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榮濱
現(xiàn)在高考作文流行材料作文,材料的類型從呈現(xiàn)方式上一般分文字類和圖畫類,從表達方式上主要分議論類和敘事類兩種。作為高考材料作文中的一個常見類別,敘事類材料作文的材料有新聞事件、寓言、故事等。無論何種形式,材料主要指向的是“敘事”。因此,對于此類材料作文,概括清楚材料所敘事件極其重要。分清事件中的人、事是關(guān)鍵,材料作文都要求考生“自選角度”,而角度的選擇即材料所敘事件的人物,包括人物的對話和人物的舉動、事件的原因和結(jié)果等。同學(xué)們要透過所敘事件的“現(xiàn)象”推敲和探究事件的本質(zhì)。
【題型示例】
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兩個旅人在路上,其中一個發(fā)現(xiàn)一把斧頭,他就說:“我撿到一把斧頭?!绷硪粋€人不大滿意,糾正道:“我的朋友,不是‘我,而應(yīng)該是‘我們撿到一把斧頭?!睕]走多遠,斧頭的主人追了上來,離他們越來越近。撿斧頭的人很不安地說:“這下‘我們可糟了?!绷硪粋€又向他糾正:“還是改回以前的稱謂吧,就像剛才那樣,你應(yīng)該說:‘我糟了!”
【審題栺導(dǎo)】
這是一則敘事型材料作文。
材料主體“旅人”在旅途中撿到一把“斧頭”,“斧頭”是一個暗喻,喻指人生旅途中現(xiàn)成的成果、成就、成功等利益性的符號。旅人的對話是材料的核心,它由兩部分構(gòu)成:第一部分“我”被糾正成“我們”,這是注重共享的表現(xiàn),第二部分“我們”被糾正成“我”,這是推卸責任的表現(xiàn)。
材料其實就是“我”“我們”面對利與害時的態(tài)度:有利可圖時是“我們”,有害逼近時是“我”,這是一種人性的自私,是典型的趨利避害。材料從反面呈現(xiàn),在價值引導(dǎo)上,要求同學(xué)們對“我”“我們”這樣一些人,給予否定和批判,然后有所樹立?!拔摇睆娬{(diào)個體價值和獨立,“我們”強調(diào)群體價值和協(xié)作面對利益,“我”“我們”應(yīng)追求團隊精神,同甘苦,共進退,有擔當。
同時還應(yīng)關(guān)注到材料中旅人對話的一些次要信息一-稱謂,除“我們”“我”之外,還有“我的朋友”,在人生旅途中我們應(yīng)與怎樣的朋友同行。
因此,同學(xué)們在寫作中可以圍繞以下關(guān)鍵詞行文:人性的自私,共享與推卸,趨利避害,同甘共苦、同進同退(同富貴共患難),在人生旅途中對朋友及友情的認識等。
佳作show
兩個“月”才謂之“朋”
朱慶嶸
何為“朋”?兩“月”并肩即為“朋”。(文章由拆字法來起筆,別具新意。)由此可見,“朋友”乃是兩人并肩同行的,若是走了一個,雖也成字,卻是“孤身”一個人。(暗扣材料,闡述自己對“朋友”的定義。)
中國古代便有了“望月”的習慣,不單單是在中秋,“望月”常常是為了表達內(nèi)心的愁苦與對遠方親人的思念。(追溯文化的起源,文思厚重。)“今年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卑菏淄?,思念無限,實則卻是“兩月”相望。一月望一月,月便成了知己,于是“兩個月”便成了“朋”字。由此可見,“朋友”中不僅是結(jié)伴的同道中人,更是兩個可以在心中住著對方的人。(在前面對“朋友”進行定義基礎(chǔ)上,進一步闡釋新的意思,層次清晰。)
兩位旅人雖是結(jié)伴而行的“同道”人,卻計較些微不足道的得失,還可以稱之為“朋”嗎?(銜接自然巧妙,精煉點出材料的核心意義。)
“朋友”一詞,自古便有著為天下人所知的俗語:“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睙o論是《三國演義》中的英雄好漢還是當下的平民百姓,這一句當是所有人心中的守則。(“心中的守則”一語道出了朋友的真諦。)
巴特爾曾說道:“太陽的偉大在于它將光輝與月亮分享,月亮的美麗在于它將光亮與星星共享?!薄霸隆敝悦利愂且驗樗门c星星共享光明,一輪獨月高掛空中的確美麗,可與“星羅棋布”相比,誰更美麗自是不言而喻的。(以“月”為核心的素材串接,與前文一脈相承,正面論證充分。)
面對利益,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把斧頭也去計較得失,而面對困境、苦難卻全身而退,不懂得共享,他不是完整的“月”,而殘缺了一角的“月”還可稱為“月”?既然不能,那自然也無法組成“朋”字。(與前一段形成鮮明對比,反面分析論證,使觀點更加鮮明。)
正如安妮寶貝在《清醒紀》中寫道:“人生沒有那么多公平可言,你也無法得到兩全之計,都是有得必有失。”事實也的確如此,若要得到斧頭必有被主人討問的安全,若要放棄朋友,那便失去了友誼。得失并重,而孰重孰輕,全在自己衡量。得與失的衡量往往也是衡量一個人,衡量他的品行道德,衡量他是否適合與自己結(jié)為“朋”的方法。(安妮之語本與論證毫無關(guān)聯(lián),但作者的思辨性體現(xiàn)于此,從中開掘出新意:得失是衡量為朋之法。)
兩個“月”才可謂之“朋”,一個人獨行怎能體會?(設(shè)問結(jié)尾,態(tài)度鮮明。)
【點評】這篇文章是基于材料的全面理解而寫就:從材料中人物稱謂由開始時“我的朋友”到后面沒有稱謂的變化,解讀出自己對“朋友”的理解:要共享利益,不推卸責任。行文中作者更是巧妙地把“月”“朋”二字解讀得獨具新意,觀點不斷深化,給人啟發(fā)。
【升格前】
風雨同舟
中國有句古話叫“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簡簡單單的八個字卻可以反映出人與人聯(lián)系之間最牢固,締結(jié)最深的紐帶。(這是一個病句,“簡簡單單”反映出“紐帶”不搭配)要想維持好這樣的人際關(guān)系(“人際關(guān)系”來得很突兀)就必須要有這種“風雨同舟”的精神。
像“患難與共”“同舟共濟”這類成語,在浩如煙海的成語詞匯中而頻頻出現(xiàn),這也從側(cè)面(“也從側(cè)面”中“從側(cè)面”前面并無“正面”說明)說明了中國人對于這種精神(“這種精神”應(yīng)具體點出)的重視。從“劉關(guān)張?zhí)以慈Y(jié)義”到“梁山好漢匯聚一堂”,(“梁山好漢匯聚一堂”與前面“劉關(guān)張?zhí)以慈Y(jié)義”不對應(yīng),也非名著中的情節(jié)表述,應(yīng)為作者自己組織。)中國的古典文學(xué)中(前面兩個例子就是古典文學(xué)例子),也可以隨處發(fā)現(xiàn)這種滴血為盟、結(jié)拜兄弟的行為。像這樣的歃血結(jié)拜行為可不僅僅只是一種形式,其中便包含了豐富的意韻,也意味著他們要風雨同舟(“他們要風雨同舟”表述很別扭。)。endprint
“風雨同舟”精神在歷史發(fā)展中往往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像《水滸傳》里,宋江之所以能將水泊梁山發(fā)展(“發(fā)展”一不妥,可刪去)推向巔峰就是因為他們擁有“風雨同舟”的精神;在艱難的時候,大家一起想辦法去克服,沒有人選擇退縮,因此可以更快解決問題。在勝利時也沒人去想著獨占其成果,因此這個共同體可以存在得更加旺盛和長久。
可最終,梁山水泊還是覆滅了,原因也很簡單,被加官晉爵(“被加官晉爵”不通順)就會有了私心,有了私心這種“風雨同舟“精神自然也就破滅(“破滅”一詞不妥,可改為“消失”)了,沒有了維系眾人的紐帶,怎么讓共同體繼續(xù)發(fā)展?由是而觀之,“風雨同舟”的精神對于一個社會的穩(wěn)步發(fā)展還是很重要的。
有人說“風雨同舟”精神很抽象并且似乎離我們很遠,該如何發(fā)展(“發(fā)展”一詞重復(fù),用在此處也不妥,“精神”應(yīng)是“發(fā)揚”)?其實不然,我們的“日常生活”就與這種精神掛釣(“掛鉤”用詞不當,可改為“息息相關(guān)”)。像近年來較為火熱的“中國夢”“中國心”“民族魂”都繩系(“繩系”造出的新詞,應(yīng)修改)著“風雨同舟”的精神,這自然關(guān)系到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樂于奉獻”、互相幫助,(兩個詞語離題較遠)這是優(yōu)秀的中國民族傳統(tǒng),我們?nèi)伺c人之間就應(yīng)該多為別人著想,不能當面對困難時就一味退縮,在分享成果時就爭權(quán)奪利。像劉邦這樣,封帝稱王之后就忘記了以前大臣偉大功績的人,自然會被人厭惡,而項羽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烏江自刎的行為卻可以被人稱贊。(劉邦、項羽的素材論證得不夠充分,未扣住材料的核心)
作為有著幾千年歷史偉大民族,就應(yīng)該長久地保持著這樣無論如何也要風雨同舟的精神,只有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才能更加和諧,我們才能攜手共筑美好明天。(結(jié)尾顯得套路化而空洞)
【點評】這篇文章切合材料,“風雨同舟”真是由材料中兩人的對話提煉出。只是在考場這個具體寫作情境中,行文中語言問題突出:用詞不準確,語句不通順。這樣就削弱了文章的表現(xiàn)力和說服力。
【升格后】
風雨同舟
中國有句古話叫“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簡簡單單的八個字卻反映出人與人關(guān)系的復(fù)雜,也反映出人們對美好人際關(guān)系的向往。要想維持好這樣的人際關(guān)系,就必須要有這種“風雨同舟”的精神。
像“患難與共”“同舟共濟”這些成語,在浩如煙海的成語詞匯中而頻頻出現(xiàn),這也說明了中國人對于“風雨同舟”精神的推崇。中國的古典文學(xué)中,也可以隨處發(fā)現(xiàn)這種滴血為盟、結(jié)拜兄弟的行為。從“劉關(guān)張?zhí)以慈Y(jié)義”到“梁山好漢聚義水泊”,像這樣的歃血結(jié)拜行為可不僅僅只是一種形式,其中便包含了豐富的意韻,也意味著他們“風雨同舟”。
“風雨同舟”精神在歷史發(fā)展中往往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像《水滸傳》里,宋江之所以能將水泊梁山推向巔峰就是因為他們堅持“風雨同舟”的精神;在艱難之時,大家齊心協(xié)力共同克服,沒有人選擇退縮,因此可以更高效解決問題。在勝利時也沒人去想著獨占成果,因此“梁山”這個共同體才可以存在得更加旺盛和長久。
可最終,梁山水泊還是覆滅了。原因也很簡單,被朝廷招安后,面對利益就會有了私心,有了私心這種“風雨同舟“精神自然也就消失了,沒有了維系眾人的精神支柱,怎么讓共同體繼續(xù)發(fā)展?由是而觀之,“風雨同舟”的精神對于一個社會的穩(wěn)步發(fā)展是很重要的。
有人說“風雨同舟”精神很抽象且似乎離我們很遠,該如何發(fā)揚?其實不然,我們的“日常生活”就與這種精神息息相關(guān)。像近年來較為火熱的“中國夢”“中國心”“民族魂”都詮釋著“風雨同舟”的精神,這自然關(guān)系到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共同分享”“共同擔當”,這是優(yōu)秀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人與人之間就應(yīng)該多為別人著想,不能當困難來臨時選擇退縮,在分享成果時爭權(quán)奪利。像劉邦封帝之后就忘記了同生死共患難的兄弟,長久地被人厭惡;而項羽,兵敗江濱,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自己承擔兵敗之責,烏江自劍,其行為卻被人稱贊。
作為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偉大民族,就應(yīng)該長久地保持這種風雨同舟的精神,只有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才能堅固,民族的歷史才能更加輝煌。
【點評】升格修改后的文章,讀來較為順暢。文章一脈相承,圍繞著“風雨同舟”這一精神立論、闡釋、開掘。行文思路上,小到個人,大到共同體、社會乃至民族,文章逐層遞進,不斷升華,給人明朗之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