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璠軍
在閱讀鑒賞中有些問題在提問時問得比較模糊,指向性不明,考生不易答對要點。對于這種模糊類的問題,回答時是可以有一定模式的,明確此類問題的回答模式,了解這個問題涉及到哪幾個方面,要答幾個要點,就可以事半功倍,少丟分甚至不丟分。
閱讀鑒賞包括詩歌鑒賞和現(xiàn)代文閱讀的鑒賞,在高考復(fù)習(xí)的閱讀教學(xué)中,我們發(fā)現(xiàn)涉及到分析鑒賞時,學(xué)生得分甚低,特別是模糊性問題的得分就更低。究其原因,一是考生不知如何下手,二是答題不規(guī)范,三是答題要點不全,四是未能結(jié)合文本答題。為此結(jié)合一些高考語文試題試作分析指導(dǎo),以期對學(xué)生有所幫助。
以現(xiàn)代文閱讀為例,比較下面兩道題目:
1.請賞析“心的邊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鋪設(shè)整個宇宙,把日月包涵”這句話。
參考答案:用夸張和比喻的手法說理,以光輝、闊大的意境來感染讀者。(2006年天津卷)
2.請指出“我看到母親那對干癟的乳房,像兩只殘缺不整的討飯的碗,卻為我們討來了一生的盛宴”這句話的修辭手法,并分析其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這里用了比喻,這個比喻把母親耗盡生命為孩子創(chuàng)造幸福的內(nèi)涵形象生動化了;凸現(xiàn)母親一生的辛勞,強調(diào)她為了孩子費盡心血,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感激。(意思對即可)(2007年福建卷《落葉是疲倦的蝴蝶》)
在此類的閱讀鑒賞類題目中,有些問題指向非常明確,考生一看就知道要回答什么東西、答幾個要點;而有的問題卻比較模糊,問題指向不明,經(jīng)驗少的考生不知道該怎么答才是正確的方向,就算答了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可能對這兩道題目,提問的方式不一樣,但是答案的模式是一樣的,很多的學(xué)生,面對第二類問題時大體上能答出一些東西,得到比較滿意的分數(shù);而面對第一類提問模式時就不知道該怎么回答了,于是亂答一氣,得分當(dāng)然不高。對于第一個例題的提問方式,就是本文所說的“模糊性問題”。
對文章用到的手法及其作用進行辨析,是閱讀鑒賞考點最常見的題目。一般思路是:首先對修辭手法進行確認界定,然后借用該辭格常規(guī)作用作概括說明,最后結(jié)合文段語句展開具體分析。
簡而言之,這個問題的回答模式可以概括為:
該句使用了“什么”方法(修辭),達到了怎樣的效果;或者是使用“何”手法,寫出“何”事物的“何”特征。
推而廣之,大凡此類模糊性提問方式的問題,可以說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會涉及到兩個或是三個方面,很少有只答一個要點就可以解決問題的。這一類問題的形式往往是:請賞析這一句話,或請分析這一句話的表達效果,或如何理解劃線的句子等等。
因此,此類問題在表述時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內(nèi)容、效果。也就是運用了什么技巧,表達了什么內(nèi)容,達到了什么效果。這種模式中,“什么”最為重要,如果我們在回答此類題目時都能扣住這一個“什么”,依照這樣一種模式去回答,就不會輕易遺漏答題要點了。
詩歌鑒賞中很重要,也是最基礎(chǔ)的一種問答模式是分析意境型,它的答題方式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考生應(yīng)該通過自己的想象和聯(lián)想,用自己的語言把詩歌所描述的畫面描摹出來;第二部分:應(yīng)在描摹出圖景后,用一句簡練的話語概括這些景物所營造的情境的氛圍特點,或幽靜,或蕭瑟,或生機勃勃等等;第三部分:根據(jù)這首詩情境氛圍的特點再來談詩人的思想感情。
這一類問題往往這樣來提問的:這首詩塑造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或者是此聯(lián)(詩)抒發(fā)了什么情感。這樣的提問是比較模糊的,我們在回答時不能問一就答一,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yīng)答出為什么而“感傷”。在這里就可以概括為——因“何”而產(chǎn)生的“何”感情——這樣一種回答模式。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個例子: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賦得自君之出矣
張九齡
自君之出矣,不復(fù)理殘機。
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這首詩塑造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答:塑造了一位因為丈夫遠出久而未歸,內(nèi)心空虛,無心勞作,日益憔悴的思婦形象。
在這個題的參考答案中,一樣是套用了上面的模式?!八茉炝艘晃弧颉煞蜻h出久而未歸,‘而產(chǎn)生’內(nèi)心空虛,無心勞作,日益憔悴的思婦形象?!比绻覀冊诖痤}時只答“塑造了一位思婦的形象”,顯然就遺漏了答題要點。
因此在此類詩歌鑒賞類題目中,象“請分析此詩的意境”“鑒賞此詩的表現(xiàn)手法、表達技巧”等問題都應(yīng)如此作答。
總之,對于這種模糊類的問題,答案不能過于簡單,一定要思考清楚這個問題涉及到哪幾個方面,我要答幾個要點,要答成“以‘何種手法’寫出‘何事物’的‘何特征’、達到‘何種效果’或表達‘何種感情’”;還是“借‘何’景抒‘何’情”;又或是“因‘何’而產(chǎn)生的‘何’感情”,明確這些模式,我們在答題過程中就不容易出現(xiàn)遺漏答題要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