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學勇陳功銳
(1.連江縣教師進修學校,福建 連江 350500;2.連江縣教育局,福建 連江 350500)
由于城鎮(zhèn)化的進展,當下農(nóng)村初中普遍生源素質(zhì)差、班生規(guī)模小,辦學成效低。為改變這一窘境,2014年初,連江縣組織13所農(nóng)村初中學校成立“小班化”教學聯(lián)合體,進行農(nóng)村初中課堂教學改革,并立項省級課題開展縣域環(huán)境下的小班化課堂教學模式和策略的實踐研究。課題組遵循“以生為本、尊重差異、關注個體、因材施教、共同發(fā)展”的教育理念,通過三年行動研究,構建了“學案導學、合作探究、情感激勵、分類推進、當堂達標”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課堂學習中展示自我的平臺,教育教學取得初步成效?,F(xiàn)結合管理案例、人教版初中教材的教學課例和教學環(huán)節(jié),著眼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實現(xiàn)課堂價值的取向,就開展農(nóng)村初中小班化教學模式與策略的行動研究情況進行分析與討論。
所謂“學案導學”是指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教學摸式。
“學案導學”的關鍵在“學”——即學生和學案,連江縣13所小班化教學實驗校400余位教師基于當下農(nóng)村生情開展的初中小班化教學模式研究,首先是理念先行——通過調(diào)研論證、學習培訓,明確了新課標提出的“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樹立全新觀點,探究新方法、新模式,大膽改革、優(yōu)化課堂,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要求,解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地位問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思想上提高認識,正如捷克著名的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所說:“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少教,但是學生多學?!逼浯问蔷幒煤陀煤谩皩W案”。根據(jù)縣教育局提出的《關于加強農(nóng)村初中小班化教學管理的實施意見》等文件精神及《小班化課堂教學評價表》《小班化教學反思質(zhì)性方案表》內(nèi)容要求,結合省內(nèi)外專家對《學案的編寫》的指導意見和上海、廣州、東莞等地教改名校的經(jīng)驗,實驗校教師考慮學生的認知水準,以學生的自學、小組合作探究為主線,按照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設計,編寫《學案》,讓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都有所遵循,做到學會學習,減輕課業(yè)負擔。小班化背景下的“學案”,實現(xiàn)了教案、學案、練案、測案的四案合一,在“學習目標、重點、難點、舊知鏈接、新知探究、應用舉例、課堂練習、小結、作業(yè)”等導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根據(jù)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適當增減。每個單元的“學案”裝訂成冊,既是科任教師課后小結反思、評價反饋的范本,更是學生學會學習、合作探究新知、課后鞏固自測的第二“教材”,也是珍貴的一本本“錯題集”。再次要適時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引導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逐步積累學習方法,及時認真做好課堂筆記,形成適合自己的個性化學習策略,每節(jié)課都總結使用了哪些“學習方法”。
學生通過學案導學、日常課堂學習活動,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學原理和方法,促進了思維能力的鍛煉和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逐步養(yǎng)成尊重事實和證據(jù)、批判質(zhì)疑、勇于探究、認真改正錯誤、總結經(jīng)驗等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和科學態(tài)度,培育了科學精神。
“合作探究”的實質(zhì)是“議”——即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農(nóng)村初中通常班生不到20人,小班化教學為上述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保證,小組合作學習則自然成為小班學習的最基本形式。小組合作學習將“班級授課制”下學生個體的學習競爭狀態(tài)改變?yōu)椤敖M內(nèi)合作”“組間競爭”的關系,將傳統(tǒng)教學中單向和雙向交流改變?yōu)閹熒蜕g的多向交流。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更促進了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使小組合作學習得以真正、徹底地開展。在合作探究中,教師針對學生自學暴露出的問題及練習中的錯誤,引導學生討論,同伴互助。議是對學的檢驗,是學的進一步深化,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注意:一是要明確“議”的內(nèi)容,“議”學生自學后還不能掌握的方面、通過努力仍不會的地方和主要的疑難問題;二是明確“議”的要求,不就問題講問題只圖找答案,而要努力尋找規(guī)律真正讓學生知其所以然;三要明確“議”的方式,讓已掌握的學生先議,暢所欲言,對知識點存在問題的學生,教師盡量在課內(nèi)時間幫助和解決。
以語文科《竊讀記》教學為例:
【A】初讀課文,思考并完成以下問題:
1.文中的“竊”是什么意思?“竊讀”在文中指什么?(★)
作者在“竊讀”的過程中滋味是怎樣?文中哪一句話點出?(★)
2.找出文中從哪些句子中體會到作者的快樂或懼怕的滋味?并作簡單分析(★★)
【B】再讀課文,思考完成以下問題:
結合文中相關的語句,說說“這是 的竊讀經(jīng)歷?!??(★★★)
教師學案中“議”的問題內(nèi)容、要求、方式都清清楚楚,而且由易至難,各小組明確各成員職責,經(jīng)討論確定一位同學作為代表表述小組合作探究成果。整個過程體現(xiàn)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保證“議”的真實、有效,避免形式化,不僅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學習的自我控制,提高學習效率,更促進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使小組學習得以真正、徹底的開展,培養(yǎng)了學生協(xié)助意識,同時增強集體榮譽感。
“情感激勵”作為小班化課堂教學中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們給予了強烈關注。究其原因,主要基于如下幾點:首先,班生少(一個班級不足20人),力求實現(xiàn)學生“百分百”地參與課堂活動;其次,考慮生情,放低要求,著眼于自信心的培養(yǎng)。
處于初中學習階段的學生,有很強的表現(xiàn)欲,教師安排展示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自學,課堂上展示已知,以展示促自學。這樣既可以對學生起督促作用,又可以了解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程度,提高、保持學習興趣。
小班化課堂上,實驗教師做到:第一,關注學生的差異性,把握優(yōu)、中、差不同程度學生展示的機會,尊重、鼓勵每一位學生,及時根據(jù)課堂展現(xiàn)與互動出現(xiàn)的新情況進行處理調(diào)整,達成預設目標;第二,關注展示知識生成過程,讓學生通過讀、說、談、演、寫等形式把學習成果展現(xiàn),而不只是結論;展示問題的解題過程和解法,而不是對答案、走偏路。
課題研究中,各實驗校建立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多層面的激勵機制,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班級墻:展示個人大拇指、小組積分;班會課:公布積分累計情況;年段會:每月表揚獲獎學生小組;全校會:評選“星級小組”“學習之星”進行專項表彰。各種展示,各色感悟,都證明了這一課題的德育功效,正如一位實驗校校長說:“看到一個表現(xiàn)不怎么好的學生因為上課答題很踴躍領到獎品,我非常開心?,F(xiàn)在他學習積極了,經(jīng)常老遠見到我也要喊‘校長好’。我覺得我校開展的小班化教學積分換獎品,這個方法很好!”由于我們重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更多學生的“手”舉起來了,大“膽”站起來了,觀點“說”出來了,個性“展”露出來,展示了快樂天性,健康生活,活出自我。
顯然,小班化課堂教學中面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教師的“導”十分重要,教師要正確發(fā)揮引導、指導、輔導作用,“導”在知識的易錯易混處,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思辨性和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及分析問題、綜合問題的能力;“導”在知識的整合歸類處,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處理、歸納概括能力;“導”在知識重點、難點處,使學生輕松自如掌握知識;“導”在行為和習慣養(yǎng)成處,使學生養(yǎng)成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導”在知識的拓展處,從而滲透學科思想與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類推、遷移能力。
面對學生個體的獨特性和差異性,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綜合考慮每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學習態(tài)度等,將學生按一定的比例大致分為A(優(yōu)秀)、B(中等)、C(學困)三個不同層面,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其次,教師要分層備課。對優(yōu)秀生可提出探索性強、思維量深刻的問題,促使其在知識的橫向上加寬、縱向上加深;對中等生重在調(diào)動非智力因素,引導他們獨立思考、刻苦鉆研;對學困生則重在方法、習慣上加強指導,強化基礎,鞏固技能。
以物理科《滑輪組》教學為例:
某工地上,工人師傅站在地面上借用滑輪組用200N的力往下拉繩,將重600N的物體勻速上升3米。不計摩擦力和繩重。
求:(1)滑輪組提升重物所做的有用功、該工人的拉力所做的功以及額外功。(★★★)
(2)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3)若用此機械將重800N的問題勻速吊起,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針對上面的習題,教師預設為:A層次學生完成(1),B層次學生完成(2),C層次學生完成(3),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嘗試到成功的喜悅,從而產(chǎn)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情緒,變得越來越愛學習,越來越想學習。提問時讓A層次的學生回答有難度的問題;讓C層次學生回答簡單問題,適中問題則讓B層次學生回答,這樣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參與進來,使每位學生在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達成學習目標。課后對學生分層布置作業(yè)。優(yōu)秀生的作業(yè)適當增加,著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使他們挑戰(zhàn)到成功的愉快感;學困生則要減少作業(yè),降低要求。
“當堂達標”得益于“練”——就是學生的課堂練習,是對所學知識的嘗試應用、深化理解,也是判斷學生學習目標達成的手段。我們把“練”理解為“應用”“鞏固”和“拓展”,通常將課本上的練習題目讓學生先獨立完成,聯(lián)系事例應用知識,同時安排學生板演,然后找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更正,教師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最后進行總結性講評,要著重規(guī)律性的總結、方法的歸納、能力的提升。對于優(yōu)秀生來說,要講求解決問題的多樣性,強調(diào)選擇最優(yōu)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速度和靈活性。而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而言,更應該關注與掌握一般的方法,普遍適用的方法,可以只掌握一種方法。依據(jù)練習的完成情況我們就能檢測自己是否達成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發(fā)現(xiàn)自己在新知的理解方面是否存在短板。比如,在一節(jié)關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復習課上,教師給出了題目:“已知:a、b是方程x2+6s+4=0的兩根,求的值”。巡視過程發(fā)現(xiàn),一部分學生先求出方程的兩根,然后代入計算,結果運算量比較大。絕大部分的學生解法如下:
不難看出,如此解題的學生用到了“整體思想方法”,顯然要比求出a、b的值代入運算來得方便簡潔,方法應該肯定。但是,從結果分析卻是有誤?!皢栴}”發(fā)生在哪里?為此,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課堂探究:大家思考一下,結果能等于負數(shù)嗎?
上述解題的錯誤雖然出在二次根式的化簡,當屬概念性的錯誤。但由于解題過程專注于“整體”方法的代入,使得學生忽視了方程根的特征。至此,可以感受到在利用“整體”方法代入解題時,應充分考慮題目中的隱含的因素。
總之,小班化教學“學案導學、合作探究、情感激勵、分類推進、當堂達標”五個步驟有機結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促進個性化自主學習、合作化小組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使不同學生在課堂上得到不同發(fā)展,實現(xiàn)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
[1]魏春梅.小班化教育特質(zhì)分析及面臨的問題與思考[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3(9).
[2]荊玲玲.小班化教學背景下的課堂師生互動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3.
[3]曾文明.小班化數(shù)學教學合作策略[J].教育科研論壇,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