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寧示范幼兒園分園 江寧區(qū)交通幼兒園 陳 玲
陶行知先生在闡述農村教育時說過:“活的鄉(xiāng)村教育要用活的環(huán)境,不用死的書本?!蔽宜Ы痰霓r村幼兒園,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唾手可得。因此,我們充分利用農村資源優(yōu)勢,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創(chuàng)設條件讓他們與自然親近,生成貼近農村幼兒的實踐活動,充分發(fā)揮農村自然資源對幼兒發(fā)展的教育價值。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比粲變旱暮闷嫘哪艿靡暂^好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就會化作強烈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欲。中午我?guī)в變旱綀@外散步,一簇簇肆意綻放的紫色小花吸引了幼兒,走近一看,原來是旺盛生長著的野豌豆。應著幼兒興趣,就地生成了科學活動“野豌豆”。近距離地觀察、探究,幼兒認識了野豌豆葉子的外形特點、生長環(huán)境,并且與旁邊菜地種植的豌豆作比較,區(qū)分出異同點。一周后,當他們發(fā)現隱匿在綠葉中脆嫩的小豆莢時,興奮不已。系列活動二“香噴噴的野豌豆”中,幼兒認識了野豌豆莢的形狀、顏色,還在點豌豆中掌握了數的概念。在品嘗活動后,幼兒能用語言描述生、熟豌豆的不同味道。延伸活動時,教師帶著幼兒用豆莢做成哨子吹,當此起彼伏的哨聲從他們嘴里發(fā)出時,他們欣喜若狂。
在“遇見野豌豆”的主題活動中,教師及時順應幼兒興趣,在不斷觀察、探索中生成了科學活動,在主動參與中他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經驗,激發(fā)了探索精神,鍛煉了動手能力,陶冶了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倡導“貼近幼兒生活”的教育理念,為此,我們以“鄉(xiāng)土”課程的開發(fā)與實踐為切入口,設計貼近農村幼兒生活的教學活動,活化幼兒園課程。
農村幼兒都見過水稻,但他們對稻子的生長過程、如何變成大米卻并不清楚,為了給幼兒解疑,我們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認知發(fā)展水平設計了園本課程“悠悠稻米香”,請有農活經驗的教師帶領幼兒展開了系列活動。
在“泡稻種”活動中,幼兒了解泡稻種的必備條件,嘗試泡稻種的步驟:浸種→催芽。熟悉撒種環(huán)節(jié):松土→灑水→施肥→撒種→蓋土→覆薄膜。連續(xù)觀察后幼兒發(fā)現原來發(fā)芽的稻種長高了就是秧苗。他們向家長了解秧苗移栽的方法,小心翼翼地帶著自己培育的秧苗下田插秧,在操作中感受到勞動的不易。經歷漫長的成長期,終于盼來了收獲,幼兒親眼看到大片金黃色的稻穗在頃刻間被高大的收割脫粒機卷進了肚子,飽滿的稻粒就神奇地跳進了事先準備好的口袋,他們迫不及待地想去煮新米飯,農民伯伯告訴他們稻粒需要曬干后才能去加工廠脫殼碾成大米,此時幼兒才明白稻子成為餐桌上的米飯要經過那么多道工序。
“悠悠稻米香”系列活動,依托本地獨有的自然資源,通過系列活動引導幼兒積極主動探究水稻的成長過程,在實踐中收獲喜悅,積累經驗。懂得了要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義。
班級自然角是幼兒開展非正規(guī)科學活動的場所。教師利用幼兒園的墻面和櫥柜,將常見的植物、種子等帶進自然角,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親近自然。
種子在農村是常見的,班級自然角柜子上擺放了各種各樣的種子,墻面則提供與之相匹配的植物,幼兒通過“尋找植物媽媽”的游戲,探索種子和植物之間的聯系;種子的投放,為幼兒觀察、比較、分類、排序提供了材料,鍛煉了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又可以用來裝飾物體,發(fā)展想象力。
家有農田的家長帶來農作物和各類蔬菜種在小盆里,幼兒通過觀察、照料、記錄不同植物,了解各種植物生長的過程,發(fā)現事物間的關系,在建構經驗同時,豐富了自然角內容,體驗了鄉(xiāng)土樂趣。
課程游戲化提出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為幼兒主動學習和探索創(chuàng)設寬松、自由的氛圍,要提供豐富、大量的操作材料供幼兒操作。我園挖掘自然資源,開設具有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活動區(qū)域:“麥秸坊”“果蔬園”“五谷豐登坊”“糕點坊”。為了豐富孩子們游戲材料,我們發(fā)動家長、幼兒、教師收集農村隨處可見的稻草、麥稈、芝麻稈、蘆葦和絲瓜瓤等自然作物投放到各個區(qū)域內,讓幼兒在區(qū)域活動中盡情玩耍、自得其樂。
在這里,大自然成了生動的課堂。幼兒在與大自然零距離的接觸中,開闊了視野,激發(fā)了好奇心,獲得了認知,習得了技能,培養(yǎng)了美好情感。作為教師,只要擦亮我們的慧眼,捕捉幼兒興趣,巧用自然資源,就能發(fā)掘自然環(huán)境中的教育價值,在與大自然的“約會”中,因地制宜地引導幼兒走進自然,走向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