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莉
《指南》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fā)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fā)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應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應該說,《指南》精神讓我們明確了探究欲是源泉,探究能力是目標,形成幼兒受益終身的學習態(tài)度是科學活動的根本。帶著這樣的思考,我們展開了系列科學學習活動——《滾動》的實踐。
我們知道,生活中很多物體都是孩子科學認知的材料,如各種各樣的能滾的物體,盒子、積木、球……那么在各種各樣的能滾動的物體中,我們是否能找到孩子的興趣點,支持孩子體驗科學認知的一些方法,從而激發(fā)孩子們對大自然對大社會的探究欲,提升孩子的探究能力呢?在這樣的分析中,我們展開了“滾動”之旅。
一、在尋找“滾”的材料中探究
什么樣的材料是能滾的?能滾的物體有什么特點?這是孩子們在《滾動》學習活動中最感興趣的。我們老師給孩子們提供了多樣的生活用品,有奶粉罐、薯片罐、卷筒紙的卷筒、圓形盒子、圓柱體積木……于是我們的小班孩子開始了不斷的探究。看,我們老師讓孩子們先觀察生活中的物體?!安乱徊拢l會滾?”孩子們根據自己的點滴經驗開始大膽表達?!澳窃鯓拥臇|西能滾呢?”孩子們在猜測后忙不迭地開始了實驗。在場地上,孩子們自由地滾動自己感興趣的物體。原來有一個面是圓的,所以它能滾動。于是孩子們從多樣的材料中,在幾次嘗試和試驗后,孩子們終于將物體分成了2類,一是能滾的東西,二是不能滾的東西。從猜到嘗試操作,孩子們不斷地探究,不斷地發(fā)現能滾的東西的特點,探究欲在尋找中逐步形成。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力,是獲得經驗的先決條件。在尋找和體驗多樣滾動的材料中,孩子們的科學探究興趣被有效激發(fā)了。
二、在實踐“滾”的現象中探究
“不同物體滾的路線是一樣嗎?”“為什么有的東西在滾動時會拐彎?”帶著這樣的思考,孩子們又開始了實踐。在與多樣的材料互動中,孩子們發(fā)現了兩面一樣大小圓的東西和兩面不一樣大小圓的東西,在滾動時會有不同的變化。于是老師設置了小球門,鼓勵孩子們讓紙杯和一些能滾的東西同時滾進球門。孩子們開始操作,不斷實驗?!皟深^一樣大小圓的東西滾起來會怎樣?”“兩頭不一樣大小的圓的東西滾起來會怎樣?兩頭不一樣大小的紙杯能滾進球門嗎?”孩子們用茅根,用雙面膠,用毛線……不斷地嘗試,不斷地制作,不斷地調整。在很多次的實踐后,孩子們發(fā)現,兩頭一樣圓的東西滾起來不會拐彎。于是他們在比較、實驗、觀察、思考中,將紙杯的兩頭變大或變小,或是將兩個紙杯粘貼變一個長紙筒……終于,我們的紙杯也能進球門了。實踐,讓孩子們不斷探究,不斷思考,不斷感悟。
孩子們從初次嘗試操作到二次帶著問題操作到多次遞進思考操作,孩子們經歷了好奇到苦惱到成功的情感歷程。他們不斷探究滾動的原理,在多次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樂趣。不斷探究,開始融入孩子的自然操作中。探究能力,在反復趣味操作中提升了。
三、在交流“滾”的經驗中探究
“為什么我們同樣的實驗會有不同的結果呢?”“他為什么能讓圓積木向上滾呢,我的為什么不能呢?有什么秘密嗎?”孩子們自己實驗,但不同的結果讓他們心里糾結。于是,老師組織孩子們停下自己的實驗,和孩子們交流起來?!拔沂呛苡昧Φ赝苿訄A積木,給它很大的沖力,圓積木才滾上山坡了?!薄拔沂褂昧撕荛L的坡道,然后再加上我使勁地推,圓積木就滾上山坡了?!薄拔沂怯孟鹌つ嗾吃诤凶颖澈?,再使用一定的推力,圓積木就滾上山坡了?!薄⒆觽兤咦彀松嗟乇磉_著自己的操作和發(fā)現,“橡皮泥放在盒子哪個合適的位置才能幫助圓積木向上滾呢?”老師的引導,讓孩子們的交流更深入。他們又觀察自己剛才隨意變化的橡皮泥、紙盒和軌道木塊,似乎發(fā)現了什么。于是,新一輪的實驗又開始了。他們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發(fā)現,他們在互動中尋找自己的問題答案。交流,給了孩子們分享的平臺;交流,給了孩子們啟發(fā)和鼓勵;交流,給了孩子們思考的機會;交流,讓孩子們的實驗和探究更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應該說,在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交流,及時地將孩子的零散經驗和發(fā)現的問題進行了梳理。交流,促進了幼兒與材料、同伴的相互作用。交流,有效培養(yǎng)了幼兒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個性品質。
探究,是一種積極的行為方式,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在《滾動》這個系列科學活動中,我們感悟到了孩子們積極的探究欲、強大的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追隨兒童的興趣、多樣的學習方式,則有效地激發(fā)和滋養(yǎng)了孩子積極的探究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