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露
摘要:本文在文本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烏托邦理論意圖揭示《墻中門》通過描寫華萊士成年后如何后丟失了童年以“花園”為象征的烏托邦理想表達作者對維多利亞社會烏托邦理想的缺失進行批判,對當時人們精神生活的貧瘠表示擔憂。
關鍵詞:威爾斯《墻中門》烏托邦理想 維多利亞社會
伯特·喬治·威爾斯(1866-1946)是英國著名的小說家、政治家和社會學家和歷史學家。威爾斯小說創(chuàng)作成果豐碩,一生創(chuàng)作小說30余部。除了為人稱道的科幻小說,威爾斯還著有大量的烏托邦小說。西方烏托邦文學傳統(tǒng)源遠流長,“威爾斯側身于烏托邦名家之列,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他是真正以科技為武裝,以世界國家為形式,是實現了對古老烏托邦理想現代化更新的第一人?!保ㄍ跻黄剑?0)。威爾斯的烏托邦小說不囿于時代,他描繪一幅幅未來世界的理想圖畫,對人類的進步作出了各種有希望和建設陛的設想,給人們帶來信心的同時,激勵人們對社會做出變革。
一、門內烏托邦世界
“烏托邦”一詞得名于莫爾用拉丁語寫成的小說《烏托邦》,該詞是作者利用兩個希臘語的詞根“沒有”和“地方”創(chuàng)造而成的,在拉丁語中意思是“烏有之鄉(xiāng)”或“不存在的地方”。同時,“因為和美好諧音,所以該詞就兼具“理想”、“美好”和“虛幻”、“飄緲”兩方面的涵義。”(趙一凡,613)烏托邦是個客觀世界中不存在的,完美理想化的社會。在西方文學中,烏托邦最早可以追溯到圣經《圣經》中的伊甸園。在英語中,伊甸園除了指代圣經中上帝的伊甸園外,“還指天堂、天國、極樂至福的地方。這種詞源意義證明了伊甸園的烏托邦質理?!保ㄚw寧,128)
列維在考察了烏托邦研究中的各種定義和方法之后總結說:“烏托邦表達而且探索人們心中所向往的。”她認為:“烏托邦的關鍵因素不是希望,而是意愿——有更好生存方式的意愿。”(Levitas,3)由于烏托邦永不在場的吸引力,使得人們不僅僅滿足當下的及時行樂,并且在理想烏托邦的對比下,更加清楚地認識到現實社會的不足,從而更加積極的對社會進行變革,這就是烏托邦思想的變革性和超越性。威爾斯也是烏托邦變革思想的繼承者。他相信“個體憑借不斷的砥礪、發(fā)展,可湊善美,從而達成整個種族的進步。因而,威爾斯動態(tài)烏托邦的倡舉,起于個體性的吶喊,最終仍歸于集體性的運轉?!保ㄍ鯐孕?,74)
華萊士所見的伊甸園般的公園無疑是一個烏托邦世界。五歲時他在西金士頓路上偶遇一道魔法之門。在門后“施了魔法的花園”里,兇狠的獵豹主動與人親近,動植物一派生機,人們熱情友好,一群小伙伴們陪同主人公嬉笑玩樂。他的母親在他出生時難產而死,而他的父親是個嚴肅、忙碌的律師。華萊士是個天才兒童,但他的生活暗淡無光。這時他邂逅門后的世界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斑@個門上爬滿猩紅色的爬山虎——在灑滿琥珀色的陽光的映襯下一片猩紅。但是白墻和綠門卻格外打眼?!保╓ells,4)在西方文化中,紅色象征著危險和暴力,故事一開始就暗示了這道門會給主人公生命帶來的威脅。而綠色則代表著生命和希望。門后的花園就是華萊士童年夢想的天國,那里有同齡人的陪伴,母親的溫暖,大自然的親近和游戲的歡樂。“西方烏托邦思想在理論上來源于形而上學。形而上學賦予人類超驗認知的能力,使得人不停地追求世界的終極價值,但這種終極的價值目標在現實生活中永遠不可能“在場”,渴望而不可及。(康許培,7)故事中,這個夢幻花園之所以纏繞了華萊士一生是因為在現實中華萊士的童年永遠是殘缺的,而美好的烏托邦花園卻總是稍縱即逝,正是這種“不在場”使得其對華萊士來說有著無窮無盡的吸引力,對童年烏托邦的向往永遠埋在他的血液里。
二、門外現實世界
《墻中門》寫于1906,社會背景是維多利亞時期?!熬S多利亞人在較長時間里對現實社會總體與權威力量是信任、尊崇而順應的,以正統(tǒng)的權威觀念為準則,甚至毫不懷疑而心悅誠服地接受?!保ㄧ娤瑁瑒谕?,1993:4)人們過度沉迷于物質生活,忽視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時維多利亞社會宣傳理性,人們將理性奉為準繩。理性的束縛和對物質的追求使人們忘記對烏托邦理想的追求。華萊士的父親是個典型的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十分理性,當華萊士告訴他自己不尋常的經歷,他不但不相信還把他打了一頓。華萊士在他的“培養(yǎng)”下,從很小起就很理性,長大后一心追求學業(yè)和事業(yè)的成功。在這個追捧理性和物質財富的時代,華萊士走了一條社會普遍認同的“成功”之路。華萊士初次遇見綠色之門時,遵從自己的本性,出于好奇心奔入這道門。第二次遇到這扇門時,他害怕打破他上學不遲到的記錄,毅然放棄這次機會。在前往牛津大學領獎學金路上他又第三次遇到這扇門,第四次是發(fā)生在赴約路上。這時在華萊士眼里,世界一片光明富有趣味,花園對他不再有魅力。為能準時赴約他再一次放棄進入門內的機會。這時烏托邦不再對他有吸引力。但多年后他回想起來時,開始后悔自己做出的選擇。多年的辛苦工作和巨大的工作壓力使得現實生活不再給他帶來樂趣,他無比懷念門后烏托邦。此后,門又三次出現,并且都是在關鍵時刻:兩次關乎事業(yè)成敗的約會和父親臨死前的見他最后一面的機會。盡管他渴望進入這道門,但對成功的追求已成為他的慣性行為,社會理性、道德的束縛使他被迫放棄進入門內,他雖然恢復了對烏托邦理想的渴望,卻無力追求烏托邦理想,烏托邦的變革精神無法在他身上得到體現。
三、烏托邦理想的重拾
故事主人公華萊士經歷了對烏托邦理想“產生——失去——重獲”的過程。年近四十的華萊士已經褪去了年輕時對功名的熱情,夜以繼日的勞作使他身心俱疲。相比他事業(yè)的成功,華萊士的情感生活一片空白。他曾兩度墜入愛河,但最終都以他的冷漠收場。努力爭取獲得父親的認可,卻與父親沒有情感交流。當他發(fā)現名利一文不值時,現實生活變得空洞無趣。這時他重新拾起了童年的烏托邦理想,信誓旦旦道,“如果那道門在此出現,我發(fā)誓我會脫離塵世的浮華庸碌。我會進入那道門永遠不會回來?!保╓ells,8)最后,當他一人夜晚在街道上散步時,他恍惚間看到一扇門,將它當做那道神奇的“綠色之門”,踏入其中,結果命喪深坑。華萊士的死亡具有諷刺意味,一方面華萊士一開始對烏托邦精神一直背離,后不斷被后悔折磨,直至產生幻想,丟了性命,可以說是自掘墳墓,另一方面社會對烏托邦思想的排斥使得華萊士的唯一出路就是死亡。
華萊士是作者在故事中的化身。故事中主人公名為Wallace,而作者的名字為Wells,“Wallace”和“Wells”的讀音基本相同。同華萊士一樣,威爾斯有個不幸的童年。正如華萊士,現實生活中的威爾斯經歷了從反烏托邦主義者到烏托邦主義者的轉變。威爾斯在他的早期幻想小說中以一個反面烏托邦作家的面目出現。而在20世紀上半葉威爾斯轉而成為一個烏托邦主義者?!巴査箯某錆M大膽幻想的反面烏托邦作家開始,現在轉向了正面的烏托邦。九十年代那種令人不寒而栗的悲觀主義消失了,作者通過思索轉而相信人類要改善境況是可能的,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必然的。”(候維瑞,48)威爾斯繼承經典烏托邦思想,并將烏托邦思想與現代科技理念相結合,創(chuàng)造了科技烏托邦的現代烏托邦小說,為人類描繪一幅美妙的未來遠景,給絕望中的人們帶來希望,成為了一個邊緣化的反抗者。華萊士這個人物的刻畫反映了他在一個烏托邦理想已死亡的年代的困難處境,對社會文學社會的悲觀態(tài)度和現實社會中人們精神生活荒蕪進行批判。
四、結語
事結尾說道“從常規(guī)標準來看。他由安全地帶走向了黑暗、危險和死亡。但他也是這么看嗎?”在一般人眼里,威爾斯耽于幻想,最終命喪黃泉,而對于他自己來說,死亡使他實現烏托邦理想,因而他的死亡帶有一絲英雄主義的色彩。在反烏托邦潮流主宰的形勢下,威爾斯的烏托邦理想顯得過時。實際上,威爾斯的烏托邦思想有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道主義精神,高度關懷著人類的命運和前途,以及當代社會已日益稀缺的追求終極價值的超越性精神?!盀跬邪畋闶呛诎抵虚W爍于前方的光點,蘊含著希望,為人類不斷前進提供精神動力。只要人類不喪失希望的沖動,不喪失理想的信念,烏托邦思想就不會消失。反之,烏托邦思想不消失,希望的沖動與理想的信念就越堅定,人類追求與探索的腳步就不會停止?!保ɡ畹路?,63)當今中國的建設的共產主義社會在本質是社會主義烏托邦。威爾斯對烏托邦思想的發(fā)展,對烏托邦信仰的執(zhí)著對今天中國建設共產主義社會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激勵人們堅持共產主義理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