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周雍明,指導:樸炳奎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北京 100053
“扶正培本法防治腫瘤”是廣安門醫(yī)院腫瘤科臨床研究和科學研究的主線,最初由中醫(yī)腫瘤學科泰斗余桂清主任倡導。樸炳奎通過多年的中醫(yī)腫瘤臨床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繼承腫瘤科“扶正培本法防治腫瘤”思想的基礎上,對于該理論進一步凝練,認為其核心內容是“和其不和”,集中體現了中醫(yī)“和合”思想[1]。
儒家經典《中庸》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币馑际钦f,“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通貫天下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了。漢代董仲舒對“中和”進一步解釋:“中者,天地之所始終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薄澳芤灾泻屠硖煜抡?,其德大成。能以中和養(yǎng)其身者,其壽極命?!痹踔廊死畹兰兪殖缇础爸泻汀保炎约旱木邮翌}名“中和”,并撰著《中和集》一書,自己身體力行,中和為人。他言:“中也,和也。感通之妙用也,應變之樞機也?!薄爸链?,無極之真復矣,太極之妙應明矣,天地萬物之理悉備于我矣?!?/p>
顯然,古人認為“中和”是符合自然界本質特征的規(guī)律,可以稱之為“天下之大本也”或“天下之達道也”,而“致中和”更是能夠實現“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之“天之道”也。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從中可以理解到古人的健康理念,在于陰陽氣的內致密而外固護,也即陰陽調和,那樣才是養(yǎng)生保健治療所追求的最高法度。
《傷寒論》指出“凡病,若發(fā)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如果說“致中和”與“陰平陽秘”是古人從追求“天道”所得出的追求健康的最高境界,那么此處“陰陽自和”可以理解為古人在診療任何疾病的時候所追求的最高診療效果。醫(yī)圣張仲景為后世中醫(yī)診療提出了一條重要的理論和原則,即無論何種疾病,采取何種治療方法,但最終目的都是要達到“陰陽自和”,就能使該疾病獲得“自然而然”地痊愈,腫瘤的治療亦不例外。
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卷十九·積聚病諸候》指出“積聚者,由陰陽不和,府藏虛弱,受于風邪,搏于府藏之氣所為也”??梢姽湃艘呀浾J識到腫瘤的病機為陰陽不和、正虛邪侵。所以,樸炳奎教授診治腫瘤時非常重視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經過多年臨床實踐,樸老逐漸意識到惡性腫瘤多數難以治愈,甚至無法緩解,僅有小部分可以達到臨床治愈水平,但也難免復發(fā),需要定期復查。與腫瘤激烈抗爭,最終將導致兩敗俱傷,可以改變治療理念,把腫瘤作為患者身體的一部分,通過一定藥物的控制,將其遏制于機體可耐受范圍之內,使之處于休眠狀態(tài),從而達到與人類和平共處,即所謂帶瘤生存。部分經過放化療、療效評價為無效或難以耐受劇烈化療的患者,或因體質差、年齡較大或重要臟器功能受損等、難以耐受常規(guī)劑量的聯合化療和放療的中晚期腫瘤患者,可以選取單純中醫(yī)藥治療,緩解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達到延長生存時間及帶瘤長期生存的目標。正是基于多年來與各種惡性腫瘤斗爭的經驗和教訓,樸老對于“和其不和”治癌思想有了不斷的領悟和提煉。
筆者認為,樸老在惡性腫瘤臨床上“和其不和”學術思想具體體現在“調和”二字上,也即辨“不和”之證,論治以“調和”之。
治病必求于本,這個本就在于“陰陽”,特別是“陰陽自和”。只有善于調整陰陽,使其達到“陰陽自和”,才能實現疾病的痊愈。這是在中醫(yī)治療學中有著極其重要指導意義的一句至理名言。欲調和陰陽,當首先辨“陰陽不和”之證,樸老認為中醫(yī)腫瘤辨證論治首先便是陰陽辨證,即是八綱辨證之總綱,亦是所有辨證之根本。
樸老認為腫瘤中醫(yī)根本病機是“臟腑失和”,治療手段之一當然便是“調和臟腑”了,而目的是“求和”,即達到“陰陽平和”或“人瘤共存”的目的。樸老在腫瘤臨床治療中除了陰陽辨證以外,還非常重視臟腑辨證,他認為對于各種惡性腫瘤診療必須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特別是針對那些位于某個或某些器官內的腫瘤,必須將現代醫(yī)學解剖學的器官與傳統(tǒng)醫(yī)學中的臟腑密切聯系,將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更能深刻理解各類腫瘤所獨有的根本病機“臟腑失和”,從而實現調和臟腑的目的。樸老認為,中醫(yī)對于腫瘤的認識,尤其重視脾胃的作用,故而在治療各種惡性腫瘤時,堅持李東垣所提倡的“善治病者,唯在調理脾胃”的觀點,認為脾胃屬土,有“運四旁”的作用。對于肺部腫瘤他經常通過“培土生金”來達到治療目的;對于肝部腫瘤,他往往通過“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而從脾胃論治[2]。
《老子·第七十七章》言:“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薄段淖印ぞ砹费裕骸疤熘?,裒多益寡,地之道,損高益下?!庇纱丝梢?,“虛者補之,實則瀉之”,雖然屬于極具直觀性的治療觀念,亦如“致中和”一樣,屬于“天之道”范疇。從某種意義上講,“虛者補之,實則瀉之”就是調和虛實,也就是指“致中和”。樸老在調和虛實方面所表現出的具體治療手段是“和而不同”,即:未病先防,扶正養(yǎng)生;將病早治,扶正防轉;既病防變,扶正減毒;病后調攝,扶正防復。
《靈樞·百病始生》:“卒然外中于寒,若內傷于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俞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清·王清任《醫(yī)林改錯·卷上·隔下逐瘀湯所治癥目》:“無論何處,皆有氣血……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鼻濉ぬ谱诤!堆C論·卷五·瘀血》:“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則結為癥瘕?!庇缮鲜鑫墨I不難理解氣血不和是產生腫瘤的一個重要因素,而調和氣血亦自然能成為治療腫瘤的一條重要法則。氣血不和在臨床常出現心悸怔忡、頭暈、多夢、健忘、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神疲乏力,女子見月經量少色淡,面色萎黃或?白,舌淡嫩,脈細弱等癥候,故而臨床常選用當歸補血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等加減,常用藥物有黃芪、當歸、制何首烏、熟地黃、紫河車、枸杞子。另外樸老認為,應有益氣生血藥物,適當配伍滋補肝腎類藥物可增強療效;少佐健脾行氣藥,可制腹脹納呆之弊。
《靈樞·邪客》言:“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通,其臥立至。黃帝曰:善。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苯浳母攀隽苏{和經絡的意義,同時將其與調和陰陽、調和虛實之間的關系做了說明。樸老在腫瘤診療中很重視經絡辨證,認為藥物歸經理論是中醫(yī)藥理論的重要內容,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用少量引經藥,能調和相應經絡,引藥直達病所,藥半而功倍。如,治療肺癌常用引經藥有桔梗、杏仁、桑白皮等;治療肺癌肝轉移常用引經藥為穿山甲、柴胡、郁金等;治療肺癌腦轉移常用引經藥有石菖蒲、郁金、全蝎、益智仁等;治療肺癌骨轉移常用引經藥有牛膝、骨碎補等;治療肺癌淋巴結轉移常用引經藥為夏枯草[3]。筆者認為,引經藥雖然未必真的能夠如經絡運行那樣準確,但借助這種引經藥物去“調和經絡”,的確在臨床上對于惡性腫瘤的治療起到一定靶向作用[4],很值得重視,并進一步深入研究。
通過對樸老治療惡性腫瘤“和其不和”學術思想深入探究不難發(fā)現,“和其不和”在中醫(yī)腫瘤防治方面具有很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現實基礎,在理論層次上較前人確有所創(chuàng)新。
[1] 花寶金,侯煒.樸炳奎治療惡性腫瘤經驗擷萃[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4.
[2] 周雍明,樸炳奎.樸炳奎教授治療肺癌學術經驗撮要[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08,15(S1):67.
[3] 鄭紅剛,花寶金,樸炳奎.樸炳奎教授辨證治療肺癌的學術思想[J].北京中醫(yī),2007,26(5):273-275.
[4] 花寶金,馮利,樸炳奎.腫瘤的中醫(yī)藥多靶點治療[J].癌癥進展雜志,2004,2(6):441-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