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素華
1 為什么要做個“好好說話”的中職班主任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沒有找到自己的靈魂,他又怎么去推動另一個靈魂的成長?
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絕對是一份沒有愛心難以維系,只有愛心也難以維系的工作。即使是科班出身的教師,所面臨的工作狀況也是在學校里很少學到的。特別是中職學生在學習中,從小差不多是教師眼里的差生,學習習慣和學習態(tài)度不好,由于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家長沒有好的教育方式,差不多都是打罵。沒有很好的溝通方式,導致中職生在處理問題上簡單粗暴,認為只要是批評自己就是針對我。并且思考問題上是先入為主,比較不會換位思考。講道理很難奏效。中職生往往會采取不配合狀態(tài)。所以有時中職班主任難免會生氣,甚至抓狂的狀態(tài)。所以中職班主任對于中職生的教育不能流于形式,流于表面,真正能深入人心的教育很少。再或者,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導致你的教學理念與教學主張沉不下去,沒有辦法讓學生沉淀下來。
現在教師最重要是學校的教育理念與教育形式,其實不論是什么教育理念與教育形式,教育最終的落腳點是教師作為什么樣的一個人在呈現在學生的面前。為什么有些老師班主任看上去不管學生,學生還能自覺的維持秩序、非常自律?我認為,不管比管更考驗教師班主任的功力。教師班主任營造出安寧秩序的氣場,學生會不由自主受到這個氣場的影響。其實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與學生是相互作用的氣場,學生受到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氣場的影響,教師班主任的心情與處理方式有時也會受到學生的影響,在師生關系中,教師要把這個氣場調節(jié)為互相滋養(yǎng)的氛圍,特別是教師如果每天與學生劍拔弩張的相見,會影響教師的心情,甚至影響到教師的身體健康,所以教師應該調和班級的磁場,讓它變成學生和班主任共同進步共同提升的氣場,互相滋養(yǎng),試想這個氣場互相滋養(yǎng),學生愿意學,老師愿意教,人人都很舒服,那么還有什么不好教育的事情呢?
2 班主任進教室的表情,決定了全班人的心情
為什么有些班級班風很好,和諧,班級充滿了正能量,認真學習,有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而有的班級卻是學生怨聲載道,學生跟任課老師針鋒相對,像個火藥桶,一觸即發(fā)。
其實這些多多少少和班主任走進教室時的表情有很大的關系,世界上不缺少積極向上的學生,缺少的是懂進教室藝術的教師。教師一進教室發(fā)現學生聽到預備鈴也不回教室準備,甚至上課鈴響了還在議論什么事情,這時老師忍不住怒吼,拍桌子在“上課了,上課了”學生這時才意識到上課滿心不情愿的回到座位,老師也強壓怒火,感覺上課的好心情都煙消云散,一節(jié)課就不高興的上下來;課后問學生是因為有些活動或者新的制度,剛好要討論,學生興猶未盡。
事實上,許多所謂的學生叛逆,都源于教師和學生進教室時的表情。學生和教師由于壓力,積累了一肚子的怨氣,進教室時,板著一張臉,看到學生吵吵嚷嚷就心里火冒三丈,不問青紅皂白就沖學生一頓發(fā)火,學生也心里不樂意,就對老師采取自動屏蔽狀態(tài),講課內容自動過濾,甚至采取不配合狀態(tài),一節(jié)課下來授課和聽課效果都非常糟糕,達不到如期效果。一個好好的一堂課,每個人包括教師和學生都是一個不好的體驗,心里都不是特別舒服,一節(jié)課的享受(教師傳道授業(yè),學生學習知識),從進教室的那一刻就被毀了。
為什么進教室那一刻的情緒,有如此大的“威力”?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洛欽斯發(fā)現了著名的“首因效應”,指人際交往中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在頭腦中占據著主導地位。教師與學生之間雖然不是第一次見面,但是“首因效應”同樣起作用。進教室,是與學生的“再一次見面”,這一面決定了學生如何判斷你這一節(jié)課的狀態(tài),并且在接下來的整個課堂上,這個判斷會在腦海里占據主導地位,影響著人的情緒和行為。
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要學會“面孔”管理,每個教師在進教室前,都有必要管理一下自己的面孔,把自己的壓力,焦慮,不開心,慍怒的表情放下,更新為愉悅、輕松、舒展的面孔。換了一種方式進教室,垃圾情緒的傳遞鏈在進教室的時候被截斷了,留給學生的是一個祥和的氛圍,學生也愿意與你親近,愿意主動學習。
3 班主任多使用“表揚式的批評”
教師特別是班主任一開始是有教育情懷和教育理想的,但是往往理想是“豐滿”的,但現實是“骨感”的。有時往往個別學生由于認知的錯誤養(yǎng)成不好習慣,說服教育沒有用,內心的怒火終于沖破了忍耐的底線,教師非常氣憤,甚至會體罰學生。從根本上說,肉體懲罰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能使雙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繼續(xù)下去的學習中途擱淺;在教師的體罰下,學生的自尊心和上進心也被打得一敗涂地,容易形成逆反心理,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進而對所有的批評刀槍不入,自動屏蔽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教育,那可真是得不償失,兩敗俱傷,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根本無法落實與實行。將批評教育上升為體罰,那就是教師教育的瓶頸。它的另一個直接后果是:你以什么樣的方式對待學生,學生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你和他周圍的人——對肉體懲罰的模仿是輕而易舉的,甚至會采取暴力舉動,他在頭腦中的第一反應是“先下手位強”,不會進行正常有效的溝通。教育的藝術在于正強化,而非負強化,與其強化學生的弱點與全盤否定,不如將學生的點滴成績和好的苗頭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平時學生有錯誤,私下里悄悄指出,希望下次不犯,并且有更大進步。學生一旦有進步,則在全班大張旗鼓的表揚,讓全班同學給他鼓掌。中職生由于初中成績不好,比較容易受到老師的批評,很少受到表揚與正面鼓勵,沒有自信心,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給與一定的表揚與鼓勵,學生會自信滿滿,一點一點的進步。
“人生如素絲,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弊鳛榻處煟菍W校教育環(huán)境的主導者,教師的精神高度與精神情懷,就是學生最初最美好的人生底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