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邳州市官湖鎮(zhèn)初級中學 黃計龍
自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共中央提出“素質(zhì)教育”要求以來,全國上下,各級教育部門都在致力于素質(zhì)教育,應該說,成果豐碩。近幾年來,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又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教育。眾所周知,課堂是主陣地,但課外的作用同樣不可小覷,因為它能夠深化和拓展課堂知識,又對多方位地培養(yǎng)初中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至關(guān)重要。
近幾年來,筆者協(xié)同語文教研組成員,根據(jù)初中課程的設(shè)置情況,在初中三個年級的每個學期都開設(shè)了“論辯”第二課堂(每學期至少一次)。把高校的論辯賽引入到初中的陣地,這并不是趕時髦的機械模仿,而確實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需要。論辯作為體現(xiàn)現(xiàn)代文明的活動,既豐富了校園生活,又促進了初中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可以說有“一舉多得”之效應。
論辯活動中的心理行為,從論辯的過程去劃分,主要有論辯前的心理準備和論辯場上的心理狀態(tài)。論辯者是否有信心,這是成功的首要條件。確信自己能成功,是有效地克服登臺緊張的關(guān)鍵;情緒穩(wěn)定,臨場才能沉著冷靜,有較好的心理控制和自我暗示。這樣在開口前就會形成一種積極的心理定式,就會增強信心和成功感,進而會使自己更加鎮(zhèn)定。論辯前,指導教師的恰當點撥顯得格外重要。教師應針對個體的實際情況,給予稍高一些的評價,告訴他們每個人都比訓練前有了明顯的進步,原來說話不清楚的已經(jīng)口齒清晰,原來不會抒情的已經(jīng)激情飽滿等等,這些帶有鼓勵性的中肯的語言會促使他們心理放松下來,樹立起必勝的信心。堅強的意志也是必備的心理素質(zhì),它可使論辯者在爭辯時冷靜地應對各種變化,順境中不驕,保持主動;逆境中不躁,變被動為主動。參加過數(shù)次辯論后,學生的自制力、意志力、注意力都能夠較以前有了明顯的增強。到了初三畢業(yè)前,學生們的心理素質(zhì)已經(jīng)很過硬了,這對他們提高中考成績也是很有幫助的。
論辯需要的是思維能力,它鍛煉的也是這種能力。在初中語文課上,學生略微學了一點邏輯知識,但這是淺層次的,是被動接受的。而在論辯中運用邏輯知識,則是在更高水平上的把握。我們都知道,論辯首先要解析辯題,第一步是明確辯題中的“概念”,第二步則是深入理解辯題中的“判斷”,進而找到“題魂”,抓住“題魂”。接下來的邏輯設(shè)計和論證辯題等等都是自覺運用各種邏輯知識的過程。從教育的角度看,學校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應該給學生提供應用知識的場所和機會,促使他們在運用知識中提高能力。事實表明,應用理論知識的辯論促進了初中學生理論思維水平的提高,同時激活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大量的實踐中,學生的思維素質(zhì)在潛移默化地發(fā)生著變化。初三學生的作文較初一初二學生的作文就有了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了。
語文核心素養(yǎng)自然包括道德素質(zhì),終極目標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合格的公民。而論辯活動是具有這種功效的。在論辯中,學生們通過對“花錢越多越有利于孩子成才”“金錢的作用越來越大是否是一種進步”“同學間異性交往任其發(fā)展弊大于利”“雷鋒精神過時了嗎”“‘應試教育’是對學生的束縛”“‘60 分萬歲’值得稱贊嗎”“現(xiàn)代社會的選才標準應以學歷為主”等等的論辯,不僅使學生磨礪出了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這一思想的“利器”,而且使他們對某些片面的觀點有了全面的認識,對某些錯誤的觀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識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增強了。論辯還能夠引導學生跳出自我的小圈子,思考社會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論辯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民主精神對學生也有好的啟迪作用。
論辯是運用語言的藝術(shù),誰的語言運用得好,表達能力強,誰才有可能在論辯中獲勝。論辯要求:1.口齒清楚,說話清晰;2.用詞準確,語言精練;3.詞匯豐富,以情動人。這三個從低到高的要求,看似簡單,其實訓練項目很多。為了使參加論辯的學生貯存更多的詞語,可采用“連詩接成語”的訓練,使我國文化寶庫的這部分精華成為學生辯論語言的一部分。還可采用“給情節(jié)編故事”的方法,給學生一個故事梗概,讓他們用盡可能多的詞匯編成一個動人的故事。這樣增強了語匯的積累,在需要時,可以脫穎而出。為了達到“語言精練”,可以發(fā)給學生一些以長句為主的短文,讓他們拆開而不改其意,使學生學會用短句表達同樣多的意思。對于日常的口語訓練更要常抓不懈,要求學生快讀繞口令,聲情并茂地講故事,絲絲入扣地就事論理。事實證明,這些針對性極強的訓練,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語言素質(zhì)。
通過多年開設(shè)論辯“第二課堂”的實踐證明,“論辯”這種活動確實能夠多方位地培養(yǎng)初中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一般來說,到了初三年級畢業(yè)前,學生的心理素質(zhì)、道德素質(zhì)、語言素質(zhì)以及思維品質(zhì)都有明顯的提高。這就為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和新時代的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