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涵
京杭大運河是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一項偉大工程,其中運河東平段戴村壩被譽為大運河心臟工程,東平縣因為處于大運河分水嶺地帶,歷來是統(tǒng)治者重視的運河關鍵區(qū)域,其興衰一直和大運河航運密切相關。
一、京杭運河的歷史及路線演變
大運河肇始于春秋時期,形成于隋代,發(fā)展于唐宋。我國修建運河始于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大約2500年前,春秋時期吳國末代國君吳王夫差挖邗溝,開通了連接長江和淮河的運河,并修筑了邗城,運河及運河文化由此衍生;戰(zhàn)國后期秦始皇(嬴政)在嘉興境內(nèi)開鑿的一條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運河走向。據(jù)《越絕書》記載,秦始皇從嘉興“治陵水道,到錢塘越地,通浙江”[1]??梢?,秦國的運河已經(jīng)貫穿了中國的南方和北方。后來,從漢至晉乃至隋、唐、宋諸朝,都因為物資需要改擴了境內(nèi)的運河。
大運河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前后共持續(xù)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里,大運河主要經(jīng)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特別是到了隋朝,隋煬帝動用了兩百余萬人,開鑿貫通了大運河,這為以后國家的經(jīng)濟文化空前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盡管隋煬帝為亡國之君,但他的歷史貢獻是不容抹殺的。
大運河經(jīng)唐、宋繼續(xù)發(fā)展,到元代,為了首都北京的物資供應,集國家物力人力,對之前的運河加以取直,使之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元朝以前,中國大統(tǒng)一時期定都多在西安、洛陽,沿山東北上運輸?shù)男枰粡娏?。自元定都大都(北京)后,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后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筑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元朝時全程可分為七段,分別是:通惠河、北運河、南運河、魯運河、中運河、里運河、江南運河。東平段為魯運河的一部分,這個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魯運河因東平、汶上一段“水脊”問題運河缺水、漕運不暢的現(xiàn)象。這一時期,以郭守敬為代表的治水專家,在寧陽筑堽城壩,借洸河濟運,但未引水至“水脊”,引汶濟運并不成功。
明、清兩代維持元運河的基礎,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廢的山東境內(nèi)河段,從明中葉到清前期,在山東微山湖的夏鎮(zhèn)(今微山縣)至清江浦(今淮安)間,進行了黃運分離的開泇口運河、通濟新河、中河等運河工程,并在江淮之間開挖月河,進行了湖漕分離的工程。
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fā)展。
二、元朝東平段運河的取直和明、清對大運河維護
東平湖為古大野澤和梁山泊的遺跡,是古濟水和汶水的交匯地帶,歷史上也是京杭大運河工程和運輸?shù)臉屑~地段,由于受黃河的不斷侵襲、淤積,京杭大運河在東平湖范圍內(nèi)不斷地進行變遷。
(一)元代大運河東平段的取直
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統(tǒng)一了中國,建都北京,改國號為元。北京一帶逐漸成為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但經(jīng)濟中心仍在南方,京都所需糧餉主要依賴于南方。為解決南北交通問題,元朝廷作了相當長時間的醞釀和準備。1275年,科學家郭守敬根據(jù)丞相伯顏的意見,對以東平湖(金元時期稱梁山泊)為中心的大面積地形進行測量,搞清了東平湖南北的地理大勢,探明了這里的河流水系,并將測量結果繪制成圖上奏朝廷,這對朝廷下決心開鑿大運河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
至元十九年(1282年),由兵部尚書奧魯赤主持,引汶、泗水自今山東濟寧,開挖濟州河,北至今梁山縣轄區(qū)之小安山,接通古濟水(即北清河,今黃河清河門以下河段)河道,長150里,于1283年竣工。南方糧餉即可從濟寧向北經(jīng)開河、袁口向西北,到小安山西南,北入大清河,繼而入海直達京津。該河段使用三年,因入??谏驰斩钸\轉(zhuǎn)海受阻,不得不從東阿舍舟陸運,經(jīng)二百里抵臨清入御河水運至北京。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平章政事桑哥,根據(jù)漕運副使馬之貞的建言,開挖安山至臨清渠,由斷事官忙速兒、禮部尚書張孔孫(東平人)、兵部郎中李處巽主持,征丁夫3萬,于1289年正月動工,至六月告成,因河起于須城(今山東省東平縣)安山,初稱安山渠,因“河渠官禮部尚書張孔孫、兵部郎中李處選、員外郎馬之貞言:開魏博之渠,通江淮之運,古所未有?!盵2]元世祖忽必烈親自賜名為“會通河”。會通河自安民山接濟州河開渠,引汶水向西北經(jīng)由壽張集東、向北經(jīng)沙灣、張秋至東昌(今山東省聊城市),又向西北到臨清與御河相接,長250里。同年六月,為解決漕運,壅水行船,在會通河上建安山、開河船閘,1294年建壽張集閘。
(二)明、清大運河東平段的維護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黃河在河南原武決口,洪水進入梁山水泊,元代開挖的濟州河、會通河在梁山一段大部淤平,航運不通,停運達20年之久。永樂九年(1411年),明成祖朱棣為調(diào)運南方糧至北京,決定恢復航運,征調(diào)民工30萬,命工部尚書宋禮負責疏通這段運河。這次疏浚,袁口以北梁山一段運河沒有走元時故道,將袁口以北東徙20余里開新河,即從袁口經(jīng)靳口、王仲口、常仲口、安山鎮(zhèn)(大安山)、戴廟,至十里堡與北段接近,長90余里。宋禮還采納了汶上(今山東省汶上縣)疏通河道潛夫領班白英的“引汶絕濟”的建議,破元代堽城壩,迫使汶水西行,并在汶水下游大清河東端戴村附近攔河筑壩,“使趨南旺,以濟運道”[3]。大壩修成之后,遏汶水入小汶河南流,流向南旺運河最高處,再分水南北。從此,妥善地解決了丘陵地段運河斷流的現(xiàn)象,使船只暢通無阻。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后,大運河便成了交通大動脈,每年從東南運糧米等物資數(shù)百萬石,接濟京師。
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河南省蘭考縣境內(nèi))決口,黃河改道,穿運河奪大清河入海,即現(xiàn)行黃河河道。黃運穿交,給運河漕運帶來兩方面的困難,一是在十里堡和張秋鎮(zhèn)修建防洪閘,以防黃河水淤積運道,二是糧船穿黃要避開洪峰,不敢冒險。隨著海運的興起,政府又施行糧銀分納政策,減少了運糧任務,運河航船大減,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漕運被迫停止。
三、古運河對東平經(jīng)濟文化的影響
作為運河沿線重要城市的東平,早在元代就與大運河結下不解之緣。京杭大運河會通河流經(jīng)東平縣,全長約40公里,東平也曾經(jīng)因運河而興,會通河開通后,東平一時之間便成為南北大運河的重要交通樞紐,來往的舟船,過往的客商晝夜不息,東平由此成為中原地區(qū)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路過這座運河古城的時候在游記中這樣描寫:“這是一座雄偉壯麗的大都市,商品與制造商十分豐盛……大河上千帆競發(fā),舟楫如織,數(shù)目之多,簡直令人難以置信……”[4],這是馬可·波羅眼中的華北重鎮(zhèn);隨著運河沿岸商業(yè)經(jīng)濟的繁榮,運河文化也隨之發(fā)展起來,特別是南北大運河的大貫通,在地理上把華北、中原與江淮等幾個文化重心區(qū)域聯(lián)為一體,因而極大地促進了整個運河區(qū)域文化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使這里成為人才薈萃、文風昌盛之區(qū),“東平學派”在文壇領袖元好問掌舵下,成為元朝北方第一大學術流派,在朝廷翰林院、國史館任要職的有十數(shù)人,在西安、杭州、南京等任地方大員的有數(shù)十人,他們成為元朝政治的核心人物,把北方的儒學、文化等傳播的全國,東平成為當時文化的中心地域,高文秀、商挺、杜仁杰等一批雜劇家、散曲家輩出,而形成了典型的“東平雜劇”,深深影響了元代的雜劇創(chuàng)作,使元代雜劇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來,東平人羅貫中根據(jù)元雜劇及東平特有的人文風情,創(chuàng)作出文學巨著《水滸傳》。至今,東平湖畔和運河兩岸還流傳著端鼓腔、賽龍舟、踩高蹺、舞獅子等民俗活動,對悠久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挖掘、開發(fā)和弘揚發(fā)揮著重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東漢.袁康,吳平.越絕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明宋濂.元史[M].中華書局,1973.
[3] 清朝 . 東平州志 [Z]. 影印古籍 .
[4]馮承鈞(譯).馬可波羅行記(第151章)[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