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州市覓渡教育集團(213000)
在小學數學的探究和學習中,不僅要研究如何用簡圖展現(xiàn)題意,用圖形的幾何直觀性厘清數量關系,快速求出結果,還要讓學生體會畫圖解題的科學意義,明白幾何直觀對繪圖解題的重要意義。
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恰當的教學情境,巧妙地引入幾何直觀概念,讓學生擺脫文字束縛,對問題從感性認識轉化到理性認識上。
[案例1]“我們身體上的‘尺’”教學片段。
師:我們已經了解了厘米和米這兩個表示長度的計量單位,并會用卷尺測量物品長度。除了卷尺外,還有一些沒有刻度的特別的尺。請大家觀看幾段視頻。
(播放教學視頻:為了測量樹的粗細幾個小孩子手拉手合抱一株大樹;媽媽張開拇指和食指用“一拃”估測一根毛線的長度;一個小女孩用步伐丈量自己家客廳的長度;一個小男孩用步履測量一塊地板磚的寬度。)
師:這些“尺子”有什么特別之處?
生1:都是我們身體上的部位,都沒有刻度。
師:這些都是人體自帶的“生物尺”?!耙粧€”“一庹”這樣的特殊長度單位在生活中我們已經接觸過,你的“一拃”和“一庹”約是多長?
生2:我的“一拃”約為15厘米,“一庹”約為1.20米。
生3:我的“一拃”約為16厘米,“一庹”約為1.25米。
師:不同的人,他的“生物尺”長度就不同,同一個人在不同發(fā)育時期和年齡段其“生物尺”也有差異。
師:一個步伐、一個步履分別是怎么測量的呢?請看視頻。(視頻演示步伐和步履的測量方法)
師:“正常邁步”是指什么?
生4:就是走路時不能刻意縮小或擴大兩腿的間距。
師:大家一起來邁步,感受一下。
師:你們能學著錄像中示范的那樣測量自己的步伐和步履的長度嗎?
(學生兩人一組,互相測量,并將測量的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
上述教學中,教師把幾何直觀靈活變通地引入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根據視頻動態(tài)畫面的連續(xù)性和形象性特點,將視頻示范與數學概念結合起來,將圖形(或視頻)背后隱藏的數學知識挖掘出來,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突破學習難點。
在教學中,教師要拓寬教本素材的使用面,把握好幾何直觀的運用程度,讓學生親歷幾何直觀的全過程。
[案例2]“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片段。
教師(出示題目“有12朵綠花,黃花數量是綠花的2倍,紅花數量比黃花多7朵,有幾朵紅花?”,并展示生1根據題意所作的線段圖):其他同學有什么想補充的?
生2:我覺得表示“多出的7朵”的線段畫得太長了。師:那應該怎么畫?
生2:縮短一些。
師(出示修改后的線段圖):這樣行了嗎?
生2:不行,又短得離譜了。
師:怎么畫才靠譜呢?
生2:與表示數量12的線段比較長短,目測超出這條線段長度的一半即可。
師(再次出示修改過的線段圖):這樣對嗎?
(學生都表示認同)
……
繪圖雖不可完全寫實,但也不能純粹寫意。幾何直觀的運用要適度適當,與實物相比有協(xié)調的縮放比,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自主觀察和分辨,從而透過表象看本質,實現(xiàn)從具體到抽象的過渡。
在教學過程中,融合現(xiàn)代多媒體手段與傳統(tǒng)尺規(guī)作圖手段的教學效果最好。要想幾何繪圖達到理想的效果,教學評價必須掙脫應試的枷鎖,注重誘導學生的思維與判斷向深層次發(fā)展,讓學生在應用中體會幾何直觀的價值。
[案例3]“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片段。
師(順次羅列一系列題設或問題“紅隊扎中國結多少個?”“紅隊比黃隊多扎7個中國結”“綠隊扎了12個中國結”“黃隊所扎中國結數量是綠隊的2倍”):你能用簡練的語言將上述散亂的題設或問題進行整理、排序,以清晰地厘清它們之間的數量關系嗎?
生1:綠隊扎中國結12個,黃隊所扎中國結數量是綠隊的2倍,紅隊比黃隊多扎中國結7個,紅隊扎中國結多少個?
師:你能繪圖表示嗎?
……
教學中,當圖形表象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時,學生的思路就會停留在圖形的表層,無法從圖形表層過渡到數學思維深層,對此教師要循循善誘,給學生提示和點撥,讓他們反復觀察、發(fā)揮想象,甚至讓他們回到原點,重新思考,最后引導學生獲取真實結論,強化幾何直觀的教學效果。
幾何直觀對數學的研究學習是至關重要的,甚至可以看成是數學學習的基礎能力。在數學中,依憑“點、線、面、體”去延伸“三維空間”,發(fā)展的就是幾何直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