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晗冰
摘要:歐·亨利是二十世紀初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他人生經(jīng)歷豐富,以描寫美國市井生活著稱。他的短篇小說,把美國這個名利場上的把戲描寫得相當透徹。但他筆下的部分女主人公卻成為了這個金錢社會中的愛意與溫暖。還有一些女性角色使故事中的善與惡并不那么截然分開,涇渭分明。分析歐·亨利短篇小說中女性角色之愛,不僅能深化文學作品內涵,更有助于我們從多個方面了解當時貧富差距巨大的美國社會的矛盾與沖突。
關鍵詞:歐·亨利;女性形象;愛;人性
歐·亨利筆下的女性角色通常分為三類,一類是沉浸在愛的滋潤中,無論生活多么窘迫,她們總能在愛中感受到人性的柔軟;一類是還在愛的征途中踽踽追尋,她們沒有否定愛的存在,哪怕生存的艱辛或金錢的誘惑擺在眼前,也阻擋不了她們對愛的渴望;第三類是把自己活成了這個冰冷世界的一部分,她們無力追尋愛,而是在虛妄的名與利中迷失了自己。
一、有愛
《麥琪的禮物》中的黛拉應該是歐·亨利短篇小說中最幸福的女主人公之一了。黛拉的有愛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她對丈夫吉姆的愛,她愿意為了給吉姆買圣誕禮物而絞盡腦汁,甘愿付出;其二,是吉姆對黛拉同樣真誠無私的愛。盡管黛拉不得不在日?;ㄙM中錙銖必較,也會因為生活的拮據(jù)而悲傷哭泣,但心中有愛的她,會在哭完后,拿起破粉撲兒,把臉收拾一下。她要振作起來,給她的愛人吉姆買圣誕禮物,就算手上的錢捉襟見肘,也是她緊攢慢攢幾個月的成果。在構想給愛人買件什么樣的東西上,黛拉度過了很多快樂的時光。盡管很窮,她還是想買一件既講究又珍稀的東西,才配得上她的愛人。生存的艱辛并沒有澆滅黛拉對生活的熱情,我想這就源于她對吉姆的愛。有多愛呢?當黛拉發(fā)現(xiàn)她可以賣掉她們夫婦視若珍寶的自己的秀發(fā)時,她哭了,她多么地不舍。但最終還是決定把它賣掉,為愛人吉姆買了一根白金懷表短鏈。黛拉的幸福不僅在于她心中有愛,能隨時感受到愛的美好,更在于她有個愛她的丈夫,那個把懷表賣了為她買發(fā)卡,只為博卿一笑的吉姆。他們是擠在經(jīng)濟公寓里的兩個傻孩子嗎?他們是在那個金錢至上的美國社會中,最聰明、最有愛的存在了吧!
與黛拉和吉姆境況相似的還有《愛的奉獻》中的小兩口,同樣是為愛奉獻,喬·萊拉與迪莉婭·卡拉瑟斯為對方犧牲了自己的藝術夢想。喬·萊拉背負著家鄉(xiāng)人的期盼來到紐約學習繪畫,迪莉婭·卡拉瑟斯帶著親戚們湊的錢來北方完成學業(yè)。后來兩個年輕人相愛了,他們是幸福的,因為他們不僅擁有藝術,還擁有對方。但在紐約生存下來太難了,迪莉婭為了讓喬安心畫畫,騙他說自己收了將軍的女兒做學生,實際卻在洗衣店熨衣服,而喬騙他的愛人自己賣出了畫,實際卻跟她在同一家洗衣店燒鍋爐。每到周末,他們得意洋洋地把錢放在愛人旁邊時,滿滿的愛意沖淡了夢想破滅的苦澀。是貧富差距巨大的殘酷社會吃掉了他們的夢想,然而,“當一個人愛它的藝術的時候,什么奉獻都不難做出”,但是當一個人有愛的時候,一切的苦難都微不足道了。如果說貧富差距過大的金錢社會是一個病入膏肓的軀體,那么“有愛”就是社會底層的普通人們的唯一解藥了。
二、追愛
《擦亮的燈》里,露和南茜是一對密友,她們在家鄉(xiāng)食不果腹,才來到大城市討生活。露在洗衣店工作,有個老實的男友丹。南茜是商店女郎,她極力打扮自己,學習有錢人的裝扮與談吐,希望能嫁給百萬富翁。但是在不知不覺中,南茜的價值觀發(fā)生了轉變,她認為財富并不能換來心安,真理、尊敬、善意才是她想要的。意外的是,露離開了丹,嫁給了有錢人。丹沒有錢,只是一個新加入警界的年輕巡警。但南茜看中了丹的樸實,最終與他走在了一起。這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太難能可貴了,當大家都被金錢蒙蔽了雙眼的時候,南茜竟能勇敢地追尋自己的心之所往。因為南茜在商店里明白了名利浮華不過是過眼云煙,真愛才更珍貴。追尋真愛,嫁給愛情,南茜是生活的冰冷中的一絲暖意。
與南茜一樣放棄金錢,追求愛情的還有《普續(xù)刻與摩天大樓》中的戴茜。開著紐約最小商店的喬與博學多才、英俊瀟灑的哲人代布斯特同時追求她。戴茜常常諷刺喬的商店是火柴盒、沙丁魚罐頭。在與代布斯特約會時,他們登上了樓頂看風景。但是代布斯特不顧戴茜的恐高,依舊自顧自賣弄學問。一出摩天大樓的旋轉門,戴茜選擇嫁給了喬,因為喬樸實、上進,愿意為了戴茜攢錢,告訴戴茜她可以隨時擁有自己的一切,盡管并沒有很值錢。戴茜明白,代布斯特更愛他自己,盡管他衣冠楚楚,生活富足,但與他相處只能感覺到無助與冰冷。喬才是她想要的人,小小的商店,“又舒適又暖和多像個家呀”!跟金錢比起來,愛才是戴茜追尋的!
與前面兩位女性角色比起來,《女巫的面包》里的瑪莎·米查姆小姐就沒那么幸運了?,斏〗闼氖畾q,有存款,和一顆富于同情的心。未婚的她對一位常去她店里買陳面包的顧客產生了好感。從外表判斷,這位顧客是個窮困潦倒的畫家,但瑪莎小姐并沒有因為他的“貧窮”而減少對他的愛意。她擅自做主在他的陳面包里加了黃油,誰知好心辦了錯事。這位“畫家”其實是建筑制圖員,陳面包是用來做橡皮用的,而黃油毀掉了他三個月的努力,兩人最終不歡而散。男顧客固然十分無辜,但瑪莎小姐的結局更是令我惋惜,一位不嫌貧愛富的中產階級,一位執(zhí)著追愛的未婚女子,大概她應該更勇敢一些,早些問清楚心上人與陳面包的來龍去脈。心上人并不知道她在暗中觀察他的一舉一動,不知道她在為他偷偷打扮,看來,追愛也是要講究方法的。只希望她能夠重新振作,不要被現(xiàn)實的殘酷與冷漠打敗。
三、無愛
也許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也許是被充斥著金錢關系的社會澆滅了“愛”的熱情。歐·亨利短片小說中的一些女性角色,不僅無法在她們身上看到一絲“愛意”,在虛榮與金錢面前,她們甚至丟了自己。
《轎車在等待的時候》中的“神秘姑娘”,最是讓我哭笑不得。這位姑娘神秘到?jīng)]有名字,因為她說她是上等女子,不能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信息。她向派肯斯達克吹噓自己在上流社會的經(jīng)驗,說自己被大公爵和侯爵追求,而她并不看重地位。最后她說拐角處的汽車來接她去晚宴,于是與派肯斯達克告別。事實上,這位女子是餐廳收銀員,而那輛拐角處的汽車,是派肯斯達克的。故事中,男主角派肯斯達克多次向收銀員姑娘表達出好感,言語中透露著謙卑與愛意。如果姑娘能夠早點卸下她的虛榮與妄想,結局也許能少些諷刺,多些圓滿。也許是無情的現(xiàn)實壓得她沒有能力去思考“愛”這件事了。“無愛”注定了一個“無果”的結局。
《帶家具出租的房間》里的麥柯爾太太,“無愛”到令人不寒而栗。一位年輕人來租房,顯然他的目的是找人,他多次向麥柯爾太太描述想尋找的姑娘的外貌。其實那位姑娘就是在年輕人入住的那個房間自殺的,但麥柯爾太太因為怕別人知道自己的屋子里死過人,以后無法指著房租過日子而編謊話,拒絕告訴年輕人實情。最后,絕望的年輕人巧合地選擇在同一個房間,用同一種死法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為了多掙些錢,殘酷的社會現(xiàn)實把麥柯爾太太變成了間接殺人犯。她的內心只要還有一點同理心與愛意,她就不會眼看著那位年輕人如此著急而不愿意告知真相。如果年輕人知道姑娘已經(jīng)去世,他就會停止尋找,或許可以開始新的生活。但是一切的未知令他絕望,他與姑娘似有似無的心靈感應更是令他抓狂,最后,他用極端方式,結束了一切。
四、結論
歐·亨利短片小說中的女性角色多是性格鮮明、用自己的方式面對殘酷現(xiàn)實的人物形象。她們中的一些人,在擁有愛、追求愛的過程中,樹立了自己面對生活的勇氣。在一個個生活的片段里,處于兩難中的女主人公只能面對抉擇,這時不僅能集中突出人物的矛盾心理,也能充分表現(xiàn)出現(xiàn)實生活中固有的沖突。歐·亨利不僅善于捕捉和把握生活中的典型場面,而且把情節(jié)裁剪得恰到好處,令一個個女性角色豐富而立體,這也正是歐·亨利短篇小說的成功之處。
參考文獻:
[1]歐·亨利.歐·亨利短篇小說集[M].李文俊等,譯.北京:燕山出版社,2018.
[2]常耀信.精編美國文學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