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郡麗
(山東省郯城美澳學校)
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課程結構上的重大突破,其培養(yǎng)目標是要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xiàn)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那么,長期以來的以分科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中學教師,如何去適應當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要求呢?
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形成的師生關系,實際上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教師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且是絕對的權威。即使是素質很差的教師,他在學生面前也依然的權威,居高臨下,一切由他說了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門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以學生自主選擇的、直接體驗的、研究探索的學習為課程基本方式,以貼近學生現(xiàn)實的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科學實踐的主題為課程基本內容,以學生個性養(yǎng)成為課程基本任務的非學科性課程。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希望研究探索的許多問題都超出了教師的專業(yè)領域,教師幾乎沒有專業(yè)知識方面的優(yōu)勢。
教師的知識壟斷優(yōu)勢的失去,直接導致師生關系的改變。綜合實踐活動要求教師與學生一道參與綜合實踐活動,能夠對學生的個性特長、思想狀況、社會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教師參與學生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有利于塑造民主、合作、平等的師生關系。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的基本職能是“傳道、授業(yè)、解惑”,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然而,這門既無教材,又無課程標準(只有指導綱要)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使傳統(tǒng)的教師基本職能發(fā)生了根本性轉變。傳什么道、授什么業(yè)、解什么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沒有規(guī)定。綜合實踐活動內容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學生與自我的關系。這三個領域中的許多課題對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對我們教師來說,也是全新的課題。這就要求教師成為學生的“參謀”“軍師”“引路人”。中小學生是未成年的學生,無論是其知識結構還是人生閱歷等諸方面都還不成熟,指導他們有效地進行綜合實踐活動是教師義不容辭的任務。當學生走向開放的社會時,往往感到無所適從,不知從何處入手時,需要老師的指導;當他們從社會實踐中獲得大量資料,不知該如何利用時,需要老師的指導;當他們走進因特網(wǎng)世界,在浩如煙海的信息海洋中不知所措時,需要老師的指導;當他們對某一問題或某一現(xiàn)象感到困惑時,需要老師的指導;當他們在活動過程中碰到困難,無法繼續(xù)進行時,需要老師的指導……由此可見,綜合實踐活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否則,學生的學習活動可能會走彎路,可能會困難重重,可能會陷入僵局,甚至可能半途而廢。
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者,首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學生的自主權,引導他們科學地進行綜合實踐活動的整個過程。其次,要加強對他們的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指導。如舉辦“如何選擇活動主題”“怎樣查找、搜集、整理資料”“因特網(wǎng)使用指南”“如何擬定調查報告”“如何開展社會調查”“如何撰寫研究報告”等專題講座,為學生順利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鋪路搭橋。
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促進者,第一,要促進學生和家長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正確認識,特別是“應試教育”模式和觀念還處在絕對統(tǒng)治地位的今天,要加強先進教育理念、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宣傳力度,提高他們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認識。第二,要促進學生積極投身到綜合實踐活動中去,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經(jīng)驗;形成對自然、社會、自我之內在聯(lián)系的整體認識,發(fā)展對自然的關愛和對社會、對自我的責任感;形成從自己的周邊生活中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并獨立地解決問題的態(tài)度和能力;發(fā)展實踐能力,發(fā)展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創(chuàng)新能力;養(yǎng)成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開放性、自主性的實踐課程,學生在教室的時間很少,更多的是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活動范圍遠遠超出老師原來的管理范圍。學習活動的自主性、靈活性又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多樣性,有的要出去搞社會調查,有的要去采訪,有的要去做試驗……如果沒有有效的組織和管理,綜合實踐活動是難以實施的,還可能存在安全隱患。因此,當務之急是加深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能力和水平;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研究,在實踐中反思,在實踐中總結。經(jīng)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在綜合實踐活動這塊處女地上必將綻開絢麗的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