及不法行為侵害、維護未成年人個人信息安全、營造未成年人良好的上網環(huán)境等問題,規(guī)定了國家、學校、家庭以及一系列行業(yè)主體,如網絡信息和服務提供者、網絡游戲運營企業(yè)、新聞媒體、廣告商等的義務。在2013年10月,廣州市人大審議通過的《廣州市未成年人保護規(guī)定》中第29條中也首次在學校責任中明確指出:“學校應當采取措施,增強學生甄別媒介信息的能力,提升學生在網絡上自我防范、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并教育學生不得視聽、傳播不良信息。”
網絡素養(yǎng),是指兒童利用網絡新媒介工具和在數(shù)字化環(huán)境中趨利避害、發(fā)展自我,成為數(shù)字時代和網絡社會合格公民應具備的能力。21世紀以來,隨著網絡技術在人們日常生活學習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網絡素養(yǎng)建構和教育推廣逐漸被納入各國的國家戰(zhàn)略。為了使兒童更好地適應未來的數(shù)字生活,網絡素養(yǎng)教育勢在必行。
網絡素養(yǎng)教育是信息時代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發(fā)達國家重視兒童網絡安全,提升兒童網絡參與能力的新做法。歐盟推出“數(shù)字能力”的概念,將數(shù)字能力設定為歐盟的八項核心素養(yǎng)之一?!皻W洲數(shù)字議程”項目作為“歐盟2020戰(zhàn)略”的七大組成部分,明確提出要積極推廣數(shù)字素養(yǎng)、數(shù)字技能和數(shù)字包容。而“數(shù)字能力項目”目標旨在提升對數(shù)字能力的理解和歐盟成員國公民數(shù)字能力的提升,并最終形成歐盟數(shù)字能力評估框架,作為進一步推廣的基礎。由此可見,歐盟已將數(shù)字能力的教育看成加快創(chuàng)新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并將其提升到了發(fā)展戰(zhàn)略的高度。
在我國,網絡素養(yǎng)教育仍處于起步階段,現(xiàn)階段大部分教育實踐僅僅作為媒介素養(yǎng)課程的一部分來實施,較少有針對網絡素養(yǎng)的完整課程。2010年全國兩會中,有政協(xié)委員建議將網絡素養(yǎng)教育納入義務教育課程,全面培養(yǎng)未成年人與信息時代相符的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能力,建議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中小學網絡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前提下,積極推動網絡素養(yǎng)教育進學校、進課堂。我們相信,從提升民族競爭力、國家信息安全、黨和國家的執(zhí)政基礎層面,全面關注和實施青少年的網絡素養(yǎng)教育,將進一步成為各界共識。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應借鑒世界各國經驗,將網絡素養(yǎng)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作為“互聯(lián)網+”時代學校推動核心素養(yǎng)改革的重點和突破口,作為自媒體時代信息技術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團隊教育的重要內容。
現(xiàn)代家庭是兒童接觸手機、電腦、平板電腦等新媒介的主要場所,也是產生網絡安全問題的重要場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安全的主要監(jiān)護人。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媒介行為和與兒童的親子關系會對兒童的網絡安全產生顯著影響。而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元,其傳統(tǒng)的聚合功能在新媒介沖擊下正在減弱。家長的影響力正在下降,家庭教育亟待加強。因此,家庭在保障兒童網絡參與權和維護兒童網絡安全的過程中至關重要。
在網絡新媒介成為當代兒童基本生活工具和生活環(huán)境的時代背景下,家長應對新媒介對兒童的影響有一個全面科學的認識。工具無害,趨利避害。一方面,我們要善用新媒介發(fā)展孩子;另一方面,要避免其不良影響,讓孩子安全、健康、文明地使用新媒介。依據(jù)新媒介素養(yǎng)框架,我們認為當代家長應樹立權利與能力并重、發(fā)展與安全并舉的家庭媒介教育理念。在尊重兒童媒介接觸使用和參與權利的基礎上,全面發(fā)展兒童抗風險的技能,在發(fā)展兒童各項數(shù)字化技能的同時,保護兒童身心安全。讓媒介成為教育孩子的新工具,培育兒童善用新媒介,使其成為他們學習的好幫手、生活的好助手、益智的好玩具、溝通的新渠道、表達自我和參與社會的好方式。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39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2017.
[2]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2015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2016.
[3][美]保羅·萊文森.新新媒介.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4]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2014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