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魯迅對蒲松齡的借鑒及對成語“明珠暗投”的活用"/>
賀維元(山東省淄博第一中學(xué) 語文教研室,山東 淄博 255200)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聊齋志異》雖亦如當(dāng)時同類之書,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diào)改弦,別敘畸人異行,出于幻域,頓入人間;偶述瑣聞,亦多簡潔,故讀者耳目,為之一新。”[1]可見,魯迅研究過《聊齋志異》,并對其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F(xiàn)將《聊齋志異·鴿異》與《為了忘卻的紀(jì)念》試作比較,更可見魯迅對蒲松齡有所借鑒。
我們先看《鴿異》原文:
鴿類甚繁,晉有坤星,魯有鶴秀,黔有腋蝶,梁有翻跳,越有諸尖,皆異種也。又有靴頭、點子、大白、黑石、夫婦雀、花狗眼之類,名不可屈以指,惟好事者能辨之也。鄒平張公子幼量癖好之,按經(jīng)而求,務(wù)盡其種。其養(yǎng)之也,如保嬰兒。冷則療以粉草,熱則投以鹽顆。鴿善睡,睡大甚,有病麻痹而死者。張在廣陵,以十金購一鴿,體最小,善走,置地上,盤旋無已時,不至于死不休也,故常須人把握之。夜置群中使驚諸鴿,可以免痹股之病,是名“夜游”。齊魯養(yǎng)鴿家,無如公子最;公子亦以鴿自詡。
一夜,坐齋中,忽一白衣少年叩扉入,殊不相識。問之,答曰:“漂泊之人,姓名何足道。遙聞畜鴿最盛,此亦生平所好,愿得寓目?!睆埬吮M出所有,五色俱備,燦若云錦。少年笑曰:“人言果不虛,公子可謂盡養(yǎng)鴿之能事矣,仆亦攜有一兩頭,頗愿觀之否?”張喜,從少年去。月色冥漠,野壙蕭條,心竊疑懼。少年指曰:“請勉行,寓屋不遠矣。”又?jǐn)?shù)武,見一道院,僅兩楹。少年握手入,昧無燈火。少年立庭中,口中作鴿鳴。忽有兩鴿出:狀類常鴿,而毛純白;飛與檐齊,且鳴且斗,每一撲,必作觔斗。少年揮之以肱,連翼而去。復(fù)撮口作異聲,又有兩鴿出:大者如鶩,小者裁如拳;集階上,學(xué)鶴舞。大者延頸立,張翼作屏,宛轉(zhuǎn)鳴跳,若引之;小者上下飛鳴,時集其頂,翼翩翩如燕子落蒲葉上,聲細(xì)碎,類鼗鼓;大者伸頸不敢動,鳴愈急,聲變?nèi)珥?,兩兩相和,間雜中節(jié)。既而小者飛起,大者又顛倒引呼之。張嘉嘆不已,自覺望洋可愧。遂揖少年,乞求分愛;少年不許。又固求之。少年乃叱鴿去,仍作前聲,招二白鴿來,以手把之,曰:“如不嫌憎,以此塞責(zé)?!苯佣嬷壕τ吃伦麋晟瑑赡客ㄍ?,若無隔閡,中黑珠圓于椒粒;啟其翼,脅肉晶瑩,臟腑可數(shù)。張甚奇之,而意猶未足,詭求不已。少年曰:“尚有兩種未獻,今不敢復(fù)請觀矣?!狈礁傉撻g,家人燎麻炬入尋主人?;匾暽倌?,化白鴿,大如雞,沖霄而去。又目前院宇都渺,蓋一小墓,樹二柏焉。與家人把鴿,駭嘆而歸。試使飛,馴異如初,雖非其尤,人世亦絕少矣。于是愛惜臻至。積二年,育雌雄各三。雖戚好求之,不得也。
有父執(zhí)某公,為貴官。一日,見公子,問:“畜鴿幾許?”公子唯唯以退。疑某意愛好之也,思所以報而割愛良難。又念長者之求,不可重拂。且不敢以常鴿應(yīng),選二白鴿,籠送之,自以千金之贈不啻也。他日見某公,頗有德色;而其殊無一申謝語。心不能忍,問:“前禽佳否?”答云:“亦肥美。”張驚曰:“烹之乎?”曰:“然?!睆埓篌@曰:“此非常鴿,乃俗所言‘靼韃’者也!”某回思曰:“味亦殊無異處?!睆垏@恨而返。至夜,夢白衣少年至,責(zé)之曰:“我以君能愛之,故遂托以子孫。何以明珠暗投,致殘鼎鑊!今率兒輩去矣?!毖砸眩癁轼?,所養(yǎng)白鴿皆從之,飛鳴徑去。天明視之,果俱亡矣。心甚恨之,遂以所畜,分贈知交,數(shù)日而盡。
異史氏曰:“物莫不聚于所好,故葉公之好龍,則真龍入室;而況學(xué)士之于良友,賢君之于良臣乎?而獨阿堵之物,好者更多,而聚者特少,亦以見鬼神之怒貪,而不怒癡也。”[2]
《鴿異》講鄒平張幼量公子,愛豢養(yǎng)鴿子,有如葉公好龍(他是真的喜歡),引來真龍光顧,鴿精變?yōu)榘滓律倌暝煸L,且贈以名鴿韃靼,張公子喜愛有加。后來。一貴官來訪,索要鴿子,張公子誤以為他也愛養(yǎng)鴿,是同道,就把韃靼繁殖的后代——兩只鴿子相送,誰料那人是饕餮之徒,為滿足口腹之欲而來,竟然把鴿子烹炸吃了。張公子聞訊痛惜不已。鴿精夜里托夢,痛加斥責(zé),謂明珠暗投。張公子從此把所蓄養(yǎng)之鴿送給朋友,再不養(yǎng)鴿。
仔細(xì)閱讀,確實如魯迅所言“描寫委曲,敘次井然”,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該文采用“蓄勢法”,充分鋪墊、盡情渲染,使文章跌宕起伏。開始,敘述他愛鴿,如同呵護嬰兒;他買鴿,為防止鴿生病,不惜用十兩銀子從揚州買回痹病克星,善走的名鴿 “夜游”;他送鴿,誤以貴官為知音而豪爽地送出最名貴的鴿子。送給貴官韃靼時的鄭重其事,可見他對知音的慷慨,因為在公子眼里那對韃靼值千兩銀子。如此一來,費盡筆墨渲染公子愛鴿,可起到如下作用:一是與貴官吃鴿,形成了強烈對比,流露出對貴官的譴責(zé);二是使文章陡起波瀾,張公子對韃靼的痛惜,感慨明珠暗投,便自然水到渠成、毫不生硬,也無矯揉造作之嫌;三是對既為父輩、又是高官的害鴿者,不能、不便、不宜公開地大加韃伐,蘊蓄的憤懣又要宣泄,則只能含蓄表達,借敘述將情感蘊蓄于字里行間??傊?,通過這樣的敘述,使讀者真實感受到了張公子對鴿來之不易的愛惜,且辜負(fù)鴿神為子孫找到好去處托付的懊悔,對韃靼的愛惜、對貴官的不滿、對自己的悔恨,種種復(fù)雜的感情通過娓娓敘述,可謂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他們的沖突源于張公子與貴官對鴿子認(rèn)識的價值錯位。前者把韃靼視為觀賞鴿,是精神上的知己,滿足精神需求,是自己情感的寄托;后者把韃靼等同食用鴿,滿足口腹之欲而已。通過“蓄勢法”的巧妙鋪墊和渲染,讓高雅與粗鄙、善良與貪婪高下立現(xiàn)。
我們再看《為了忘卻的紀(jì)念》原文:
(與白莽的交往)我早已想寫一點文字,來紀(jì)念幾個青年的作家。這并非為了別的,只因為兩年以來,悲憤總時時襲擊我的心,至今沒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搖,將悲哀擺脫,給自己輕松一下,照直說,就是我倒要將他們忘卻了。
兩年前的此時,即一九三一年的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是我們的五個青年作家同時遇害的時候。當(dāng)時上海的報章都不敢載這件事,也許是不愿,或不屑載這件事,只在《文藝新聞》上有一點隱約其辭的文章。那第十一期(五月二十五日)里,有一篇林莽先生作的《白莽印象記》,中間說:“他做了好些詩,又譯過匈牙利詩人彼得斐的幾首詩,當(dāng)時的《奔流》的編輯者魯迅接到了他的投稿,便來信要和他會面,但他卻是不愿見名人的人,結(jié)果是魯迅自己跑來找他,竭力鼓勵他從事文學(xué)的工作,但他終于不能坐在亭子間里寫,又去跑他的路了。不久,他又一次的被捕了。……”
這里所說的我們的事情其實是不確的。白莽并沒有這么高慢,他曾經(jīng)到過我的寓所來,但也不是因為我要求和他會面;我也沒有這么高慢,對于一位素不相識的投稿者,會輕率的寫信去叫他。我們相見的原因很平常,那時他所投的是從德文譯出的《彼得斐傳》,我就發(fā)信去討原文,原文是載在詩集前面的,郵寄不便,他就親自送來了??慈ナ且粋€二十多歲的青年,面貌很端正,膚色是黑黑的,當(dāng)時的談話我已經(jīng)忘卻,只記得他自說姓徐,象山人;我問他為什么代你收信的女士是這么一個怪名字(怎么怪法,現(xiàn)在也忘卻了),他說她就喜歡起得這么怪,羅曼諦克,自己也有些和她不大對勁了。就只剩了這一點。
夜里,我將譯文和原文粗粗的對了一遍,知道除幾處誤譯之外,還有一個故意的曲譯。他像是不喜歡“國民詩人”這個字的,都改成“民眾詩人”了。第二天又接到他一封來信,說很悔和我相見,他的話多,我的話少,又冷,好像受了一種威壓似的。我便寫一封回信去解釋,說初次相會,說話不多,也是人之常情,并且告訴他不應(yīng)該由自己的愛憎,將原文改變。因為他的原書留在我這里了,就將我所藏的兩本集子送給他,問他可能再譯幾首詩,以供讀者的參看。他果然譯了幾首,自己拿來了,我們就談得比第一回多一些。這傳和詩,后來就都登在《奔流》第二卷第五本,即最末的一本里。
我們第三次相見,我記得是在一個熱天。有人打門了,我去開門時,來的就是白莽,卻穿著一件厚棉袍,汗流滿面,彼此都不禁失笑。這時他才告訴我他是一個革命者,剛由被捕而釋出,衣服和書籍全被沒收了,連我送他的那兩本;身上的袍子是從朋友那里借來的,沒有夾衫,而必須穿長衣,所以只好這么出汗。我想,這大約就是林莽先生說的“又一次的被捕了”的那一次了。
我很欣幸他的得釋,就趕緊付給稿費,使他可以買一件夾衫,但一面又很為我的那兩本書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那兩本書,原是極平常的,一本散文,一本詩集,據(jù)德文譯者說,這是他搜集起來的,雖在匈牙利本國,也還沒有這么完全的本子,然而印在《萊克朗氏萬有文庫》(Reclam’sUniversal-Bibliothek)中,倘在德國,就隨處可得,也值不到一元錢。不過在我是一種寶貝,因為這是三十年前,正當(dāng)我熱愛彼得斐的時候,特地托丸善書店從德國去買來的,那時還恐怕因為書極便宜,店員不肯經(jīng)手,開口時非常惴惴。后來大抵帶在身邊,只是情隨事遷,已沒有翻譯的意思了,這回便決計送給這也如我的那時一樣,熱愛彼得斐的詩的青年,算是給它尋得了一個好著落。所以還鄭重其事,托柔石親自送去的。誰料竟會落在“三道頭”之類的手里的呢,這豈不冤枉![3]
魯迅先生《為了忘卻的紀(jì)念》一文表達了對五位犧牲的青年作家的紀(jì)念,在寫作手法和文章結(jié)構(gòu)上與《鴿異》暗合。懷念白莽,記敘與白莽交往,表達了對白莽的懷念,對當(dāng)局不滿。該文圍繞兩本書,德文版的《裴多菲詩選》《裴多菲散文》,所起作用猶如《鴿異》里的鴿子。事情很簡單,但在魯迅筆下?lián)u曳多姿,情感抒發(fā)酣暢淋漓。作者開始敘述這本書的來歷,自己青年時代喜愛裴多菲(當(dāng)時,魯迅在日本留學(xué)),一時買不到,托丸善書店(一家日本書店)從德國進貨。當(dāng)時惴惴不安,怕書店因為是價值一元錢的書而拒絕。后來就時常帶在身邊,可見作者對這兩本書的喜愛。結(jié)識白莽,得知他也熱愛裴多菲,終于為愛物找到好去處,所以鄭重其事,不通過郵局寄送,怕有閃失,托柔石親自送去。這是引為知己的行為,如同《鴿異》中的“少年”送張公子鴿子。結(jié)果,白莽被捕,那兩本書落到三道頭之類的手里,謂之明珠暗投。蒲松齡與魯迅時隔兩百多年發(fā)出同樣的感慨——明珠暗投。
簡單總結(jié)一下:第一,兩文維系人物之間的物性質(zhì)相似。張公子的愛物鴿子,精誠所至,鴿神贈送,奇異不凡;魯迅的愛物裴多菲詩集、散文集,惴惴不安托內(nèi)山書店購買,來之不易,時時帶在身邊。兩者的來歷都不同尋常,主人對其皆喜愛有加,或如呵護嬰兒,或者形影不離。再看結(jié)局,鴿子慘遭烹炸,死于非命;詩集伴隨他的新主人進入大牢,落入三道頭之類的手里。第二,兩文表達的情感相似,因為明珠暗投而倍感傷心,以至于改變生活軌跡。張公子最終不再養(yǎng)鴿子,想忘卻當(dāng)年這段糟心的過去;魯迅也想忘卻他與白莽之間這些曾經(jīng)的故事,因為這是曾經(jīng)的傷心。
《鴿異》是小說,《為了忘卻的記念》是雜文,雖然兩者文體有異,但為文有相通處。正如清代但明倫評價《聊齋志異》 “敘次淵古若《左傳》《國語》《國策》,為文之法,得此益悟耳”;清代馮鎮(zhèn)巒說“是書當(dāng)以《左傳》法讀之……其敘事變化,無法不備;其刻畫盡致,無妙不臻”。當(dāng)然,從蒲松齡經(jīng)常在文末出現(xiàn)的“異史氏曰”的設(shè)計,顯然對《史記》的“太史公曰”有所承繼。這是用志怪 的方式記史。魯迅的雜文,看似就尋常事表達點尋常人的感慨,同樣是對社會歷史現(xiàn)實的評判和表達。蒲松齡敘述抒情,如廬山瀑布跌宕起伏;魯迅先生敘述抒情,則如大海波濤洶涌澎湃。
在《為了忘卻的紀(jì)念》文中,成語“明珠暗投”,作者“誤用”為“明珠投暗”。魯迅是偉大的文學(xué)家,是巍峨的泰山,或許有人說其為故意改動,以為后者更明確;魯迅在雜文中有時為了追求一種效果,會故意改動成語一字。比如,他和胡適的對話,胡適說:你又“卷土重來”;魯迅回答:我還“卷土重去”。這樣的表達,既針鋒相對,又意味深長,藝術(shù)效果增強是不言而喻的。更何況中國人好為尊者諱。但無論怎樣,在學(xué)術(shù)分析的道路上實事求是更為可貴些?;诖耍P者試就該文的“誤用”做如下剖析:
其一,魯迅《為了忘卻的紀(jì)念》一文,所用“明珠投暗”,很有可能出自《聊齋志異·鴿異》,蒲松齡敘述了鴿子的悲慘命運后感慨“明珠暗投”;《為了忘卻的紀(jì)念》魯迅敘述了自己心愛的兩本書《裴多菲詩集》《裴多菲散文》隨青年作家白莽入獄,落到“三道頭”之類的手里,感慨“明珠投暗”。我們認(rèn)為,魯迅“誤用”的原因,是“明珠投暗”字面比“明珠暗投”表意好像更明晰。另外,兩者意思好像也接近,僅有細(xì)微的差別;再說成語其結(jié)構(gòu)定型,不可隨意改動,除非為了修辭的需要而故意改動。
其二,成語“明珠暗投”有出處,它源自《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鄒陽是賢士,投靠梁王,梁王聽信讒言,將鄒陽下獄。鄒陽在獄中滿心悲憤,給梁王寫了一封信。原文“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這是成語“明珠暗投”的出處。查《辭源》《辭?!?,解釋的意思均為好東西沒有遇到賞識他的人,也指源自《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其三,是排版工人失誤?查《魯迅全集》民國三十五年版、1981年版,都是“明珠投暗”。又查魯迅手稿,《為了忘卻的紀(jì)念》手稿尚存世,發(fā)現(xiàn)魯迅先生手稿也是“明珠投暗”。因此,我們可以排除是排版工人失誤。
其四,比較成語出處的“明珠暗投”和魯迅的“明珠投暗”,筆者認(rèn)為,魯迅采用的是繼承后的活用,使文字更有活力了。無論是《史記》里面的鄒陽,還是《鴿異》里面的張公子,其真實地遭遇了好東西沒有遇到賞識的人。所以,鄒陽被污,鴿子被吃。而魯迅所遇之事,則稍有區(qū)別,這兩本書送給白莽,是同好,沒有任何問題,但后來其被捕,好書落入他手,結(jié)局大逆轉(zhuǎn)。這不是賞不賞識那么簡單,而是進入了黑暗的世界,這是環(huán)境惡劣所致,令人更心有余悸。所以,此處的“誤用”,更有活用的味道。
其五,查《高中語文》教材里的《為了忘卻的紀(jì)念》,一概為“明珠投暗”,且沒有任何說明。筆者認(rèn)為,該文無論從結(jié)構(gòu),還是從寫作手法等方面的分析來看,我們都可以從中感受到魯迅對《鴿異》一文的承繼和表達。還有,《鴿異》亦為高中學(xué)生的必讀文章。因此,我們應(yīng)該就《為了忘卻的紀(jì)念》中魯迅的“誤用”做一個分析說明,一來可以了解文學(xué)家的相互借鑒,二來可以感受到“蓄勢法”的寫作技巧之魅力,三來更可明白魯迅的良苦用心,以及對寫作用字的講究。
總之,筆者小文希望能引起有關(guān)教材審核部門的注意,并會同相關(guān)語言學(xué)家和魯迅研究專家仔細(xì)研讀,拿出一個接近原創(chuàng)作者的解讀方案。
[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1.
[2]蒲松齡.聊齋志異[M].長沙:岳麓書社,1988.
[3]魯迅.南腔北調(diào)集[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