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蓉
摘要:宗教文化對人類藝術的貢獻遠不止于通常人們所理解的當今的宗教文學、宗教藝術,而在于宗教文化將自己超現實的精神追求——“靈魂”給予了文學藝術,使它們沖破了寫實,放射出人文的異彩。從藝術作品可以讀出藝術家的信仰,藝術家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不應僅僅關注眼前的利益或簡單地將標新立異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目的,還應關心和追求藝術的永恒的價值,虔誠、敬畏萬物、關照心靈,恰恰是人類最需要的東西,更是一個藝術家不可缺的品質。
關鍵詞:宗教;藝術;人文關懷;當代藝術
藝術和宗教自古就結下不解之緣。宗教文化作為先行文化,不僅充當著早期人類從事變革自然的物質性活動的精神支柱,而且在逐漸分化的人類文化系統(tǒng)中引導著其余文化形式的發(fā)展。人類文化的歷史表明,將宗教文化稱為人類文化之母一點也不過分。
一、藝術與宗教的不解之緣
人類最早的藝術起源于宗教已是人類文化學和考古學證明的結論。宗教文化對藝術產生發(fā)展的決定性作用在于文學藝術正是從宗教意識中借取超越現實的精神活動方式,突破對客觀世界的簡單臨摹,機械回憶,而開辟高于現實的境界。盡管藝術后來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宗教內容,但無法磨滅宗教文化思維方式留下的印記。文學藝術作品區(qū)別與非文學藝術的寫實性作品的最顯著特征,就是作者超越現實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世界。這種超越的力量,正是源于宗教文化中超越現實的精神沖動。當文學藝術家感受到他自己作為自己作品世界中創(chuàng)世的上帝之時,仿佛就回憶起宗教中的創(chuàng)世者。因此,宗教文化對人類藝術的貢獻遠不止于通常人們所理解的當今的宗教文學、宗教藝術,而在于宗教文化將自己超現實的精神追求——“靈魂”給予了文學藝術,使它們沖破了寫實,放射出人文的異彩。
科技文化具有現實功利性的強勢,而宗教文化卻具有超前先行性的優(yōu)勢。例如古埃及靈學文化融物質與精神領域為一體,展現了其中的變化與生滅,闡釋了靈魂的演變,猶如物質不滅,能量守恒,精神永遠,古埃及靈學是充滿能量和智慧的。科學有時是片面性的,科學發(fā)展忽略了人類早期想象力的哲學因素,而有些科學獨立而從不把其他科學結合起來,往往造成抽象單一的學科來對待。萬物皆有靈,對靈魂和心象的關照將激發(fā)我們心中的愛。在世界偉大的精神中,如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這個心象的認識上都沒有含糊和例外。宗教固然有馬克思所說的蒙蔽人心的地方,但是撇開那些想靠求神拜佛而不勞而獲的投機迷信成分,它的虔誠、敬畏萬物、關照心靈,恰恰是人類最需要的東西,更是一個藝術家不可缺的品質。
歷史上宗教和藝術互相滲透、互相影響并促進藝術推陳出新的例子很多。從本質上說,宗教和藝術都是人類滿足自己需要而創(chuàng)造的文化,雖然宗教塑造的是高高在上的神靈,文藝塑造的是悅人耳目的美感,但兩者在人性上有共通之處,表現上有相似的一面。比如兩者都要借助虛構和想象去編造內容,兩者都需要把虛幻的、想象的對象變成具體的感性形象,兩者都需要感情的投入和表達。
二、藝術的靈魂與宗教情懷
新文化運動以來,馬克思唯物主義,西方達爾文進化論深入人心,“無神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思想日益取代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敬天畏地”等世界觀,人們更加迷信科學、依賴科技來滿足自己的心靈欲望,冷落了精神信仰。對待宗教里的上帝、鬼神,從邏輯學無法得出有或無的答案,唯物主義的“無神論”也不是最終的真理。承認宇宙的渺小,承認當前科技不是認識世界的最終結果,不是貶低人類的地位和尊嚴、想法,什么都不信仰,自以為是才是人類的無知和愚昧。我們學習宗教,對天地宇宙,神靈和靈魂心存敬畏,這不是迷信,而是不至于狂妄和迷失自我?,F代人過度依賴科技,陶醉在物質世界里,容易迷失心性,從而沒有了藝術的靈魂。藝術家失去了靈魂的本真怎么能對天地萬物慈悲博愛?又怎能對現實有著深刻的關懷,對人生有著深刻的感悟。愛因斯坦說:“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弊诮坦倘挥旭R克思所說的蒙蔽人心的地方,但是撇開那些想靠求神拜佛而不勞而獲的投機迷信成分,它的虔誠、敬畏萬物、關照心靈,恰恰是人類最需要的東西,更是一個藝術家不可缺的品質。
在世界偉大的精神中,如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心象的認識上都沒有含糊和例外。宗教固然有馬克思所說的蒙蔽人心的地方,但是撇開那些想靠求神拜佛而不勞而獲的投機迷信成分,它的虔誠、敬畏萬物、關照心靈,恰恰是人類最需要的東西,更是一個藝術家不可缺的品質。藝術的美絕不是簡單的臨摹現實,而是藝術家心靈馳騁于情感世界的神韻寫照,旋律、色彩、造型、意味,無不展現著藝術家的內心世界。從藝術作品可以讀出藝術家的信仰。這種信仰就是廣泛意義是宗教情懷。
如今,當代藝術的發(fā)展可以說是真正的百花齊放,沒有哪個時代的藝術比當代藝術更加自由,風格流變更加豐富多樣,但是這百花齊放當中許多花是營養(yǎng)不良或者是有毒的。一些當代藝術家在名利、社會、人生的苦海中不能自拔,常以冷漠、血腥、色情、庸俗的方式來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許多理論家對此視而不見,甚至還大唱贊美之詞。導致當代藝術家高度集體下滑的原因是當代藝術家對現實、人生少了一份關懷與責任;對天地萬物少了一份敬畏之心,對科技、名利的追逐使他們迷失本真。真正的藝術家不一定是宗教徒,但是對待藝術、人生、社會、萬物要有宗教徒般的虔誠,悲天憫人的精神和追求真善美的心靈,即所謂的宗教情懷。
三、藝術的當代性與宗教情懷
藝術是否當代,不在于其發(fā)生在過去還是現在,而在于創(chuàng)造者的心靈是否還有青春的激動和內心的純凈,他的視野和智慧是否在開拓時代的荒野,給人帶來獨特的經驗和真切的感受。藝術產生于當下,具有自我獨到的藝術語言,以美術史的角度,具有新的審美拓展的藝術形態(tài),這便是我所理解的當代藝術。這往往是被忽視或被視而不見的。如今,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鴻運高照,拍賣會上不斷造出比藝術更令人心動的成交價,批評界的捧場文章,溢美程度堪比悼文;高檔的畫廊和會所舉辦者時髦的派對,附庸風雅的人士唯恐跟不上時代的潮流…….
人類為什么需要藝術?就是因為藝術家是人類中的少數,他們頑強的保持了自己的天真和本原,沒有被世俗所淹沒。他們像不經意間像指出了指出了皇帝沒穿衣服的孩子那樣,打破了成規(guī)陋習,捕捉到了人們不去說的卻又真實存在的感受,撕下了蒙在人們雙眼上的那層紗,告訴人們世界還可以如此生動有趣。
當代藝術家人生信仰與人文關懷的倒塌與缺失,使得他們的靈魂開始夜不歸宿,藝術創(chuàng)作變成渲泄內心空虛的消遣工具,對天地宇宙喪失了敬畏之心,又使得藝術創(chuàng)作變得肆無忌憚。有夢不覺人生寒,做人不可無情,作為藝術家更需有宗教情懷精神。其實,我們都是大地上的孩子,內心虔誠,敬畏自然,會使我們內心堅定地行走在人生旅途上,沒有了真、善、美與慈悲的藝術家,那不是一個在畫壇上彷徨、失魂落魄的軀殼又是什么?當然不能期望這具失魂落魄的軀殼給我們創(chuàng)作出美好感人的作品。藝術家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不應僅僅關注眼前的利益或簡單地將標新立異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目的,還應關心和追求藝術的永恒的價值,要關照自己的靈魂來避免當下中國美術創(chuàng)作的“過眼云煙”現象,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才是宗教情懷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阿恩海姆.藝術的心理世界[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趙健.關于今日設計教育方向的思考:地域性與當代性[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0.
[3]張鸝.道亦有道:關于星空與人世法則的思考[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