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當前香港青少年思想教育現狀及其建議

    2018-02-06 20:18:19伍俐斌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2018年2期
    關鍵詞:特區(qū)政府香港青少年

    ■伍俐斌

    (中山大學 粵港澳發(fā)展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275)

    香港歷來比較重視青少年教育,取得了顯著成績①據香港教育局公布的數據,2016-2017年度預算教育開支總額逾826億港元,占特區(qū)政府開支總額的17.7%,占本地生產總值的3.3%;2016年15歲以上人口中,受教育程度在大專以上者達31.6%。。特別是香港高等教育在國際上享有盛譽,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在世界大學排名中均居前列。然而,近年來香港社會矛盾比較突出,發(fā)生了多起重大的社會運動。在這些社會運動中,香港青少年成為了“主力軍”。更有甚者,一些激進分子還成立了激進組織,宣揚分離主義思想。在2016年香港立法會議員宣誓過程中,新當選的青年議員梁頌恒、游慧禎竟妄改誓詞,加入反對“祖國大陸”的字眼。這些社會現象反映出部分香港青少年在思想認識上出現了偏差甚至錯誤。那么,為什么在回歸祖國之后成長起來的一部分香港青少年會形成錯誤的思想認識,甚至少部分香港青少年會成為反對內地的“急先鋒”?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回歸以來香港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出現了一些問題。針對香港青少年思想教育體制的改革勢在必行。

    一、缺少國家認同是香港部分青少年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

    近年來,香港青少年頻繁參與社會運動,不僅增添了香港社會的對立化情緒、加重了香港社會的泛政治化氛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香港與內地的天然聯系。這反映出一部分香港青少年對國家、對香港與內地的關系等存在錯誤的思想認識。

    (一)民調顯示部分香港青少年缺少國家認同

    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在1998年的一項研究中發(fā)現,在受訪的965名10-24歲的青少年中,有54.3%的受訪者對國家沒有歸屬感[1]。香港青年協會在2002年一份調查報告中發(fā)現,兩成六的受訪者表示對《香港基本法》完全不了解,五成受訪者表示不會唱國歌[2]。香港回歸初期,特區(qū)政府錯過了推行國民教育的良好時機。國民教育缺失的后果之一便是香港青少年對國家認同度較低,而對香港本土的認同則相應上升。2015年特區(qū)政府中央政策組委托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對15-35歲的香港青少年進行了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約有45%的受訪者認同自己是“香港人”,有39%的受訪者認同自己是“香港人,但都是中國人”,有11%的受訪者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但都是香港人”,約5%的受訪者認同自己是“中國人”[3]。同期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調查顯示,認為是“香港人”的約占四成,認為是“中國人”的僅約占兩成。從這兩項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至少四成受訪者認為自己是“香港人”,遠多于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受訪者,反映出相當一部分香港青少年缺乏對國家的認同。

    同時,香港不受管制的媒體生態(tài)與錯誤的社會輿論導向,對香港青少年產生了消極與不利影響,造成許多青少年對特區(qū)政府與中央政府的不滿情緒上升,而更加傾向于認同與支持泛民主派宣揚的民主、人權與普選等理念甚至“港獨”主張。例如,因泛民主派長期操弄社會輿論,使泛民主派在香港青少年中有較高的支持度,據2015年一項對15-35歲的香港青少年的民意調查發(fā)現,有42.3%的受訪者稱支持泛民主派,只有5.3%的受訪者表示支持建制派[4]。2014年在香港政改爭議愈演愈烈之際,在反對派的支持和慫恿下,香港青少年成為了反對派發(fā)起的“占中”事件的主力軍。受不良社會輿論的誤導,香港青少年對國家的認識出現偏差,缺乏歸屬感,增加了排斥感。2015年1月,香港智經研究中心委托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受訪的香港青年中,有64.7%不愿意到內地就業(yè)工作,問其原因,其中“對內地法治欠信心”者居首位,其次依序是“不習慣內地生活”“對內地社會有負面印象”和“內地生活品質差”[5]。同時,香港青年協會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香港青年對國家的身份認同感進一步降低,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從2007年的92.8%大幅下降到2014年的62.6%,同時關注中國發(fā)展和中國歷史的人數也在下降[6]。

    (二)部分香港青少年歧視內地的情緒上升

    由于缺乏國家認同,一部分香港青少年試圖割裂香港與內地的聯系,他們多次發(fā)起社會運動,不僅歧視內地游客,挑撥兩地民眾的關系,而且反對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融合。為促進經濟發(fā)展和增加財政收入,香港特區(qū)政府自2003年起推出內地部分城市居民赴港自由行。自由行開通以后,內地游客赴港人數大幅增加,為香港旅游業(yè)、零售業(yè)等帶來巨大商機。不可否認,內地游客的大量涌入和個別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對香港居民的正常生活的確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部分香港青少年以此為借口,夸大內地游客對香港的負面影響,攻擊和謾罵內地游客,制造兩地人民的對立情緒。例如,2012年9月,示威者在光復上水站事件中喊出“中國人滾回中國去”的口號[7];在2014年2月的所謂“驅蝗行動”中,反內地團體對遇到的內地游客當面做出言語侮辱和挑釁,指罵內地游客為“蝗蟲”,高呼“滾回去”[8];2015年3月,以香港青少年為主體的“熱血公民”“本土民主前線”等掀起反水貨客運動,多次圍堵擾襲內地游客,沖擊店鋪、阻撓巴士、翻查游客行李、辱罵踢打游客和路人等[9]。香港青少年中的少部分激進分子還指責特區(qū)政府開放內地移民、自由行,嚴重造成香港的“中國化”。

    香港融入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有利于香港經濟發(fā)展、改善民生,但一部分反對者過分夸大兩地融合對香港帶來的負面影響,聲稱兩地融合將使香港被內地“同化”,“一國兩制”會變成“一國一制”。在這種錯誤的輿論導向下,部分香港青少年掀起抗議活動,阻礙香港與內地融合。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香港高鐵)工程、港珠澳大橋、新界東北發(fā)展等有利于促進香港與內地特別是與珠三角地區(qū)融合的重大工程,都受到部分香港居民和青少年的激烈反對。

    (三)激進本土主義思想在部分香港青少年中蔓延

    香港青少年思想教育體制的弊端不僅造成部分香港青少年缺乏國家認同,歧視內地,更為嚴重的是,少部分香港青少年開始走上激進本土主義路線,片面強調香港優(yōu)先,甚至產生了宣揚“港獨”的分離主義主張。(1)踐踏國旗,稱頌港英殖民統治。香港的一些激進青少年屢次公開打出港英旗幟或“龍獅旗”,如在光復上水、反水貨客、“七一”游行等運動中,均有示威者揮舞“龍獅旗”。個別激進分子甚至公然侮辱國旗、軍旗,如2013年底激進組織“香港人優(yōu)先”擅闖駐港部隊,焚燒“八一”軍旗*“香港人優(yōu)先”成立于2013年,發(fā)起人招顯聰出生于1985年。參見《反對建碼頭團體強闖軍營》,載香港《東方日報》,2013年12月27日。;2015年10月,激進分子在香港地鐵站揮舞“龍獅旗”,煽動群眾踐踏國旗,阻止內地游客乘坐地鐵。另有激進分子提出支持殖民統治言論,如在2014年12月17日英國下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舉行的聽證會上,兩名曾經參與“占中”的香港大學生竟“呼吁”重啟《南京條約》[10]。(2)建構激進本土主義論述。香港大學學生會刊物《學苑》大肆宣傳分離主義思想,鼓吹“本土自決”,已經成為傳播激進本土主義言論的一面“旗幟”,他們故意割裂香港與中國的聯系,鼓吹以香港為本位的歷史觀和香港人優(yōu)先,意在為“去中國化”、“港獨”提供理論基礎和思想準備。更為甚者,2016年3月中旬《學苑》發(fā)表《我們的2047》一文,明確提出“香港獨立”訴求,主張在2047年前香港成為受聯合國認可的獨立主權國家。(3)香港部分激進青少年紛紛成立“港獨”組織。以“港獨”為目的的香港青少年激進組織有“熱血公民”“本土民主前線”等*“熱血公民”成立于2012年,現任黨主席黃松泰出生于1983年?!氨就撩裰髑熬€”成立于2015年,簡稱本民前,成員多為“占中”期間相識的20世紀90年代后出生的香港青少年。。特別是2016年3月28日一批香港青年學生成立“香港民族黨”,以推動香港獨立運動、最終建立“香港共和國”為目標*“香港民族黨”的成員約有50人,以香港大學生為主體,其召集人陳浩天出生于1990年。參見《大專生成立“香港民族黨”主張“港獨”》: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6/03/160328_hong_kong_new_party。;2016年4月10日,“香港眾志”宣布建黨,計劃在十年內推動“公投”,而“港獨”是“公投”的選項之一*“香港眾志”由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前秘書長羅冠聰、學民思潮前召集人黃之鋒、前發(fā)言人周庭以及前發(fā)言人黎汶洛等成立。參見《“學生領袖”黃之鋒成立新政黨“香港眾志”》,http://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6/04/160410_hongkong_joshua_wong_demosisto。。(4)行為偏激、暴力。在香港青少年參與的社會運動中,屢有發(fā)生打、砸等暴力行為,但更具有典型意義的標志性事件是發(fā)生在2016年農歷新年的旺角騷亂。2016年2月8日,因不滿香港食物環(huán)境衛(wèi)生署取締無牌熟食小販,“本土民主前線”等人通過社交網站呼吁民眾晚上至九龍西旺角捍衛(wèi)旺角夜市。示威者蒙面攻擊警方,引發(fā)嚴重的暴力沖突事件。2月9日,特區(qū)政府將事件定性為“暴亂”。

    二、香港部分青少年缺少國家認同的原因

    (一)港英時期殖民教育的影響未完全消除

    香港的教育體制深受英國殖民統治的影響,西方價值觀念根深蒂固,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認知和認同比較缺乏。然而,這一現象在回歸后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對香港教育的影響依然存在。

    1.港英時期的教育政策在回歸后仍得以延續(xù)

    英國對香港長達一百五十余年的殖民統治,既給香港帶來了西式的現代化教育體制,也使香港居民在思想上普遍接受了西方價值觀念。港英殖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養(yǎng)親英勢力和灌輸“去中國化”思想。港英當局在教育語言上“重英文輕中文”,標榜英語的優(yōu)越性和精英地位,通過英語語言本身塑造香港居民的英國文化主體性。尤其是1967年后,港英政府調整教育方針,投入大量資源創(chuàng)辦英文公立學校,開始從文化上割裂香港和祖國內地的關系。特別是港英當局為每一位學童提供關于“英國人的理想與習俗”的基本教育,打壓中國歷史文化教育,壓制華人私立學校。另外,港英當局有意割裂歷史,在中國歷史課程中大量刪減介紹近代中國的內容,中國歷史課只講到辛亥革命,造成香港數代人對中國歷史認識與了解的嚴重缺失[11]。英國的長期殖民統治形成了香港特殊的政治文化,英國殖民統治的標志、符號象征在香港回歸后依然遺留下來。當前香港青少年教育出現與面臨的種種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是香港殖民地歷史的后遺癥,不是短期內所能改變的。

    然而,香港回歸后,特區(qū)政府基本上仍然延續(xù)了港英殖民統治時期的教育政策框架與內容。雖然特區(qū)政府在后來的教育改革中對中小學生推行德育和公民教育,意圖在于加強中小學生的國家認同,但仍延續(xù)了西方的政治文化價值觀念。

    2.高等教育西化現象比較突出

    高等教育是香港教育體系中西化程度最突出的領域。高校教師絕大多數接受過西方教育,較少來自內地。高校教材大多與國際接軌,普遍采用西方的教材。教學語言以英文為主,同時強調高校自治與學術自由。香港個別高校甚至對宣揚抗爭言論或者分離主義思想的言行大開綠燈。如香港大學法學院將贊揚“占中”行動、“沒有破壞法制”的文章列為指定讀物,學院負責人還為這一行為進行辯護[12];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經常配合泛民主派進行傾向性民意調查。

    (二)國民教育體系未能及時建立

    與西方價值觀在香港教育領域盛行相對應的是,國民教育在回歸后遲遲未能推行。國民教育的缺失,導致部分香港青少年的國家認同度較低,并為本土主義思想的滋長提供了土壤。

    1.特區(qū)政府錯失了在回歸初期推行國民教育的良好時機

    國民教育是一種集體認同的過程,關乎如何在屬于同一個國家的群體中,建立一種“我們”的意識。在這一過程中,個人會意識到他跟屬于同一國族的人的共同特征,從而建立族群的凝聚力和對國家的承擔精神[13]。在回歸前,港英當局為了實行有效的管治,長期在香港的學校教育中避談國家和民族,使得大部分在港出生的華人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十分薄弱[14]。

    一個人的身份決定于他的國民身份,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不僅對人的國民身份及歸屬感的形成十分重要,而且對一個國家凝聚力的形成、國力的增強也非常重要。在回歸以后,絕大多數香港居民成為中國公民。然而,對于這一新的國民身份的認同和接受,并非旦夕之間就能實現,還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國民教育過程。在臨近回歸前,曾有香港人士建議在1997年后學校公民教育應認真處理公民權責教育及民族教育[15];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教聯會)也建議學校的公民教育應著重于為學生建立一個新的國民身份。但是,特區(qū)政府并未重視這一建議,錯過了在回歸初期對青少年推行國民教育的良好契機。

    2.特區(qū)政府推行國民教育步履維艱

    為推行國民教育,提高香港青少年的國家認同,特區(qū)政府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在教育實踐中,落實起來很困難。2008年特區(qū)政府推動在香港中小學推行用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課,受到部分家長和民眾的不滿和反對,引發(fā)廢粵爭議[16]。 2012年特區(qū)政府開始在中小學推行德育與國民教育科教學,但被部分香港民眾質疑為“洗腦”,引發(fā)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運動。反對者以捍衛(wèi)“言論自由”“思想自由”等所謂香港核心價值為由,舉行據稱多達10萬人的示威游行。最終,特區(qū)政府做出重大讓步,宣布擱置國民教育課程。近期特區(qū)政府提出中小學生應當學習認讀簡體字,再次引發(fā)社會爭議。反對者將學習普通話、簡體字等為泛政治化,聲稱簡體字“入侵”將會取代繁體字地位,港人的慣常生活方式和文化將受到粗暴破壞,傾覆香港“主流”[17]。

    特區(qū)政府不僅在國民教育方面推行不力,而且一些教育改革還出現了偏差。如2000年香港教育局取消中國歷史課在香港中學的必修課地位,進一步影響了香港學生的中國歷史教育,造成香港青年學生缺乏正確的歷史觀與國家觀,缺乏對國家的認同,缺少愛國情懷。

    (三)舍堂文化影響了部分青年大學生的政治傾向

    舍堂,即內地大學中的學生宿舍。但之所以叫“堂”(hall)而不是宿舍,是因為在香港各大學的“全人教育”理念中,舍堂不僅是學生住宿的地方,更是大學生課堂之外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場所。舍堂的這種功能傳承自英國傳統的教育理念,是香港高校的一大特色。在全港各大學中,以香港大學的舍堂文化氛圍最為濃厚。舍堂租金便宜,離校園近,對大學生有極高的吸引力。然而,由于舍堂數量較少,遠遠不能滿足學生需求,因此準入機制非常嚴格。申請者在入住前要填寫十分詳細的申請表,還要接受面試。而且,很多舍堂將政治傾向作為面試的重要題目,要求申請者對民主、人權等問題表態(tài),只有持民主派立場的申請者才有可能獲得入住資格。

    入住舍堂后,入住者還要接受各種考核,以決定其下一年是否還能入住。入住者要積極參加各種舍堂活動,政治活動是舍堂活動的必修課。每個入住者都要參與一定頻率的舍堂政治活動,否則會因為不參加或者參加次數少被認定為不合群而取消入住資格。入住者一旦被驅逐,幾乎不再可能入住其他舍堂。許多入住者因為害怕被取消入住資格,即使不認同舍堂政治活動的政治理念,也被迫放棄政治立場,積極參與融入舍堂政治活動。久而久之,舍堂便成為了一個大染缸,嚴重影響了香港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舍堂這種獨特功能,成為一些青年學生未來走上政治道路的重要舞臺。在香港大學,每間舍堂都有自己的學生會,是大學學生會的組成機構之一。其骨干主要由具備一定影響力的學生出任,多為學生干部或者社會活動的活躍分子。舍堂學生會還負責對入住者進行考核,以決定其下一年的入住資格,其中參加社會活動的表現是重要的指標之一,而學習成績則并不重要。在2014年“占中”發(fā)生前,香港大學的8間舍堂號召并帶頭罷課,對后來越來越多的港大學生參與“占中”起到了煽動作用。2014年12月,香港大學的13間舍堂聯合簽名譴責特區(qū)政府,聲援“占中”。在長達79天的“占中”事件中,香港大學的舍堂扮演了重要角色。

    (四)不良社會輿論侵蝕校園

    香港社會輿論長期受泛民主派把持,使反建制、本土主義思潮大肆滋長蔓延。同時,香港缺乏輿論管制,片面強調言論自由,產生了大量攻擊中央、攻擊特區(qū)政府的錯誤言論。這些使青少年學生產生了錯誤的思想認識。

    1.泛民主派掌握了大量的教育資源

    香港在政治上有所謂的建制派與泛民主派,同樣在教育領域形成了兩個派別與兩種力量。泛民主派的許多精英來自教育及相關專業(yè)領域,在教育領域擁有廣泛的教育資源和較大的社會影響力。例如,香港教育專業(yè)人員協會(以下簡稱“教協”)是一個長期由泛民主派掌控的民間教育組織,目前成員接近9萬人,財力雄厚,設有“教育發(fā)展基金有限公司”,是反對政府推動“國民教育”的重要力量,對青少年學生的價值觀影響很大。2015年,“教協”與特區(qū)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下屬香港公共圖書館聯合主辦的“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在提供的60本候選書目中,竟然將鼓吹本土主義的書籍——陳云著的《香港城邦論II光復本土》列入[18]。從抵制國民教育到“占中”等諸多重大抗議活動可以看出,香港泛民主派在教育領域有相當廣泛的支持力量與影響力,這也是特區(qū)政府推動國民教育遭到抵制與失敗的重要因素。

    2.媒體的負面宣傳毒害青少年

    香港缺乏輿論管制,對中央、對特區(qū)政府的負面報道比較泛濫。反中央、反特區(qū)政府及支持泛民主派的報紙、電臺、電視臺等在香港社會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蘋果日報》及相關媒體長期散布“反中亂港”言論,混淆視聽。香港電臺與電視臺經常邀請泛民主派甚至激進“港獨”人物參與節(jié)目,公然宣傳其主張。香港電臺在2012年舉辦的“第五屆香港書獎”活動中,將宣傳香港“本土化”與“本土主義意識”的嶺南大學教授陳云列入獎項評審團成員,他著述的《香港城邦論》獲選為當年“年度好書”。這對香港青年學生的思想影響很大。

    (五)境外勢力滲透香港校園

    香港回歸后,美國圖謀將香港作為對華“和平演變”、策動“顏色革命”的橋頭堡。為推行這一目標,美國將香港高校作為主要的滲透對象之一。美國多個機構在香港高校物色、培養(yǎng)親美學生和教師,灌輸西方價值觀,試圖將香港高校打造為“反中亂港”的大本營。

    1.美國駐港總領事館、中央情報局和非政府組織干預香港事務

    駐港總領事館是美國對港政策的具體執(zhí)行者,直接向美國務院負責。前任總領事夏千福(Clifford Hart)曾在臺灣工作,對“臺獨”有深入研究,并從“臺獨”勢力的“去中國化”過程中提煉出“寧靜革命”概念[19]。現任總領事唐偉康(Kurt Tong)曾在日本工作,能講普通話和日語,“同情”“臺獨”。美國中央情報局則直接到大學校園物色和培訓學運骨干。中情局人員借助美駐港機構的各種身份,以舉辦研討會等名義,策反大學青年,培養(yǎng)親美分子[20]。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ED)”和美國“國際民主研究院(NDI)”以非政府組織名義大肆滲透香港高校?!皣颐裰骰饡本哂猩詈竦恼尘?,資金來自美國國會通過的國務院年度撥款,有“中情局分店”之稱?!皣H民主研究院”的經費又主要是接受“國家民主基金會”的撥款[21]。這兩個組織以非政府組織名義為掩護,在香港高校大肆進行滲透活動。

    2.青年學生和青年教師是美國滲透香港高校的主要對象

    美國駐港總領事館官員丹·蓋瑞特聲稱,“要推動香港青少年在社會運動中扮演先鋒角色”[22]?!皣颐裰骰饡焙汀皣H民主研究院”將鼓動青年學生參與公共政策作為在港項目設計及實施的重要考慮因素。據《文匯報》報道,中情局自1989年起就有目的地在香港物色骨干到美國取得學位,然后返回香港高校擔任大學教師[23]。

    3.美國滲透香港高校的方式多樣,且隱蔽性強

    美國長期滲透香港高校,與高校學者和青年團體關系密切,通過多種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香港青年。(1)提供資金援助。據香港《大公報》報道,自1995年起“國家民主基金會”和“國際民主研究院”共投入逾3 000萬港元,資助大學從事民主運動[24]。2012年“國際民主研究院”給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比較法與公法研究中心(CCPL)”捐款70.1萬港元,用于支持推出“港人講普選”網上平臺等項目;鐘庭耀的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長期接受美國資金援助,如2014年11月“國際民主研究院”資助6.6萬港元,用于政改調查;浸會大學“香港過渡期研究計劃”常年接受“國際民主研究院”資助[25]。美國還通過提供獎學金等方式吸引香港高校學生和青年教師赴美留學,從而在香港高校培養(yǎng)了一批親西方、親民主派的勢力。(2)能力培訓。據媒體報道,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美國中心”是為反對派和學生提供抗爭培訓的基地?!罢贾小卑l(fā)生前,“香港美國中心”曾舉辦兩天一夜的研討會,培訓學生作為“占中”骨干[26]?!皣H民主研究院”與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系學系合作,通過設立各種青年項目提高香港大學生公共參與能力,如“2007青年公共參與計劃”(組織香港各大學學生審查和回應政府政改咨詢綠皮書)、“2008學生高峰會”(組織香港八所大學學生就政改進行辯論)、“2009學生氣候變化高峰會議”“2010學生論壇”(仿照聯合國大會模式就政改進行辯論)、“2012青年高峰會”(模擬行政長官選舉)等[27]。(3)暗中面授機宜。2014年“占中”期間,香港《文匯報》披露美國駐港總領事館官員和情報人員曾與香港學生代表開會商討罷課行動。2016年3月,香港網絡媒體曝光駐港總領事館官員密會香港大學學生、“本土民主前線”發(fā)言人梁天琦等人[28]。(4)塑造政治偶像。美國利用本國媒體大力宣傳反政府的香港青年學生和教師。如美國《外交》雜志將戴耀庭和學民思潮召集人、香港公開大學學生黃之鋒評為“2014年度思想家”,《時代》雜志將黃之鋒作為封面,《紐約時報》發(fā)表黃之鋒公開信等。美國妄圖通過樹立“政治偶像”的方式,對香港下一代產生示范效應。

    三、改進香港青少年思想教育體制的建議

    香港部分青少年的錯誤思想認識特別是缺乏對國家的認同,引起中央、特區(qū)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習近平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中強調:“必須牢固樹立‘一國’意識,堅守‘一國’原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增強香港、澳門同胞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新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2017年10月發(fā)布的《施政報告》中提出要“讓學生認識自己國家歷史、文化、經濟、科技、政治體制和法律等各方面的發(fā)展,培養(yǎng)他們的國家觀念,是學校教育應有之責”。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表示,香港青年有偏見,“責任在大人”,香港一些政界、宗教界與教育界人士向青年灌輸負面思想,不利于香港的未來[29]。

    改進香港青少年思想教育體制,增強香港青少年的國家認同和愛國精神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工程,需要特區(qū)政府履行主體責任,同時國家有關部門也應予以必要協助。針對當前香港青少年教育體制存在的問題和弊端,特區(qū)政府可采取如下措施。(1)制訂教育改革和發(fā)展戰(zhàn)略,將愛國愛港、傳承中華文化等納入教育指導思想,消除港英殖民教育的影響。林鄭月娥在2017年《施政報告》中指出,要在2018-2019學年落實中國歷史課在初中從選修科調整為獨立必修科,但在實施過程中也應改進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提高青少年學生熱愛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2)盡快制訂《國民教育條例》,建立和完善推行國民教育的法律體系。(3)普及《基本法》教育。特區(qū)政府應盡快落實在中小學設置《基本法》課程,在社會層面加大《基本法》宣傳,使香港廣大市民正確了解、熟悉《基本法》。同時,應建立和培訓一支合格的《基本法》教師隊伍,能夠正確、精準地闡釋和傳播《基本法》。(4)增加大學投入,興建大學宿舍。林鄭月娥在2017年《施政報告》中,建議設立120億港元的宿舍發(fā)展基金,以期能加快增加大學宿舍宿位數目。但該項建議仍有待于特區(qū)政府提出進一步的具體方案和獲得特區(qū)立法會的審議批準。在增建大學宿舍的同時,也應改革宿舍管理,防范不良社會風氣侵蝕大學宿舍。(5)凈化校園環(huán)境,嚴格執(zhí)法,禁止不良社會思想進入校園傳播。(6)及時制訂《香港特區(qū)安全條例》,落實特區(qū)現有法例,規(guī)范大學接受境外資金資助的行為,防止境外勢力滲透大學校園。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當前香港的社會氛圍下,這些措施的推行必然會面臨多種阻力。但特區(qū)政府理應承擔起教育改革的主體責任,知難前行,給香港青少年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增強國家認同,為香港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提供豐厚的人才儲備。

    同時,國家有關部門也應重視香港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指導、配合特區(qū)政府進行青少年思想教育體制改革。(1)將香港青少年工作擺在中央對港政策方針的突出位置,提高對青少年工作重要性和艱巨性的認識。(2)全面掌握香港青少年的思想動向和需求。中聯辦等駐港機構應加強調研,可考慮在中聯辦設立青年工作部,支持“青年民建聯”的發(fā)展,常態(tài)化與香港青少年的互動交流,準確掌握香港青少年的各種吁求。(3)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fā)展的政策措施”,鼓勵香港青少年到內地求學、就業(yè),消除目前存在的政策障礙,實現香港居民在內地與內地居民的同等待遇,允許香港青年參軍、報考內地公務員等。(4)共青團、全國學聯等青年團體應將香港青少年納入工作范圍,可嘗試在“大學生村官”“三支一扶”“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項目中吸引香港青年參與,增強他們對國情的認識。(5)建議教育部專門設置對港青年工作機構,建立工作機制。有關主管部門可研擬在科研項目、公派出國留學等方面向香港高校師生開放申請,特別要重視對愛國愛港師生的培養(yǎng)和扶持,但要注意工作方式。(6)重視在香港各高校就讀的內地學生的工作,掌握其思想、學習動態(tài),防范美國等西方勢力對內地學生進行滲透。(7)改革當前內地高校對港生的管理方式,在教學、住宿等方面與內地學生一視同仁,改變區(qū)別對待的政策。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部分香港青少年缺少國家認同等錯誤的思想認識也并非短期內能夠消除,改革香港青少年思想教育體制、增強香港青少年的國家認同和愛國愛港情懷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特區(qū)政府、國家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

    [1] Commission of Youth, Report on the Quantitative Survey on Civic Awareness of Youth, 1998, pp.B51-53.

    [2]《社會資本之公民身份狀況研究》(2002),http://yrc.hkfyg.org.hk/news.aspx?id=d579e7c6-3d2b-4fbf-85d8-81a90213d858&corpname=yrc&i=2527&locale=zh-HK

    [3][4]Central Policy Unit, A Study on Hong Kong Youth’s Perceptions of the Mainland, p.27.p.XVI.

    [5]《香港青年往內地就業(yè)態(tài)度意見調查》, http://www.bauhinia.org/assets/document/doc206cht.pdf

    [6]《“青年價值觀指標2014”調查結果》,http://www.hkfyg.org.hk/files/hkfyg/press%20release/HKFYG_Youth_Trends_2014.pdf

    [7]《少數港人喊中國人滾回中國被批》,http://news.wenweipo.com/2012/09/19/IN1209190011.htm

    [8]《港輿論:“辱客”事件性質惡劣依法追究暴徒刑責》,http://paper.wenweipo.com/2014/02/24/HK1402240049.htm

    [9]《香港69人激進反水貨客被拘》,http://news.wenweipo.com/2015/03/19/IN1503190001.htm

    [10]《香港大學生赴英“聽證”聲稱英國應重啟南京條約》,http://news.ifeng.com/a/20141219/42757765_0.shtml

    [11]鄺建銘:《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術》,香港:天窗出版社2015年版,第173-178頁。

    [12]《港大讀物播“占”毒》,載香港《文匯報》,2015年3月17日。

    [13]張永雄:《學校推行國民教育之香港經驗:機遇與挑戰(zhàn)》,http://www.cpce.gov.hk/national-education/pdf/Mr_Cheung_Wing_Hung_Full_Paper.pdf

    [14]胡少偉:《香港國民身份教育的回歸與前瞻》,載《香港教師中心學報》,2010年第9卷。

    [15]曾榮光:《民族教育與公民權責教育之間:過渡期香港公民教育的討論》,載香港《教育學報》,1995年第23期。

    [16]鄧城峰:《關于“普教中”討論的反思》,載香港《基礎教育學報》,2008年第2期。

    [17]《教局咨詢倡“認讀”簡體字團體不滿﹕毋須加入課程》,載香港《明報》,2016年2月5日。

    [18]《“占中”反對派變身作家教協播獨硬銷“城邦論”》, http://news.takungpao.com/hkol/topnews/2015-03/2960388.html

    [19]《由楊蘇棣的“顏色革命”到夏千福的“寧靜革命”》,載香港《文匯報》,2013年9月25日。

    [20]《美中情局香港分部大增編制原因為何?》,載香港《文匯報》,2014年9月15日。

    [21]《與“中情局分店”關系密切》,載香港《文匯報》,2015年1月23日。

    [22]《美官員密會港生煽罷課“占中”》,載香港《文匯報》,2014年9月17日。

    [23]《美國如何操控戴耀廷發(fā)動“港版顏色革命”》,載香港《文匯報》,2014年10月3日。

    [24]《密件揭秘美黑手煽再占領》,載香港《大公報》,2015年3月12日。

    [25]《NDI圖在港搞“顏色革命”大灑金錢操控反對派》,載香港《大公報》,2015年9月12日。

    [26]《美“顛覆香港”基地遭曝光:間諜培訓“占中”骨干》,載《環(huán)球時報》,2014年9月25日

    [27]《密件披露美長期滲透香港學界煽動再次“占中”》,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5/0312/2941999_print.html

    [28]《美駐港官員密會極端本土派釋放錯誤政治信號》,載《環(huán)球時報》,2016年3月11日。

    [29]《香港青年偏見加深》,載《人民日報(海外版)》,2015年1月16日。

    猜你喜歡
    特區(qū)政府香港青少年
    青少年發(fā)明家
    繁華背后,是一個念舊的香港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4
    香港之旅
    軍事文摘(2017年24期)2018-01-19 03:36:28
    展與拍
    收藏與投資(2017年6期)2017-05-30 11:30:13
    針對香港反對派①“占中”“公投”②行為的對策建議
    香港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37:23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中國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讓雷鋒精神點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中國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 14:20:18
    他為青少年開展普法教育
    中國火炬(2012年11期)2012-07-24 14:21:00
    兴文县| 鹤岗市| 大洼县| 马尔康县| 涪陵区| 沽源县| 保靖县| 姜堰市| 察隅县| 镇沅| 太和县| 辉南县| 镶黄旗| 台南县| 化德县| 汉川市| 武冈市| 章丘市| 横山县| 利辛县| 上高县| 达拉特旗| 石屏县| 迁西县| 云林县| 中卫市| 平南县| 东乌| 西林县| 长宁县| 阿巴嘎旗| 阿勒泰市| 宜良县| 汾西县| 高碑店市| 十堰市| 尼木县| 台湾省| 彭水| 静宁县| 罗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