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新黃浦實驗學校)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閱讀的作用,真正把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來抓,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注重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在開展相關工作的過程中,要以科學的理念作為指導,促進學生在閱讀活動中得到更多的樂趣。為了更好的促進學生的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教師可以聯(lián)合家長一起來做好小學生的閱讀教學工作。
語文的學習伴隨著一篇篇課文的學習,所以,每一篇課文都是一篇文章,需要老師帶領學生進行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學生的閱讀過程,尤其要重視促進學生質疑精神的培養(yǎng)。例如,在學習《落花生》這篇課文時,在讀到父親說的那段話時,就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見過的花生,再看看插圖,再想想桃子、石榴、蘋果的樣子,邊讀邊想:父親為什么要說這段話?花生最可貴的品質是什么?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閱讀,在讀完之后,學生們很快就找到了答案。教師可以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分享自己所想到的答案。這樣的安排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欲望,同時也正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大好機會,讓學生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要學會遵守課堂的教學秩序。
閱讀教學的開展,離不開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然而要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也要特別出眾,創(chuàng)設相應的閱讀環(huán)境,讓環(huán)境對學生的閱讀行為產生促進和激發(fā)的作用。例如,很多的小學生,其實對閱讀本身沒有什么興趣,但是看到很多的其他學生因為閱讀而成績提高,或者是得到了老師的表揚,他們可能也會對閱讀的興趣有所提高。所以,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形成一種閱讀的氛圍,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進去。在閱讀氛圍的創(chuàng)設方面,教師可以在課上空余的時間,組織所有學生進行閱讀,也可以用早讀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朗讀的活動,在課下的時光里,教師也可以組織閱讀興趣小組的形式,幫助學生們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同樣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積累的過程。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年齡差異,注重循序漸進的原則,從長期的角度來設計教學的計劃。當然關于學生的閱讀水平達到什么樣的要求,《語文課程標準》中有明確的規(guī)定。中高年級也可以按照“讀通——讀懂——品讀”這樣幾個層次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在指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閱讀方法的滲透,讓學生通過不同的閱讀目標,調整不同的閱讀方法,用科學的方法,高效的閱讀具體的內容。當然很多時候我們也會發(fā)現,要讓學生真正的享受閱讀,就不能夠過于強調方法的問題。尤其對于低年級的學生,重在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習慣和興趣,所以,選擇適合他們的讀物是非常重要的,在閱讀過程中,學生會沉浸其中,教師盡可能不要打攪,讓學生充分的享受閱讀的美好。而在高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給予更多的指導,讓學生通過閱讀去體會文章寫作的特點,將這些特點應用到自己的寫作過程中,從而讓閱讀發(fā)揮其更充分的作用。
閱讀習慣是非常重要的,養(yǎng)成了習慣學生會自發(fā)的進行閱讀活動,而不是靠家長和老師的催促才進行閱讀。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的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和啟發(fā)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堂,不定時的把教室變成閱覽室,給學生提供一些感興趣的讀物,讓全班同學坐在一起專心的讀書,同學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擴大閱讀的廣度和深度,使他們對閱讀不會感到厭煩。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需要及時地做出指引,并要求學生在讀的時候不動手則不動口,讓學生養(yǎng)成口、腦、手并用的閱讀習慣。另外,要為學生的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制定相應的計劃,每天都給他們留出一點時間進行閱讀,每天堅持慢慢的習慣也就養(yǎng)成了。當時間足夠長,學生就會體會到其中的美好和價值。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將閱讀教學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來抓,讓學生養(yǎng)成對閱讀的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他們語文整體素養(yǎng)的提高,讓學生在小學語文的天地里得到更多的快樂和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