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希榮
今年3月,西安地鐵“問題電纜”事件曝光后,國務院有關部門迅速組成聯(lián)合調查組開展了調查處理。6月,國務院辦公斤對西安地鐵“問題電纜”事件調查處理情況及其教訓作了通報,相關職能部門和人員得到應有的問責和處理。那么,問題電纜是如何突破多道檢測監(jiān)管順利用在如此重要的市政建設工程上的呢?我國關于產品質量和安全生產的制度監(jiān)督不可謂不嚴密,為什么如此輕易地就全面失守了?從電纜公司資質把關到問題電纜采購、質檢部門抽檢、工程檢測、驗收等,其中涉及建設單位、承包單位、監(jiān)理單位、政府建設工程質量監(jiān)督部門等,為什么均沒能控制住問題電纜的流入?對此,國務院辦公廳的通報中指出,相關地方政府職能部門疏于監(jiān)管、履職不力,使得問題電纜一路暢通順利進入涉及重大公共安全的民生工程。以案為鑒,深刻警醒,避免類似事件的發(fā)生,正是西安地鐵“問題電纜”事件給我們的教訓和警示。
一、履職不力,監(jiān)管失守,隱患重重,危害至深
法者,國之公器;官者,民之公仆。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是公權力行使者?;趯φ湃?、依賴和對利益的期望,人民將自己擁有私權利的一部分讓渡給政府,由政府依照法律規(guī)定和程序來行使公共權力,以期能很好地維護自身各項合法權益。政府及其相關職能部門應“在其位,謀其政”,以敢于擔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盡職盡責,勤勉服務,積極為人民謀福利,這既是法定職權的嚴格要求,也是對人民高度信任的回應。而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一旦“在其位,不謀其政”,或者說為官不為、履職不力、監(jiān)管失守,不僅挑戰(zhàn)法律的嚴肅性,損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傷害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和感情。更重要的是,在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公共利益和公眾安全的重大問題上,由于相關職能部門履職不盡責、為官不作為,損害的不僅是一般群眾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很有可能由于失職瀆職、監(jiān)管失守,致使重大隱患得不到解決,導致重大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從近年來發(fā)生的天津港爆炸、深圳山體滑坡等重特大安全事故看,都有為官不為、監(jiān)管不力的重要因素。
西安地鐵“問題電纜”事件由于網友的舉報,而得以及時處理,消除了重大隱患,避免了可能發(fā)生的事故,但是這一事件帶給我們的教訓卻是深刻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西安地鐵“問題電纜”事件調查處理情況及其教訓的通報中指出,在該事件中,政府職能部門疏于監(jiān)管,部分干部失職瀆職,以至于層層監(jiān)管失守,重重安全關卡被突破。其中,陜西相關工商部門在著名商標認定中“偷梁換柱”違規(guī)操作;質監(jiān)部門違規(guī)執(zhí)法、以罰代管、通報不及時公示;住建部門對奧凱公司產品質量問題的通報以層層轉批代替現場監(jiān)督。正是由于相關職能部門未嚴格執(zhí)行相關規(guī)定,行政執(zhí)法不規(guī)范,監(jiān)管履職不到位。發(fā)現問題后,信息公布不及時,部門之間工作不銜接,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及時處理,個別干部失職瀆職,收受錢物等。導致2014年8月至2016年底,陜西省西安市地鐵3號線工程采購使用陜西奧凱電纜有限公司生產的不合格線纜,用于照明、空調等電路,埋下安全隱患,造成惡劣影響。
二、權錢交易、利益輸送,相關監(jiān)管失守放行。致使“問題電纜”得以長驅直入
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指出,“腐化的基本形式就是政治權力與財富的交換。由于不同社會中用一者換取另一者的難度不等,所以腐化的具體形式也各有特色?!闭\然,在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的腐敗中,金錢輸送方為了得到更大的非法利益愿意送錢給權力擁有者,而收受賄賂方為了金錢則不惜出售手中的公共權力。通過權錢交易,使得資本與權力得到雙向異化,最終資本則獲得權力庇護,權力尋租者在“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心理支配下,違規(guī)默許、縱容甚至不惜犧牲國家、集體和廣大人民的公共利益,為不法利益獲取者大開方便之門。這既嚴重破壞了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秩序,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效應,造成對市場發(fā)展活力的窒息,也破壞了黨風政風、惡化了政治生態(tài)。西安“問題電纜”事件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該事件中,奧凱公司負責人明知“問題電纜”會給公共安全帶來重大隱患,但為追求利潤,仍采用行賄送禮、偽造印章文件等違法手段,與有關單位和人員內外勾結,將偽劣產品提供給西安地鐵使用,而相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明知地鐵是一項公共性和安全性要求極高的重大民生工程,卻因為利益輸送,或者不想為、不敢為、不愿為等怠政懶政不作為,不顧公共安全,致使問題電纜突破多道檢測監(jiān)管關口順利流入重要的市政建設工程。幸虧有內部職工的舉報爆料,否則,每天承擔34萬客流量的西安地鐵3號線,一旦發(fā)生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設想。
那么,“問題電纜”又是如何通過權錢交易,攻破層層監(jiān)管堡壘,致使層層監(jiān)管防線失守的?國務院辦公廳通報中指出:一是招標采購環(huán)節(jié)內外串通。在工程線纜采購招投標中,奧凱公司向建設單位、施工單位人員送禮行賄。西安市地鐵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以及施工單位的個別領導干部違規(guī)“打招呼”,為“問題電纜”中標提供方便;二是在使用環(huán)節(jié)把關形同虛設。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及工程監(jiān)理單位未認真履行責任,個別干部職工收受錢物,與奧凱公司串通,違規(guī)默許其自行抽取樣品、送檢樣品、領取檢驗報告,導致多個檢驗把關環(huán)節(jié)“失靈”,“問題電纜”在地鐵工程建設中暢通無阻;三是在監(jiān)管環(huán)節(jié),個別干部收受錢物,對問題視而不見,失職瀆職,履職不力。奧凱公司生產供應的電纜絕大多數不合格,而相關質監(jiān)單位對該公司產品先后進行了16批次的監(jiān)督抽查和執(zhí)法檢查,依然未能發(fā)現問題,或發(fā)現了卻未能有效“堵住”問題電纜。西安市質監(jiān)局被問責的28人,幾乎都是案件審理委員會成員。面對不將奧凱案件移送司法的錯誤決定,這些人沒有一個提出反對意見。以上問題疊加,導致“問題電纜”被大量采購使用,造成惡劣社會影響,嚴重損害了政府公信力。
如今,西安地鐵“問題電纜”事件暫告一段落了,但事件中發(fā)現問題之多,不僅讓人心痛,更值得我們深思。西安地鐵“問題電纜”事件為公共安全管理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更是為如何杜絕為官不為,嚴懲監(jiān)管失守、失職瀆職行為提供一個良好的“案例”,使我們防患于未然。endprint
三、多措并舉,標本兼治,方能從根本上防范類似事故再次發(fā)生
西安地鐵“問題電纜”造成安全隱患和重大經濟損失,性質十分惡劣,教訓十分深刻。只有多措并舉,標本兼治,方能從根本上有效防范類似問題再次發(fā)生。
(一)加強反腐倡廉教育,筑牢防止監(jiān)管失守的思想基礎。腐敗是人民的公敵,是危害國家和社會的毒瘤,必須從根本上鏟除。腐敗的形式有很多種,但本案中涉及的錢權交易、為官不為、監(jiān)管失守是腐敗中突出的表現形式。我們應通過長期不斷地反腐倡廉教育,從思想上建立預防為官不為、監(jiān)管失守的防火墻。黨的組織、紀檢、宣傳部門等應該對領導干部進行深入持續(xù)的反腐倡廉教育,不僅要制定實施干部反腐倡廉、履職盡責教育培訓規(guī)劃,同時要把反腐倡廉教育成績與政府職能部門相關人員的履職盡責情況結合起來。教育廣大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增強自身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在思想上、行動上堅決摒棄“為官不為”等庸政、懶政、怠政習氣,以更高標準和要求主動作為,勇于擔當,自覺遵守黨風黨紀,積極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保持廉潔從政的良好作風。
(二)凈化政治生態(tài),建立“親…‘清”政商關系。政商關系就是政治與經濟、政府與企業(yè)、官員與企業(yè)家的關系。在政商關系中,政府就像“裁判員”,企業(yè)則是“運動員”,共同目標都是維護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fā)展。政商關系是一個地方政治生態(tài)的風向標,健康的政商關系,各司其職,各定其位,又唇齒相依,形成推動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正能量,而扭曲的政商關系,官商勾結、權錢交易,則極大地破壞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阻礙社會經濟發(fā)展。西安地鐵“問題電纜”事件帶給我們的教訓警示,絕不能僅止于道歉、換電纜和責任追究。更重要的是,如何凈化政治生態(tài),優(yōu)化營商環(huán)境,構建健康、清廉、公開、透明的新型政商關系,才是杜絕官商勾結、權錢交易,防止利益輸送的治本之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的重要講話,指明了政商交往應該遵循的基本準則,為廣大黨員干部廉潔自律、以案為鑒,明底線、知敬畏,在思想上劃出紅線、在行為上明確界限,是我們今后構建新型政商關系的重要指引。
(三)創(chuàng)新監(jiān)管方式,全面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創(chuàng)新監(jiān)管方式,就要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使政府部門管好該管的,放開不該管的。要明規(guī)矩于前,明確市場主體行為邊界特別是不能觸碰的紅線;寓嚴管于中,把主要精力轉到加強事中事后監(jiān)管上,充實一線監(jiān)管力量,及時發(fā)現問題和處理問題;施重懲于后,嚴厲懲處侵害群眾切身利益的違法違規(guī)行為。進一步簡政放權,加快建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度,以剛性的制度來管權限權。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jiān)管,強化部門聯(lián)合監(jiān)管,推動部門間、地區(qū)間涉企信息交換和共享,及時公開企業(yè)不良信息,提升監(jiān)管效率和水平。
(四)強化監(jiān)督,嚴格問責,加大對權錢交易和為官不為的懲處力度。為官不為,監(jiān)管失守之所以屢禁不止,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國的政務公開不夠,懲處力度不足、查處問責不及時,給權錢交易和懶庸怠政提供了可以產生的土壤。首先,要公開政務。通過政務公開,使人民群眾對政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應該做什么、由誰做、何時結、不履行怎么辦等都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在人民的監(jiān)督下,通過陽光操作,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有效防治權錢交易和懶庸怠政行為;其次,加強對權錢交易、為官不為腐敗案件的問責和查處。西安地鐵“問題電纜”事件發(fā)生后,國務院開出了嚴厲“罰單”,得到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和持續(xù)熱議。因此,對于權錢交易、為官不為分子決不放過、決不姑息。特別是對涉及公眾安全方面的官商勾結、監(jiān)管失守現象,發(fā)現一起就應查處嚴懲一起,嚴厲查辦官商勾結、權錢交易、權色交易和嚴重侵害群眾利益的案件;第三,在制度約束和日常監(jiān)管中抓落實。要建立和推行政府職能部門權力清單、程序清單和責任清單的行政權力運行機制,壓縮推諉扯皮空間,提升行政效能;要通過完善政績考核和干部評價機制,對實績突出的,大力褒獎;對工作不力的,要約談誡勉:對不敢抓不敢管、尸位素餐、碌碌無為的干部,堅決采取組織措施,讓“為官不為”的不良作風沒有立足之地。
(責編/吳耀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